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在本刊“如果·假”的话题引起石友热烈讨论的同时,微信朋友圈里一篇《古玩行里的“二十一条军规”》的文章也在被石友们频繁转发。看得出相对成熟和壮大的古玩行业,对石友的思维影响不小。据说,“无论是买家买假了还是卖家卖漏了,均不能退货或找后账。……买家也许买假买贵,卖家也许卖漏卖低,买卖双方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是古玩的行规,那么这条规则在奇石买卖中是否适用?
本期我们采访的石友,同时拥有古玩收藏背景或对古玩收藏界相当熟悉,奇石买卖是否应该套用古玩规则,他们同样见仁见智。
俞 莹:买者自负,卖者有责
多年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现为《上海金融报》助理总编。从事奇石收藏、研究有20多年,现任上海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编著有《观赏石投资与收藏》、《奇石》、《观赏石》、《中华古奇石》等书。
买到假石头该不该退?这让我想到金融投资市场的一条“军规”——“买者自负”。也就是说,买者在市场上通过自身的行为获得收益,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这本来是市场经济中的常识与原则。只是现在又加了一条,“卖者有责”,也就是说,作为卖方的金融机构必须对自己推出的产品尽可能地揭示风险所在,对投资者负责。
联想到奇石市场,奇石虽然是一种收藏品,但一些精品也具备了投资价值。作为投资,当然必有回报,但同时肯定也有风险。过去,大家都以为奇石是门槛最低的投资收藏品——相对于古玩字画来说(当然,它也有变现难的问题)。如今,才发现奇石原来也是有门槛的。但是,所谓假石头的情况也比较复杂,比如做过手的石头就是假石头吗?这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昆石的形状与结构都是加工过的,一些图纹石(如有的清江石)都是“减肥”以后打磨过的,这在石头圈内已经是熟知的,但是圈外人士却未必知晓和认可。所以,对于假石头的认知,标准并不统一,包括卖方有时候也并不一定是知假卖假,还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也提醒买方,今后不要心存侥幸心理,有时候最好事前与卖方约定如假可退,并留取证据,否则只能责任自负。这与古玩市场的潜规则有点类似,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拍品如假一般拍卖公司并不担责。
回到开头的问题,就像炒股一样,我们今后需要对于奇石投资收藏者善意地提醒一句:石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陈鸿斌:奇石不应该完全复制古玩的行业规则
奇石收藏家,对金石收藏亦颇有心得
“退还是不退”,这个主要取决于前期有没有“如假包退”的约定。奇石不应该完全复制古玩的行业规则。从收藏的角度,大家购买的是未来预期。如果是抱着捡漏的想法,那也就要做好自己承受和交学费的准备。大老板购买玩家的奇石,是奔着精品去的,这类高端交流中诚信就显得尤其重要,需要保真。大买家的购买,买的是心情,买着假石心情一落千丈,遭受打击可能就再也不玩了。很多藏家级的石友昙花一现,豪掷了一两百万,却被无德石商坑害,退出了石圈。
而在古玩圈里,文玩器物在市场上有标准价格区间,朝代、品相,甚至可以请来国家级的专家给出一个市场指导价。然而,石头却没有标准,每块石都在不同的情景下有不同的价格。抱着“捡漏”的心理去买石,期待高利润,那就势必要承担高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失利了,就要自己承受了。
藏家与藏家间的信任很重要,珍惜个人品性修养、守护道德底线、弘扬行业正气,是行业大家应有的行业素养。
除此之外,要有口头如假退货的约定,一定要约定,树立谈判技巧。至于意外之后,能不能履约那是后话。
与古玩相比,奇石发展还处于初期,不照搬古玩行的陈旧条条框框,行业发展越良性越好、越干净越好,有益于藏家为行业注入更多的资金。
再说了,古玩造假是因为资源没有了,而奇石的资源还很多,为什么要造假呢?
