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的艺术品市场,先有张晓刚的作品一年内三破纪录,之后更有刘小东的油画《三峡新移民》再接再励,以2200万成交价创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价格纪录,这般局面再次把各种争议推倒旋涡的边缘:这样火爆的价格是最后的疯狂,还是上升曲线中一个节点?整个市场的走向更是让资深专家也摸不着头脑:与2006年春拍的一派繁荣相比,2006年的秋拍似乎搀杂了几缕北京的寒风,油画和当代艺术总成交额并不理想,让很多人对今年即将到来的艺术品春季大拍多了一份担心。
拍卖:从热闹回归理性
有观察家认为,油画和当代艺术似乎在以加速度模拟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路径:2005年春秋之季,中国书画经过近三年的上升曲线骤然遇到挫折,“黑色12月”中很多中小拍卖行的近现代中国书画成交率跌至50%左右,大拍卖行的成交率和成交额也只能勉强维持春拍的架势,一时间议论纷起,“崩盘”的声音频繁出现。
回头去看,2003年启动的油画和当代艺术新一轮增长就是高度不稳定的,去年初的高烧让很多资本冲进来,一下子抬高了所有人的预期,在今年初市场的刺激下,大公司加大拍卖数量、小公司接连进入,造成拍品蜂拥而出局面,想短期获利的炒家虽然钱夹鼓胀,可是也没有料到这个市场竟然膨胀成这样,几千张画全部以高价涌进市场,几乎让炒家也难以招架;其次,很多作品经过这三年的换手、涨价,此时已难再掀风浪。应该看到,即使看上去形势大好的2006年春拍中,也有很多拍卖会富含水分,“假卖”、“卖假”传言不绝于耳。
多数拍卖行操作者也不否认,如今艺术市场中最多的还是希望赚快钱的投资者,已经有多个企业或者私人藏家的联合体浮出水面,操作手段和炒房地产、炒股票一样,先囤积、联合拉升价格、再徐徐出货。而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有点陌生的新人投入的资金具有跟风、追高的习气,对当红艺术家的当红作品更有兴趣,可在价格全面推高的今天,多数人的选择面有限。
经过2006年的震荡,未来的市场将从热闹回归理性,有敏感性的人已经开始改变,有心的藏家都开始发掘比较偏门的藏品,比如摄影、雕塑、成名艺术家的早期作品等等,这也成为今年艺术品市场的新热点。很多大拍卖行已经宣布将对拍品有更严格的筛选,比如北京保利就宣布将推出晚间拍卖会,而也有为数不少的画廊已经在回收代理画家的早期作品、控制作品数量。
北京保利拍卖公司总经理李达相信拍卖市场的长期走向是光明的,“具体到油画和当代艺术,写实油画的市场是在国内,80%的买家是中国人,但是当代艺术这一块一半以上的买家是欧美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现在中国走向了全球性的竞技场,所以国外的人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品。虽然对2006年的春秋拍卖情况有各种议论,但是我觉得今年不存在价格上升、下降的问题,对还在发展中的油画和当代艺术市场不应该过早下结论,也许你今天突然跌了一跤,可后来又站起来了呢?只要能拿到好作品,一定会有人来买。”而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拍卖报》主编郑鑫尧指出,当代油画和当代艺术,最主要的阵地还应该是画廊,“不要着急上拍卖行,长期看这样炒作对艺术市场的正常生态是伤害”。
艺术博览会:谁能熬过下一个冬季?
