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分层教学法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不尽相同,教师需要运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本文立足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情,对分层教学法实施的意义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分层教学的建议,希望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分层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新课标认为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目标、内容的设计上较为单一,忽略了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至于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课堂教学活动,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对此,教师应当明确分层教学的理念,将学生看做独立、发展的个体,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不断探索学习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升中职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一、立足学生基础,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观提出,教育者应当将学生看做独立的个体,不能只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还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独特的能力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班级学情,可通过课堂提问、师生互动、测验等方式,对全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形成总体了解,将情况相近的学生归入到同一个层次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分层化的教学目标,在难度上呈现出差异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目标。
举例而言,在带领学生学习“下载图片”这一操作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可以暂时先要求他们学会基本操作流程,让学生能够掌握使用浏览器、搜索目标内容以及选择保存位置的技巧即可。对于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一操作流程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高要求为他们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将这一操作技巧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图文美篇,从网上下载自己喜欢的文字和素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从而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不会受到打击。
二、分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参与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并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促进其计算机应用基础思维的发展。但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情来看,课堂问题设计没有在难度上做出明显的区分,主動做答的学生比较少,许多学生的积极性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害怕回答错误,不敢举手作答,处于课堂的边缘,而这种行为又导致他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效果不理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效应。
对此,教师应当对课堂问题进行分层,并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信心。举例而言,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文字的处理”这部分内容后,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难的提问,通过问题来提升学生对于文字排版审美以及快捷功能的掌握层次;对于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基础形式的提升,例如,“小明同学,如果想调整文档行间距改如何操作?”通过灵活分层学生将不在畏惧课堂参与,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三、考评标准分层,发展学科综合素养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体现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教学活动也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评体系以知识作为核心,以上机作业和学期测验作为主要的考核形式,这种考评方式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应当对考评标准进行分层,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对学生的其他素质进行评价,包括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习态度、日常表现等,通过系统化的考评体系,发掘每一名学生的优点与潜能,不刻板地要求学生向同一个目标看齐,而是鼓励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在已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基础上持续地发展。
为了更好地落实分层评价,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各自的学习档案卡,记录学生日常的学习进度以及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在开展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更多地去看到学生相对于自己而言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成为好学生的机会。此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要将分层教学的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课堂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通过对考评体系的改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认可与肯定,激发他们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动力,进而推动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模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吴云旺.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风,2020(6):64.
[2]冯昭军.中职计算机分层任务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32):223-225.
关键词:中职教育;分层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新课标认为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目标、内容的设计上较为单一,忽略了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至于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课堂教学活动,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对此,教师应当明确分层教学的理念,将学生看做独立、发展的个体,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不断探索学习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升中职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一、立足学生基础,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观提出,教育者应当将学生看做独立的个体,不能只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还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独特的能力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班级学情,可通过课堂提问、师生互动、测验等方式,对全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形成总体了解,将情况相近的学生归入到同一个层次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分层化的教学目标,在难度上呈现出差异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目标。
举例而言,在带领学生学习“下载图片”这一操作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可以暂时先要求他们学会基本操作流程,让学生能够掌握使用浏览器、搜索目标内容以及选择保存位置的技巧即可。对于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一操作流程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高要求为他们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将这一操作技巧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图文美篇,从网上下载自己喜欢的文字和素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从而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不会受到打击。
二、分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参与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并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促进其计算机应用基础思维的发展。但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情来看,课堂问题设计没有在难度上做出明显的区分,主動做答的学生比较少,许多学生的积极性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害怕回答错误,不敢举手作答,处于课堂的边缘,而这种行为又导致他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效果不理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效应。
对此,教师应当对课堂问题进行分层,并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信心。举例而言,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文字的处理”这部分内容后,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难的提问,通过问题来提升学生对于文字排版审美以及快捷功能的掌握层次;对于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基础形式的提升,例如,“小明同学,如果想调整文档行间距改如何操作?”通过灵活分层学生将不在畏惧课堂参与,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三、考评标准分层,发展学科综合素养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体现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教学活动也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评体系以知识作为核心,以上机作业和学期测验作为主要的考核形式,这种考评方式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应当对考评标准进行分层,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对学生的其他素质进行评价,包括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习态度、日常表现等,通过系统化的考评体系,发掘每一名学生的优点与潜能,不刻板地要求学生向同一个目标看齐,而是鼓励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在已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基础上持续地发展。
为了更好地落实分层评价,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各自的学习档案卡,记录学生日常的学习进度以及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在开展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更多地去看到学生相对于自己而言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成为好学生的机会。此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要将分层教学的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课堂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通过对考评体系的改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认可与肯定,激发他们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动力,进而推动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模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吴云旺.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风,2020(6):64.
[2]冯昭军.中职计算机分层任务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32):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