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采用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感受、想象、创造音乐,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
【关键词】平等民主 ;教学模式; 游戏活动 ;现代教育技术 ; 想象创造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确实,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会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爱因斯坦不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所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就得从实践中获得。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起到这个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发展对音乐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和实践。
1 创设宽松、民主的音乐课堂气氛
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当然,不仅仅是指课堂的气氛,它还包括课外。比如,利用课余、课间、广播等途径,播放优秀的中外歌曲、世界名曲。利用定期讲座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在橱窗、教室张贴音乐图片,定期开展歌咏比赛和集体文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熏陶和潜移默化,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在课堂内则应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优势教育观指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潜能、弘扬优势、增强自信,学会自主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充发扬民主、动静结合。动要有秩序,有规律的动。情绪饱满,气氛热烈,勇于发问,使学生有成就感、轻松感。静不是暮气沉沉、无精打彩,而是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而活跃。但是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应有严谨的教风和学风,这样,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慑。两者结合,才能构建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环境,教师才能愉快的教、学生愉快的学,学习音乐的兴趣自然高涨。
2 改变教学模式,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
音乐是情感艺术,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去想、去说、去听、去演、去感觉和体验。本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滋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的。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歌曲《青春舞曲》充满着欢乐气氛,在教学中,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会闻歌起舞。在按歌词内容做各种动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达新疆舞的各种动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唱《放马山歌》时,让学生当导演,把歌曲编成音乐剧,学生各抒已见,有的编出了割草、播种、放马的动作,有的搭起手由低到高表演谷堆越堆越高,有的表演家乡各种动物的叫声。学生千姿百态和充满真情的动作,既是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也是他们创造音乐的结果。诚然,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应包括游戏律动、演唱演奏、欣赏活动、思维辩析、创作想象等,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个人、小组、集体、自由组合、指定安排。动作符合学生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乐曲中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有助于启迪、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也更加热爱自己的音乐课堂。
3 利用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
学生的特性是爱玩,好动。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身理特点,创造融合生活节奏、生活情趣的游戏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兴趣。因为在游戏中学生充分积极主动,在这样愉快的环境中,有目的地进行音乐的训练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如:进行音乐节奏训练中,可采用动物园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学习兴趣,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成节奏型。然后,教师出示一种动物。就让学生模仿叫声并表演,要求节奏正确。学生都很希望能在老师面前表现良好,即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同时还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巧妙设计并组织好。
4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实用,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放马山歌》是一首活泼、诙谐的歌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以新奇为主,通过学生讲述《放马山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播放动画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美的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于是我便抓住了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堂课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 乐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5 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感受、想象、创造音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中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他们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 快快乐乐的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 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从学生内心感觉出发,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 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等等。其次,通过钟楼钟声、电子钟秒针跳动声和机械快摆表秒针跳动声用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
再如,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我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给歌曲《青春舞曲》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所以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在心灵中播下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次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孩子们便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让童心插上想象的翅膀,让音乐在童心里飞扬。
参考文献
[1] 蔡觉民《音乐教育过程的审美体验模式》,《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7) .
[2] 《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 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国音乐学院出版05年7月.
【关键词】平等民主 ;教学模式; 游戏活动 ;现代教育技术 ; 想象创造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确实,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会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爱因斯坦不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所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就得从实践中获得。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起到这个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发展对音乐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和实践。
1 创设宽松、民主的音乐课堂气氛
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当然,不仅仅是指课堂的气氛,它还包括课外。比如,利用课余、课间、广播等途径,播放优秀的中外歌曲、世界名曲。利用定期讲座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在橱窗、教室张贴音乐图片,定期开展歌咏比赛和集体文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熏陶和潜移默化,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在课堂内则应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优势教育观指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潜能、弘扬优势、增强自信,学会自主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充发扬民主、动静结合。动要有秩序,有规律的动。情绪饱满,气氛热烈,勇于发问,使学生有成就感、轻松感。静不是暮气沉沉、无精打彩,而是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而活跃。但是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应有严谨的教风和学风,这样,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慑。两者结合,才能构建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环境,教师才能愉快的教、学生愉快的学,学习音乐的兴趣自然高涨。
2 改变教学模式,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
音乐是情感艺术,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去想、去说、去听、去演、去感觉和体验。本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滋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的。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歌曲《青春舞曲》充满着欢乐气氛,在教学中,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会闻歌起舞。在按歌词内容做各种动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达新疆舞的各种动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唱《放马山歌》时,让学生当导演,把歌曲编成音乐剧,学生各抒已见,有的编出了割草、播种、放马的动作,有的搭起手由低到高表演谷堆越堆越高,有的表演家乡各种动物的叫声。学生千姿百态和充满真情的动作,既是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也是他们创造音乐的结果。诚然,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应包括游戏律动、演唱演奏、欣赏活动、思维辩析、创作想象等,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个人、小组、集体、自由组合、指定安排。动作符合学生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乐曲中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有助于启迪、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也更加热爱自己的音乐课堂。
3 利用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
学生的特性是爱玩,好动。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身理特点,创造融合生活节奏、生活情趣的游戏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兴趣。因为在游戏中学生充分积极主动,在这样愉快的环境中,有目的地进行音乐的训练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如:进行音乐节奏训练中,可采用动物园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学习兴趣,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成节奏型。然后,教师出示一种动物。就让学生模仿叫声并表演,要求节奏正确。学生都很希望能在老师面前表现良好,即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同时还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巧妙设计并组织好。
4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实用,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放马山歌》是一首活泼、诙谐的歌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以新奇为主,通过学生讲述《放马山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播放动画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美的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于是我便抓住了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堂课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 乐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5 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感受、想象、创造音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中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他们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 快快乐乐的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 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从学生内心感觉出发,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 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等等。其次,通过钟楼钟声、电子钟秒针跳动声和机械快摆表秒针跳动声用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
再如,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我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给歌曲《青春舞曲》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所以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在心灵中播下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次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孩子们便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让童心插上想象的翅膀,让音乐在童心里飞扬。
参考文献
[1] 蔡觉民《音乐教育过程的审美体验模式》,《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7) .
[2] 《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 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国音乐学院出版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