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基于教材的内容,展开自主的分析,并拓展相应的知识信息,将历史的知识内容融合起来,通过自己的直观理解与深化探究,感受历史的真知灼见,从中汲取教训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自主总结历史的问题,梳理历史的信息,领会其内涵,构建脑海中的知识结构,引发一系列的历史感触。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占据整堂课的时间滔滔不绝的口头描述,使得学生鲜少有机会去分析历史的内容,他们心中存疑,对历史的历史始终较为浅显,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教师想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意识是较为困难的,教师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构建轻松的互动模式,让历史的课堂充满趣味,学生的求知热情更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引言:
初中历史的讲解中,教师应打破墨守成规的教学形式,通过多样化的知识解读,让学生参与到历史的事件分析中来,构建轻松自由的历史探究情境,学生自然的脱离被动的求知空间束缚,主动的衍生历史的思维观点,在互动的过程中,學生始终乐此不疲的针对历史事件进行摸索,而教师也不宜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及时的结合学生的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当学生遇到历史的困惑,教师应及时的给予疏导,帮助学生排除认知的障碍,从中汲取教训强化历史的理解能力,借助历史的悬念,带动学生深入浅出的感知历史,明晰历史的根本要素。
一、自主学法指导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自主的求知中,由于对历史的积累较少,因此很容易出现认知的混淆,找不到历史的学习方向,缺乏学习的目标,对有关的问题模棱两可,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自主的意识,但始终无法深化的代入情感,体验历史的情境,获得深刻的印象,激发出历史的质疑、分析、辩证思想,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从而通过知识的自主挖掘,寻找历史的底蕴。一层次:指导学生预习,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归纳教材,明确本课时重难点和基本框架;第二层次:指导学生学会整理比较,提炼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并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实际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形成知识相关的能力点;第三层次: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查询书籍、上网搜集、实地考查以及访问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创造性地提出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前提下就新中国从50至70年代外交全景进行信息的搜集与提取。但互联网上资料浩瀚,显然在短时间内无法学完。这时教师要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网上资料。“粗读”就是浏览材料,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细读”就是对材料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精读”就是对历史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网上资料的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二、自主展开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即给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的机会,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的空间。分为提出问题和问题我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的能力,最能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发现学生的发展空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通过读书自学和作业当堂清完成作业的自测,一定会发现许多新问题,新看法,需要发表和质疑。在引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和质疑的初期,一方面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掌握了一定的质疑方法后,再指导学生将问题分层次解决。解决步骤是先在小组内质疑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通过全体学生探究解决。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当时的平民可以做卿大夫吗?”这一问题就是生成性问题的具体体现。问题是教师预设的,其目的一是用预设问题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供范例,引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逐渐向学生自主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发展。二是可作为问题探究或对本节学习中对学生自学的补充;三是通过解决预设问题,巩固自学成果,逐渐从提出问题到,我的问题我解决。从自主提出问题向自主解决问题飞跃。
三、探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探索识记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由教师、学生及相应教学活动组成,而教学活动完全是一种自主学习活动,其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启发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出现;而上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持,这就需要我们采用适当的策略对其加以培养,保证学生由“要学”顺利向“会学”转变;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4(15):253-254.
[2]曾萍珊.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3):34-35.
[3]胡海珍.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5(10):5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引言:
初中历史的讲解中,教师应打破墨守成规的教学形式,通过多样化的知识解读,让学生参与到历史的事件分析中来,构建轻松自由的历史探究情境,学生自然的脱离被动的求知空间束缚,主动的衍生历史的思维观点,在互动的过程中,學生始终乐此不疲的针对历史事件进行摸索,而教师也不宜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及时的结合学生的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当学生遇到历史的困惑,教师应及时的给予疏导,帮助学生排除认知的障碍,从中汲取教训强化历史的理解能力,借助历史的悬念,带动学生深入浅出的感知历史,明晰历史的根本要素。
一、自主学法指导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自主的求知中,由于对历史的积累较少,因此很容易出现认知的混淆,找不到历史的学习方向,缺乏学习的目标,对有关的问题模棱两可,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自主的意识,但始终无法深化的代入情感,体验历史的情境,获得深刻的印象,激发出历史的质疑、分析、辩证思想,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从而通过知识的自主挖掘,寻找历史的底蕴。一层次:指导学生预习,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归纳教材,明确本课时重难点和基本框架;第二层次:指导学生学会整理比较,提炼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并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实际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形成知识相关的能力点;第三层次: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查询书籍、上网搜集、实地考查以及访问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创造性地提出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前提下就新中国从50至70年代外交全景进行信息的搜集与提取。但互联网上资料浩瀚,显然在短时间内无法学完。这时教师要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网上资料。“粗读”就是浏览材料,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细读”就是对材料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精读”就是对历史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网上资料的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二、自主展开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即给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的机会,归还学生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的空间。分为提出问题和问题我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的能力,最能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发现学生的发展空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通过读书自学和作业当堂清完成作业的自测,一定会发现许多新问题,新看法,需要发表和质疑。在引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和质疑的初期,一方面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掌握了一定的质疑方法后,再指导学生将问题分层次解决。解决步骤是先在小组内质疑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通过全体学生探究解决。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当时的平民可以做卿大夫吗?”这一问题就是生成性问题的具体体现。问题是教师预设的,其目的一是用预设问题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供范例,引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逐渐向学生自主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发展。二是可作为问题探究或对本节学习中对学生自学的补充;三是通过解决预设问题,巩固自学成果,逐渐从提出问题到,我的问题我解决。从自主提出问题向自主解决问题飞跃。
三、探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探索识记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由教师、学生及相应教学活动组成,而教学活动完全是一种自主学习活动,其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启发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出现;而上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持,这就需要我们采用适当的策略对其加以培养,保证学生由“要学”顺利向“会学”转变;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4(15):253-254.
[2]曾萍珊.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3):34-35.
[3]胡海珍.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5(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