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延伸,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新课标下教育的基本方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供了有利支持。基于此,本文将对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多元化解读;文本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4-003
引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在文本多元解读教学中得到了很好体现,鼓励学生敢于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大胆提出个性化见解,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利保障。但在具体教学时,因为解读方向不明确、思路不清晰所造成的价值观混乱,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反思。
一、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切入
(一)文本语言的解读
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表达,如同食物的酸、甜、苦、辣,色香味俱全。有的清澈见底,纯洁朴实;有的惊涛拍岸,波澜壮阔;有的细腻如丝,清新淡雅;有的红花绿柳,娇艳迷人;有的朦胧模糊,如痴如醉;有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其多义性的表现,无边无涯;暗示性的表达,似有非有。姑且不论算命先生的一句:天机不可泄露,引无数遐想;单就一个“好”字,足以令人“误入歧途”。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说:“这个不好做吧。”给对方的感觉是,这件事情不容易做,做起来很麻烦、很困难;但其不知,說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事情这样做不好。再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的《边城》,最后部分作者写道:“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们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里的“明天”应如何去理解,是第二天?还是不知道哪一天?又或者代表着一种希望?学生会对文章产生无数的遐想。
(二)文本内容的解读
对于一部著作,它可以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如《三国演义》里,既涉及了天文地理,又包含了琴棋书画;既有诗词歌赋,又有韬略兵法,集建筑、医学、哲理、历史等内容于一身,因此,在学习时,需要学生注意把握具体文本的内容,从文章的思路入手,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文本进行细读,详细透彻的明晰文章的主旨。
文本细读有助于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本的内涵。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的《荷塘月色》时,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的理解。表面看起来,它只是作者心境的一种表达,也是作者观览荷塘的缘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成是外出散心,平复心绪。但通过进一步细读我们发现,作者由墙外马路上孩子的欢笑,妻子拍着闰儿哼唱,以及打破宁静的蝉声和蛙声等荷塘周围的事物联想到采莲的事,产生“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让读者认识到,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不是烦躁这么简单,而是不被他人理解的失落感,以及对自己人生的彷徨。
但从其他角度出发,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如对作者联想到的《采莲赋》和《西洲曲》的理解。《采莲赋》和《西洲曲》都是在反映少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自己爱情的不美满形成强烈对比,因此学生认为,作者内心的不宁静是对相知相许爱情的向往,以及对自己婚姻生活的失望。这种解读,理论上是成立的,抛开考试不谈,单纯从作品鉴赏和思维发展的角度看,懂得将不同事物联系到一起,并发现共同点,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反思
文本多元解读教学,使学生丰富了头脑,增强了感受,但同时也增加了教育风险。多元解读,不代表肆意发挥,无论是从语言、内容还是中心思想切入,其方向都要正确,在做到“多元化”的同时,不跨越“边界”。过分地随意自由,会物极必反;个性可以鲜明,但不能偏离主题。即便每个观众眼中的哈姆雷特各不相同,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可能变成唐吉坷德。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必须有度,就像皮筋儿一样,用力过猛就断了。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然后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走,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文本多元解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激发了创新思维和意识。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迎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但同时也要注意立足现实,避免因发散性过强而造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出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并作出正确的引导,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夏梦.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实践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徐洪菊.简析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中学语文;多元化解读;文本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4-003
引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在文本多元解读教学中得到了很好体现,鼓励学生敢于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大胆提出个性化见解,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利保障。但在具体教学时,因为解读方向不明确、思路不清晰所造成的价值观混乱,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反思。
一、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切入
(一)文本语言的解读
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表达,如同食物的酸、甜、苦、辣,色香味俱全。有的清澈见底,纯洁朴实;有的惊涛拍岸,波澜壮阔;有的细腻如丝,清新淡雅;有的红花绿柳,娇艳迷人;有的朦胧模糊,如痴如醉;有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其多义性的表现,无边无涯;暗示性的表达,似有非有。姑且不论算命先生的一句:天机不可泄露,引无数遐想;单就一个“好”字,足以令人“误入歧途”。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说:“这个不好做吧。”给对方的感觉是,这件事情不容易做,做起来很麻烦、很困难;但其不知,說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事情这样做不好。再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的《边城》,最后部分作者写道:“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们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里的“明天”应如何去理解,是第二天?还是不知道哪一天?又或者代表着一种希望?学生会对文章产生无数的遐想。
(二)文本内容的解读
对于一部著作,它可以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如《三国演义》里,既涉及了天文地理,又包含了琴棋书画;既有诗词歌赋,又有韬略兵法,集建筑、医学、哲理、历史等内容于一身,因此,在学习时,需要学生注意把握具体文本的内容,从文章的思路入手,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文本进行细读,详细透彻的明晰文章的主旨。
文本细读有助于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本的内涵。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的《荷塘月色》时,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的理解。表面看起来,它只是作者心境的一种表达,也是作者观览荷塘的缘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成是外出散心,平复心绪。但通过进一步细读我们发现,作者由墙外马路上孩子的欢笑,妻子拍着闰儿哼唱,以及打破宁静的蝉声和蛙声等荷塘周围的事物联想到采莲的事,产生“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让读者认识到,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不是烦躁这么简单,而是不被他人理解的失落感,以及对自己人生的彷徨。
但从其他角度出发,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如对作者联想到的《采莲赋》和《西洲曲》的理解。《采莲赋》和《西洲曲》都是在反映少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自己爱情的不美满形成强烈对比,因此学生认为,作者内心的不宁静是对相知相许爱情的向往,以及对自己婚姻生活的失望。这种解读,理论上是成立的,抛开考试不谈,单纯从作品鉴赏和思维发展的角度看,懂得将不同事物联系到一起,并发现共同点,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反思
文本多元解读教学,使学生丰富了头脑,增强了感受,但同时也增加了教育风险。多元解读,不代表肆意发挥,无论是从语言、内容还是中心思想切入,其方向都要正确,在做到“多元化”的同时,不跨越“边界”。过分地随意自由,会物极必反;个性可以鲜明,但不能偏离主题。即便每个观众眼中的哈姆雷特各不相同,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可能变成唐吉坷德。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必须有度,就像皮筋儿一样,用力过猛就断了。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然后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走,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文本多元解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激发了创新思维和意识。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迎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但同时也要注意立足现实,避免因发散性过强而造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出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并作出正确的引导,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夏梦.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文本多元解读教学的实践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徐洪菊.简析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