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学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charmer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食粮,她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儿女茁壮成长,激励着一批批中华儿女奋斗不息。新时代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注重“立德树人”,尤其中小学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国学经典教育,在学生在人生成长的哺乳期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与感染,在幼小纯洁的心灵里种下国学的种子,为他们今后人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石。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做事的力量源泉。国学经典教学应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国学的内在动力。如教师要拟定诵读计划,有一日的、一周的、一月的、一学期的,列出诵读明细清单,使诵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制度计划上创设诵读情境;每天晨读十分钟,在语文课上设十分钟经典诵读赛等,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要抓住,要在时间上创设诵读情境;充分利用课本经典范文,把学生带入国学的殿堂,让优美的诗情画意感染学生,让自警自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学生,要在内容上创设感悟情境;学习的形式要多样,默写、诵读、抢答、接龙、故事、编剧等,时时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在形式上创设情境。我们教师要做个有心人,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细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对国学的学习由制度到兴趣,兴趣到习惯,最终变成一种内在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受益一生。
  二、营造氛围,铸造学生的国学底蕴
  中华经典灿若星河,凝聚了前贤哲人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和诵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亲近国学、积淀国学、涵养品德积极地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时时处处都受到国学经典的感染和熏陶。在学校层面要开设经典讲堂、国学阵地,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五经四书”等经典要义精髓以文字、喷绘、视频、讲解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在绿地花坛等显要位置设置经典语录牌;在学生常活动之地分设班级特色经典比赛专栏;在校园广播选择经典美文播放;在校际间开展渗透国学元素的竞赛活动等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师生在休闲娱乐之余,目之所见,耳之所听均氤氲在经典的空气中,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师层面要掀起“学国学,铸师魂”的良好氛围。一方面通过更深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真正领悟国学经典的精髓,理解国学教育在开启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涵养学生德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言传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以一颗敬畏之心引导学生徜徉在国学的殿堂,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心灵的成长修铸一条光明大道。
  三、发挥课堂优势。实践国学教育精髓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集人文性、知识性、情感性于一体,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作为培养的根本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修身养德,知书达理,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本其实是国学的载体之一,许多课文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透露着中华文化的气息。诸多的古诗文篇章,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经典中的经典,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先天下之忱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经典之句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有的自警自励,有的情意绵绵,有的敦厚忠正,有的心系天下,有的洞察人性,有的豪迈乐观。这些哲人警句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一股无形的正能量重塑着我们的灵魂。我们教师要多措并举,让这种正能量有效地作用于学生,受益于学生。
  四、拓展课外阅读。发挥国学教育的陶冶功能
  国学熏陶是围绕语文教学的良性互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两者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尤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个人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内课外互动互补可使学生语文能力增强,阅读兴趣和作文水平大为提高。因此,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科学有序地实施和推进国学教育极为重要。
  总之,国学博大精深,卓越辉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民族文化的根,具有平民化与草根性的特点。国学教育要与语文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创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發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武威市凉州区金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其他文献
教育综合改革时期高考命题是素养立意。关键词是“核心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它是指生命个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从2016年全国课标卷三套试题作文命题立意及导向看,全国课标卷Ⅰ“获奖之后”,考查的是思考发展与评价的问题,进步与退步的问题,表扬与批评的问题;全国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考查的是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10年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特别是199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广东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决策后,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国内近几年来对分层教学和个陆化作业设计开始关注。传统的上课教师教,下课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一直没有得到改变。新课程实施后,虽然教学方式有了改变,但根本上仍然还是老师教,学生学,教还是为了教,教师的教学负担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如何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让学生能主动学习和探究,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用分层教学提高升学办学品位已经成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一、“教是为了不教
【摘要】目的 : 对当下已婚育龄妇女在避孕措施方面进行了解,探究和分析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根据我镇近些年来计划生育的数据,深度的去探讨已婚育龄人群的避孕方式和效果,对所调查的人群进行分类统计,其中包括使用各种避孕措施的人数,方法以及效果,从而进行对比并得出探讨最佳方案。结果 ,现如今已婚育龄人群的综合节育率大概在在89.98% 左右,同时长效的避孕措施不增反减,跌到了70.16%左右,相反短效的
《散步》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文章只有580多字,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美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去郊外散步过程中的分歧,最后在亲情的关爱下,矛盾得以解决的故事。故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知识和能力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寻找文中字、词、句子的美点;3.体味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1.寻找、品味
一、明确学生读书活动的指导思想  语文教师要将做好学生读书活动与“世界读书日”活动相结合,以学校“内涵发展”为前提,落实“全员参与、读写结合、以校为主、辐射家庭”的活动思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语文阅读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引导学生读书学习,努力营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读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明确学生读书活动的目的  语文教师要明确学生读书活动的目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实验条件的改善并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小组合作研讨为中心,进行《电气控制与可編程序控制器》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增强课堂互动性。  关键词: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小组合作;实验课;研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2-0
近年来,宝安区的个体经济蓬勃发展,1996年在地税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有3万余户,缴纳地方税收3241万元;2003年已达49341户,缴纳的地方税收迅猛增长到18410万元。新《征管法》第8条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的一个动态的过程。”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老师和学生的心里。对话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基础上开展的再次深入的对话,它使得读者的思绪在文字间飞翔。批注式阅读实际上是对话阅读教学的形式之一,它更加注重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获得的感悟。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
在平时的语文测试中,常有学生说到诗歌题不会做,细问之下都是因为诗歌没有看懂。作为语文老师,我理解学生的难处。所以我想了一些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诗歌。  一、用比喻的眼光看诗歌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许多诗歌都用到了比喻,这样,既形象生动,又能言简意赅地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抓住诗歌中的比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如《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里桑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