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德充符》最后两段文字归属问题探讨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庄子·德充符》,有一个问题始终在脑中徘徊,挥之不去。这就是:总觉得文中的最后两段文字和全篇太不协调,似乎毫无关联,从而引发我思考其真正的归属何在。
  这两段文字是: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乎大哉,独成其天。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长期以来,我经过了苦苦思索,最近突然对其归属问题有了一个探索性的解答,故在此提出,以引起讨论,也就教于方家。为了将这一问题讲清,我分为两步进行论述:第一步,论述这两段文字不该出现在《德充符》中;第二步,论述其该归于何处。
  先做第一步的阐述:这两段文字不该出现在《德充符》中。
  为什么我认为这两段文字不该出现在《德充符》中?因为《德充符》全篇讨论的主旨是:什么样的人生才真正有价值?也就是探讨养生的真正主旨到底是养什么?文章通过特意塑造的一批非正常人因为具有高于常人的道德从而突显了一种“德长形短的别样人生”,从而说明了养生的真正主旨不在单纯地养身体,而在养道德、养精神,这样的人生才真正有价值。而上述两段文字和这样的主旨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我认为其不该出现在《德充符》中。
  为了将这一观点讲述得更具说服力,让我们进一步对《德充符》的文章结构进行较为仔细的分析。《德充符》全文由前面的五个寓言和后面的卮言构成。开篇用五个寓言——“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和“ 支离无唇与瓮盎大瘿”——展示了六个形体不全或丑陋不堪的人,却因“德充”(道德充实)而让人难以忘怀所产生的强烈反差和对比,然后用卮言“德长形忘”概括了文章的主旨:“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并且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世人的偏见:以貌取人,即“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人们念念不忘的却恰恰是应该忘记的,这就是人的外形;人们忘记的却恰恰是不该忘记的,这就是人的道德。这样的忘记就真正是忘记:“此谓诚忘。”这是一种多么沉重的叹惜!当我们读到此处时,真感到文章写得如此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文意完备,不愧为庄子的又一篇奇文。照理,文章应该就此打住,却又突兀地出现了上述两段文字,一下子从“此谓诚忘”转到“故圣人有所游”,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尽管我已经知道庄子的文笔奇特,汪洋恣肆,但无论如何思考,也很难将其联成一体。我也查阅了很多学者的注释,但没有发现一位学者能将此点解释得较为圆满。于是,我认为,必须转换思路,应该做出结论:这两段文字原本就不该出现在《德充符》中。
  除了上述理由外,还有一点佐证,即如果将这两段文字移走后,《德充符》的结构就和《人间世》及《应帝王》几乎完全一致了。《人间世》由七个寓言和一段卮言构成。开篇先用三个寓言:“颜回之卫”、“叶高使齐”和“颜阖傅卫灵公太子”展示了乱世中的士人所面临的三大难事:谏君难、使命难、辅太子难。然后再用四个寓言:“栎社树”、“南伯子綦游商丘及宋荆楸、柏、桑”、“支离疏”和“楚狂接舆”进一步说明了“散木自保”、“不才全生”、“支离养生”和“避世免刑”的乱世处世方法。最后,用一段短小的卮言“无用之用”将上述思想概括为“以无用间世”,点出了《人间世》的真正涵义。《应帝王》由六个寓言和一段卮言构成。开篇用五个寓言:“蒲衣子答啮缺”、“肩吾见狂接舆”、“天根游殷阳”、“阳子居见老聃”和“神巫季咸”阐明了治理天下的原则:“未入于非人”,“正而后行、确能其事”,“顺物自然”,“游于无有”,“雕琢复朴、纷而受封”。然后用一段卮言明确地概括了至人治国的方略:无为守虚,应而不藏,胜而不伤,无为而治。最后又用一个寓言“浑沌之死”从反面说明了“有为”的危害。一方面与卮言的正面主张做鲜明对比,另一方面为整个“内七篇”作结。如果将寓言“浑沌之死”作为整个“内篇”的结尾,那么,《应帝王》的结构就和《大宗师》完全一致了。由此,如果将《德充符》改造后,其结构和《人间世》及《应帝王》也统一了。而这种结构正是《庄子》内七篇的两种标准结构之一。内七篇的另外一种标准结构是:先讲一段卮言,然后是若干寓言对卮言的主旨做进一步阐明。属于这种结构的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和《大宗师》,其中《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稍有不同的是,在卮言之前加了一个寓言,以增加文章的气势,在《逍遥游》中是寓言“鲲鹏与蜩、学鸠和斥”,在《齐物论》中是寓言“子綦吾丧我”。
  再做第二步的阐述:其该归于何处。
  如果仅仅做出上述结论:这两段文字不该出现在《德充符》中,而不找出其该归于何处,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圆满解决。但要找出其该归于何处,却是更为困难的事情。又是经过了长期的思索,终于尝试着找到了一个我认为比较合理的归属之地——《大宗师》。具体位置在其倒数第三段的结尾处,即“此所游已”之后。原文如下: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