黄 刚:捡漏卖漏,各安其事
有二十多年的古玩收藏经历,偏好高古瓷、色釉瓷、青花瓷,对古玩杂项亦有收藏。近年专攻长江水墨石收藏鉴赏。
奇石和古玩一样,从古至今都被众多的人们所喜爱。我曾是一名古玩收藏爱好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奇石文化深深吸引,通过近几年对奇石市场的了解,我认为我们在买卖奇石的时候,也应像古玩市场一样,去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这样才能将奇石市场稳固地发展下去。奇石和古玩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不经过人工打造、天然形成、独一无二的,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神奇礼物。所以它也就不存在真假之分,奇石交易不单纯是价格上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知识和眼力上的较量。无论是买家买错了还是卖家卖漏了,都不应该退货或找后账,因为奇石交易凭的就是眼力和实力。如果你是外行不懂就不该买,敢买就必须要懂。买家也许会买错或买贵,卖家也许会卖漏卖低,既然是买卖,双方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如果你捡漏的时候,遵守行规,而你走眼的时候就不认行规,那么这个行业就不好玩了,也谈不上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每一枚石头,它是在用亿万年的漫长生命来完成与我们的每一次短暂的厮守与相遇,我们应该好好地、认真地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并赋予它精彩的生命。
秦文联:遇假必退
1994年与来自灵璧石产地的爱人结合,从此灵璧石成为一生的挚爱。藏石千方,良石逾百。近年来致力于石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先后发表著作40多篇,多篇在多地文化节中研讨推广。
在奇石领域所谓“假石”并非不是真石头,而是专指石品的造型、颜色、图案等人为改动,改动的目的是冒充天然原石进行获利而非创造艺术品。采用天然原石创作石质艺术品或利用奇石原材料创造产品,不在打假之列。也就是说如果卖家声明他所销售的是人工产品的话,则属正当。比如上海有位赏石界的名人利用灵璧石专门创作供石艺术品,每件3万美元;灵璧石产地利用灵璧石原材料专门生产茶具、文房用品、雅玩等,不仅不“打”还相当鼓励。 遭遇假石对于玩家来说是常事,首要的是练就火眼金睛让假石无隙可乘。为倡导赏石正能量,我们不仅要大张旗鼓打假,对于遭遇假石该不该退回的问题上更应该态度鲜明——“遇假必退”!遭遇假石便自认交学费或转嫁他人,无疑是鼓励造假者继续造假,无异于为虎作伥。
《中华奇石》杂志以引导赏石市场为己任,率先倡导赏石正能量。让“遇假必退”成为赏石界的共识或行规,成为赏石界的“法”。只有这样,造假者才不会再继续造假,售假者无利可图,假石才能慢慢消失。
马传来:理想化的市场不存在
古玩票友,1985年起收藏陶瓷、寿山石、汉白玉。1995年起开始玩灵璧石。
古玩中的奇石常在小拍中以无底价拍卖的形式出现。如果有人拍得假石,拍卖公司也通常不给退。拍卖公司在拍卖前会留出时间给卖家核实拍品信息。古玩行的古石,通常是传承有序的,有人文信息在其中。灵璧石等四大名石是古玩行流通的石头,也在人工做,作为艺术品,并且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和收藏价值,受到香港和国外的藏家青睐,成交价格往往不菲、不输天然奇石,而且一两百年之后,这些石依然是好石头。在这个前提下,讨论古玩奇石卖假该不该退就失去了依据。
而对于奇石圈,一个“假”字,涵盖了很多内容,有人为利造假;有“假老师”支招买石;购买后,行家看出假石端倪却为了不得罪人而说了假话;买假者也不承认假,有花大钱买石摆阔和显赫的因素在其中。
说到底,想要不买到假石,就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一定要去到产地,看看在水里、土里、沙漠里、洞里的最初的石头是什么样的,向石农、石商等经营石头的人学习,甚至去向造假的人去学,就明白什么是假了。
最要命是,有些人不想交学费,甚至不想学习,一买到假的,就想着退,这在真真假假、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太理想化了。
关于假,买方要承担自己的买卖责任和后果。
