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快乐的学习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s5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简介
  李冬梅 北大附中技术学科主任、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国家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先进工作者。
  
  自从踏上讲台,我尽管紧跟新课程步伐,努力以学生为中心,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日递减,上网的热情却日益高涨。这令我感到迷茫,觉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认识了李冬梅老师,喜欢上了她展示的课堂。在她的课堂里,学生用作品描述生活,表达感情;教师通过作品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从而改进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从什么地方开始让学科强壮?根本是让学生喜欢这门课,让学生觉得这门课值……”我追随李老师的声音又来到她的博客。在博客里,我感受着李老师做教师的幸福,欣赏着优秀的学生作品,羡慕得不能自已。然而,当我把李老师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却发现自己似乎没得要领,学生并没有爱上我的课堂,我亦没有幸福感。带着对李老师的敬仰,也为解开自己的心结,我冒昧地来到北大附中,进入李老师的常态课堂,零距离地感受学习。
  技术构建安全、自由的环境
  北大附中信息中心刚于暑期褪去十年的旧衣,穿上新衣——桌椅是教师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的,桌面宽敞,桌距宽大。这里所有的电脑都被完备的技术统一管理着:机房电脑都启动至交互式界面,学生登录后,有近300M的私有存储空间,包括桌面、我的文档、作业盘,保存着学生的作业,记录着学生的成长;每位教师都有跟着账号走的私人空间和共享的学校资源盘,并对自己的文件有完全控制权,对其他教师共享的文件有浏览权。
  想到机房被博友们称为“铁锁”,我开始上下左右地打量起来。桌子下方半开放的柜子里立着两台紧密相靠的主机,柜子后面是对开的门,门上有锁。这把锁不仅锁住了主机和所有的线路,也把所有的外力都阻挡在门外。除此之外,还有一把隐形的锁。虽然所有用户登录电脑后可以随时冲浪,但他们没法安装任何程序,更没有修改计算机关键设置的权限。这两把锁几乎锁住了所有可能的破坏,但丝毫不影响学生正常使用电脑。
  让课堂与开放的互联网竞争,是多么难的事啊!难道没有不听讲的学生?没有人打游戏?没有人乱逛互联网?李老师说,这些问题她都曾遇到过,但当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大部分问题就慢慢地解决了。
  智慧创造自主、快乐的课堂
  我于2011年1月7号到北大附中,这里17号期末考试。高一信息技术还有两次课:《视频处理》和《作品汇报》。初一信息技术还有一次《图像处理》课。《视频处理》课是对作品“我的校园 我的同学”的最后一次制作课。主要内容是:处理视频与前期的所有图像、动画作品,配合音乐合成有片头和片尾的完整作品。早到的学生登录教学网站便忙碌了起来。投影屏幕上显示自动点名的结果。李老师确认未登录的学生后上课,接着,用简短的几分钟强调存在的问题,便让学生自行操作。学生们有的忙着调试片头,有的仔细地编辑片尾,有的试听音乐和视频是否合拍,有的讨论视频的整体连贯性……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李老师帮助他们处理意外情况。正如学生作业里所说:“信息课很自由,上网、作业时间都由自己决定,老师并不强制,却能把学生管理得很有序。”下课了,学生们注销账号,电脑回到交互式登录界面。
  《作品汇报》课要求学生汇报并评价作品。一上课,讲台就变成了舞台,一个个小组动情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讲台下的学生总会给予热烈的回应。我像坐在不停换台的电视机前,一会儿是严肃的中央台,一会儿是搞笑的湖南台,一会儿是温情的江苏台……平时觉得单调的片头、无趣的片尾也生动了起来,处处都有学生们的创意。
  初一的第16次课《图像处理4——图层混合与滤镜》中有几个教学细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课前,学生叽叽喳喳地点评作品,教室里的温度直线上升。李老师征询他们的意见后开始上课。当李老师要展示一个学生的作品时,有人大叫“不要放”。话音未落,一个微胖的男孩冲上讲台,按下投影开关按钮,屏幕慢慢地收了起来。开关按钮可能被他使了过大的力气,竟再也按不动了。看到这一幕,我愣住了。李老师却平静地把时间留给大家操作。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角落里有个女生的电脑屏幕出现了五颜六色的网页,却不是教学网站。李老师环绕教室一周,看了整体情况后,将按钮调试正常,重新开始上课,详解教学内容中的一个参考范例。当范例演示完,我正担心学生能否吸收时,已有学生摩拳擦掌,打开了Photoshop。这时,又有男孩叫道:“这个也不好玩。”“好玩的自己设计啊”,李老师微笑着来到他的身边。我又扫了一眼刚刚逛到网上的角落女生,她正专心地做着作品呢。有学生打开了Word,里面一片红,一片黑。我凑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她的脚本,她用了不同颜色标记已完成和未完成的内容。学生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李老师忙碌地指导着,始终微笑着。我暗暗佩服李老师对教学意外“四两拨千斤”的处理艺术,同时,我也被李老师的课堂教学“魔力”震撼着。教学内容经过怎样的整合加工,才能让学生们如此专心呢?
