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青海、甘肃等高原部分地区的以“情歌”为主题的山歌,是西部各民族劳动人民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音乐文学艺术形式。根据其格律等形式,可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列。本文拟从其流源、本体特征等角度,对两大花儿体系进行比较性研究,期待两者在区别、互补中得到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流源;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对比
一、流源探究
西北花儿之流源,由于其流传地域之广,流传省份之多,学术界也是振振有辞、颇为争议。笔者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于花儿的流派,甘肃学者普遍认为花儿分为为“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两大流派,青海学者认为花儿分为为“洮岷花儿"和“河湟花儿"两大流派,而宁夏学者又认为花儿分为为“洮岷花儿"、“河湟花儿"及“陇上花儿”……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争议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花儿民歌本体所具有的流传地域之广泛性特点,花儿流行区的地理地貌、人文等因素的差异性,以及研究者个性的差异性。关于“花儿"的流派,笔者立足于地域性、艺术特征的角度,认为花儿主要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流派。
河湟花儿流传历史悠久、地域广泛、曲令繁多,流传民族众多、格律严谨等特点,是西北花儿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青海河湟花儿主要流行于黄河、湟水河流域的西宁(包括:西宁市、湟中县、湟源县及大通县)及海东市(平安县、乐都区、互助县、民和县、华隆县及循化县)等所属辖区。流行的民族有汉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土族等。
洮岷花儿是完全不同于河湟花儿的又一大花儿体系,主要流行区域为甘肃境内的临潭、渭源、康乐、岷县、广和及和政等县市,主要流行于汉族。洮岷系列花儿的分支比较明确,可分为北路和南路两支。其中,北路花儿流行于康乐、临潭、临跳、渭源等县,代表性曲调悬“莲花山令”,演唱基本上是一乐句的变化重复,述说性较强。南路花儿流行于岷县、卓尼等县市,代表性曲调是‘扎刀令”又称“阿欧令”主要以声音音调尖、高而得名,歌唱时一般为上下两个乐句进行,也具有较强的述说性质。
二、河湟花儿
河湟花儿具有特殊的整体结构、句子节奏以及押韵规律的。河湟花儿绝大多数是四句一首或六句一首,形成上下句对称型结构,也有五句式、七句式等。四句式花儿中一、三句相对,二、四句相对,单句对单句,双句对双句,音调抑扬顿挫,抒情性强。如四句式花儿:
第一句 月亮上来是一点红,
第二句 太阳上来是火红;
第三句 尕妹站下是一根葱,
第四句 坐下是格外的心疼。
六句式花儿中也有对称结构,通常为一四句相对、二五句相对、三六旬相对,花儿学者一般形象地把六句式称表“两担水”或“折断腰式”结构。如六句式花儿:
第一句 园不过西瓜方不过斗,
第二句 美不过,
第三句 尕连手扎下的绣球,
第四句 舔不过蜜糖辣不过酒,
第五句 香不过,
第六句 甜花儿暖在个心头。
河湟花儿演唱方式以独唱、对唱为主。演唱的声音有苍音(真声)、尖音(假声)之分,演唱曲调称为“令”,曲调不同,令也随之有变(如:尕肉令、互助令、大眼睛令等)。曲调有长调子、短调子之分。长调子特点鲜明,表现为声音高亢、悠长、嘹亮、节奏平缓,具有浓厚的山野味,多用尖音演唱。比如:《上去高山望平川》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子花儿,属于“大令”。短调子结构规整严谨、节奏明快、律动性强、旋律平稳,有小调的气息。比如:《老爷山上的刺玫花》、《花儿与少年》等属于短调子花儿。河湟花儿表现体系中还包括花儿会,著名的有青海大通的老爷山花儿会、乐都瞿昙寺花儿会、互助丹嘛花儿会等。
三、洮岷花儿
洮岷花儿曲令简单、句法灵活,其句法结构以三句式、六句式为基本形式,三句式又称单套句,六句式又称双套句。
