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微博的盛行,被认为是大众拥有更多话语权崭新而重要的领域。微博的崛起以及迅猛发展的势头足以说明它凭借其对传统信息模式的变革,从而成为了网络时代的宠儿。然后,在人们趋之若鹜的背后,有一个现实往往被忽略:人们借微博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同时,微博内容却更多的趋于“碎片化”和“泛滥化”,即微博内容呈现出琐碎的,无意义的甚至是攻击性的语言片段,这无疑和公众话语权建构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关键词:微博;公共领域;公共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8-02
一、微博的发展及特征
微博即微型博客,译自英文单词mi-cro-blogging,是博客的一种变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如QQ,MSN,Gtalk等),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发布短消息,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个汉字之内。
与传统的信息模式相比,微博以互动的交流体验为特征,用户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关注与被关注的模式,这是一种松散的跟随关系。它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博主出于个人考虑发布一些信息,有时可能仅仅只是情感上的发泄。由于微博用户所面临的是较大范围内模糊的关注者,关注者既可以发表评论也可以沉默不语。于是这种松散的用户关系消除了人际交往中一对一无应答的尴尬。同时,微博的使用削弱了精英话语的统治地位,给予了大众更多话语权,使他们能够在公共领域发表自己的言论,让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到。进而满足了一些微博用户强烈的被关注的心理需求。而这也正是微博盛行的关键。
然而,不得不承认,由于微博用户能随时随地根据自己主观的情绪和心情发表140字以内的博文,微博语言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相关数据显示,西方的微博用户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至45岁之间这个较为成熟的群体。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群体,据调查,在Twitter上有40.55%的内容属于“我在吃三明治”之类的无意义的信息,个人琐事的信息占据Twitter传播内容的80%以上。(唐莉莉,杜骏飞;2010)可见,这些毫无意义的语言碎片对公共话语权的建构是起不了积极作用的。
二、公共话语权
福柯(1990)指出,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话语权”中的“权”首先表现为权利,社会责任论曾强调媒介“主张任何人如果有重要的事情要说,他都应该得到一个可以表达的场合。”其核心是公众是否拥有合理的话语权。而从更深的层次分析,“话语权”的“权”还隐藏着“权力”的含义。福柯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在福柯看来,“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因此,话语权的实质是统治权。
而按照哈贝马斯的定义,公共领域就是“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这一概念内涵有:(一)公共领域是由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大量社会经验能够得到表达的一个公共空间,各种观点和意见在其中相互碰撞、展开理性讨论;(二)公共领域的机制是公共性原则,即公共舆论统治原则;(三)其功能是“让公开事实接受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监督”,以及“公共领域具有调节国家和社会的功能”。(哈贝马斯,1990)
参照哈贝马斯的定义,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和无限性等优势,公众可以绕开媒介的“把关人”和潜在的排斥与权威,找到自己的发言空间,真正拥有话语权。因此,公共话语权不仅是言论自由的最终体现,其实现程度更是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和现代化进程的标志。而网络的出现无疑是公共话语权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微博的广泛使用,主题参与者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公共话语权得到充分维护、强调和提升,公众能参与其中,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了对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权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挑战和互动。这也是公众话语权建构的主要目标。
三、微博在公共话语权建构中的消极作用
诚然,微博的使用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人们在此发表言论,传播信息,以达到沟通上下、促进社会信息流通等作用。但现实是,在各种不计其数的微博中,依旧是社会精英阶层占据着人们更多的眼球。整体看来,娱乐明星的微博关注和转发次数更是居高不下。以新浪微博排名为例,拥有粉丝最多的依次为姚晨,小S,赵薇,蔡康永以及谢娜,而纵观这些娱乐明星的微博内容,无一例外的都涉及到他们私生活的点滴和细节。我们不禁要思考这其中的缘由,微博到底是拉近了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的距离还是藉由这种“跟随”模式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曝光率,从而赢得更多的关注与“话语权”?同时,在公众关注和转发名人微博背后,有一个事实往往容易被忽略,那便是大众阶层在意识上仍旧受控于精英阶层。福柯(1995)就曾说过“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是被一些程序所控制、筛选、组织和分配的,它们的作用是转移其权力和危险,应付偶然事件,避开其臃肿麻烦的物质性。”因此,在公众的一片跟随和附庸声中,他们渐渐失去了自我主观判断,而这恰恰削弱了大众自身的话语权。最终因为仅凭个人感情喜好而沦为一些“精神领袖”的随从和奴隶。除此以外,微博中也不乏出现语言中伤现象,公众轻易的在这个“公共领域”对不喜欢的人物或事件进行言语中伤或抨击,有时甚至发展为谩骂。无论是网络上出现的韩寒和方舟子的论战或是明星粉丝的各种互攻,这背后都直指一个事实,那便是精英阶层藉由大众之口维护自身的权力和权威,表面看上去似乎是公众在行使“话语权”,而实质上,话语权依旧掌握在这些少数精英阶层手中。
