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只是经济、政治、文化的较量,更是人才培养上的角逐。体育在高校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这一人才培养的重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核心竞争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大学体育的内涵进行探讨,阐述了体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高校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意义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只是经济、政治、文化的较量,更是人才培养上的角逐。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已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及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这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大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就业和创新领域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体育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层面对大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进而对于人才培养上能产生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最高成就之一。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异于他人的、独特的、不易被模仿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并且将来能够凭借此能力找到自身心仪的工作。
2.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健全人格、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身心素质五个方面构成。第一,健全人格。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当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基础。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达到协调统一,学生对自身以及自己的奋斗目标有正确的认识,能把握做事的尺寸和处理是方式。第二,学习能力。当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相关理论不断涌现,大学生应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去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方法。第三,创新能力。学习、工作环境瞬息万变,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只有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力。第四,實践能力。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保证学习工作顺利完成,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第五,健康的身心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的身心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也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二、大学体育的内涵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为载体,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宜的培养和激励,达成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在培养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中的意义
1.塑造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人格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个体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个体人格各项要素发展的一个迅速时期,更加的关注社会,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同时社会活动增多,在社会活动中不断获得信息进行思考,迅速选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人格发展的迅速性。随着大学生各项特征的迅速发展,各个方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这些压力导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受到影响,在这些因素下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呈现出不稳定性。高校体育是能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审美观、成功观。
体育运动很多时候需要通过集体协作才能完成,这个能树立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社会活动中,合作配合能力是未来衡量一个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合作能力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合作配合,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树立大学生的审美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主要以体育运动为主,但是体育运动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提高身体素质那么简单,还有加强心理感受、参与情感体验、促进知识能力形成等,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以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项目);设置一些比较紧张的体育项目,还可以培养学生沉着、果断的优良品质;也能通过设置优美的体育项目,让学生通过内心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和审美的品味(如体育舞蹈和健美操)。
体育能辅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他们的态度、情绪,思维的敏捷度以及意志表现都非常突出。如,在跳高运动中,当跨越一个高度又面临难度更大的新高度时,学生的心理会发生变化,他们的心理特征立即显露,成功者的喜悦溢于言表,呐喊、大笑,与同学互动增加,失败者的情绪表现是不同的,有人表现出沮丧,有人表现出急躁,有人表现出冲动,等。这时,体育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并加以鼓励和指导,找出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激励学生们增加自信心,突破心理障碍,直面困难,体验成功与失败,在这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学会逆流而上。
2.辅助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习得社会交往技能
体育能以个体独立完成系列动作的形式,辅助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是以某一运动技能中的一个完成系列动作作为教学材料,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以及课下练习完成完整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凭借自主性,独立的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独立性与自主学习能力。
社会交际能力是衡量大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帮助大学生建立广泛的社会性联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体育的开放性,能满足大学生交际的需要,开放性体现在教师、个人、班级、系科、部门、学校、社会之间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频繁联系和交往上,而每一次联系和交往都能体现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参与身体活动的形式以个体和集体为主,他们通过互相间在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使生生间、师生间、个人与集体间形成了良好的特定社会环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容易、更直接,基本可以满足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对社会交往方面的需求,逐步使大学生在个人和集体的良好关系中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激烈竞争的未来社会里需要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发展个性、尊重个人、培养自我责任意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造活动、个人意识具有创新性,培养学生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4.促进健康身心素质的培养与形成
在生理方面,体育不仅能提高心肺功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也能塑造体形,端正仪态。体育运动是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增强身体代谢,提高心肺功能以及身体血液循环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从身体形態来讲,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高的增长,使肌肉更加发达,体型变得更加匀称、健美,而且还有助于预防和矫正体格发育中的某些异常现象。以健美操为例来讲,大学生经常参加健美操练习,可以对身体比例的均衡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坚持进行健美操锻炼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端正身体姿态。
在心理层面,体育运动能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高校体育课程所包含的各类体育运动,以及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能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课程,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尤其是参与自己喜爱的运动时,可以从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暂时忘却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释放压力,放松身心,有利于消除负面情绪。尤其在大量运动之后,可以享受大汗淋漓的酣畅,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总结
在健全人格、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身心素质这些方面,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类体育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完善、补充自身健全人格,培养自身的独立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社会交往中,进一步完善自身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在锻炼中,使自身包括自信心在内的内在及外在形体得以完善,释放自己,形成坚毅的品质。体育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面对自己,面对社会。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个人应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卢斌,汤洪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6(6):108.