去年就萦绕的传言终于在今年年初变成现实:一个名为“上海当代2007”(Shanghai Contemporary 2007)的大型当代艺术博览会将于今年9月5日在上海展览馆开幕。这是瑞士人哈勃、巴塞尔博览会的前任总监鲁多夫,和已经在上海设有办公室的意大利波洛尼亚艺术博览会的组织者共同组织的展会,预计将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约120个专业性画廊,而且被它的组织者描述为“完全不同于其他艺术博览会”的博览会,“会从挑选我们想要展示的艺术家开始,接下来则邀请代理他们的画廊参加。”
而在北京,已经有3个同样以画廊为主要对象的博览会展开竞争,一个是中艺博承办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而中国录音录像总社则声称要主办同名的艺术博览会,另一个是董梦阳操作的是“艺术北京”博览会,而三者的主事者曾经是同一公司的人。
“上海当代2007”的操作者之一鲁多夫渲染说他们期望为博览会在奢侈品产业方面找到赞助商——这似乎是5月2日将开幕的北京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的短板——去年他们并没有找到有兴趣的大赞助商。上海方面宣称他们希望为亚洲和澳洲的藏家开辟新的市场,既吸引西方观察者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西方的艺术家给亚洲收藏家,而北京的两个博览会的优势在本土画廊、藏家资源上。画廊参加博览会都带有明确的目的:销售作品、结识更多的收藏家和交易商、发现新的艺术家和艺术趋势。去年的两个博览会上,长期经营本土艺术家的本土画廊或多或少达到了上述目标,而来自海外的画廊则成绩平平,因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红火,国内藏家对海外艺术品还无暇顾及,所以,主打亚洲和国际概念的“上海当代”的前景如何,还是一个问号。
在市场形式大好的情况下,很多画廊一年可以参加多个博览会,但是一旦市场走低,则参不参加博览会、参加哪一个就成了对各方面的考验。“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透露,他们今年会在在展览形式、设计、宣传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创新,努力做到比去年更好,而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已经基本确定了参展画廊,同样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后。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力认为竞争不是坏事,“现在画廊自己办展览、出画册其实成本很高,而参加博览会这种模式可以接触、扩展很多藏家和交易商,所以画廊多数认为参加博览会非常重要,这样强的需求弥补了所谓竞争。应该说现在中国的博览会和画廊都处于初级阶段,未来一定要有不同的定位,维护不同的客户。如果画廊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对艺术市场的结构来说是好事,比拍卖市场独大要好,未来博览会的交易额也有可能超过当代艺术拍卖会的交易额。”
画廊业:开始近身肉搏
无疑,新一轮艺术热的重点已经不在创作,而是商业利益驱动,从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的发达可见一斑。很少有人想到,四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废的工厂区,只有几个艺术家租用这里的空间来创作作品,看中的是这里高大的厂房建筑适合创作大型作品,租金也相对便宜,仅四五毛钱每平方米。两年前,这里的艺术家门还在和握有物业的七星集团展开静默的斗争,为了大山子艺术节的举办、名目而展开较量。2006年,一些都发生了改变,七星集团也成立了办公室来进行管理和协调,试图为画廊和文化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798艺术节也将改名为国际当代艺术节,要继续扩大。
798艺术区虽然租金不断上升,仍然是艺术界最火的投资地点,去年的当代艺术拍卖市场大爆发让“实验艺术”成为“市场主流艺术”,这个1950年代建成的老工厂瞬间变身亮闪闪的金矿,拍卖公司专家、画商和收藏家成批来访,新画廊频频开业,一年来新增的画廊至少有30家,让一些专家担心798很快就会像纽约苏荷区那样出现“挤出效应”———随着地价和房租升高,艺术家、小画廊不得不让位于出价更高的大画廊、商店和餐馆。
画廊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如今798艺术区中集中了超过50家画廊,越来越多的画廊在做一些雷同展览,让798有成为当代艺术“大芬村”的可能。画廊经营的业态已经分成四路:第一路是空白空间和北京公社这样主打方力钧、张晓刚、岳敏君等一线当红艺术家的,由于多和海外有紧密联系,许多作品为海外藏家、画商买走;第二路可以说是风格路线,如长征空间一系列艺术计划和影像作品受到瞩目,商业上也相当成功,4年间从半地下室里发展成为798最大的艺术机构之一,而意大利常青画廊连续4个展览都有很高的质量,树立了高质量画廊的品质,不过为了平衡商业利益,他们也在变得更贴近市场现实;第三路是新进入的小画廊中的优秀者,如做学院年轻艺术家的高地画廊,坚持下去可能成为新艺术潮流的推动者;其余的多是跟风的画廊,难免要在接下来的市场严冬中煎熬,面对近身肉搏的局面。
艺术家:寻找潜力股
