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通过对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获奖成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奖成果的类型、地域分布、研究学科和研究成果的现状与趋势,以期为湖北省教育科研的工作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教育科研 成果 统计分析
【作者单位】 余彪,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付云,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务处。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5-0053-02
一、问题提出
湖北省教育科研成果评奖四年一次,评奖范围覆盖全省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现状。可以参评的科研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已公开出版和发表(含省新闻出版局核准的省级内刊)的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实验研究报告等(不包括论文集、教材、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2)未公开出版和发表,但已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教改方案和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3)已经结题的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的各级各类立项课题成果,未列入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但经厅局级以上单位鉴定或评审通过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本文拟对第六届湖北省教育科研获奖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以期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建议。数据来源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统计。
二、统计分析
1. 成果类型分布
统计表明,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的获奖成果共计283项,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103项,三等奖152项。成果类型主要是论文类、报告类、著作类。
从表1可以看出,获奖成果中占最大比例的是报告类,占到44.88%;其次是论文类,占38.87%;著作类只占16.25%。总体而言,个人著作比较少,报告类比较多,但是被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采用的研究、咨询报告较少。
2. 地域分布
即对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研成果的获奖成果进行地域统计分析。高等学校获奖共计155项(包括论文、著作、报告)。从总体上来看,每个层次的高等学校都有获奖的成果,本科院校(二本以上)占到总比例的64.52%,可见本科院校仍是湖北教育科研的主要力量;高职高专占26.45%,获奖项数集中在少数几所高职高专学校,很多学校成果较少,质量不高,甚至空白;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仅占9.03%。
中小学幼儿园获奖总数为128项。首先,从基础教育研究总体层面看,每个地市都有获奖的成果,但是获奖成果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的状况。前三名所属地域分别为武汉市38项、襄阳市20项、宜昌市19项,共计77项,占到总数的60.16%。其它十几个地市所获奖项没有超过10项,总数加起来只占39.84%。
基础教育研究层面的教科研获奖成果存在产地集中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三个地市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市。此外,在2010、2011、2012这三年湖北省各市州各类学校财政支出中,武汉市、襄阳市和宜昌市都排在前列。经济发达、财政投入比较高的地区,获奖成果的比例也较高,可见经济发展与教科研水平息息相关。
3. 研究学科
基础研究成果要求在学术上有所创新,理论上有所建树,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应用研究成果主要指在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方面有所突破(包括重要的意见、建议和方案),有良好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教改实验成果。
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占到总获奖成果的65.7%,是这次教科研获奖的主要研究学科。高等教育研究的高职高专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研究有28项,高职高专研究比较活跃。关于民办、独立学院的研究只有四项,总体偏少。成人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这个三个学科获奖成果较少。
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的热点集中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等方面。高校队伍建设成果则集中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模式研究。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主要是建立特色课程体系,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一系列的课程体系,这一块高职高专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成果有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建议及对策。
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小学教改、课程教材研究、校本研究、学科教学等方面。中小学研究的范围比较广,一部分研究成果在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推动了基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
三、结论和建议
总的来说,近年来教科研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获奖学科比较全面,参与者涉及教育战线的各个层面,且成果都属原创,能够抓住当前教育科研的热点和难点,由此涌现出了一大批教育战线的科研工作者,很多研究成果体现了湖北教育大省的特色。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成果质量不高,数量偏少,甚至空白。基础教育研究成果方面,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占据六成以上;高等教育研究方面,本科院校的成果占到六成多,高职高专院校、民办独立院校成果薄弱。(2)质量(理论水平)不高,有影响的获奖成果比较少。(3)实践性不强,未能有效参与教育决策。一些成果实际操作性不强,一些建议和对策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被决策部门引用的获奖成果比较少。热点太过集中,针对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职业技术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方面的成果则较少。
为了更好的发展湖北省教育科研事业,具体应该做到:第一,加大教育科研事业的经费投入,重点是增加落后地区的投入,保障教科研工作良性运行。加强对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的扶持,优化发展环境。第二,建立教育科研培训制度,提高教育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有丰富经验和较高研究水平的人员。第三,支持、激励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完善教科研激励和评价制度。在科研管理过程中,获奖比例可以适当向落后地区以及民办院校倾斜,以提高他们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事业整体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刘芳玲
