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如登山,一览众山小的景色自然是壮美的,可是登山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艰难而枯燥的。留心小学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展示课,还是竞赛课,很少有人去执教第一课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它传达出的信息是,老师们不喜欢上第一课时,阅读课的第一课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其实,第一课时在阅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研究,迈好登山的第一步。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该做什么?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读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因此,我认为第一课时必须在“读”上下工夫,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作好充分准备。
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是第一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抒发的感情,思考自己关注的问题,是第二读。第一课时的读就是第一读和第二读的问题。
为此,我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和初步实践,觉得可以从如下方面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第一课时的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
一、悬疑追索法——由预习导入,扣紧疑问读课文
中年级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因此,在第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疑难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答案。先在集体讨论中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再相机引导学生尽量通过读课文来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也就得到提高。接着可以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会觉得更有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向我们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列举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叶欣为什么会成为“永远的白衣战士”?病人心中、同事心中的叶欣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段落展开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体会叶欣的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学生读得兴趣盎然。
二、聚焦题眼法——由课题导入,抓住题眼读课文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一句贊美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文章的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以三种不同的读题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并相机学习生字、新词。
首先,初读课题(指名学生读)。有一个孩子把“最弱小的”重读了,我就引导学生讨论,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到了什么?许多学生说:还有人比我弱小,我不是最弱小的。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还有谁比“我”弱小。引导学生说出“我”是萨沙(正音,课文中没有注音,学生查字典,分析字形,并在书上摹写),并讨论:谁比萨沙弱小?学生再读课文,找出野蔷薇(指导书写“蔷薇”,学生临写)。从哪里看出野蔷薇比萨沙弱小?指导学生读第七节(要求读通读顺;指书写“掀”;正音:纤,两个读音),提问:野蔷薇美吗?指名读课文第二节,学生齐读第二节和第七节。
在引导学生读课题中,孩子们不仅初读课文至少两次,而且学习了两个新词,并初步读通了课文。
第二步,再读课题(老师读,突出“不是”)。引导学生讨论重读“不是”的含义。学生说,老师突出了“不是”,也就是说萨沙不是最弱小的,我听出了萨沙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我相机引导学生:那我们到课文中去读读,看看哪些内容说明萨沙不承认自己最弱小,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内容。
第三步,三读课题。我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了课题的两种读法,听到了不同的意思,想想,还有别的读法吗?学生再次读题后回答:我不是最弱小的,重点突出了“我”,说明萨沙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我在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后,要学生自由地再读课文,好好体会重读“我”的含义。
三、背景激趣法——由作者导入,带着兴趣读课文
“你了解作者吗?想知道他对我们说了什么吗?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是作者的知音。”我从了解作者切入,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因为对作者满怀兴趣,就会迫 切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如执教《桂花雨》一文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都很喜欢桂花,台湾有位女作家叫琦君,她一生漂泊,11岁离开家乡,32岁去了台湾,60岁又移居美国,84岁重回故乡。可是,无论她身在何处,让她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桂花和她童年时代摇落的那一场——桂花雨(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到童年,去感受那一场——桂花雨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急切地打开课本,读起了课文。
以上是我结合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实际,总结出的几个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能扎实有效地阅读课文的方法。当然,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当根据教材、教者、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思索。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应该怎么读?我想,它应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读通读顺,以更好地在第二、第三课时深入研读课文。
其实,第一课时在阅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研究,迈好登山的第一步。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该做什么?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读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因此,我认为第一课时必须在“读”上下工夫,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作好充分准备。
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是第一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抒发的感情,思考自己关注的问题,是第二读。第一课时的读就是第一读和第二读的问题。
为此,我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和初步实践,觉得可以从如下方面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第一课时的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
一、悬疑追索法——由预习导入,扣紧疑问读课文
中年级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因此,在第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疑难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答案。先在集体讨论中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再相机引导学生尽量通过读课文来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也就得到提高。接着可以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会觉得更有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向我们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列举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叶欣为什么会成为“永远的白衣战士”?病人心中、同事心中的叶欣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段落展开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体会叶欣的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学生读得兴趣盎然。
二、聚焦题眼法——由课题导入,抓住题眼读课文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一句贊美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文章的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以三种不同的读题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并相机学习生字、新词。
首先,初读课题(指名学生读)。有一个孩子把“最弱小的”重读了,我就引导学生讨论,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到了什么?许多学生说:还有人比我弱小,我不是最弱小的。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还有谁比“我”弱小。引导学生说出“我”是萨沙(正音,课文中没有注音,学生查字典,分析字形,并在书上摹写),并讨论:谁比萨沙弱小?学生再读课文,找出野蔷薇(指导书写“蔷薇”,学生临写)。从哪里看出野蔷薇比萨沙弱小?指导学生读第七节(要求读通读顺;指书写“掀”;正音:纤,两个读音),提问:野蔷薇美吗?指名读课文第二节,学生齐读第二节和第七节。
在引导学生读课题中,孩子们不仅初读课文至少两次,而且学习了两个新词,并初步读通了课文。
第二步,再读课题(老师读,突出“不是”)。引导学生讨论重读“不是”的含义。学生说,老师突出了“不是”,也就是说萨沙不是最弱小的,我听出了萨沙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我相机引导学生:那我们到课文中去读读,看看哪些内容说明萨沙不承认自己最弱小,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内容。
第三步,三读课题。我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了课题的两种读法,听到了不同的意思,想想,还有别的读法吗?学生再次读题后回答:我不是最弱小的,重点突出了“我”,说明萨沙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我在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后,要学生自由地再读课文,好好体会重读“我”的含义。
三、背景激趣法——由作者导入,带着兴趣读课文
“你了解作者吗?想知道他对我们说了什么吗?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是作者的知音。”我从了解作者切入,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因为对作者满怀兴趣,就会迫 切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如执教《桂花雨》一文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都很喜欢桂花,台湾有位女作家叫琦君,她一生漂泊,11岁离开家乡,32岁去了台湾,60岁又移居美国,84岁重回故乡。可是,无论她身在何处,让她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桂花和她童年时代摇落的那一场——桂花雨(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到童年,去感受那一场——桂花雨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急切地打开课本,读起了课文。
以上是我结合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实际,总结出的几个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能扎实有效地阅读课文的方法。当然,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当根据教材、教者、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思索。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应该怎么读?我想,它应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读通读顺,以更好地在第二、第三课时深入研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