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各自涵盖的内容都非常丰富广泛,通过比较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能更好地了解中西绘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中西绘画的历史作用,情感处理,绘画题材,色彩,技法以及展现形式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中西绘画;比较;异同
1 中西绘画的历史作用
虽然中西方绘画各阶段发生的时间不同,各自经历的先后顺序有差别,各自各阶段发生发展有交叠现象,但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大致都经历了岩画,陶器以及宗教壁画,独立绘画的阶段。因而要从绘画作用比较。早期人类的用岩画来作为记事载体,都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中西都有很多宗教题材的绘画,不同的是西方的绘画,从神坛到人间的绘画的演变,开始注重人性,以人为中心。中国绘画除人物画以外发展出了山水画和花鸟画。就是说中国绘画除了宣教以外有了陶冶审美情趣的作用。
2 中西绘画情感的处理
看西方绘画的人物,从蒙娜丽莎那矜持的微笑开始,笑容越来越多。西方绘画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惊恐等各种情绪很丰富,很直观。可是中国绘画中的人物,几乎看不到笑容。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中国绘画中的人物出现得再多也很少会有肢体的接触,大多矜持,内敛,感情含而不露。虽然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很接近,猎捕野兽,采集果实是中西方祖先共有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使后来东方人类生活产生了相当的差别。西方人的祖先具有肉食性动物特征,他们在猎捕动物,食肉的过程中体能变得更加强健,大运动神经得到充分发展,心智更富于攻击性,因而成为行动派。行动派的特点是思维,行为都比较直接,情感表达也相对直接。中国自古都以农耕生活,农耕生活没有狩猎生活快捷,需要耐心地等待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这种等待磨砺了的心性,逐渐培养起足够的耐心。在依赖自然地过程中,人们的自主性,攻击性渐渐被消磨,建起起更多的食草动物的特性,他们变得温柔,退让,自我保护意识强而进攻意识弱。出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的大多行为不再表面而直接,变得间接而婉约。绘画也是如此,大多文人画很难一眼看到作者的心思。西方重于客观表达,是写“境”。表现的真实可观。而中国人讲究“随遇而安”,就是主张人要要随环境条件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行为,注重于写“情”,主观表达,偏重与抒发情感。所以绘画上,西方张放有力,中国制约含蓄。
3 中西方绘画题材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题材都是人们最先考虑的事情。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题材内容既有交集也有不同。从不同的绘画题材取向也可以显现两种不同文化人类的不同文化心理:西方人思维,行为直接,率真;中国人思维,行为婉转,間接,含蓄。宗教题材,神话故事以及人物,风景,风俗的表现是中西方绘画都具有的内容,但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以宗教为例,西方早期的宗教绘画是以壁画形式来表现的,油画诞生以后,独立架上绘画就成为了主要形式了。在西方的宗教题材中,很少有用于敬拜仪式的专门的正面肖像画,多数都带上了很浓重的人间情感,情节性也很强。中国的宗教绘画主要有宣扬教义和膜拜两种功能,而画作大多出自民间画工之手,形式以壁画为多。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也曾皈依宗教,很多僧人就是绘画大家,但在中国的宗教绘画却很少有单幅的文人绘画,这种奇特的现象与中国文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有关。所以文人很少画用于膜拜的佛教画像,只是将自己研习佛经的心得感悟融入自己的绘画,使自己的绘画透出空灵高雅的气息。西方画家时政参与意识较强,比较喜欢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西方绘画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题材。但是回顾中国绘画历史,20世纪以前几乎没有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绘画。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总是以其他的题材含蓄的表达他们的政治倾向和生活理想,托物言志。梅兰竹菊四种植物是中国文人绘画的重要题材,借以表达胸臆,抒写情怀。
