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线的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有效认知问题水乳交融在一起呢?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呢?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草虫的村落》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给学生营造一个“学有所感”的课堂
“学有所感”在阅读教学中是绝对离不开咬文嚼字的,唯有抓住字眼,深入意境才能走进去,读出来。
课堂回放一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自学时教师点拨: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可以是一两个词,也可以是一两句话。)
2.师生交流。
师: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生: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我从小甲虫的动作“前进、左冲右撞、走”的描写中感受到他的勇敢。
生:我从“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中读懂虫子之间也有情谊!
生:“驻足痴望”是停下脚步呆呆地看,我从这个词中看出小圆虫的美,也看出小虫子和人一样,有爱美之心。俗话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生:从围观蜥蜴的一群黑甲虫身上,我感受到小虫子和人一样,有好奇之心……
师:作者丰富的想象带给我们独特的感受。草虫的村落就是人的村落;草虫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我们阅读文章,更重要的是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用心去观察,用情去想象,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达。
教后思考
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文本思想内容的体验感悟上,更应该关注文本的表达。课堂上,学生面对文本,或静思默想,或圈点批注,通过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品味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透过语言文字仿佛“看”到了草虫村落和谐、快乐的生活,“看”到可爱的小虫子。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言语、神情中流露出对草虫村落的喜爱之情,同时对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所领悟。
二、给学生营造一个“学有所悟”的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技巧,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课堂回放二
1.在草虫的村落你还看到了什么。请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看到的描述出来。用上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师生交流学生所写的三个片段。
教师评价要点注意三个层面:想象是否丰富;拟人(比喻)运用是否恰当;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后思考
语文教学就是以它独到的学科优势巧妙地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那最真实的一滴甘醇,让学生追求真善美,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这正是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人文精神。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教学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象、写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所悟,提升语文素养。
三、给学生营造一个“学有所得”的课堂
只有高效、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最终反映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做到: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上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预习,并下发预习单,注明预习要求和内容。作为六年级的孩子,完全有能力通过预习认识生字词,了解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我们千万不要把学生定位在零起点上,学生会的、能自己看懂的不讲或少讲。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交流,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草虫的村落》学习结束后,我们又推荐学生阅读郭枫的另外一篇散文《空山鸟语》,并提出学习要求:看完后珍视自己的阅读想法,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给学生留下解决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浙江沈大安先生说:“有了精彩的文本解读,才会有出彩的语文课堂。”又如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所言:“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倘若我们对文本总是满足于肤浅的表层解读,匆匆忙忙地走过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而然也变得肤浅。教师作为文本解读的主导与主体,应该凭借自我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欣赏经验来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发现文本的深意。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得”,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的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教学时还要具有随时可提取的丰厚知识与经验积累,这就是有的教育专家所说的“后光”,也就是底气。笔者认为这是提升课堂效益的源头。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想到的、找到的、搜集到的很多有用的东西,是不是都要在课堂上展现?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从教学时间看,教师要把自己所钻研的内容在有限的40分钟内引领学生一一掌握,不切实际;要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里,读到最应该读的地方,思考最应该思考的问题上。其次从教学对象看,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教学一定要结合儿童语言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开展,教师知道的,不等于都要给学生。教师解读的“度”不应等于学生解读的“度”。这个“度”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当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有效的选择,有“舍”才有“得”。教师要能准确定位每节课的目标,如知识要达到什么程度,能力训练要达到什么目标,所教年级段的要求、本单元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紧扣目标,才能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正确地调控课堂,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的课堂,才是充盈着语文味的魅力课堂。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校长,镇江市语文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
一、给学生营造一个“学有所感”的课堂
“学有所感”在阅读教学中是绝对离不开咬文嚼字的,唯有抓住字眼,深入意境才能走进去,读出来。
课堂回放一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自学时教师点拨: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可以是一两个词,也可以是一两句话。)
2.师生交流。
师: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生: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我从小甲虫的动作“前进、左冲右撞、走”的描写中感受到他的勇敢。
生:我从“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中读懂虫子之间也有情谊!
生:“驻足痴望”是停下脚步呆呆地看,我从这个词中看出小圆虫的美,也看出小虫子和人一样,有爱美之心。俗话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生:从围观蜥蜴的一群黑甲虫身上,我感受到小虫子和人一样,有好奇之心……
师:作者丰富的想象带给我们独特的感受。草虫的村落就是人的村落;草虫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我们阅读文章,更重要的是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用心去观察,用情去想象,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达。
教后思考
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文本思想内容的体验感悟上,更应该关注文本的表达。课堂上,学生面对文本,或静思默想,或圈点批注,通过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品味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透过语言文字仿佛“看”到了草虫村落和谐、快乐的生活,“看”到可爱的小虫子。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言语、神情中流露出对草虫村落的喜爱之情,同时对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所领悟。
二、给学生营造一个“学有所悟”的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技巧,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课堂回放二
1.在草虫的村落你还看到了什么。请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看到的描述出来。用上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师生交流学生所写的三个片段。
教师评价要点注意三个层面:想象是否丰富;拟人(比喻)运用是否恰当;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后思考
语文教学就是以它独到的学科优势巧妙地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那最真实的一滴甘醇,让学生追求真善美,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这正是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人文精神。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教学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象、写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所悟,提升语文素养。
三、给学生营造一个“学有所得”的课堂
只有高效、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最终反映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做到: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上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预习,并下发预习单,注明预习要求和内容。作为六年级的孩子,完全有能力通过预习认识生字词,了解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我们千万不要把学生定位在零起点上,学生会的、能自己看懂的不讲或少讲。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交流,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草虫的村落》学习结束后,我们又推荐学生阅读郭枫的另外一篇散文《空山鸟语》,并提出学习要求:看完后珍视自己的阅读想法,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给学生留下解决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浙江沈大安先生说:“有了精彩的文本解读,才会有出彩的语文课堂。”又如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所言:“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倘若我们对文本总是满足于肤浅的表层解读,匆匆忙忙地走过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而然也变得肤浅。教师作为文本解读的主导与主体,应该凭借自我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欣赏经验来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发现文本的深意。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得”,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的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教学时还要具有随时可提取的丰厚知识与经验积累,这就是有的教育专家所说的“后光”,也就是底气。笔者认为这是提升课堂效益的源头。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想到的、找到的、搜集到的很多有用的东西,是不是都要在课堂上展现?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从教学时间看,教师要把自己所钻研的内容在有限的40分钟内引领学生一一掌握,不切实际;要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里,读到最应该读的地方,思考最应该思考的问题上。其次从教学对象看,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教学一定要结合儿童语言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开展,教师知道的,不等于都要给学生。教师解读的“度”不应等于学生解读的“度”。这个“度”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应当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有效的选择,有“舍”才有“得”。教师要能准确定位每节课的目标,如知识要达到什么程度,能力训练要达到什么目标,所教年级段的要求、本单元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紧扣目标,才能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正确地调控课堂,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的课堂,才是充盈着语文味的魅力课堂。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校长,镇江市语文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