如单套句式花儿:
第一句 锅两口,两口锅,
第二句 襟襟抓住手丢脱,
第三局 有啥话了你就说。
双套句式花儿:
第一句 一杯清茶两人喝,
第二句 一页席子两人坐;
第三句 把哥变成绿鹦哥,
第四句 把妹变成白鹁鸪,
第五句 一搭吃喝一搭卧,
第六句 一搭飞起唱山歌
洮岷花儿语言质朴、泼辣、细腻生动,表现力比较丰富,其创作手法有即兴编唱的“草花儿”,也有“本子花儿”。其曲调也称为“令”,但较为单调,主要有三种“扎刀令”、“莲花山令”“阿乌令”。洮岷花兒演唱方式以领唱合唱、小组对唱为主,演唱时音域宽广,高亢、奔放嘹亮,不论是对唱还是合唱,通常都采用即领又合的轮唱方式,一首歌一般由四到七人组成的歌唱小组共同歌唱,每人唱一句,而后小组共同合唱。对唱也是以小组为单位,组对组进行对唱,场面极为热烈。洮岷花儿体系中也包括花儿会,著名的有康乐县的莲花山花儿会,岷县的二郎山花儿会等。
四、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之比较
“花儿”是我国西北高原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原生态民歌,透析西北地区的民族变迁史及民间文化发展史料,笔者认为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的祖源是相同的。河湟花儿流行的民族较多,洮岷花儿则只有汉族演唱。两者在格律、演唱形式上各有不同。河湟花儿主要以独唱、对唱为主,而洮岷花儿则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领唱合唱、对唱为主。从演唱的曲调“令”来看,河湟花儿曲令非常丰富、包罗万象,洮岷花儿的曲令只有三种:“扎刀令”、“莲花山令”“阿乌令”。两者的句法结构也不相同,河湟花儿有四句式、五句式、六句式等,格律规整严格,曲调丰富,洮岷花儿则只有一种句式反复咏唱,显得古板逊色,缺乏活力和激情。河湟花儿主要以抒发歌者的内心情感为主,洮岷花儿则以叙事和问答为主,类似于古代行歌互答的艺术特征。相同之处是:两者都用需用各自流行区的方言演唱。笔者认为,二者相比较后可以看出,洮岷花儿比较单一、原始,而河湟花儿内容丰富,发展较快,因此,河湟花儿在西北花儿中影响较大,占主流地位。
参考文献:
[1]张亚雄《花儿集》1940年重庆青年书店版.
[2]赵宗福《花儿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04月第1版.
[3]王沛.河州花儿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关键词】:流源;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对比
一、流源探究
西北花儿之流源,由于其流传地域之广,流传省份之多,学术界也是振振有辞、颇为争议。笔者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于花儿的流派,甘肃学者普遍认为花儿分为为“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两大流派,青海学者认为花儿分为为“洮岷花儿"和“河湟花儿"两大流派,而宁夏学者又认为花儿分为为“洮岷花儿"、“河湟花儿"及“陇上花儿”……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争议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花儿民歌本体所具有的流传地域之广泛性特点,花儿流行区的地理地貌、人文等因素的差异性,以及研究者个性的差异性。关于“花儿"的流派,笔者立足于地域性、艺术特征的角度,认为花儿主要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流派。
河湟花儿流传历史悠久、地域广泛、曲令繁多,流传民族众多、格律严谨等特点,是西北花儿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青海河湟花儿主要流行于黄河、湟水河流域的西宁(包括:西宁市、湟中县、湟源县及大通县)及海东市(平安县、乐都区、互助县、民和县、华隆县及循化县)等所属辖区。流行的民族有汉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土族等。