4 中西绘画色彩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之一是墨与色的问题。色彩是西方油画的根本,而墨色贯穿着中国绘画的始终。中国的协议山水只用墨色,通体画面,除了黑色,只看见印章一点红色。野外的自然,青山绿水,天蓝地黄,花红柳绿,描写起来竟不用颜色,但画面依然丰富,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色与墨的问题在风景画中体现的十分充分。西方的风景画大多是风景写生,是画家对自然坏境中面对景物所做的较为真实的记录。而且对不同光线下的颜色变化也捕捉,凝固成画面,色彩缤纷。中国绘画颜色的品种很少,只有黑,白,红,蓝,绿,棕几种。中国的风景山水画颜色更少。而且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都是存在颜色禁忌的,皇家用的颜色,民间不能随便使用,例如黄色。而西方则没有这些限制。
5 中西绘画技法
西方专注式的观察方式及焦点透视的纵深表达使西方绘画具有立体感;中国散漫的观察方式和散点透视延展排列法使中国绘画相对平面。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透视造成的;西方绘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的绘制方法,空间感强,因而立体感也较强;中国绘画则处处采用散点透视方法,因而显得比较平面化。从直观上来看,的确是这样。从素描到色彩,西方绘画一直强调的是形体的准确,要拉开空间进深由面过度到体,尽量用绘画还原视觉全部的真实。无论素描或者是色彩,很少用单线去明确的勾勒对象的轮廓,因为线的勾勒容易造成平面感,破坏立体感。西方绘画,再明确的转折线都不会用线直接表现。素描通过笔触不同排列方法或笔触疏密区分来表现;色彩用颜色的变化俩表达,总之,西方绘画尽量回避线的使用,用面来塑造。中国绘画恰恰相反,特别喜欢用线来表达。
6 中西绘画展现形式
绘画是静态的艺术,但在其中却存在着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都包含着动与静,只是其中的差别甚大。从直接印象来看,西方绘画是动态的,而中国绘画是静态的。只要仔细去观察,西方绘画中的动感随处可见。西方人的观察方法是纵向专注式的观察,观察者的目光是凝视的,静态的,再现到画面是瞬间心态的凝固。中国人的观察方法是横向散漫。中国式的散漫观察方法是需要时间的伴随才能完成的,因此散漫式的绘画观察方法,左右也好,上下也好,都是随时间推移的。中国绘画是静态的画面记录画家一段时间的动态观测过程,因此绘画本身是静中有动的。其次,他们二者的绘画展现方式也不同。西方绘画的创作方式,陈列展示方式都决定了其观赏方式也近乎静态。就绘画观赏来说。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一下子就把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主体上,观众的视线基本是固定的,游移的幅度不会太大。虽然中国画和西方油画一样都是悬挂在墙上,但中国画大多不放在镜框里,而是像壁挂一样直接悬垂在墙面上。中国画做成卷轴就有不同的欣赏形式和别样的趣味。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2
[2]吴菁、中西绘画比较、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
[3]王洪义、中外美术史简明教程、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中西绘画;比较;异同
1 中西绘画的历史作用
虽然中西方绘画各阶段发生的时间不同,各自经历的先后顺序有差别,各自各阶段发生发展有交叠现象,但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大致都经历了岩画,陶器以及宗教壁画,独立绘画的阶段。因而要从绘画作用比较。早期人类的用岩画来作为记事载体,都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中西都有很多宗教题材的绘画,不同的是西方的绘画,从神坛到人间的绘画的演变,开始注重人性,以人为中心。中国绘画除人物画以外发展出了山水画和花鸟画。就是说中国绘画除了宣教以外有了陶冶审美情趣的作用。
2 中西绘画情感的处理
看西方绘画的人物,从蒙娜丽莎那矜持的微笑开始,笑容越来越多。西方绘画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惊恐等各种情绪很丰富,很直观。可是中国绘画中的人物,几乎看不到笑容。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中国绘画中的人物出现得再多也很少会有肢体的接触,大多矜持,内敛,感情含而不露。虽然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很接近,猎捕野兽,采集果实是中西方祖先共有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使后来东方人类生活产生了相当的差别。西方人的祖先具有肉食性动物特征,他们在猎捕动物,食肉的过程中体能变得更加强健,大运动神经得到充分发展,心智更富于攻击性,因而成为行动派。行动派的特点是思维,行为都比较直接,情感表达也相对直接。中国自古都以农耕生活,农耕生活没有狩猎生活快捷,需要耐心地等待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这种等待磨砺了的心性,逐渐培养起足够的耐心。在依赖自然地过程中,人们的自主性,攻击性渐渐被消磨,建起起更多的食草动物的特性,他们变得温柔,退让,自我保护意识强而进攻意识弱。出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的大多行为不再表面而直接,变得间接而婉约。绘画也是如此,大多文人画很难一眼看到作者的心思。西方重于客观表达,是写“境”。表现的真实可观。而中国人讲究“随遇而安”,就是主张人要要随环境条件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行为,注重于写“情”,主观表达,偏重与抒发情感。所以绘画上,西方张放有力,中国制约含蓄。