  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原本我在读到此处时就感到过突兀:怎么就突然结束了此段的论述?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些文字?现在如果将《德充符》的最后两段文字插入此处,语气和文意一下子就连贯了。先看语气。从“此所游已”转到“故圣人有所游”,十分自然,毫无突兀之感。再看文意。《大宗师》中这一段的寓言“意而子见许由”讲的是许由不同意尧告诉意而子的“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的人生观和治身方针(即养生原则),可是在原来的这一段中只论述了不必躬服仁义:“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却没有论及不必明言是非。而如果将《德充符》的最后两段文字插入此处后,其中就有“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的文字,这样文意就完备了、连贯了。如果再联系到《天下》篇中讲述庄子思想时的话:“不谴是非”,我曾经指出,其意指《养生主》,具体体现在“秦失吊丧”寓言中的“安时处顺,哀乐不入”八个字上,其既是“不谴是非”,又是“无情”的具体体现,而《大宗师》又是这一寓言的进一步展开,也正是因为“无情”,才能“是非不得于身”,才能“哀乐不入”,才能成为真人。如果没有了插入的这两段文字,上述文意就无法体现了。
  综合上述两步的阐述,我认为,《德充符》的最后两段文字应该移至《大宗师》的倒数第三段的最后处。这一思考有无道理,请各位方家赐教。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一、概况随着高层建筑和重负荷工业厂房的增多,将大量采用大直径(>Φ60cm)灌注桩基础。目前国内这种灌注桩的成孔方法较多,但多离不开用专用机具,如红星400钻机,SPJ300钻机,
数学第八册复习的主要内容有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相互关系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用综合算式解答相遇问题、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角的意义、垂线和平行线等。 通过本册教
诗歌的情怀怎能离开乡野?  女儿毛毛上小学后,暑假怎么过成了我们这双职工爹妈的难题。一个人锁家里吧,不安全;送辅导班吧,想想都累。最后仨人商量的结果是,回老家。  一是毛毛已经大了,生活可以自理,累不着老人;二是毛毛本来就想出去旅游,这也算是乡村游吧;三是老人早就说想孩子,应该给孩子和老人亲近的机会,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族,知道自己骨子里的印记打哪来。  刚送走毛毛时,说真话,很开心,终于可以歇歇了
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通过“摆一摆”“做一做”“画一画”来学习,使眼、耳、口、于和脑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寻求正确的解题方法。 In the teaching o
启发动脑,培养学生多思的习惯,这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所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的教学过程。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学生已具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①·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②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③,不觉潦水④流麦。妻还怪问,乃省。(摘自明·李贽《初谭集》)· Gao Feng, wor
高考作文走过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单概念→双概念)”的发展历程,2006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均采用了一种新的作文题型,标志着作文命题形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
培养学生流畅的、独特的、灵活的、周密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作为教师应让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低年级学生依靠感知来认识事物和各种概念,他们许多知识
农村小学,要利用农村所特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弥补村级小学的器材少、场地小等缺陷,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益。 一、因地制宜,巧练基本功 场地狭小,是村级小学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