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新课标下如何备课呢?现在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浅见:
一、明确自己的角色,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由“主角”退居,要着重考虑如何做一名促进者、指导者、激励者、营造者和参与者,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考虑到走下神圣的讲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有效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要把过去教师单项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教师的共同备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在备课重心上,由过去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在备课内容上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转向开发课程整合。课程不是备课的“枷锁”,而是有待开发的丰厚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课程,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要充分考虑到三个问题:(1)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2)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3)这样能把学生带到那里去吗?
二、要注意备课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诠释,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由衷展示,即教师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如何让学生去学,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按新课程标准来看,预案设计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时应考虑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需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同时要考虑到,教学不仅仅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教师应该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还应考虑到在课堂上会出现出乎意料的事情,或因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
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备课中要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导着学生走进教材”,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教与学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和谐共振,体现开放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三、要树立问题意识,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为了使生成的新知识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而提前创设的问题情境。生成:从教学概念上讲,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获取新知识的活动。
备课时的预设是上好课的基础,一个恰如其分的预设能够使学生整节课兴奋不已思维高度集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乐于去探索、去发现,从而生成新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出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那么,在备课时怎样预设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成效果呢?①针对问题本身进行演化、拓展来预设新问题,用以开拓学生的思维;②预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感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价值。③从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寻找载体来发问,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④利用故事、典故来预设问题,实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等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经常研究学习有关的资料,就能发现我们课堂上需要的问题预设载体。
牛顿说过:“知识是人类运动的积累”。由此可知我们教师备课时进行精心的预设问题后,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在运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生成效果最佳。好的预设不一定有好的生成,急于走过场则难以让学生产生体验和深度思考。当然,生成的过程可能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也可能得不出结论,但至少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题的凸现,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者最丰富的回报。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在预设问题后,应当多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探索出各种情况,生成的新知识、新问题将如何解决?如何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课堂路径?
总之,我们的备课要从新课标理念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思考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合作学习,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城西中学)
一、明确自己的角色,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由“主角”退居,要着重考虑如何做一名促进者、指导者、激励者、营造者和参与者,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考虑到走下神圣的讲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有效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要把过去教师单项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教师的共同备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在备课重心上,由过去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在备课内容上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转向开发课程整合。课程不是备课的“枷锁”,而是有待开发的丰厚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课程,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要充分考虑到三个问题:(1)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2)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3)这样能把学生带到那里去吗?
二、要注意备课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诠释,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由衷展示,即教师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如何让学生去学,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按新课程标准来看,预案设计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时应考虑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需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同时要考虑到,教学不仅仅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教师应该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还应考虑到在课堂上会出现出乎意料的事情,或因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
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备课中要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导着学生走进教材”,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教与学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和谐共振,体现开放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三、要树立问题意识,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为了使生成的新知识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而提前创设的问题情境。生成:从教学概念上讲,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获取新知识的活动。
备课时的预设是上好课的基础,一个恰如其分的预设能够使学生整节课兴奋不已思维高度集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乐于去探索、去发现,从而生成新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出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那么,在备课时怎样预设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成效果呢?①针对问题本身进行演化、拓展来预设新问题,用以开拓学生的思维;②预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感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价值。③从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寻找载体来发问,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④利用故事、典故来预设问题,实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等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经常研究学习有关的资料,就能发现我们课堂上需要的问题预设载体。
牛顿说过:“知识是人类运动的积累”。由此可知我们教师备课时进行精心的预设问题后,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在运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生成效果最佳。好的预设不一定有好的生成,急于走过场则难以让学生产生体验和深度思考。当然,生成的过程可能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也可能得不出结论,但至少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题的凸现,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者最丰富的回报。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在预设问题后,应当多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探索出各种情况,生成的新知识、新问题将如何解决?如何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课堂路径?
总之,我们的备课要从新课标理念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思考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合作学习,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城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