王毅高:假冒伪劣就该退
赏玩收藏古玩有“之谓斋”(“之谓”谐音“知伪”)的雅号,是长江石理论奠基人之一。
在探讨该不该退假的问题时,要有一个对“假”定义的前提。如果把通过改变主导奇石观赏点的形态、色彩、纹路来牟取高利的人工手段定义为“造假”,那就要严厉反对,并态度明确要退。这与别的商品一样,属于假冒伪劣行列,卖方也有一个消费保障的权益。
古玩行里卖假不退,与奇石是有区别的。古玩相对复杂深奥,参与买卖的人都有一定的真伪鉴别能力。同时,同一件文物,不同的专家真伪辨别也不同。石头没有那么复杂,卖家对自己东西的真假很了解,“知假售假”占多数,从这一点上,退假也是有依据的。
编后语:
就在我们讨论如何对待假石的时候,古玩市场制假售假的现象并未丝毫收敛。与此同时,古玩行内“制定相关法规和管理条例,尽快规范市场”的呼声也日渐强烈。因故意制假售假被诉诸法律并被严惩的案例也已出现,打破了藏界默认的行业惯例。
本期我们采访的石友,同时拥有古玩收藏背景或对古玩收藏界相当熟悉,奇石买卖是否应该套用古玩规则,他们同样见仁见智。
俞 莹:买者自负,卖者有责
多年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现为《上海金融报》助理总编。从事奇石收藏、研究有20多年,现任上海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编著有《观赏石投资与收藏》、《奇石》、《观赏石》、《中华古奇石》等书。
买到假石头该不该退?这让我想到金融投资市场的一条“军规”——“买者自负”。也就是说,买者在市场上通过自身的行为获得收益,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这本来是市场经济中的常识与原则。只是现在又加了一条,“卖者有责”,也就是说,作为卖方的金融机构必须对自己推出的产品尽可能地揭示风险所在,对投资者负责。
联想到奇石市场,奇石虽然是一种收藏品,但一些精品也具备了投资价值。作为投资,当然必有回报,但同时肯定也有风险。过去,大家都以为奇石是门槛最低的投资收藏品——相对于古玩字画来说(当然,它也有变现难的问题)。如今,才发现奇石原来也是有门槛的。但是,所谓假石头的情况也比较复杂,比如做过手的石头就是假石头吗?这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昆石的形状与结构都是加工过的,一些图纹石(如有的清江石)都是“减肥”以后打磨过的,这在石头圈内已经是熟知的,但是圈外人士却未必知晓和认可。所以,对于假石头的认知,标准并不统一,包括卖方有时候也并不一定是知假卖假,还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也提醒买方,今后不要心存侥幸心理,有时候最好事前与卖方约定如假可退,并留取证据,否则只能责任自负。这与古玩市场的潜规则有点类似,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拍品如假一般拍卖公司并不担责。
回到开头的问题,就像炒股一样,我们今后需要对于奇石投资收藏者善意地提醒一句:石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陈鸿斌:奇石不应该完全复制古玩的行业规则
奇石收藏家,对金石收藏亦颇有心得
“退还是不退”,这个主要取决于前期有没有“如假包退”的约定。奇石不应该完全复制古玩的行业规则。从收藏的角度,大家购买的是未来预期。如果是抱着捡漏的想法,那也就要做好自己承受和交学费的准备。大老板购买玩家的奇石,是奔着精品去的,这类高端交流中诚信就显得尤其重要,需要保真。大买家的购买,买的是心情,买着假石心情一落千丈,遭受打击可能就再也不玩了。很多藏家级的石友昙花一现,豪掷了一两百万,却被无德石商坑害,退出了石圈。
而在古玩圈里,文玩器物在市场上有标准价格区间,朝代、品相,甚至可以请来国家级的专家给出一个市场指导价。然而,石头却没有标准,每块石都在不同的情景下有不同的价格。抱着“捡漏”的心理去买石,期待高利润,那就势必要承担高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失利了,就要自己承受了。
藏家与藏家间的信任很重要,珍惜个人品性修养、守护道德底线、弘扬行业正气,是行业大家应有的行业素养。
除此之外,要有口头如假退货的约定,一定要约定,树立谈判技巧。至于意外之后,能不能履约那是后话。
与古玩相比,奇石发展还处于初期,不照搬古玩行的陈旧条条框框,行业发展越良性越好、越干净越好,有益于藏家为行业注入更多的资金。
再说了,古玩造假是因为资源没有了,而奇石的资源还很多,为什么要造假呢?
