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多维度备课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du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新课标下如何备课呢?现在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浅见:
  一、明确自己的角色,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由“主角”退居,要着重考虑如何做一名促进者、指导者、激励者、营造者和参与者,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考虑到走下神圣的讲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有效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要把过去教师单项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教师的共同备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在备课重心上,由过去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在备课内容上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转向开发课程整合。课程不是备课的“枷锁”,而是有待开发的丰厚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课程,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课程进行开发和利用,要充分考虑到三个问题:(1)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2)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3)这样能把学生带到那里去吗?
  二、要注意备课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诠释,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由衷展示,即教师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如何让学生去学,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按新课程标准来看,预案设计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时应考虑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需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同时要考虑到,教学不仅仅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教师应该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还应考虑到在课堂上会出现出乎意料的事情,或因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
  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备课中要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导着学生走进教材”,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教与学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和谐共振,体现开放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三、要树立问题意识,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为了使生成的新知识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而提前创设的问题情境。生成:从教学概念上讲,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获取新知识的活动。
  备课时的预设是上好课的基础,一个恰如其分的预设能够使学生整节课兴奋不已思维高度集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乐于去探索、去发现,从而生成新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出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那么,在备课时怎样预设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成效果呢?①针对问题本身进行演化、拓展来预设新问题,用以开拓学生的思维;②预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感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价值。③从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寻找载体来发问,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④利用故事、典故来预设问题,实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等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经常研究学习有关的资料,就能发现我们课堂上需要的问题预设载体。
  牛顿说过:“知识是人类运动的积累”。由此可知我们教师备课时进行精心的预设问题后,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在运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生成效果最佳。好的预设不一定有好的生成,急于走过场则难以让学生产生体验和深度思考。当然,生成的过程可能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也可能得不出结论,但至少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题的凸现,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者最丰富的回报。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在预设问题后,应当多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探索出各种情况,生成的新知识、新问题将如何解决?如何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课堂路径?
  总之,我们的备课要从新课标理念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思考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合作学习,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城西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学困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作为一名教师,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用真诚的爱心去理解、关心他们,用爱浇灌迟开的花蕾,用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用爱打通他们情感的障碍。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真正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获得成功。  【关键词】学困生爱心转化  我国著名教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如果学生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甚或牵强附会、机械理解,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
当人类走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人们所接触的各种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高效率便成了时代的呼唤。笔者拟先从学生的快速学习角度谈起,再论及快速阅读教学。  一、快速阅读学习  当今世界,信息如奔腾恣肆的潮水向我们扑来,我们如何才能从容面对而不至于成为它的奴隶呢?关键在于加快学习的速度,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参与、倾听、尊重他人。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纵观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导致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不少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
为了改变学生“愁作文”的现状,我致力于写作教学的探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深感在“作文”这一非常个性化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而“作文连着健康的生命”,教师居高临下,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导在不知不觉中堵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往往事倍功半。我调整自己的角色,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重视学生
【内容提要】学生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受社会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非正式群体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生的小社会,是学生最接近,最能直接体验到具有强烈的影响的社会环境,如何正确看待学校教育中的学生的这些非正式群体,怎样更好地经营他们,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给每位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合理性,正确分析教师与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促进学生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
【内容摘要】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上实施“和谐教育”,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呢?本文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从课堂教学活动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师生交流融洽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达到最佳和谐水平,从而取得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实施和谐教育要求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现实
任何认识事物的过程都伴随着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抽象,与初中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与旧课标相比,有了许多的变化。在课程目标方面用“情感、态
听,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最基本形式,也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有声的,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只有听懂,学生才可以用英语进行自如地交流,但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听是很让人头疼的难题,甚至“闻听色变”,可见听力的培养对英语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怎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呢?为此,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听音方法、技巧
批注式阅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唐代的诗评点,宋代的文评点,以及明清小说评点都有流传。脂砚斋批注《红楼梦》入木三分,成为《红楼梦》这一部伟大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传统学习方法中汲取营养,结合学生实际,将“批注”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代语文教学。  一、认识教学中的批注法  批注法是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有序有效的学习活动。其外显形式是圈、点、勾、画、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