  丰富的教学网站、开放的作业与科学的评价
  李老师的信息技术课不用带课本,教学网站有全部的内容。是课本的电子书?当然不是。这里不仅有李老师因地制宜的自编内容,还有班级的上榜作品、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每次作业的整体评价以及每位学生的具体评价。
  我之前一直好奇于《视频处理》课上学生各种各样作品的来源,在教学网站的第10次课,我找到了答案。这次课的内容是“图像课1——‘我的校园 我的同学’脚本设计与素材采集”。学习内容有四项:有关数码相机的基础知识、图像处理工具ACDSee的使用、Photoshop界面介绍、Photoshop图层概念。素材的采集与制作由小组合作完成。为了便于学生有方向地采集制作,李老师在实践内容中给出了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详细的评价标准指导着脚本的创作,保证了后面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因为小组确立的主题不同,组内各人的分工不同,所以采集的材料就丰富多彩了。
  “我的校园 我的同学”这个作品要经过8次课(16课时)才能完成,后面7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图像加工(4次课)、动画制作、视频处理与合成、汇报作品。以前觉得两节课连上,时间太长了,不知道用什么内容来充实,而这里每次课的网页内容都够讲半天。但是李老师讲得并不多,大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己选择使用。北大附中的学生基础一定很好吧?我情不自禁地查看起第一次作业的情况。
  第一次作业是上完《信息及其特性》后让学生写下对北大附中的印象、谈谈对信息技术的希望等。作业考查的不是记忆,而是每个人的思考程度。在教学网站第二次课的首页找到作业点评,里面记录着第一次作业的班级整体情况:“1.大多数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信息的概念,说明学生们对信息的本质有一定的了解。2.存在的不足是,大多数学生没有对所写内容进行必要的技术修饰。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工具是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表达你的意思,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如:标题字号要大一些、居中;适当的分段可以使你写的内容更加清晰,等等。”每个学生的情况又如何呢?我回到首页,进入作业查询,出现了一张详细记录全体学生作业情况的Excel表。映入眼帘是众多的亲切笑脸,它们标记着作品是否达到各项评价标准。笑脸达到一定的数量,自动上榜,这次只有3人上榜。表的最后一项“老师的话”记录着李老师对每位学生的作业点评,不仅有对信息和信息特征错误理解的纠正,还有对排版格式的针对性建议。第二次作业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9人上榜。“老师的话”中对技术的提示明显少了,更多指出的是学生对列举案例分析的不恰当。第三次作业是“撰写搜索研究报告”,有诸如页码大于12页、在大纲视图中使用三级标题、对标题自动编号、自动生成目录等高级要求。结果,学生上榜人数接近一半。这让我意识到,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仅是知识应用的地方,也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是受上榜作品的激励才开始认真阅读教学网站的内容,努力完成作品的。
  有了搜索和排版的技术基础,李老师布置了小组合作的第一个作业:自助游。这次来北京的吃、行、住,花了我很长时间去做准备,因此也特别想看看学生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作品。我打开了两个作品:一个是德法深度11日游,一个是日本游。作品里充实的内容让我感慨大长见识。看完学生的作品,我都想建议李老师开旅游公司了。“自助游”作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分三次课完成。对照三次作业的评价表:总体规划、中间结果、最终稿,明显地看出评价表的指引作用,不仅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也指出了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小组成员的合作。评价表的中间一项将笑脸总量转换成5分制,达到基本的笑脸数,即为5分,自动设为上榜。评价标准和作业内容是同时公布在教学网站的实践内容。李老师说:评价标准必须在学生做作业前清楚地告诉学生,不能事后再说哪里需要注意、哪里是重点。评价表也是作业的方向标,用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是“为了学习的评价”。我欣赏两个作品就花了半天时间,李老师每周要批改4个班的8次作业,压力必然很大。李老师说:“将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是老师交给学生的作业。老师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必须自己先做好榜样。”难怪李老师经常凌晨才休息,原来如此。
  以前常常听到人们对教育“脱离实际,没有关注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批评声。这里的数字化点名、数字化课堂、数字化作业夹、数字化评价,一切都与数字化的生活那么接近。这里的教学内容不要求记忆知识,而是帮助学生组织知识;不是教授钉子、瓦片,而是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房屋的框架。这里的作业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他们不同的性格,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这里的评价代替了考试,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想到这些,我顿悟过来,这里的教学内容、作业要求、作业评价、教学环境每一块都自成系统,所有的这些又构成一个大的系统。如果只截取片段进行模仿,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在李老师身边,我感受着她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灵活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教学艺术;感受着她慢慢地靠近目标,最后一定能实现目标的信念与力量。这样的工作精神鼓励着我努力地学习并逐渐地搭建这些系统。我知道,即使拥有了这些系统,还要学习如何灵活地引导学生,使这个系统发挥功效。要向李老师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作者单位:江苏灌南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如何在信息海洋中搜索到需要的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网络信息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包括搜索引擎和搜索技巧两个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分类、工作原理,知道“关键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了解几种常用的搜索引擎,掌握一些搜索技巧。    