洮岷花儿是完全不同于河湟花儿的又一大花儿体系,主要流行区域为甘肃境内的临潭、渭源、康乐、岷县、广和及和政等县市,主要流行于汉族。洮岷系列花儿的分支比较明确,可分为北路和南路两支。其中,北路花儿流行于康乐、临潭、临跳、渭源等县,代表性曲调悬“莲花山令”,演唱基本上是一乐句的变化重复,述说性较强。南路花儿流行于岷县、卓尼等县市,代表性曲调是‘扎刀令”又称“阿欧令”主要以声音音调尖、高而得名,歌唱时一般为上下两个乐句进行,也具有较强的述说性质。
二、河湟花儿
河湟花儿具有特殊的整体结构、句子节奏以及押韵规律的。河湟花儿绝大多数是四句一首或六句一首,形成上下句对称型结构,也有五句式、七句式等。四句式花儿中一、三句相对,二、四句相对,单句对单句,双句对双句,音调抑扬顿挫,抒情性强。如四句式花儿:
第一句 月亮上来是一点红,
第二句 太阳上来是火红;
第三句 尕妹站下是一根葱,
第四句 坐下是格外的心疼。
六句式花儿中也有对称结构,通常为一四句相对、二五句相对、三六旬相对,花儿学者一般形象地把六句式称表“两担水”或“折断腰式”结构。如六句式花儿:
第一句 园不过西瓜方不过斗,
第二句 美不过,
第三句 尕连手扎下的绣球,
第四句 舔不过蜜糖辣不过酒,
第五句 香不过,
第六句 甜花儿暖在个心头。
河湟花儿演唱方式以独唱、对唱为主。演唱的声音有苍音(真声)、尖音(假声)之分,演唱曲调称为“令”,曲调不同,令也随之有变(如:尕肉令、互助令、大眼睛令等)。曲调有长调子、短调子之分。长调子特点鲜明,表现为声音高亢、悠长、嘹亮、节奏平缓,具有浓厚的山野味,多用尖音演唱。比如:《上去高山望平川》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子花儿,属于“大令”。短调子结构规整严谨、节奏明快、律动性强、旋律平稳,有小调的气息。比如:《老爷山上的刺玫花》、《花儿与少年》等属于短调子花儿。河湟花儿表现体系中还包括花儿会,著名的有青海大通的老爷山花儿会、乐都瞿昙寺花儿会、互助丹嘛花儿会等。
三、洮岷花儿
洮岷花儿曲令简单、句法灵活,其句法结构以三句式、六句式为基本形式,三句式又称单套句,六句式又称双套句。
如单套句式花儿:
第一句 锅两口,两口锅,
第二句 襟襟抓住手丢脱,
第三局 有啥话了你就说。
双套句式花儿:
第一句 一杯清茶两人喝,
第二句 一页席子两人坐;
第三句 把哥变成绿鹦哥,
第四句 把妹变成白鹁鸪,
第五句 一搭吃喝一搭卧,
第六句 一搭飞起唱山歌
洮岷花儿语言质朴、泼辣、细腻生动,表现力比较丰富,其创作手法有即兴编唱的“草花儿”,也有“本子花儿”。其曲调也称为“令”,但较为单调,主要有三种“扎刀令”、“莲花山令”“阿乌令”。洮岷花兒演唱方式以领唱合唱、小组对唱为主,演唱时音域宽广,高亢、奔放嘹亮,不论是对唱还是合唱,通常都采用即领又合的轮唱方式,一首歌一般由四到七人组成的歌唱小组共同歌唱,每人唱一句,而后小组共同合唱。对唱也是以小组为单位,组对组进行对唱,场面极为热烈。洮岷花儿体系中也包括花儿会,著名的有康乐县的莲花山花儿会,岷县的二郎山花儿会等。
四、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之比较
“花儿”是我国西北高原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原生态民歌,透析西北地区的民族变迁史及民间文化发展史料,笔者认为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的祖源是相同的。河湟花儿流行的民族较多,洮岷花儿则只有汉族演唱。两者在格律、演唱形式上各有不同。河湟花儿主要以独唱、对唱为主,而洮岷花儿则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领唱合唱、对唱为主。从演唱的曲调“令”来看,河湟花儿曲令非常丰富、包罗万象,洮岷花儿的曲令只有三种:“扎刀令”、“莲花山令”“阿乌令”。两者的句法结构也不相同,河湟花儿有四句式、五句式、六句式等,格律规整严格,曲调丰富,洮岷花儿则只有一种句式反复咏唱,显得古板逊色,缺乏活力和激情。河湟花儿主要以抒发歌者的内心情感为主,洮岷花儿则以叙事和问答为主,类似于古代行歌互答的艺术特征。相同之处是:两者都用需用各自流行区的方言演唱。笔者认为,二者相比较后可以看出,洮岷花儿比较单一、原始,而河湟花儿内容丰富,发展较快,因此,河湟花儿在西北花儿中影响较大,占主流地位。
参考文献:
[1]张亚雄《花儿集》1940年重庆青年书店版.
[2]赵宗福《花儿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04月第1版.
[3]王沛.河州花儿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