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8月,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第二届志愿者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有幸作为志愿者C组小组长,参加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学的教师培训。通过与西柏坡中学、文都中学、通家口希望小学、西柏坡希望小学、八一小学等五所学校教师的交流,合理调整了培训方案,采用案例教学、主题研讨、头脑风暴等方式,圆满地完成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
一、因材施教,重视分层教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育人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也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些都是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发展。
虽然前期方案准备中考虑到了学员的差异,但在培训第一天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中我们发现,学员信息技术水平差距比想象的要大得多,理科或平时接触计算机较多的学员能够熟练操作,而文科背景或年龄较大的学员就差一点,有的甚至开机都不会。我们当机立断,将50多位学员按信息技术的原有水平分成了两个班,实施分层教学。在同一培训目标的前提下,针对两个班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技术稍好的班级采用主题研讨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在简单的讲授之后,让学员们结合自己教学科目操练,再穿插以个别辅导,使学员在反思中提高。技术稍差的班级则以志愿者示范和学员操练相结合的方式,手把手地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尤其注重对起点较低的学员加强个别辅导。通过分层教学,不同水平的学员都有了明显提高,基础好的学员通过案例能进一步将教学理念与技术相结合,基础稍差的学员也基本掌握了技术操作。
二、任务驱动,调动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与教学内容相符、难度适宜、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其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考虑到此次培训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充分发挥了任务驱动的作用,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设计教学活动,并用电子档案袋记录学习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后,学员都会生成一个电子作品。比如讲解Word排版后,要求学员每人做一份电子小报;讲解PowerPoint时,要求每个学员根据自己教学的内容做个简单的课件;讲解Blog和教育叙事等内容后,要求学员把自己每天的培训过程在Blog写反思总结……使学员一开始便融入到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情境中,脱离了枯燥的教师讲解和技术操练,把教育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培训的效率极大地提高,不仅巩固了学到的理论技术知识,而且使学员有成就感,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案例教学,构建真实情境
教学案例是指从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既有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融理论思考和活动反思于一体。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和典型的教学思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黎加厚老师在启动培训时曾经告诫我们,“教师培训如果只讲理论,效果只有5%,而理论、示范、实践、反馈、同伴互助五种方式相结合,效果却能够达到90%”。因此,我们十分注重案例的示范作用。考虑到培训时间较短、农村学校教师的起始水平低,在培训方案的准备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比如在讲解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时,我们并非单纯地讲解技术操作,而是首先由来自深圳南山实验中学的一线教师演示自己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的优秀课件《阿Q正传》,让学员对PowerPoint课件首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课件的作用,融教学理念于实际案例之中。在案例的榜样作用下,学员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中任选一题,制作一个课件。学员融入学科背景和具体情境中学习,完全不同于简单的技术培训,他们感到培训的内容很快可以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
四、交流反思,培养合作意识
交流和反思是学习者思想升华的过程。通过信息交换,学习者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习感想等与其他人分享、交流,每个人都可以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学习者在汲取别人的优点的同时又避免了类似错误的发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此次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有专家曾对我们说,帮助农村教师建立良好的继续学习氛围比仅仅传授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因此,我们注重了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考虑到培训的对象是有教学经验的成年人,培训开始之前我们就根据学员的教学科目和信息技术水平进行了异质分组,并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以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和小组头脑风暴为主,充分注重交流的重要作用。我们设计了一定量的小组活动,鼓励基础水平较低的学员积极提问、做笔记,按“一带一”的模式,实行小组竞争。通过这种方式学员之间有了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不仅关心自己的成绩,还关心所在集体的进展状况,互帮互助,共同提高。通过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合作竞争,不仅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也为学员们日后的相互学习、继续探索奠定了基础。
五、统筹安排,有效利用资源
西柏坡中学有两个机房,网络设备也一应俱全,但却一直闲置。我们刚到时学校只有校长室能够上网,为了不耽误培训进程,到达西柏坡中学的当天晚上我们就商讨对策,重新调整了教学方案。第一天,我们四个志愿者先对学员进行调研、分组,初级班熟悉文件的基本操作,高级班则对学员进行office的高级培训;微软员工志愿者则全力以赴地把机房网络接通。在后期的培训中,学校一个机房实现了ADSL共享上网,但网络不太稳定。我们就把学员集中在一起讲授电子邮件、论坛、Blog等内容,网络畅通的情况下布置小任务让学员完成,网络中断时则通过机房的电子教室广播系统播放预先准备好的网页图片和经典案例。通过时间上的统筹安排,讲授和上网实践交叉进行,既弥补了网络中断时的缺陷,又通过案例促进了学员对知识的理解。
一周的“携手助学”支教活动结束了,我的心却留在了美丽的革命圣地——西柏坡。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有那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西柏坡纪念馆和革命旧址。从方案的设计到培训的实施,我们体验着激情,收获着感动。扬激情演绎青春,献爱心携手助学!作为新世纪的研究生,我们愿意为缩小数字鸿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携手助学”一定会越做越好!
