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艺术,一丝一毫都不能差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pei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家祖上是清代时跟着“闯关东”过来的。我祖父叫宋德新,一开始不是皮影艺人。因为影班必须得有做饭的,他就跟着影班走。到了晚上,我爷爷提着烧热的两壶水送到台上,给演员们喝。有时候,艺人家里有事或者有病,影班就缺一个角。我爷爷说:“我上去试试。”后来,他就不做饭了,跟着下去耍影了。再后来,他也不耍皮影了,就干脆把这个(影)箱给兑过来了。那个(影人)身也都是靠(近)一百多个,头茬六七百(个),战马啊,所有的景片啊,应有尽有。
  我父亲宋喜云文艺细胞非常不错。1958年,赵家屯、万家岭、松树、得利寺四个公社合并到一起,成立了一个业余剧团。我父亲在那里担任副团长加导演。我父亲曾经编过二人转《阴保山》,是民间的皮影艺人,也是民间的吹鼓手,还是大鼓的艺人。演皮影,我父亲能唱生、唱净,还能司鼓。
  “三步不离荞麦地”,家里人的这种熏陶让我也越来越喜欢皮影。记得有一次我翻我们家影箱。过去家里都有瓷的花瓶,还有毛筒子,插着东西,我们家影箱钥匙就在那里。我背着父亲和母亲,把钥匙拿出来,偷偷把箱子开开,拿起皮影,拿到山顶上,和一帮小朋友玩儿,我教他们怎么耍,怎么唱,就是胡麻乱扯了。后来被父亲发觉了,父亲说:“你把这个要是丢了一样东西,那你缺了,就毁了。包公有两个头茬, 一个是“阳世”的,还有一个判夜案的头茬,你要是丢了一样,这个戏咱怎么唱?”他再不允许我往外拿了。我父亲脾气不好,那回我还挨父亲揍了呢。
  我1961年正式到皮影的舞台上。开始时,我主要是打小手锣,再然后呢,到1962年,偶尔帮着操操影。那时候的操影在老艺人的指导下,有那文场的时候,他让你动一动。我那阵是唱生,基本都唱童声。比方说,《封神演义》里面的哪吒,就像那样类型的小童声。
  冬季没有演出的时候,父亲就在炕头上,告诉我一些上下场的要领。对方要是打败了,他往哪地方败,败走了再从哪地方上(场)。我记得《牧羊关》里有一个安吉教主,就是老寿星。安吉教主一出来的时候,修炼“五气朝元,三花聚顶” ,“三花聚顶”我说成“三花聚令”。我父亲当时就在后面给我一脚。除了父亲,我师父孙殿海也教我、指导我,尤其是武场,应该怎么耍,上下场。
  除了皮影,父亲对我的家教和影响还是很多的。记得我有回倒水,一下倒满了,那个水是热水,我父亲当着我们家亲戚的面,就把这一杯水泼到我身上了。“背后我怎么教育你们,倒水不要倒得太满,你们不知道吗?”我父亲说。再一个就是和长者说话,我现在还保持这个习惯,看到长者,我要是骑自行车指定得下来和他说话。答应人到哪去,干什么去,用不用我再送送。我父亲对我们管教很严,吃饭不允许剩饭粒,一直到现在我也保持这种作风。
  最令我高兴的,就是观众到半夜一点多钟都不肯离场。演《奇缘传》时,看到魏素娥受苦受难的时候,底下有老人都哭出声来。我常演的也就是几部吧,有《唐英烈》《奇缘传》《樊梨花征西》《锁阳关》《界牌关》《牧羊关》《倒马关》,再就是《杨家将》里面的《梅花亭》。
  1965年,我对皮影感兴趣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来了。“文革”期间,皮影被列入“封资修 ”。传统的皮影戏基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剧目。有很多的老艺人像宋书咏、高永峰,一听这个消息,就到我们家哭了。他们说:“喜云啊,咱们这不毁了吗?咱们的饭碗这不打了吗?”很多老艺人都非常悲观,认为皮影生涯到此为止了。很多皮影箱干脆都烧了。
  我们家那时有两箱子皮影。一个箱子装道具,像桌椅板凳、枪刀剑戟、船只楼房这样的东西。另一个箱子装的全是人物,能有七十多身(茬),六七百个人头,大小景片40多张。对这两箱影,我舍不得啊,于是就想个方法。我在猪圈中间刨个坑,买一种黄色的油布,把皮影、影人包上,外面再套上麻袋,埋在猪圈里。每年必须把影箱打开两次进行晾晒,就这样,我们家的影箱躲过了十年浩劫。
  后来皮影有所抬头,老艺人重逢见面,非常高兴。转过年我就开始下去联系演出的地方,一下子联系了26场。
  皮影箱的规矩多,就到现在也是很有讲究的,皮影艺人的分工,拿“上线”的,你管影箱;拿“下线”的,你得管灯、管理影幕。“司鼓”的行头都是你拿。除了带影班,我也喜欢刻影,这刻影也有学问。用一年到两年的驴身上的皮是最好的。驴排肋骨这个部位的皮子就挺好,肚子下面的皮子非常薄,这样的皮子尽量用做上部,驴身上的上半部活动量比较大,所以比较柔软,靠驴脊梁和驴后腚厚的地方就留着做下半部,它沉,可做影人腿。