其次,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来看,媒介技术本身会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特征也已经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公众的话语表达、文化生态、政治参与特征,话语权开始往公众转移,微博的力量得到彰显。但是由于微博的字数要求在140字以内,这又大大的限定了人们缜密而客观的思维。因此,公众无法充分的通过行使“话语权”既客观又理性的进行话语表达和政治参与。结果就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大部分的微博内容都呈现出诸如“我在做什么”,“我在吃什么”,“我在什么地方”等等“碎片化”的模式。参照哈贝马斯(1990)提出的公共领域内涵:“在公共领域中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各种观点和意见在其中相互碰撞、展开理性讨论”,“让公开事实接受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监督”,以及“具有调节国家和社会的功能”。对比之下,微博内容所呈现的无意义的“碎片”语言对社会这个公共领域根本起不到任何“调节”或者推动作用。而我们所追求的公共话语权的构建,其核心归根到底是“构建了什么”和“解释了什么”,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微博无疑是苍白空洞和无力的,这和公共话语权的构建显然是相去甚远的。
四、结语
话语一方面隐藏了权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暗含了欲望的语言,这两者借助话语实现自身,又必须在通往目的地的过程中掩盖自身的存在。因此,通过分析微博语言,我们清楚的看到网络微博的确给公共话语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抛开表层,我们却清晰的感受到它也在间接削弱着公众的话语权,同时对公共话语权的建构产生了消极作用。我们希望在网络愈加开放的今天,大众草根阶层能真正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也正是值得人们思考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丁柏铨.论公众意见表达及与政府、大众传媒的关系[J].新闻与传播,2009,(4).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变[M].学林出版社,1990.
[3]郝滢.互联网:公共话语权的春天[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
[4]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M].法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91.
[5]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7.
[6]宋晓楠.Twitter: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交接[J].新闻爱好者,2010,(8).
[7]唐莉莉,杜骏飞.微博崛起及传统媒体话语权重构[J].青年记者,2010,(10).
[8]徐军义.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J].文教资料,2010,(12).
关键词:微博;公共领域;公共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8-02
一、微博的发展及特征
微博即微型博客,译自英文单词mi-cro-blogging,是博客的一种变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如QQ,MSN,Gtalk等),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发布短消息,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个汉字之内。
与传统的信息模式相比,微博以互动的交流体验为特征,用户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关注与被关注的模式,这是一种松散的跟随关系。它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博主出于个人考虑发布一些信息,有时可能仅仅只是情感上的发泄。由于微博用户所面临的是较大范围内模糊的关注者,关注者既可以发表评论也可以沉默不语。于是这种松散的用户关系消除了人际交往中一对一无应答的尴尬。同时,微博的使用削弱了精英话语的统治地位,给予了大众更多话语权,使他们能够在公共领域发表自己的言论,让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到。进而满足了一些微博用户强烈的被关注的心理需求。而这也正是微博盛行的关键。
然而,不得不承认,由于微博用户能随时随地根据自己主观的情绪和心情发表140字以内的博文,微博语言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相关数据显示,西方的微博用户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至45岁之间这个较为成熟的群体。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群体,据调查,在Twitter上有40.55%的内容属于“我在吃三明治”之类的无意义的信息,个人琐事的信息占据Twitter传播内容的80%以上。(唐莉莉,杜骏飞;2010)可见,这些毫无意义的语言碎片对公共话语权的建构是起不了积极作用的。
二、公共话语权
福柯(1990)指出,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话语权”中的“权”首先表现为权利,社会责任论曾强调媒介“主张任何人如果有重要的事情要说,他都应该得到一个可以表达的场合。”其核心是公众是否拥有合理的话语权。而从更深的层次分析,“话语权”的“权”还隐藏着“权力”的含义。福柯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在福柯看来,“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因此,话语权的实质是统治权。