(作者单位: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一、因材施教,重视分层教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育人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也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些都是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发展。
虽然前期方案准备中考虑到了学员的差异,但在培训第一天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中我们发现,学员信息技术水平差距比想象的要大得多,理科或平时接触计算机较多的学员能够熟练操作,而文科背景或年龄较大的学员就差一点,有的甚至开机都不会。我们当机立断,将50多位学员按信息技术的原有水平分成了两个班,实施分层教学。在同一培训目标的前提下,针对两个班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技术稍好的班级采用主题研讨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在简单的讲授之后,让学员们结合自己教学科目操练,再穿插以个别辅导,使学员在反思中提高。技术稍差的班级则以志愿者示范和学员操练相结合的方式,手把手地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尤其注重对起点较低的学员加强个别辅导。通过分层教学,不同水平的学员都有了明显提高,基础好的学员通过案例能进一步将教学理念与技术相结合,基础稍差的学员也基本掌握了技术操作。
二、任务驱动,调动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与教学内容相符、难度适宜、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其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考虑到此次培训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充分发挥了任务驱动的作用,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设计教学活动,并用电子档案袋记录学习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后,学员都会生成一个电子作品。比如讲解Word排版后,要求学员每人做一份电子小报;讲解PowerPoint时,要求每个学员根据自己教学的内容做个简单的课件;讲解Blog和教育叙事等内容后,要求学员把自己每天的培训过程在Blog写反思总结……使学员一开始便融入到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情境中,脱离了枯燥的教师讲解和技术操练,把教育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培训的效率极大地提高,不仅巩固了学到的理论技术知识,而且使学员有成就感,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案例教学,构建真实情境
教学案例是指从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既有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融理论思考和活动反思于一体。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和典型的教学思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黎加厚老师在启动培训时曾经告诫我们,“教师培训如果只讲理论,效果只有5%,而理论、示范、实践、反馈、同伴互助五种方式相结合,效果却能够达到90%”。因此,我们十分注重案例的示范作用。考虑到培训时间较短、农村学校教师的起始水平低,在培训方案的准备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比如在讲解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时,我们并非单纯地讲解技术操作,而是首先由来自深圳南山实验中学的一线教师演示自己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的优秀课件《阿Q正传》,让学员对PowerPoint课件首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课件的作用,融教学理念于实际案例之中。在案例的榜样作用下,学员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中任选一题,制作一个课件。学员融入学科背景和具体情境中学习,完全不同于简单的技术培训,他们感到培训的内容很快可以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
四、交流反思,培养合作意识
交流和反思是学习者思想升华的过程。通过信息交换,学习者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习感想等与其他人分享、交流,每个人都可以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学习者在汲取别人的优点的同时又避免了类似错误的发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此次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有专家曾对我们说,帮助农村教师建立良好的继续学习氛围比仅仅传授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因此,我们注重了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考虑到培训的对象是有教学经验的成年人,培训开始之前我们就根据学员的教学科目和信息技术水平进行了异质分组,并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以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和小组头脑风暴为主,充分注重交流的重要作用。我们设计了一定量的小组活动,鼓励基础水平较低的学员积极提问、做笔记,按“一带一”的模式,实行小组竞争。通过这种方式学员之间有了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不仅关心自己的成绩,还关心所在集体的进展状况,互帮互助,共同提高。通过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合作竞争,不仅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也为学员们日后的相互学习、继续探索奠定了基础。
五、统筹安排,有效利用资源
西柏坡中学有两个机房,网络设备也一应俱全,但却一直闲置。我们刚到时学校只有校长室能够上网,为了不耽误培训进程,到达西柏坡中学的当天晚上我们就商讨对策,重新调整了教学方案。第一天,我们四个志愿者先对学员进行调研、分组,初级班熟悉文件的基本操作,高级班则对学员进行office的高级培训;微软员工志愿者则全力以赴地把机房网络接通。在后期的培训中,学校一个机房实现了ADSL共享上网,但网络不太稳定。我们就把学员集中在一起讲授电子邮件、论坛、Blog等内容,网络畅通的情况下布置小任务让学员完成,网络中断时则通过机房的电子教室广播系统播放预先准备好的网页图片和经典案例。通过时间上的统筹安排,讲授和上网实践交叉进行,既弥补了网络中断时的缺陷,又通过案例促进了学员对知识的理解。
一周的“携手助学”支教活动结束了,我的心却留在了美丽的革命圣地——西柏坡。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有那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西柏坡纪念馆和革命旧址。从方案的设计到培训的实施,我们体验着激情,收获着感动。扬激情演绎青春,献爱心携手助学!作为新世纪的研究生,我们愿意为缩小数字鸿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携手助学”一定会越做越好!
(作者单位: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