今天的艺术市场——尤其是华人市场,依旧是绘画为王,所以刘小东、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和写实画派的画家的出名和受市场欢迎绝不是巧合,除个人的创作水准以外,还是国内外市场反复筛选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批画家刚过中年,已经获得市场充分肯定,衣食无忧,又处于创作高峰期,因此都雄心勃勃地开辟新天地,现在他们的作品都向大型化发展就是证据,明显是向大型美术馆进军的架势。这股风潮也波及二三线画家,纷纷开始创作数米长的大画,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艺术市场的一个循环游戏是,当老人的作品价格上涨到高价位,画廊和收藏家就会去发掘新人、新品类来制造新一波风潮。所以,当张晓刚一年三破拍卖纪录的时候,“80后”的年轻画家也要批量入场了。目前正为很多人关注的“70后”、“卡通一代”开始是策展人的论述,但是很快就被画廊和拍卖行接手,成为一个新的商品标签。这些或者卡通、或者清淡的私人絮语作品也很快出现在拍卖场上,连沉淀的机会也没有。
目前,有心的画廊已经着力发觉以前受到忽略的画家,比如跨在写实和观念艺术之间的夏星这样风格独特的画家,以及在京沪广中心地带以外的“外省艺术家”。绘画以外,藏家和画廊也在开发新的艺术品类,2006年的一个显著现象是摄影市场风生水起,最早做摄影市场的百年印象画廊已经提高了出售的基准价,而北京华辰也推出了国内首个摄影作品专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而装置艺术和雕塑还越来越受到关注,徐震、孙原、彭禹等重要艺术家的作品不仅进入到海外藏家和博物馆的视野,也开始成为了国内前卫藏家的收藏品。
拍卖:从热闹回归理性
有观察家认为,油画和当代艺术似乎在以加速度模拟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路径:2005年春秋之季,中国书画经过近三年的上升曲线骤然遇到挫折,“黑色12月”中很多中小拍卖行的近现代中国书画成交率跌至50%左右,大拍卖行的成交率和成交额也只能勉强维持春拍的架势,一时间议论纷起,“崩盘”的声音频繁出现。
回头去看,2003年启动的油画和当代艺术新一轮增长就是高度不稳定的,去年初的高烧让很多资本冲进来,一下子抬高了所有人的预期,在今年初市场的刺激下,大公司加大拍卖数量、小公司接连进入,造成拍品蜂拥而出局面,想短期获利的炒家虽然钱夹鼓胀,可是也没有料到这个市场竟然膨胀成这样,几千张画全部以高价涌进市场,几乎让炒家也难以招架;其次,很多作品经过这三年的换手、涨价,此时已难再掀风浪。应该看到,即使看上去形势大好的2006年春拍中,也有很多拍卖会富含水分,“假卖”、“卖假”传言不绝于耳。
多数拍卖行操作者也不否认,如今艺术市场中最多的还是希望赚快钱的投资者,已经有多个企业或者私人藏家的联合体浮出水面,操作手段和炒房地产、炒股票一样,先囤积、联合拉升价格、再徐徐出货。而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有点陌生的新人投入的资金具有跟风、追高的习气,对当红艺术家的当红作品更有兴趣,可在价格全面推高的今天,多数人的选择面有限。
经过2006年的震荡,未来的市场将从热闹回归理性,有敏感性的人已经开始改变,有心的藏家都开始发掘比较偏门的藏品,比如摄影、雕塑、成名艺术家的早期作品等等,这也成为今年艺术品市场的新热点。很多大拍卖行已经宣布将对拍品有更严格的筛选,比如北京保利就宣布将推出晚间拍卖会,而也有为数不少的画廊已经在回收代理画家的早期作品、控制作品数量。
北京保利拍卖公司总经理李达相信拍卖市场的长期走向是光明的,“具体到油画和当代艺术,写实油画的市场是在国内,80%的买家是中国人,但是当代艺术这一块一半以上的买家是欧美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现在中国走向了全球性的竞技场,所以国外的人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品。虽然对2006年的春秋拍卖情况有各种议论,但是我觉得今年不存在价格上升、下降的问题,对还在发展中的油画和当代艺术市场不应该过早下结论,也许你今天突然跌了一跤,可后来又站起来了呢?只要能拿到好作品,一定会有人来买。”而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拍卖报》主编郑鑫尧指出,当代油画和当代艺术,最主要的阵地还应该是画廊,“不要着急上拍卖行,长期看这样炒作对艺术市场的正常生态是伤害”。
艺术博览会:谁能熬过下一个冬季?
去年就萦绕的传言终于在今年年初变成现实:一个名为“上海当代2007”(Shanghai Contemporary 2007)的大型当代艺术博览会将于今年9月5日在上海展览馆开幕。这是瑞士人哈勃、巴塞尔博览会的前任总监鲁多夫,和已经在上海设有办公室的意大利波洛尼亚艺术博览会的组织者共同组织的展会,预计将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约120个专业性画廊,而且被它的组织者描述为“完全不同于其他艺术博览会”的博览会,“会从挑选我们想要展示的艺术家开始,接下来则邀请代理他们的画廊参加。”
而在北京,已经有3个同样以画廊为主要对象的博览会展开竞争,一个是中艺博承办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而中国录音录像总社则声称要主办同名的艺术博览会,另一个是董梦阳操作的是“艺术北京”博览会,而三者的主事者曾经是同一公司的人。
“上海当代2007”的操作者之一鲁多夫渲染说他们期望为博览会在奢侈品产业方面找到赞助商——这似乎是5月2日将开幕的北京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的短板——去年他们并没有找到有兴趣的大赞助商。上海方面宣称他们希望为亚洲和澳洲的藏家开辟新的市场,既吸引西方观察者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西方的艺术家给亚洲收藏家,而北京的两个博览会的优势在本土画廊、藏家资源上。画廊参加博览会都带有明确的目的:销售作品、结识更多的收藏家和交易商、发现新的艺术家和艺术趋势。去年的两个博览会上,长期经营本土艺术家的本土画廊或多或少达到了上述目标,而来自海外的画廊则成绩平平,因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红火,国内藏家对海外艺术品还无暇顾及,所以,主打亚洲和国际概念的“上海当代”的前景如何,还是一个问号。
