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西方的色彩观是在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经历悠久的历史而产生的,其中染料演变过程对其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红”色染料的研究,比较出彼此之间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从而分析得出染料在色彩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染料;色彩观;红色;差异
色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物理属性对各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国度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色彩观。这些不同的色彩观,是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影响而形成的。其中绘画的工具材料,对其的形成,也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因为工具材料的差异,才造成了艺术手段和技法的不同。本文就用以“红”色为例,试探染料的发展对色彩观的影响。
1 中西方红色染料的起源与发展
1.1 中国“红色”染料
在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发现了颜料的痕迹,黑色颜料是炭化合物,红色的颜料是类似朱砂的矿物质,可以看出中国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秦朝建立以前,有文字记载中国人己经拥有了两类染色技术一类是用矿物颜料着色,称石染,另一类是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称草染。染料品种也有很多,其中红色的矿物染料主要是朱砂,以及常用的西洋茜草。随着南北朝时期色彩艺术水平的提高,染料及印染技艺也在不断地发展。因为红花的大面积种植,开始代替西洋茜草成为主要的“红色”染料。除了红花以外,还有苏柿木也由东南亚引进到我国。到了元代时期,我国的染色技艺种类日益增多,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为色彩装饰艺术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
1.2 西方“红色”染料
“红色”染料在西方的发展跟权利和贵族是离不开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普紫红是最为高贵的红色,它的生产和制作一直是拜占廷宫廷御用染坊的独家秘方。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此生产秘方就失传了,后来人们用相对低廉的染料,染名贵面料,于是原本偏紫的普紫便成了带红色的普紫红。这种偏红色的普紫染料是来自于一种叫胭脂虫的虫子,这就是染料——“胭脂红”,也叫“绯红”。因为这种染料的制作非常困难,所以這种“胭脂红”印染的面料价格十分昂贵。另外一种“红色”染料就是上文提到的西洋茜草,由亚洲传入到欧洲。16世纪,经过荷兰人的培育,成功地在欧洲大陆上种植出了品质更优良的西洋茜草,于是红色面料便成为了平民也购买得起的常用面料。但带来的后果是红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而成为了普通民众的颜色。随后在美洲,又发现了一种更好看的红色——考尺尼勒虫的红色,并传入到了欧洲。考尺尼勒红的传入,使胭脂红的销量一落千丈,这种虫制作的染料产量更高。在颜色方面,“胭脂红”是鲜红色,用考尺尼勒制成的是带蓝光的朱红,人们更喜欢看起来高贵的朱红。19世纪中叶,化学家们发明出来了人造颜料,让焦油在染料中转化产生苯胺染料。使得之前红色染料的制作技艺成为多余,因此慢慢走向了消亡。不难看出,在西方16世纪之前,红色一直是奢侈的代名词。随着染料产量的增加,红色才变成普通市民的颜色。
2 “红色”在中西方色彩观中的异同
从上面提到的中西方染料的发展可以看出,西方的色彩观和染料的演变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因为染料原材料的稀少与制作工艺的复杂,导致红色成为贵族的象征。而中国染料的发展对色彩观的影响却并不大,主要是出于封建礼制的规定。下面对中西方色彩观从不同方面简要做了对比:
2.1 相同之处
中西方“红色”的演变和发展,都具有传统阶级的色彩。西方红色的阶级特征和红色染料的历史演变过程密切相关。上面我们提到,西方的“红色”染料开始是权力和贵族的象征色,之后随着红色染料的演变,使得红色衣物成为普通市民也能拥有和买得起的物品,红色也随之失去了它的贵族权利。早期的西方,是通过统治阶级及贵族制定着装规定,即用服装的色彩来划分阶层。中世纪前期,纯正的颜色是统治阶级及贵族的特权,只有富人才能穿的颜色。这是因为把不纯净的天然染料变纯过程是相当困难和复杂的;而红色染料的变纯过程尤为复杂和昂贵。另外,在这个时期,人们还认为红色可以赋予人势力和权力,统治阶级的贵族禁止他的子民使用红色作为日常用色,如果有人穿红色衣服,就会被判为死刑;但当贵族失去了其经济和权力时,也等于丧失了穿戴红色衣物的权利。