精彩的录像课不仅要任课教师讲得好,也要摄像教师录制得好。但总有摄像教师说:“画面清楚、图像稳定、有声就完成任务了,课的好坏是任课教师的事,与我无关。”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多年的学习和拍摄经验显示,只要把握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能拍出一节好课。一个中心是指:“观者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拍摄中就时时捕捉什么。”两个基本点为“画面和声音”,在现有条件下做到构图合理,图像简洁清晰,声音清楚。下面,笔
随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师信息技能的提高,人们对校园网有了更多的应用需求和期望。与此同时,校园网中独立应用系统形成的“信息孤岛”,却阻碍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有效整合校园内的各项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我校对数字校园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一、通过调研与分析,确立建设目标  数字校园建设的首要工作是基于教师的需求以及学校的信息化现状确定数字校园建设目标。为避免“闭
谈起日本历史名城京都,中国70后以前的很多人士最初的印象莫过于来自上世纪80年代日本著名演员山口百惠一人分饰两角的电影《古都》,笼罩在一抹云雾之中的古都——京都,一年四季如梦如幻的自然景色,精致且别具一格的名胜古迹,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节日、风俗等,想必给当时的国人留下了神秘、古典的印象;该电影改编自川端康成的小说《古都》,川端康成凭该小说及其他两部作品摘取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该奖项于东方
据考古学的研究,古老的宗族制度,在上古社会生活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商周以来,更成为王朝政治的基础。由宗族制度孕育的宗族伦理,是当时社会运行的基本规范。宗族伦理发展至成熟期,被定型为“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组成的“八德”,则是维护“五伦”最基本的美德,也是国人修身、处世及为官的基本准则,故不仅在历代社会生活中影响广泛,也成为
本课选自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下册)》第8章《动画制作》,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本课为单元复习课。学生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理解了图层、库、帧、关键帧、元件等概念,并能利用它们做一些简单的动画。在此基础上,讲解引导层的使用,不仅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延伸,也能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Flash打好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单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动画制作技能,本课引用“
所谓“儿童立场”,就是从儿童出发,关注儿童的已知,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而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教育是为了儿童成长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要义,直抵教育的主旨。”  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许多人都认为计算机语言抽象、深奥、神秘莫测,即使LOGO语言也不例外。事实上,LOGO语言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西摩·派珀
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关键,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根本。如果说,教育技术是创造教育革新奇迹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根魔棒的魔术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国家到地方都很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辽宁
2006年8月,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第二届志愿者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有幸作为志愿者C组小组长,参加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学的教师培训。通过与西柏坡中学、文都中学、通家口希望小学、西柏坡希望小学、八一小学等五所学校教师的交流,合理调整了培训方案,采用案例教学、主题研讨、头脑风暴等方式,圆满地完成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    一、因材施教,重视分层教学   
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举办的“信息技术改变了我”大型有奖征文活动,自2006年11月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教师,特别是曾参加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培训项目的5万教师的热情支持与参与。截至日前,共收到来自全国的稿件百余篇。  为让更多中小学教师接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未曾参加“携手助学”项目的教师可免费申请该项目的“网络课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