在市场形式大好的情况下,很多画廊一年可以参加多个博览会,但是一旦市场走低,则参不参加博览会、参加哪一个就成了对各方面的考验。“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透露,他们今年会在在展览形式、设计、宣传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创新,努力做到比去年更好,而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已经基本确定了参展画廊,同样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后。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力认为竞争不是坏事,“现在画廊自己办展览、出画册其实成本很高,而参加博览会这种模式可以接触、扩展很多藏家和交易商,所以画廊多数认为参加博览会非常重要,这样强的需求弥补了所谓竞争。应该说现在中国的博览会和画廊都处于初级阶段,未来一定要有不同的定位,维护不同的客户。如果画廊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对艺术市场的结构来说是好事,比拍卖市场独大要好,未来博览会的交易额也有可能超过当代艺术拍卖会的交易额。”
画廊业:开始近身肉搏
无疑,新一轮艺术热的重点已经不在创作,而是商业利益驱动,从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的发达可见一斑。很少有人想到,四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废的工厂区,只有几个艺术家租用这里的空间来创作作品,看中的是这里高大的厂房建筑适合创作大型作品,租金也相对便宜,仅四五毛钱每平方米。两年前,这里的艺术家门还在和握有物业的七星集团展开静默的斗争,为了大山子艺术节的举办、名目而展开较量。2006年,一些都发生了改变,七星集团也成立了办公室来进行管理和协调,试图为画廊和文化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798艺术节也将改名为国际当代艺术节,要继续扩大。
798艺术区虽然租金不断上升,仍然是艺术界最火的投资地点,去年的当代艺术拍卖市场大爆发让“实验艺术”成为“市场主流艺术”,这个1950年代建成的老工厂瞬间变身亮闪闪的金矿,拍卖公司专家、画商和收藏家成批来访,新画廊频频开业,一年来新增的画廊至少有30家,让一些专家担心798很快就会像纽约苏荷区那样出现“挤出效应”———随着地价和房租升高,艺术家、小画廊不得不让位于出价更高的大画廊、商店和餐馆。
画廊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如今798艺术区中集中了超过50家画廊,越来越多的画廊在做一些雷同展览,让798有成为当代艺术“大芬村”的可能。画廊经营的业态已经分成四路:第一路是空白空间和北京公社这样主打方力钧、张晓刚、岳敏君等一线当红艺术家的,由于多和海外有紧密联系,许多作品为海外藏家、画商买走;第二路可以说是风格路线,如长征空间一系列艺术计划和影像作品受到瞩目,商业上也相当成功,4年间从半地下室里发展成为798最大的艺术机构之一,而意大利常青画廊连续4个展览都有很高的质量,树立了高质量画廊的品质,不过为了平衡商业利益,他们也在变得更贴近市场现实;第三路是新进入的小画廊中的优秀者,如做学院年轻艺术家的高地画廊,坚持下去可能成为新艺术潮流的推动者;其余的多是跟风的画廊,难免要在接下来的市场严冬中煎熬,面对近身肉搏的局面。
艺术家:寻找潜力股
今天的艺术市场——尤其是华人市场,依旧是绘画为王,所以刘小东、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和写实画派的画家的出名和受市场欢迎绝不是巧合,除个人的创作水准以外,还是国内外市场反复筛选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批画家刚过中年,已经获得市场充分肯定,衣食无忧,又处于创作高峰期,因此都雄心勃勃地开辟新天地,现在他们的作品都向大型化发展就是证据,明显是向大型美术馆进军的架势。这股风潮也波及二三线画家,纷纷开始创作数米长的大画,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艺术市场的一个循环游戏是,当老人的作品价格上涨到高价位,画廊和收藏家就会去发掘新人、新品类来制造新一波风潮。所以,当张晓刚一年三破拍卖纪录的时候,“80后”的年轻画家也要批量入场了。目前正为很多人关注的“70后”、“卡通一代”开始是策展人的论述,但是很快就被画廊和拍卖行接手,成为一个新的商品标签。这些或者卡通、或者清淡的私人絮语作品也很快出现在拍卖场上,连沉淀的机会也没有。
目前,有心的画廊已经着力发觉以前受到忽略的画家,比如跨在写实和观念艺术之间的夏星这样风格独特的画家,以及在京沪广中心地带以外的“外省艺术家”。绘画以外,藏家和画廊也在开发新的艺术品类,2006年的一个显著现象是摄影市场风生水起,最早做摄影市场的百年印象画廊已经提高了出售的基准价,而北京华辰也推出了国内首个摄影作品专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而装置艺术和雕塑还越来越受到关注,徐震、孙原、彭禹等重要艺术家的作品不仅进入到海外藏家和博物馆的视野,也开始成为了国内前卫藏家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