[2]黄宝雯,张琼.核心竞争力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62-63.
关键词:体育;高校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意义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只是经济、政治、文化的较量,更是人才培养上的角逐。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已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及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这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大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就业和创新领域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体育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层面对大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进而对于人才培养上能产生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最高成就之一。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异于他人的、独特的、不易被模仿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并且将来能够凭借此能力找到自身心仪的工作。
2.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健全人格、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身心素质五个方面构成。第一,健全人格。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当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基础。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达到协调统一,学生对自身以及自己的奋斗目标有正确的认识,能把握做事的尺寸和处理是方式。第二,学习能力。当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相关理论不断涌现,大学生应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去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方法。第三,创新能力。学习、工作环境瞬息万变,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只有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力。第四,實践能力。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保证学习工作顺利完成,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第五,健康的身心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的身心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也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二、大学体育的内涵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为载体,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宜的培养和激励,达成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在培养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中的意义
1.塑造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人格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个体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个体人格各项要素发展的一个迅速时期,更加的关注社会,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同时社会活动增多,在社会活动中不断获得信息进行思考,迅速选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人格发展的迅速性。随着大学生各项特征的迅速发展,各个方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这些压力导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受到影响,在这些因素下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呈现出不稳定性。高校体育是能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审美观、成功观。
体育运动很多时候需要通过集体协作才能完成,这个能树立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社会活动中,合作配合能力是未来衡量一个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合作能力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合作配合,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树立大学生的审美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主要以体育运动为主,但是体育运动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提高身体素质那么简单,还有加强心理感受、参与情感体验、促进知识能力形成等,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以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项目);设置一些比较紧张的体育项目,还可以培养学生沉着、果断的优良品质;也能通过设置优美的体育项目,让学生通过内心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和审美的品味(如体育舞蹈和健美操)。
体育能辅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他们的态度、情绪,思维的敏捷度以及意志表现都非常突出。如,在跳高运动中,当跨越一个高度又面临难度更大的新高度时,学生的心理会发生变化,他们的心理特征立即显露,成功者的喜悦溢于言表,呐喊、大笑,与同学互动增加,失败者的情绪表现是不同的,有人表现出沮丧,有人表现出急躁,有人表现出冲动,等。这时,体育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并加以鼓励和指导,找出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激励学生们增加自信心,突破心理障碍,直面困难,体验成功与失败,在这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学会逆流而上。
2.辅助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习得社会交往技能
体育能以个体独立完成系列动作的形式,辅助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是以某一运动技能中的一个完成系列动作作为教学材料,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以及课下练习完成完整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凭借自主性,独立的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独立性与自主学习能力。
社会交际能力是衡量大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帮助大学生建立广泛的社会性联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体育的开放性,能满足大学生交际的需要,开放性体现在教师、个人、班级、系科、部门、学校、社会之间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频繁联系和交往上,而每一次联系和交往都能体现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参与身体活动的形式以个体和集体为主,他们通过互相间在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使生生间、师生间、个人与集体间形成了良好的特定社会环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容易、更直接,基本可以满足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对社会交往方面的需求,逐步使大学生在个人和集体的良好关系中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激烈竞争的未来社会里需要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发展个性、尊重个人、培养自我责任意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造活动、个人意识具有创新性,培养学生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4.促进健康身心素质的培养与形成
在生理方面,体育不仅能提高心肺功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也能塑造体形,端正仪态。体育运动是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增强身体代谢,提高心肺功能以及身体血液循环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从身体形態来讲,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高的增长,使肌肉更加发达,体型变得更加匀称、健美,而且还有助于预防和矫正体格发育中的某些异常现象。以健美操为例来讲,大学生经常参加健美操练习,可以对身体比例的均衡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坚持进行健美操锻炼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端正身体姿态。
在心理层面,体育运动能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高校体育课程所包含的各类体育运动,以及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能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课程,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尤其是参与自己喜爱的运动时,可以从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暂时忘却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释放压力,放松身心,有利于消除负面情绪。尤其在大量运动之后,可以享受大汗淋漓的酣畅,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总结
在健全人格、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身心素质这些方面,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类体育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完善、补充自身健全人格,培养自身的独立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社会交往中,进一步完善自身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在锻炼中,使自身包括自信心在内的内在及外在形体得以完善,释放自己,形成坚毅的品质。体育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面对自己,面对社会。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个人应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卢斌,汤洪棉.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6(6):108.
[2]黄宝雯,张琼.核心竞争力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