3 中西方绘画题材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题材都是人们最先考虑的事情。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题材内容既有交集也有不同。从不同的绘画题材取向也可以显现两种不同文化人类的不同文化心理:西方人思维,行为直接,率真;中国人思维,行为婉转,間接,含蓄。宗教题材,神话故事以及人物,风景,风俗的表现是中西方绘画都具有的内容,但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以宗教为例,西方早期的宗教绘画是以壁画形式来表现的,油画诞生以后,独立架上绘画就成为了主要形式了。在西方的宗教题材中,很少有用于敬拜仪式的专门的正面肖像画,多数都带上了很浓重的人间情感,情节性也很强。中国的宗教绘画主要有宣扬教义和膜拜两种功能,而画作大多出自民间画工之手,形式以壁画为多。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也曾皈依宗教,很多僧人就是绘画大家,但在中国的宗教绘画却很少有单幅的文人绘画,这种奇特的现象与中国文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有关。所以文人很少画用于膜拜的佛教画像,只是将自己研习佛经的心得感悟融入自己的绘画,使自己的绘画透出空灵高雅的气息。西方画家时政参与意识较强,比较喜欢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西方绘画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题材。但是回顾中国绘画历史,20世纪以前几乎没有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绘画。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总是以其他的题材含蓄的表达他们的政治倾向和生活理想,托物言志。梅兰竹菊四种植物是中国文人绘画的重要题材,借以表达胸臆,抒写情怀。
4 中西绘画色彩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之一是墨与色的问题。色彩是西方油画的根本,而墨色贯穿着中国绘画的始终。中国的协议山水只用墨色,通体画面,除了黑色,只看见印章一点红色。野外的自然,青山绿水,天蓝地黄,花红柳绿,描写起来竟不用颜色,但画面依然丰富,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色与墨的问题在风景画中体现的十分充分。西方的风景画大多是风景写生,是画家对自然坏境中面对景物所做的较为真实的记录。而且对不同光线下的颜色变化也捕捉,凝固成画面,色彩缤纷。中国绘画颜色的品种很少,只有黑,白,红,蓝,绿,棕几种。中国的风景山水画颜色更少。而且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都是存在颜色禁忌的,皇家用的颜色,民间不能随便使用,例如黄色。而西方则没有这些限制。
5 中西绘画技法
西方专注式的观察方式及焦点透视的纵深表达使西方绘画具有立体感;中国散漫的观察方式和散点透视延展排列法使中国绘画相对平面。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透视造成的;西方绘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的绘制方法,空间感强,因而立体感也较强;中国绘画则处处采用散点透视方法,因而显得比较平面化。从直观上来看,的确是这样。从素描到色彩,西方绘画一直强调的是形体的准确,要拉开空间进深由面过度到体,尽量用绘画还原视觉全部的真实。无论素描或者是色彩,很少用单线去明确的勾勒对象的轮廓,因为线的勾勒容易造成平面感,破坏立体感。西方绘画,再明确的转折线都不会用线直接表现。素描通过笔触不同排列方法或笔触疏密区分来表现;色彩用颜色的变化俩表达,总之,西方绘画尽量回避线的使用,用面来塑造。中国绘画恰恰相反,特别喜欢用线来表达。
6 中西绘画展现形式
绘画是静态的艺术,但在其中却存在着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都包含着动与静,只是其中的差别甚大。从直接印象来看,西方绘画是动态的,而中国绘画是静态的。只要仔细去观察,西方绘画中的动感随处可见。西方人的观察方法是纵向专注式的观察,观察者的目光是凝视的,静态的,再现到画面是瞬间心态的凝固。中国人的观察方法是横向散漫。中国式的散漫观察方法是需要时间的伴随才能完成的,因此散漫式的绘画观察方法,左右也好,上下也好,都是随时间推移的。中国绘画是静态的画面记录画家一段时间的动态观测过程,因此绘画本身是静中有动的。其次,他们二者的绘画展现方式也不同。西方绘画的创作方式,陈列展示方式都决定了其观赏方式也近乎静态。就绘画观赏来说。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一下子就把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主体上,观众的视线基本是固定的,游移的幅度不会太大。虽然中国画和西方油画一样都是悬挂在墙上,但中国画大多不放在镜框里,而是像壁挂一样直接悬垂在墙面上。中国画做成卷轴就有不同的欣赏形式和别样的趣味。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2
[2]吴菁、中西绘画比较、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
[3]王洪义、中外美术史简明教程、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