  我总觉得这个不能单说是皮影的艺术,只要是艺术,就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应该把所有的剧目,排练得精一点,能让观众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别的东西可以藏私夹带,唯独艺术,一丝一毫都不能差。
  链接:复州皮影戏
  复州皮影真正活跃和盛行的时间是在清嘉庆年间。当时河北一带“白莲教”盛行,一些皮影艺人也加入“白莲教”,被清政府称为“悬灯匪”,并下令禁演皮影戏。大量的滦州皮影艺人被迫进入东北并流入辽南。与此同时,山东登州的皮影艺人也闯关东到辽南来。复州的皮影戏从这时起活跃和流行起来。当时有孙家班(又称德胜班)、义和班、温家班、韩家班四个比较著名的影班,分别活跃于复州城镇及周边村镇。
  复州皮影戏在地域上分为南北两派。南派包括复州城以南的杨家满族乡、泡崖乡、炮台镇、邓屯乡、三台乡、太阳升乡等地的影班,其共同特点是受山东登州皮影戏的影响。南派没有影卷(剧本),叫做“溜口影”,唱腔上下句变化小,显示出民歌曲体的特点,唱腔略为简单,明朗淳朴。北派指复州城内和城北的驼山乡、李官镇、永宁镇、松树镇、得利寺镇等地的影班,受滦州皮影戏影响较大,称“翻书影”,唱腔丰富,曲调优美,表现力强,演唱和操纵技巧也较高。大约20世纪30年代后,南派也开始改唱卷影,两派在表演和剧目上逐渐统一。
  复州地区的影班大部分是六至七位演员,演员依照传统规矩分工:演出时分前后两排坐在影窗后边。前排左侧第一人是“拿影的”,中间是“贴影的”(耍影的人),右为司鼓(锣、鼓、板、镲全由一人打),后排是樂队,拉弦者是乐队的主伴奏,其他乐手在两侧。全体演员都参加演唱,根据生、旦、净、髯、丑等不同行当,各有主要分工,遇同类角色可以相辅。
  复州皮影戏的伴奏乐器可多可少。从前以小三弦为主弦,外加一把二胡和一支笛子,配以锣、鼓、板、钹等,声音比较单调。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大四弦、扬琴、双铜管、小牛角、葫芦头等乐器,其中大四弦、双铜管、小牛角和葫芦头是复州皮影戏独有的伴奏乐器。
  复州皮影戏的剧目以浓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见长,内容丰富,涉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狐鬼等,如《康王走国》《绿牡丹》《白蛇传》《岳飞传》等。由于演出时演员完全照搬剧本,鲜有发挥,所以基本上保持了传统剧目的原汁原味。
其他文献
最近,一个沉痛的消息震惊了全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战士作家,原旅大警备区军人俱乐部主任,全国、省、市关工委优秀报告员高玉宝同志,于2019年12月5日在辽宁大连逝世,享年92岁。  “党是妈妈我是娃,叫我干啥我干啥”  1927年4月6日高玉宝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阎店乡和平村孙家屯。1947年11月参加革命,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离职休
期刊
“刘老六,六老刘,家里有六十六间好高楼,还有那六十六头杠子牛,牛身上蹲着六十六个大马猴,还有那六十六根粗杠轴,还有那……”在沈阳市张氏帅府博物馆举办的非遗展演上,沈阳东北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霍大顺兴致勃勃地演唱起爷爷霍树棠当年在大帅府里给张作霖表演过的东北大鼓传统曲目《绕口令》,年逾七旬的霍大顺精彩的说唱表演引来了现场观众的一片掌声……  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奉天城内的民间艺人
期刊
我生在岫岩满族自治县一个小山村,那时候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如果赶上了谁家放场电影或演场皮影戏,都足以成为伙伴间最兴奋的话题。研究生毕业后,我幸运地成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奔波于田野,用我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去搜寻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艺术遗珍。有时候,回忆起上山下乡的日子,总是自然而然地想起在凌源调研皮影戏时的所见所闻,我想这或许也是因为皮影是大多数农村孩子最深刻、最
期刊