黄 刚:捡漏卖漏,各安其事
有二十多年的古玩收藏经历,偏好高古瓷、色釉瓷、青花瓷,对古玩杂项亦有收藏。近年专攻长江水墨石收藏鉴赏。
奇石和古玩一样,从古至今都被众多的人们所喜爱。我曾是一名古玩收藏爱好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奇石文化深深吸引,通过近几年对奇石市场的了解,我认为我们在买卖奇石的时候,也应像古玩市场一样,去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这样才能将奇石市场稳固地发展下去。奇石和古玩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不经过人工打造、天然形成、独一无二的,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神奇礼物。所以它也就不存在真假之分,奇石交易不单纯是价格上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知识和眼力上的较量。无论是买家买错了还是卖家卖漏了,都不应该退货或找后账,因为奇石交易凭的就是眼力和实力。如果你是外行不懂就不该买,敢买就必须要懂。买家也许会买错或买贵,卖家也许会卖漏卖低,既然是买卖,双方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如果你捡漏的时候,遵守行规,而你走眼的时候就不认行规,那么这个行业就不好玩了,也谈不上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每一枚石头,它是在用亿万年的漫长生命来完成与我们的每一次短暂的厮守与相遇,我们应该好好地、认真地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并赋予它精彩的生命。
秦文联:遇假必退
1994年与来自灵璧石产地的爱人结合,从此灵璧石成为一生的挚爱。藏石千方,良石逾百。近年来致力于石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先后发表著作40多篇,多篇在多地文化节中研讨推广。
在奇石领域所谓“假石”并非不是真石头,而是专指石品的造型、颜色、图案等人为改动,改动的目的是冒充天然原石进行获利而非创造艺术品。采用天然原石创作石质艺术品或利用奇石原材料创造产品,不在打假之列。也就是说如果卖家声明他所销售的是人工产品的话,则属正当。比如上海有位赏石界的名人利用灵璧石专门创作供石艺术品,每件3万美元;灵璧石产地利用灵璧石原材料专门生产茶具、文房用品、雅玩等,不仅不“打”还相当鼓励。 遭遇假石对于玩家来说是常事,首要的是练就火眼金睛让假石无隙可乘。为倡导赏石正能量,我们不仅要大张旗鼓打假,对于遭遇假石该不该退回的问题上更应该态度鲜明——“遇假必退”!遭遇假石便自认交学费或转嫁他人,无疑是鼓励造假者继续造假,无异于为虎作伥。
《中华奇石》杂志以引导赏石市场为己任,率先倡导赏石正能量。让“遇假必退”成为赏石界的共识或行规,成为赏石界的“法”。只有这样,造假者才不会再继续造假,售假者无利可图,假石才能慢慢消失。
马传来:理想化的市场不存在
古玩票友,1985年起收藏陶瓷、寿山石、汉白玉。1995年起开始玩灵璧石。
古玩中的奇石常在小拍中以无底价拍卖的形式出现。如果有人拍得假石,拍卖公司也通常不给退。拍卖公司在拍卖前会留出时间给卖家核实拍品信息。古玩行的古石,通常是传承有序的,有人文信息在其中。灵璧石等四大名石是古玩行流通的石头,也在人工做,作为艺术品,并且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和收藏价值,受到香港和国外的藏家青睐,成交价格往往不菲、不输天然奇石,而且一两百年之后,这些石依然是好石头。在这个前提下,讨论古玩奇石卖假该不该退就失去了依据。
而对于奇石圈,一个“假”字,涵盖了很多内容,有人为利造假;有“假老师”支招买石;购买后,行家看出假石端倪却为了不得罪人而说了假话;买假者也不承认假,有花大钱买石摆阔和显赫的因素在其中。
说到底,想要不买到假石,就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一定要去到产地,看看在水里、土里、沙漠里、洞里的最初的石头是什么样的,向石农、石商等经营石头的人学习,甚至去向造假的人去学,就明白什么是假了。
最要命是,有些人不想交学费,甚至不想学习,一买到假的,就想着退,这在真真假假、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太理想化了。
关于假,买方要承担自己的买卖责任和后果。
王毅高:假冒伪劣就该退
赏玩收藏古玩有“之谓斋”(“之谓”谐音“知伪”)的雅号,是长江石理论奠基人之一。
在探讨该不该退假的问题时,要有一个对“假”定义的前提。如果把通过改变主导奇石观赏点的形态、色彩、纹路来牟取高利的人工手段定义为“造假”,那就要严厉反对,并态度明确要退。这与别的商品一样,属于假冒伪劣行列,卖方也有一个消费保障的权益。
古玩行里卖假不退,与奇石是有区别的。古玩相对复杂深奥,参与买卖的人都有一定的真伪鉴别能力。同时,同一件文物,不同的专家真伪辨别也不同。石头没有那么复杂,卖家对自己东西的真假很了解,“知假售假”占多数,从这一点上,退假也是有依据的。
编后语:
就在我们讨论如何对待假石的时候,古玩市场制假售假的现象并未丝毫收敛。与此同时,古玩行内“制定相关法规和管理条例,尽快规范市场”的呼声也日渐强烈。因故意制假售假被诉诸法律并被严惩的案例也已出现,打破了藏界默认的行业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