在中国,红色的发展也同样具有贵族和权力的特征,由于红色染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技艺已非常纯熟,使红色染料的制作廉价,因此红色被赋予尊贵的阶级含义主要是出于封建礼制的规定。周朝时期开始,就从礼制等级观念出发,统治阶级把代表五行的五色定为正色——白、青、黑、赤、黄,象征着尊贵和权力,规定“衣正色,裳间色”。间色象征着卑贱,所以使用间色的衣物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衬里以及妇女和平民的着装。统治及贵族阶层是根据官位等级、宗教礼仪及场合来选配相应的衣服色彩。其中五色中的“赤”尤其被赋予了尊贵的内涵。统治阶级及官员们都穿红色和紫色的朝服。在清朝时期,官员是用帽子上顶戴颜色区分等级,一品是亮红,二品是暗红,红色是品级最高的大臣。明朝和清朝时期,送给皇帝的奏章都称为红本,可见红色与权力的联系。
2.2 不同之处
在西方“红色”有高贵、富有、权利的意义。 是因为“红色”随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在一段时间内被制约着,使其稀有的。但在中国所形成的“红色”的文化意义是封建礼制的规定,中国的“五色”体系将红色列为正色,使其具有了尊贵的阶级含义。“红”在現代中西方象征意义中也有很多不同:第一,政治意味不同,“红军”“红色根据地”等,称呼都是对革命包含赞扬之情。与之相反,西方的“红军派”指恐怖集团,“红色旅”指意大利的极左秘密恐怖组织。第二,“红”在形容人品道德方面,很大不同。在中国,用“红”来形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是对其的赞扬及肯定。而西方恰好与之相反,是花天酒地,放荡的意思。第三,“红”在中国形容财政意味着财源滚滚。而在西方,红色代表了亏损和负债累累,在股市中表现明显,用红色代表下跌,绿色代表上涨。
3 结语
“红”在中西方色彩观里都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同时也有各自的不同。在西方,红色主要受染料产量及印染技艺的影响,使红色成为贵族的象征。但在中国,“红色”文化含义形成的原因是统治阶级及封建礼教制度的规定,不是客观因素条件的制约。中西方色彩观都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过悠久的历史而形成的,它们之间异同的比较不是分高下优劣,而是通过比较它们各自的差异性以及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促进二者之间相互了解、融合。
参考文献:
[1] 黄国松.色彩设计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 惠淑娟.中国传统颜料的性能及技法[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 贾京生.解析中西方色彩的文化观[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 2007.
[4] 张司腾.“中国红”在中国建筑中的发展演变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2.
关键词:染料;色彩观;红色;差异
色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物理属性对各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国度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色彩观。这些不同的色彩观,是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影响而形成的。其中绘画的工具材料,对其的形成,也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因为工具材料的差异,才造成了艺术手段和技法的不同。本文就用以“红”色为例,试探染料的发展对色彩观的影响。
1 中西方红色染料的起源与发展
1.1 中国“红色”染料
在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发现了颜料的痕迹,黑色颜料是炭化合物,红色的颜料是类似朱砂的矿物质,可以看出中国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秦朝建立以前,有文字记载中国人己经拥有了两类染色技术一类是用矿物颜料着色,称石染,另一类是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称草染。染料品种也有很多,其中红色的矿物染料主要是朱砂,以及常用的西洋茜草。随着南北朝时期色彩艺术水平的提高,染料及印染技艺也在不断地发展。因为红花的大面积种植,开始代替西洋茜草成为主要的“红色”染料。除了红花以外,还有苏柿木也由东南亚引进到我国。到了元代时期,我国的染色技艺种类日益增多,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为色彩装饰艺术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
1.2 西方“红色”染料