笔者最初知晓海城喇叭戏还是在中学时代,那时,我们使用的省内通用音乐教材上介绍的地方戏剧种中就有海城喇叭戏,当时我很纳闷为什么在一个县城会兴起一个地方戏剧种。  近年来我从事辽宁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对海城喇叭戏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当我了解到海城喇叭戏的历史后,更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留住乡愁记忆的特殊作用所感动。  海城喇叭戏源于海城地秧歌,因其主奏乐器唢呐的俗名为“喇叭”,所以被称为“海城喇叭戏”
期刊
全日空航空公司优质的服务闻名世界。去日本一定要体验一下全日空,听说不只服务好,餐食更好。  上午7点50分,我准时来到沈阳桃仙机场候机大厅的全日空柜台前,办理乘坐全日空NH926航班去往东京的乘机手续。这时全日空的机場工作人员已整装待毕,准备迎接新的一天将要搭乘全日空航班的旅客。无论是在办理领取登机牌和托运的柜台,还是在登机口服务的工作人员,她们都在热情、周到地工作着。  登机后每一位空乘人员的微
期刊
我12岁时候,家里有个小二胡在墙上挂着。我大哥、我二哥都是在业余剧团拉弦的,他们是业余剧团的骨干。在业余剧团,他们一唱戏,我就在边上站着看,一场不落。后来我跟我哥说:“你们都会拉了,我也学学这个弦。”我就把小二胡拿下来了,里外弦一逛,手指头一按,就能按出点来了。打那以后,哥哥告诉我几个点,我就按路子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我很快就会拉了,打那以后我就拉二胡了。  1969年,我跟几个二胡
期刊
前不久,著名生物学家钟扬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并获封“时代楷模”称号。15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他,参加工作后与同事张晓艳相恋。为了生态学研究,钟扬在西藏高原累计奔走50万公里,和团队寻找到4000多万颗植物种子!但他留给家人的时间却少之又少。钟扬曾和妻子约定:双胞胎儿子15岁后由他管。谁知他却永远失约了….  植物世界美不胜收  2002年9月9日,张晓艳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钟扬给他们取名云
期刊
小时候我有俩绰号,一个叫“精粉”,一个叫“夜游神”。说“精粉”,是人们说我的肤色生得像粮店卖的精白面粉;说我是“夜游神”,乃是父母形容我的。因为从小我就睡觉少。那时我们家住在沈阳老北站边上的平房区里,土炕的炕席下也不知哪儿来那么多的臭虫,晚上开灯满墙爬,已经会扎巴走路的我就用小手捻臭虫玩儿。咬过人的臭虫经我的掐拧就成了暗红色的小蝌蚪,咋一看觉得尾巴在动哩。母亲说我精神头儿足得小眼睛放光,捻得那个狠
期刊
1929年5月18日清晨,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东门外教场岗的刑场上,被敌人严刑拷打、伤痕累累的共产党员张行静被刽子手架着,做最后一次审讯。敌旅长盯着张行静的眼睛凶恶地说:“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如执迷不悟,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忌日!”张行静挺直腰杆,怒目圆睁,厉声说道:“我已回答了多次,早已说完。今天仍然是: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今天倒要你们答复几条:第一,给我准备三斤酒,我要死得红光满面;第二
期刊
由大连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大连东泠印社、大连兴华书画院、大连市诗词学会、侨园杂志社、时代书画报社、品牌世界画刊编辑部、48集电视连续剧《岁月燃歌》摄制组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9大连东泠文化节暨东泠第三届篆刻作品展”于11月18日至29日在大连兴华书画院举行。此次展览内容丰富,社会反响热烈,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展示了大连篆刻队伍的风采和实力。  辽宁省和大连市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多个城市的篆刻代表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