【关键词】 教育科研 成果 统计分析
【作者单位】 余彪,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付云,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务处。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5-0053-02
一、问题提出
湖北省教育科研成果评奖四年一次,评奖范围覆盖全省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现状。可以参评的科研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已公开出版和发表(含省新闻出版局核准的省级内刊)的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实验研究报告等(不包括论文集、教材、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2)未公开出版和发表,但已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教改方案和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3)已经结题的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的各级各类立项课题成果,未列入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但经厅局级以上单位鉴定或评审通过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本文拟对第六届湖北省教育科研获奖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以期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建议。数据来源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统计。
二、统计分析
1. 成果类型分布
统计表明,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的获奖成果共计283项,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103项,三等奖152项。成果类型主要是论文类、报告类、著作类。
从表1可以看出,获奖成果中占最大比例的是报告类,占到44.88%;其次是论文类,占38.87%;著作类只占16.25%。总体而言,个人著作比较少,报告类比较多,但是被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采用的研究、咨询报告较少。
2. 地域分布
即对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研成果的获奖成果进行地域统计分析。高等学校获奖共计155项(包括论文、著作、报告)。从总体上来看,每个层次的高等学校都有获奖的成果,本科院校(二本以上)占到总比例的64.52%,可见本科院校仍是湖北教育科研的主要力量;高职高专占26.45%,获奖项数集中在少数几所高职高专学校,很多学校成果较少,质量不高,甚至空白;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仅占9.03%。
中小学幼儿园获奖总数为128项。首先,从基础教育研究总体层面看,每个地市都有获奖的成果,但是获奖成果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的状况。前三名所属地域分别为武汉市38项、襄阳市20项、宜昌市19项,共计77项,占到总数的60.16%。其它十几个地市所获奖项没有超过10项,总数加起来只占39.84%。
基础教育研究层面的教科研获奖成果存在产地集中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三个地市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市。此外,在2010、2011、2012这三年湖北省各市州各类学校财政支出中,武汉市、襄阳市和宜昌市都排在前列。经济发达、财政投入比较高的地区,获奖成果的比例也较高,可见经济发展与教科研水平息息相关。
3. 研究学科
基础研究成果要求在学术上有所创新,理论上有所建树,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应用研究成果主要指在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方面有所突破(包括重要的意见、建议和方案),有良好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教改实验成果。
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占到总获奖成果的65.7%,是这次教科研获奖的主要研究学科。高等教育研究的高职高专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研究有28项,高职高专研究比较活跃。关于民办、独立学院的研究只有四项,总体偏少。成人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这个三个学科获奖成果较少。
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的热点集中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等方面。高校队伍建设成果则集中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模式研究。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主要是建立特色课程体系,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一系列的课程体系,这一块高职高专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成果有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建议及对策。
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小学教改、课程教材研究、校本研究、学科教学等方面。中小学研究的范围比较广,一部分研究成果在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推动了基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建设。
三、结论和建议
总的来说,近年来教科研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获奖学科比较全面,参与者涉及教育战线的各个层面,且成果都属原创,能够抓住当前教育科研的热点和难点,由此涌现出了一大批教育战线的科研工作者,很多研究成果体现了湖北教育大省的特色。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成果质量不高,数量偏少,甚至空白。基础教育研究成果方面,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占据六成以上;高等教育研究方面,本科院校的成果占到六成多,高职高专院校、民办独立院校成果薄弱。(2)质量(理论水平)不高,有影响的获奖成果比较少。(3)实践性不强,未能有效参与教育决策。一些成果实际操作性不强,一些建议和对策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被决策部门引用的获奖成果比较少。热点太过集中,针对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职业技术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方面的成果则较少。
为了更好的发展湖北省教育科研事业,具体应该做到:第一,加大教育科研事业的经费投入,重点是增加落后地区的投入,保障教科研工作良性运行。加强对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的扶持,优化发展环境。第二,建立教育科研培训制度,提高教育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有丰富经验和较高研究水平的人员。第三,支持、激励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完善教科研激励和评价制度。在科研管理过程中,获奖比例可以适当向落后地区以及民办院校倾斜,以提高他们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事业整体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刘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