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省市“十二五”课题《品德教学审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实施“审美化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达到“立美于教”和“施教于美”的和谐统一,实现“以美引善”和“立美育德”的目的。课题组围绕“审美化教学教师素质结构”“教学设计审美化”“教学实施审美化”“教学评价审美化”等方面展开了实践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形式呈现、教学评价开展等方面的审美策略研究比较深入、细致,不少教师就创设情境、优化品德教学,精心架构、优化课堂结构,以生为本、优化课堂氛围等方面探寻了科学、易行的策略。
激发美好的情感体验
很多时候,教师过于追求课堂的外在呈现,讲求课堂结构的建筑美、活动的丰富多彩、多媒体课件的唯美,却忽略了教学内容本身的意义、内涵之美。比如,有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我心中的春天》一文时,课堂上,教师给孩子们呈示了大量的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赞春天的美景,诵春天的诗歌,唱春天的歌曲,画印象中的春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唱的无非是《春天在哪里》,跳的无非是《郊游》,画的无非是红花、绿树、小鸟、小草。看上去,课堂是美的,春天的美景被搬进了教室,春天的欢乐在教室里释放。但是,孩子们“心中的春天”在哪里呢?是什么样子呢?不得而知。春天,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孩子们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美便显得肤浅。
课堂伊始,教师导入谈话:“同学们,春姑娘已经挥着魔法棒来到我们身边了(课件展示一幅春姑娘的图画),魔法棒轻轻一挥,大自然发生了许多变化。谁来做小小报春花,和大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春天?”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春天”,或温暖,或快乐,或美丽,或生机勃勃。师生的对话,充分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分享自己心中的春天,在儿童彼此的分享、交流中去感知春天的美好,激发积极的美好的情感体验。
然后,话锋一转:“在如此多姿多彩的春天里,小朋友们最想做什么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创设情境,看着课件呈示的画面,在《郊游》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欢乐游戏。情境体验结束,立即引导交流体会:“刚才我们走进春天里,尽情呼吸植物的芬芳,与小动物亲密接触,你有什么感受?”通过创设情境,把春天从自然拉到教室,从生活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赏春之美景,体验春游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为下面的活动做好情感铺垫。同时,是通过体会的交流,让春天的美不只是停留在感官上,而是深入内心,让美化作快感、乐感、动感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沉淀内心独特的体验,春天的美不再流于形式,不再流于肤浅的视觉感受。这样,“美”才入情、入境、入心,才有深度。
激发学生探究“美”的意识
在师生体验春天,赞美春天之后,教者巧妙引导:“是啊,春天真美,春天真好!春姑娘听到小朋友们的称赞,可开心了。她呀,使出神力,不仅带来了美丽的春光,还有不少有趣的小秘密呢!瞧,春姑娘魔法棒一挥,带来了小蝌蚪呢!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呢?(生答)想知道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过程吗?”当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教师立即追问:“看到可爱的小蝌蚪变成神气的小青蛙,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内心的感受。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是啊,在这个温暖的春天,小蝌蚪的变化多大、多神奇啊!春姑娘魔法棒里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呢,你还知道哪些春天的秘密呢?”在学生的交流中,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神奇、有趣。然后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春姑娘是一个本领很大的魔术师,如果大家继续观察下去,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呢!”
