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父亲出车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那年天蒙蒙亮,我带着棉帽子跟着父亲穿过那个熟悉的胡同,不知道自己是醒了还是睡着呢,天上的星星也好像还没醒来,都在眯着眼看着我。父亲在前头,步子很大,我好像两步才能赶得上他的一步。他好像看出来似的,故意走得慢些,路过那个狭窄的胡同时,他总是先过去再回头拿手电筒照着我,那家院子里的狗好像永远不会累,不论你是走过去,还是走回来,它总是不停地叫着……
  父亲从车库把车倒出来,我用手比划着,当牵引钩和拖车结合后,缓缓地驶向龙门吊。拖车被吊到汽车的背后,像一辆坦克,我每次都觉得自己在坦克的副驾驶上,十分自豪。天很冷,我始终不敢摘掉棉帽子,我们时刻注意着路的前方,一脸严肃,就像真的有“敌人”出现似的。
  那天我们行驶了好远,父亲说这是最远的一个工队,我们到了之后正好赶上这个工队吃午饭,厨师远远地挑着两桶水放到了炉子上,桶里有大块没有融化的冰块,有的泛黄,有的晶莹。在炉火的作用下,这两桶水像一对快乐的舞者,不一会就开始在炉子上跳起了交谊舞。帐篷里通长的铺面整洁有序,只有棚顶的铁丝上挂着毡袜和棉鞋。菜是一个大锅里炖了一上午的酸菜,里面的肉泛白,味道很香。其实更香的是那刚出锅的馒头,这馒头我用一个手拿着都费劲,感觉手指根本抓不住,撕下一块放在嘴里,根本不用吃菜,一种甘甜的味道在嘴里回荡,甚至比现在的奶油面包都甜!等我吃完饭的时候,父亲也装好了车,他随便吃了一口我们就开始返程,为了不耽误时间能下个早班,一分钟都不想耽误。
  还没出冬简路,天上就飘起了鹅毛大雪,风挡玻璃的下面很快积上了一层雪,这时车突然走不動了。下车一看,原来是一根木头卡在了车轮的缝隙里,我们下车拿出了弯把锯把木头锯断,慢慢地向前移动车,可是似乎没什么效果,后来父亲灵机一动,向前不行,那我们就向后,果然,卡在车轮缝隙的木头被后面的木头挤了出来。我们笑着上车,却忍不住看着两旁的美景,被大雪覆盖的原始森林,就像童话王国一般,粗壮的树枝比家附近的树都要粗。树上的雪好像很粘稠一样黏在树上不肯下来,虽然雪下得很大,可是路上的车辙还清晰可见,远远望去像一条银蛇蜿蜒在这森林的空地上。“爸,你看,猫头鹰,它居然是白色的,白的!”我忍不住大喊起来,这个猫头鹰的头好像旋转了360度在看我,像魔法世界里的巫师养的一样,我又惊喜又害怕,可是父亲微微一笑,目视前方,好像司空见惯一样。谁知道呢,他们这一代林区人,见过的动物恐怕比我吃的冰棍还多,我想着想着,父亲又是一个急刹车,虽然装了三十多立方米的木头的车并不快,可是这突然一个刹车惯性还是很大的。
  我捂着撞疼的头,摘下帽子向前看去,原来是三只狍子从车前慢慢悠悠地走了过去,它们白白的屁股、棕色的皮毛,两大一小,像是一家三口,父亲还是微微一笑,将变速杆推向低速挡的地方轻抬离合,车又开始慢慢地向前……
  路的两边到处都是美景,盘山路上高处能看到山下的车灯,你在山顶,它在山下,遥相呼应,像是结伴的同学在放学的路上。天渐渐地暗了下来,车灯照亮了来时的路,雪似乎小了些,从车灯射出的光就能看出,这雪从大片变成了零星,要是人走在这雪里也会沾满全身吧。
  终于到了我们的目的地,父亲将原条车开上了磅秤。然后驶向贮木场,虽然已接近晚上十点了,但这里依然是灯火通明,每一个装卸台上都堆满了木头,远处的楞垛像一座座红色阁楼,绞盘机上的桅杆高得像矗立在云端的烟囱。当父亲打开安全绳,用撬棍打开开闭器的一瞬间,一车木头被两根粗壮的油丝绳抬到了装卸台上,我和父亲推起车立柱,然后把车缓缓地开向车库。路上父亲好像变了个人,突然问我:“你猜,你妈给咱们俩做啥好吃的了?”我想都没想就说:“肯定是酸菜,因为咱们走一天,啥菜放锅里这么长时间回来都变酸了……”我和父亲都笑了,那笑声至今我还记得。
其他文献
人类不知道多少次吟咏抒写天空、大地、河流、野草、花朵……那是赞美之声、感恩之声,可是——还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自然是万物之母,我们是子宫里的婴儿,并且永远是婴儿,即使成长了千年万年——也是。爱或不爱,她永远是我们的母亲。你会不爱吗?然而不可忽视的,还有人类从未有过的强力破坏,在凡有价值必有所图的贪欲之下,山河大地无不遭受染指。人类的智慧的确让人惊叹,而其昏聩也常常让人错愕。  幸运的是,美好山
期刊
在美丽的西拉木伦河上漂流  ——评杨瑛散文集《河流》  有人说,人生所有的邂逅都是重逢;读杨瑛的散文集《河流》(作家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以至想起《红楼梦》中的一句话:“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杨瑛是蒙古族作家。《河流》是“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工程”推出的作品,主要讲述北方草原故事,展示草原文化。如从地域来说,内蒙古隔山隔水;但从文化来说,内蒙古并不遥远。  小的时候,就读
