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不等同于单纯的计算机课已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然而,信息技术课堂到底应该注重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才是优质、高效的?评价信息技术课的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践行和深思。
一、均衡三维,抓住本质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核心的价值,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由于认知及评价标准上的偏差,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还是会发生违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原则的现象。在课堂上,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定位上找不到平衡点,要么停留在对“知识与技能”这单一目标层面的追求上,要么忽略“知识与技能”,过分注重其他维度目标的达成。我认为,优质、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是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的课堂。学生要在课堂中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学习能力上有所突破,另外,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有所提升。我们所倡导的智慧课堂,本质就是高效课堂。课堂的高效离不开三维目标的合理定位,更离不开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高效展开。
二、导学定向,讲究效能
教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初始环节,起着渲染气氛、集中学生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在很多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在导入环节上把握不当,不但浪费很多的时间,还会给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内容是“在PPT中插入视频”。教师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播放了长达14分钟的世博会宣传视频,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气氛被渲染出来了,但学生的注意力全放在了这段视频的内容上,以致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一直私下议论着刚看到的场景。一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与课程内容并不十分关联的内容上,用剩下的时间来完成本课的三维目标,显然已是不可能。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开好头,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的主题,这对提高整堂课的效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导入《插入图片》一课时,首先出示两篇文字内容相同的文章,其中一篇插有彩色图片,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能够直观地发现,插入图片后,原来的文章变得更加美观、富有表现力。紧接着,我揭示本课的主题。这样,在短短一分多钟的时间里,我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学习动机来学习新课。当然,课程内容千变万化,课堂情境也瞬息万变,导学定向不可能千篇一律,正所谓导无定法,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在导学环节中,教师在构思上求精、求巧、求准,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变化多样,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积累经验,总能找到高效课堂的实施途径。
三、真正放手,适度提示
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实践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安排一定的学习材料,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既要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切实解决好班中学生“吃饱吃好”的问题。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会忽略自身的作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盲目地让学生自己探索。这种毫无指导性、目的性的学习,势必使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难有成效。我在教学《插入图片》一课时,力争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如学生自学“插入剪贴画”这个环节时,先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知道,只要找到“剪贴画”命令在哪个菜单中,就可以轻松掌握在文章中插入剪贴画的本领。在学习插入“来自文件”中的图片时,考虑到里面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我提供了多样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参阅书本知识,也可以借助教师制作的视频资料,或向教师求助。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通过学生的示范操作和教师的肯定来实现全班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学生课内盲目学习的时间,发挥教师导向的作用,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提供空间。
四、合作对话,有效展评
信息技术课的后半部分有时会有学生协作学习、共同完成某个作品的环节,这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高品质的重要环节,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时,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安排的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阶梯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以便于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设计的题材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在学生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同时,情感价值也要有所提升。具体在实施本环节时,教师要深入其中,不可走马观花地穿梭于学生中间,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捕捉练习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以便作品展评时重点地反馈及修正。
作品展示和点评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综合的反馈过程,常常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来实现。在很多的课堂作品评价中,教师往往找不到方向,脱离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课堂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展示一幅学生作品时,教师会以这幅作品美不美作为评价的标准。美不美,是美术课上侧重的内容,我们可以渗透,但这绝不是信息技术课作品展评的重点。信息技术课的作品展评要从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出发,重点强调作品制作的过程,侧重在学生回顾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识记。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不足,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我在教学《插入图片》一课时,以我国举办的两届盛会为着眼点,通过学生完成世博会、奥运会相关的两个作品,以学生回答如何完成这件作品为突破口,实现智慧共享,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五、总结提升,拓展思路
课堂总结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师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共同梳理和思考,也是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种升华。课堂总结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引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考。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常会出现教师不重视课堂结尾的现象,结尾设计简单、敷衍、随意性大的问题随处可见。有的教师常常以一句“好,下课了,请同学们关闭电脑,回到教室”或“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这节课就到这里”等类似的话语直接结课。我在《插入图片》一课的结尾时,通过提问“你在这节课上有何收获”给学生短暂的回忆梳理时间。有的学生答道:我知道了插入图片的两种方法。我紧跟着问:你可以说一说具体的操作方法及步骤吗?在学生回答后,我肯定其表现。如遇遗漏或语言组织不规范的情况,则再以鼓励的语气请学生补充完善。我紧接着又问道:“对于图片的大小和环绕方式,你在操作时有何发现呢?”学生各抒己见,我请一个学生根据前面学生的回答,进行综合性的总结。最后,我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出希望——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创作出更多美好的作品。通过这样巧妙的安排,我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抓住学习重点,巩固知识,提炼精华,把所学的知识完整而系统地教给学生,使学生保持并发展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还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把整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追求务本求实、简约灵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弄懂、学会、学通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抓住本质,完美演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更多的思索与践行。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相城区陆慕实验小学)