而按照哈贝马斯的定义,公共领域就是“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这一概念内涵有:(一)公共领域是由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大量社会经验能够得到表达的一个公共空间,各种观点和意见在其中相互碰撞、展开理性讨论;(二)公共领域的机制是公共性原则,即公共舆论统治原则;(三)其功能是“让公开事实接受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监督”,以及“公共领域具有调节国家和社会的功能”。(哈贝马斯,1990)
参照哈贝马斯的定义,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和无限性等优势,公众可以绕开媒介的“把关人”和潜在的排斥与权威,找到自己的发言空间,真正拥有话语权。因此,公共话语权不仅是言论自由的最终体现,其实现程度更是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和现代化进程的标志。而网络的出现无疑是公共话语权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微博的广泛使用,主题参与者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公共话语权得到充分维护、强调和提升,公众能参与其中,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了对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权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挑战和互动。这也是公众话语权建构的主要目标。
三、微博在公共话语权建构中的消极作用
诚然,微博的使用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人们在此发表言论,传播信息,以达到沟通上下、促进社会信息流通等作用。但现实是,在各种不计其数的微博中,依旧是社会精英阶层占据着人们更多的眼球。整体看来,娱乐明星的微博关注和转发次数更是居高不下。以新浪微博排名为例,拥有粉丝最多的依次为姚晨,小S,赵薇,蔡康永以及谢娜,而纵观这些娱乐明星的微博内容,无一例外的都涉及到他们私生活的点滴和细节。我们不禁要思考这其中的缘由,微博到底是拉近了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的距离还是藉由这种“跟随”模式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曝光率,从而赢得更多的关注与“话语权”?同时,在公众关注和转发名人微博背后,有一个事实往往容易被忽略,那便是大众阶层在意识上仍旧受控于精英阶层。福柯(1995)就曾说过“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是被一些程序所控制、筛选、组织和分配的,它们的作用是转移其权力和危险,应付偶然事件,避开其臃肿麻烦的物质性。”因此,在公众的一片跟随和附庸声中,他们渐渐失去了自我主观判断,而这恰恰削弱了大众自身的话语权。最终因为仅凭个人感情喜好而沦为一些“精神领袖”的随从和奴隶。除此以外,微博中也不乏出现语言中伤现象,公众轻易的在这个“公共领域”对不喜欢的人物或事件进行言语中伤或抨击,有时甚至发展为谩骂。无论是网络上出现的韩寒和方舟子的论战或是明星粉丝的各种互攻,这背后都直指一个事实,那便是精英阶层藉由大众之口维护自身的权力和权威,表面看上去似乎是公众在行使“话语权”,而实质上,话语权依旧掌握在这些少数精英阶层手中。
其次,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来看,媒介技术本身会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特征也已经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公众的话语表达、文化生态、政治参与特征,话语权开始往公众转移,微博的力量得到彰显。但是由于微博的字数要求在140字以内,这又大大的限定了人们缜密而客观的思维。因此,公众无法充分的通过行使“话语权”既客观又理性的进行话语表达和政治参与。结果就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大部分的微博内容都呈现出诸如“我在做什么”,“我在吃什么”,“我在什么地方”等等“碎片化”的模式。参照哈贝马斯(1990)提出的公共领域内涵:“在公共领域中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各种观点和意见在其中相互碰撞、展开理性讨论”,“让公开事实接受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监督”,以及“具有调节国家和社会的功能”。对比之下,微博内容所呈现的无意义的“碎片”语言对社会这个公共领域根本起不到任何“调节”或者推动作用。而我们所追求的公共话语权的构建,其核心归根到底是“构建了什么”和“解释了什么”,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微博无疑是苍白空洞和无力的,这和公共话语权的构建显然是相去甚远的。
四、结语
话语一方面隐藏了权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暗含了欲望的语言,这两者借助话语实现自身,又必须在通往目的地的过程中掩盖自身的存在。因此,通过分析微博语言,我们清楚的看到网络微博的确给公共话语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抛开表层,我们却清晰的感受到它也在间接削弱着公众的话语权,同时对公共话语权的建构产生了消极作用。我们希望在网络愈加开放的今天,大众草根阶层能真正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也正是值得人们思考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丁柏铨.论公众意见表达及与政府、大众传媒的关系[J].新闻与传播,2009,(4).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变[M].学林出版社,1990.
[3]郝滢.互联网:公共话语权的春天[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
[4]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M].法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91.
[5]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7.
[6]宋晓楠.Twitter: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交接[J].新闻爱好者,2010,(8).
[7]唐莉莉,杜骏飞.微博崛起及传统媒体话语权重构[J].青年记者,2010,(10).
[8]徐军义.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J].文教资料,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