期刊
1  穿过喧嚣的八咏古街,徜徉窄仄的市井街巷,抬望眼,只见一座巍峨的古楼,矗立于数丈高的石砌台基之上,依势而建,气势夺人。  这就是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  站在八咏楼下,仰望高筑石台之上的重楼叠宇,那巍峨屹立的台基,高耸入云的楼阁,翼角腾空的重檐,在晨光的映照下,更显雄伟壮观。那一墙葱茏的藤蔓,爬满了斑驳的台基,又给古老的城墙泼染了一层绿意与生机。  知道八咏楼之名,是早年在一册《宋诗选》上,
期刊
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感都是在攀比中失落的。譬如,私家车在我们这座三线城市里没有普及之前,我走路的感觉还是蛮好的。可是,待到私家车普及后,我则是越走越憋屈了。  我本来压根儿就不想开车,内心深处、潜意识里,我都不爱车。而且在这座小城里中速步行,从城南走到城北用不了两小时,从城东走到城西也用不了一百二十分钟,公交也很方便,私家车真的不是刚需。可现在不管开公车还是开私车,几乎人人有车了,我也被
期刊
啊,故乡,故乡,又踏上了你幽深的林间小道。  晨光熹微中,我伫立在村口,旅游车、小轿车在眼前交错驶过。浓荫如冠的杨树林滞阻了双眼;昔日难遮风雨的“撮罗子”,换成整齐和谐的“木刻楞”,“木刻楞”又换成红砖瓦房,红砖瓦房又换成别具一格的北欧风格新居;晓风中传来乡亲们阵阵开怀的畅笑,飘来花草与松脂浓郁的芳香;迎出来了,迎出来了,是谁家的乌娜吉①,晨风掀动那绚丽的裙角……  黄昏,我漫步攀上驯鹿场。鹿背上
期刊
懒洋洋的日头在午后向西挪动着,天空无精打采地静止在那里,成团的云杂七乱八地堆积。  我和妹妹坐在院子里,地面有些潮湿,角落处生了墨绿色苔藓,或大或小的蚂蚁从这里经过,我们就这样沉默地拿砖块磨着砖粉,中间已经有了很深的凹陷,砖粉深红、细腻,染得整个手都通红,背对的黑漆木门插得紧紧的,大人不在的时候,时间总是漫长又沉闷。  一排房子沿着南山脚下,向上环山腰,伸进茂密的杨树林。有树的地方,人家就稀稀拉拉
期刊
我们沿着第一道沟塘子进山走了快两个小时了,不知道穿过了几片白桦林,几片松树林,几片混交林。雪地上早已不见行人痕迹,各种小动物的足迹却渐渐多了起来。  山林里很静,似乎连鸟儿的鸣叫都消失了。耳畔只有我们行走时咯吱咯吱踏雪的声音,和自己呼哧呼哧的喘息声。  这片林子似乎怎么也走不到尽头。白桦林里很清爽很明快,连同皑皑白雪,衬得树梢上的天空瓦蓝瓦蓝的,格外透彻干净。但与别处见到的不一样,这里常见到一种同
期刊
这里是你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最佳胜地;是你脱离城市喧闹、寻求清静的天然氧吧;是你体验户外生活,净化心灵的人间仙境!莫日格勒河如同一位美丽的少女藏在深闺之中,如果不是亲自见识莫日格勒河,你是无法想象这里到底有多美!在呼伦贝尔十万平方公里的大草原范围内,有三千多条河流纵横交错,有五百多个湖泊星羅棋布,还有号称亚洲第一的额尔古纳湿地、辉河自然保护区等,虽然每个景区都各有特点,但是,莫日格勒河无与伦比! 
期刊
一年仲秋季节,我从外地出差回林业局,突然得知老于师傅病故了,真遗憾未能亲自为他老人家送葬。  于师傅是我在林场二十多年的老邻居,他很平凡,很普通,以至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然而,他又极不平凡,极不普通,甚至应该永载史册。因为,他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一名早期创业者,是林业企业的一位奠基人,是数百名支援林区开发建設荣转革命军人的优秀代表。他虽然长眠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绵绵群山之中,只有那满山的苍松与
期刊
一直想拿起笔写篇纪念父亲的文章,可每每坐下来,伤感备至,情感难控,又无从下笔了。父亲,书写上就两个字,我却整整琢磨了八年。  八年前,父亲因突发脑出血,术后昏迷了十六天,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父亲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县,是爷爷奶奶的独苗儿。那时的三口之家,日子过得相当殷实。父亲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突然间相继莫名其妙地去世。有关那段往事父亲很少提及,可能是不愿意触及内心的痛楚吧。但我长大后从史料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