一、均衡三维,抓住本质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核心的价值,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由于认知及评价标准上的偏差,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还是会发生违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原则的现象。在课堂上,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定位上找不到平衡点,要么停留在对“知识与技能”这单一目标层面的追求上,要么忽略“知识与技能”,过分注重其他维度目标的达成。我认为,优质、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是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的课堂。学生要在课堂中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学习能力上有所突破,另外,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有所提升。我们所倡导的智慧课堂,本质就是高效课堂。课堂的高效离不开三维目标的合理定位,更离不开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高效展开。
二、导学定向,讲究效能
教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初始环节,起着渲染气氛、集中学生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在很多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在导入环节上把握不当,不但浪费很多的时间,还会给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内容是“在PPT中插入视频”。教师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播放了长达14分钟的世博会宣传视频,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气氛被渲染出来了,但学生的注意力全放在了这段视频的内容上,以致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一直私下议论着刚看到的场景。一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与课程内容并不十分关联的内容上,用剩下的时间来完成本课的三维目标,显然已是不可能。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开好头,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的主题,这对提高整堂课的效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导入《插入图片》一课时,首先出示两篇文字内容相同的文章,其中一篇插有彩色图片,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能够直观地发现,插入图片后,原来的文章变得更加美观、富有表现力。紧接着,我揭示本课的主题。这样,在短短一分多钟的时间里,我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学习动机来学习新课。当然,课程内容千变万化,课堂情境也瞬息万变,导学定向不可能千篇一律,正所谓导无定法,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在导学环节中,教师在构思上求精、求巧、求准,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变化多样,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积累经验,总能找到高效课堂的实施途径。
三、真正放手,适度提示
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实践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安排一定的学习材料,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性。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既要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切实解决好班中学生“吃饱吃好”的问题。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会忽略自身的作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盲目地让学生自己探索。这种毫无指导性、目的性的学习,势必使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难有成效。我在教学《插入图片》一课时,力争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如学生自学“插入剪贴画”这个环节时,先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知道,只要找到“剪贴画”命令在哪个菜单中,就可以轻松掌握在文章中插入剪贴画的本领。在学习插入“来自文件”中的图片时,考虑到里面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我提供了多样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参阅书本知识,也可以借助教师制作的视频资料,或向教师求助。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通过学生的示范操作和教师的肯定来实现全班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学生课内盲目学习的时间,发挥教师导向的作用,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提供空间。
四、合作对话,有效展评
信息技术课的后半部分有时会有学生协作学习、共同完成某个作品的环节,这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高品质的重要环节,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时,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安排的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阶梯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以便于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设计的题材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在学生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同时,情感价值也要有所提升。具体在实施本环节时,教师要深入其中,不可走马观花地穿梭于学生中间,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捕捉练习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以便作品展评时重点地反馈及修正。
作品展示和点评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综合的反馈过程,常常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来实现。在很多的课堂作品评价中,教师往往找不到方向,脱离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课堂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展示一幅学生作品时,教师会以这幅作品美不美作为评价的标准。美不美,是美术课上侧重的内容,我们可以渗透,但这绝不是信息技术课作品展评的重点。信息技术课的作品展评要从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出发,重点强调作品制作的过程,侧重在学生回顾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识记。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不足,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我在教学《插入图片》一课时,以我国举办的两届盛会为着眼点,通过学生完成世博会、奥运会相关的两个作品,以学生回答如何完成这件作品为突破口,实现智慧共享,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五、总结提升,拓展思路
课堂总结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师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共同梳理和思考,也是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种升华。课堂总结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引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考。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常会出现教师不重视课堂结尾的现象,结尾设计简单、敷衍、随意性大的问题随处可见。有的教师常常以一句“好,下课了,请同学们关闭电脑,回到教室”或“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这节课就到这里”等类似的话语直接结课。我在《插入图片》一课的结尾时,通过提问“你在这节课上有何收获”给学生短暂的回忆梳理时间。有的学生答道:我知道了插入图片的两种方法。我紧跟着问:你可以说一说具体的操作方法及步骤吗?在学生回答后,我肯定其表现。如遇遗漏或语言组织不规范的情况,则再以鼓励的语气请学生补充完善。我紧接着又问道:“对于图片的大小和环绕方式,你在操作时有何发现呢?”学生各抒己见,我请一个学生根据前面学生的回答,进行综合性的总结。最后,我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出希望——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创作出更多美好的作品。通过这样巧妙的安排,我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抓住学习重点,巩固知识,提炼精华,把所学的知识完整而系统地教给学生,使学生保持并发展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还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把整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追求务本求实、简约灵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弄懂、学会、学通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抓住本质,完美演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更多的思索与践行。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相城区陆慕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