培养学生珍视“美”的情感
在“探究春天”环节之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心中的春天这么美丽、快乐、神奇,可是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春天被破坏的画面,诱发思考:“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引导学生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辨析,角色模拟劝说。学生在积极参与,角色体验,对话互动中懂得了要珍爱春天、呵护春天。教师推波助澜:“是啊,美丽的春天,美丽的大自然也需要我们去细心呵护,用心珍爱,春天才会更美丽。孩子们,春天是这样的多姿多彩,这样的神奇,但是又是那么的短暂,你们想怎样把春天留下来呢?”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水到渠成、总结谈话:“那么课后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春天吧,让美丽、神奇、温暖、快乐……的春天永远住在我们的心中!” 到此,课堂结束,但珍视美,爱护美,创造美的行动会继续。
“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美是深刻的,令人反思的。教师的审美教学需要不断得反思,也许教师努力实施的审美化教学已经让课堂美起来了,但是要透过这面“美”的镜子去照见自己,去发现瑕疵,去改进教学,让课堂之美,教学之美更加深刻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宾山小学)
激发美好的情感体验
很多时候,教师过于追求课堂的外在呈现,讲求课堂结构的建筑美、活动的丰富多彩、多媒体课件的唯美,却忽略了教学内容本身的意义、内涵之美。比如,有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我心中的春天》一文时,课堂上,教师给孩子们呈示了大量的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赞春天的美景,诵春天的诗歌,唱春天的歌曲,画印象中的春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唱的无非是《春天在哪里》,跳的无非是《郊游》,画的无非是红花、绿树、小鸟、小草。看上去,课堂是美的,春天的美景被搬进了教室,春天的欢乐在教室里释放。但是,孩子们“心中的春天”在哪里呢?是什么样子呢?不得而知。春天,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孩子们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美便显得肤浅。
课堂伊始,教师导入谈话:“同学们,春姑娘已经挥着魔法棒来到我们身边了(课件展示一幅春姑娘的图画),魔法棒轻轻一挥,大自然发生了许多变化。谁来做小小报春花,和大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春天?”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春天”,或温暖,或快乐,或美丽,或生机勃勃。师生的对话,充分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分享自己心中的春天,在儿童彼此的分享、交流中去感知春天的美好,激发积极的美好的情感体验。
然后,话锋一转:“在如此多姿多彩的春天里,小朋友们最想做什么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创设情境,看着课件呈示的画面,在《郊游》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欢乐游戏。情境体验结束,立即引导交流体会:“刚才我们走进春天里,尽情呼吸植物的芬芳,与小动物亲密接触,你有什么感受?”通过创设情境,把春天从自然拉到教室,从生活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赏春之美景,体验春游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为下面的活动做好情感铺垫。同时,是通过体会的交流,让春天的美不只是停留在感官上,而是深入内心,让美化作快感、乐感、动感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沉淀内心独特的体验,春天的美不再流于形式,不再流于肤浅的视觉感受。这样,“美”才入情、入境、入心,才有深度。
激发学生探究“美”的意识
在师生体验春天,赞美春天之后,教者巧妙引导:“是啊,春天真美,春天真好!春姑娘听到小朋友们的称赞,可开心了。她呀,使出神力,不仅带来了美丽的春光,还有不少有趣的小秘密呢!瞧,春姑娘魔法棒一挥,带来了小蝌蚪呢!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呢?(生答)想知道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过程吗?”当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教师立即追问:“看到可爱的小蝌蚪变成神气的小青蛙,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内心的感受。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是啊,在这个温暖的春天,小蝌蚪的变化多大、多神奇啊!春姑娘魔法棒里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呢,你还知道哪些春天的秘密呢?”在学生的交流中,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神奇、有趣。然后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春姑娘是一个本领很大的魔术师,如果大家继续观察下去,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呢!”
培养学生珍视“美”的情感
在“探究春天”环节之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心中的春天这么美丽、快乐、神奇,可是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春天被破坏的画面,诱发思考:“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引导学生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辨析,角色模拟劝说。学生在积极参与,角色体验,对话互动中懂得了要珍爱春天、呵护春天。教师推波助澜:“是啊,美丽的春天,美丽的大自然也需要我们去细心呵护,用心珍爱,春天才会更美丽。孩子们,春天是这样的多姿多彩,这样的神奇,但是又是那么的短暂,你们想怎样把春天留下来呢?”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水到渠成、总结谈话:“那么课后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春天吧,让美丽、神奇、温暖、快乐……的春天永远住在我们的心中!” 到此,课堂结束,但珍视美,爱护美,创造美的行动会继续。
“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美是深刻的,令人反思的。教师的审美教学需要不断得反思,也许教师努力实施的审美化教学已经让课堂美起来了,但是要透过这面“美”的镜子去照见自己,去发现瑕疵,去改进教学,让课堂之美,教学之美更加深刻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宾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