“红色”染料在西方的发展跟权利和贵族是离不开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普紫红是最为高贵的红色,它的生产和制作一直是拜占廷宫廷御用染坊的独家秘方。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此生产秘方就失传了,后来人们用相对低廉的染料,染名贵面料,于是原本偏紫的普紫便成了带红色的普紫红。这种偏红色的普紫染料是来自于一种叫胭脂虫的虫子,这就是染料——“胭脂红”,也叫“绯红”。因为这种染料的制作非常困难,所以這种“胭脂红”印染的面料价格十分昂贵。另外一种“红色”染料就是上文提到的西洋茜草,由亚洲传入到欧洲。16世纪,经过荷兰人的培育,成功地在欧洲大陆上种植出了品质更优良的西洋茜草,于是红色面料便成为了平民也购买得起的常用面料。但带来的后果是红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而成为了普通民众的颜色。随后在美洲,又发现了一种更好看的红色——考尺尼勒虫的红色,并传入到了欧洲。考尺尼勒红的传入,使胭脂红的销量一落千丈,这种虫制作的染料产量更高。在颜色方面,“胭脂红”是鲜红色,用考尺尼勒制成的是带蓝光的朱红,人们更喜欢看起来高贵的朱红。19世纪中叶,化学家们发明出来了人造颜料,让焦油在染料中转化产生苯胺染料。使得之前红色染料的制作技艺成为多余,因此慢慢走向了消亡。不难看出,在西方16世纪之前,红色一直是奢侈的代名词。随着染料产量的增加,红色才变成普通市民的颜色。
2 “红色”在中西方色彩观中的异同
从上面提到的中西方染料的发展可以看出,西方的色彩观和染料的演变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因为染料原材料的稀少与制作工艺的复杂,导致红色成为贵族的象征。而中国染料的发展对色彩观的影响却并不大,主要是出于封建礼制的规定。下面对中西方色彩观从不同方面简要做了对比:
2.1 相同之处
中西方“红色”的演变和发展,都具有传统阶级的色彩。西方红色的阶级特征和红色染料的历史演变过程密切相关。上面我们提到,西方的“红色”染料开始是权力和贵族的象征色,之后随着红色染料的演变,使得红色衣物成为普通市民也能拥有和买得起的物品,红色也随之失去了它的贵族权利。早期的西方,是通过统治阶级及贵族制定着装规定,即用服装的色彩来划分阶层。中世纪前期,纯正的颜色是统治阶级及贵族的特权,只有富人才能穿的颜色。这是因为把不纯净的天然染料变纯过程是相当困难和复杂的;而红色染料的变纯过程尤为复杂和昂贵。另外,在这个时期,人们还认为红色可以赋予人势力和权力,统治阶级的贵族禁止他的子民使用红色作为日常用色,如果有人穿红色衣服,就会被判为死刑;但当贵族失去了其经济和权力时,也等于丧失了穿戴红色衣物的权利。
在中国,红色的发展也同样具有贵族和权力的特征,由于红色染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技艺已非常纯熟,使红色染料的制作廉价,因此红色被赋予尊贵的阶级含义主要是出于封建礼制的规定。周朝时期开始,就从礼制等级观念出发,统治阶级把代表五行的五色定为正色——白、青、黑、赤、黄,象征着尊贵和权力,规定“衣正色,裳间色”。间色象征着卑贱,所以使用间色的衣物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衬里以及妇女和平民的着装。统治及贵族阶层是根据官位等级、宗教礼仪及场合来选配相应的衣服色彩。其中五色中的“赤”尤其被赋予了尊贵的内涵。统治阶级及官员们都穿红色和紫色的朝服。在清朝时期,官员是用帽子上顶戴颜色区分等级,一品是亮红,二品是暗红,红色是品级最高的大臣。明朝和清朝时期,送给皇帝的奏章都称为红本,可见红色与权力的联系。
2.2 不同之处
在西方“红色”有高贵、富有、权利的意义。 是因为“红色”随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在一段时间内被制约着,使其稀有的。但在中国所形成的“红色”的文化意义是封建礼制的规定,中国的“五色”体系将红色列为正色,使其具有了尊贵的阶级含义。“红”在現代中西方象征意义中也有很多不同:第一,政治意味不同,“红军”“红色根据地”等,称呼都是对革命包含赞扬之情。与之相反,西方的“红军派”指恐怖集团,“红色旅”指意大利的极左秘密恐怖组织。第二,“红”在形容人品道德方面,很大不同。在中国,用“红”来形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是对其的赞扬及肯定。而西方恰好与之相反,是花天酒地,放荡的意思。第三,“红”在中国形容财政意味着财源滚滚。而在西方,红色代表了亏损和负债累累,在股市中表现明显,用红色代表下跌,绿色代表上涨。
3 结语
“红”在中西方色彩观里都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同时也有各自的不同。在西方,红色主要受染料产量及印染技艺的影响,使红色成为贵族的象征。但在中国,“红色”文化含义形成的原因是统治阶级及封建礼教制度的规定,不是客观因素条件的制约。中西方色彩观都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过悠久的历史而形成的,它们之间异同的比较不是分高下优劣,而是通过比较它们各自的差异性以及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促进二者之间相互了解、融合。
参考文献:
[1] 黄国松.色彩设计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 惠淑娟.中国传统颜料的性能及技法[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 贾京生.解析中西方色彩的文化观[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 2007.
[4] 张司腾.“中国红”在中国建筑中的发展演变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