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生”:课堂应给学生带得走的“语文经验”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nghua5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语文课堂到底该给学生带来什么?无疑是要带来语文变化的,也就是语文素养的生长。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应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那么,语文课堂又该让孩子带走什么东西呢?
  一、语文课堂应给学生什么?——“语文经验”
  我认为一节课的价值底线在于教和不教要不一样。有人会说,这句话等于没有说,谁不知道“教和不教要不一样”。
  一节语文课教和不教应不一样在哪儿?我的判断是学生有没有形成语文经验。人生就是经验,人的成长都是靠经验的累积,抑或是经验的顿悟。人生的每个阶段、每个经历都在形成经验,只不过有经验多少、厚薄之别。经历过的经验一定是最具力量的。光听,可能是轻风过耳;光看,可能是过眼烟云;只有亲历,才可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也让我们对杜威的“做中学”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即学科素养。“做中学”对于语文,那无疑是语言的实践,就是尽可能多地创造让学生实践的“言语场”。2011版新课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短语是“言语运用”,运用显然是“做中学”的代名词。“做中学”的语文课堂,孩子历经的是言语实践,形成的理所当然就是“语文经验”了。
  二、语文课堂应给学生什么语文经验?——“言意共生”
  言意共生经验一般说来有三个方面:见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习惯方面的。这三个方面又可以归为两个领域: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见识可以归为生活经验;能力、习惯可以归为语文经验。
  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又分内容层面和精神层面。内容层面,是感性的经验,就是言语表面即可感知而来的经验。精神层面,是感悟的经验,由言到意。阅读之后的感受、感慨、感悟、启发、顿悟……生活经验,是每一个读者都可能自己获得的。当然也与阅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的多少成正比。作为语文课,生活经验的获得属于阅读的“基本收入”。
  语文经验 我理解的语文经验,主要体现在学不学这篇课文,经历不经历某节语文课的差别。我以为,这才是我们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属理性经验,这也就是语文学习的价值。就语文学习状态而言,是学习语文的习惯类经验。语文课堂一定在某种言行规范下运行的,运行日久,身浸其中的学生就会形成了相应的学习习惯。如听的习惯、读的习惯、说的习惯、写的习惯、讨论习惯、合作习惯……就语文学习过程而言,是感悟和表达的能力类经验。一类是感悟的经验,即怎么听、怎么读的方法、策略,也就是由言到意的方法、策略;一类是表达的经验,即怎么说、怎么写的方法、策略,也就是由意到言的方法、策略。具体说,习惯类经验是在“言意共生”经验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可以说是裹挟着的。语文能力类经验就是听说读写的方法,也就是“言意共生”的经验。由此,语文课堂中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语文经验”的获得,都与“言”“意”相关切,聚焦起来就是“言意共生”的经验。
  三、“言意共生”语文经验怎么才能让学生“带得走”?
  什么样的经验才是宝贵的?亲身经历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最为宝贵的。因此,课堂中不要怕学生出错,出错了才有纠错的机会,才有固化经验的过程,经验“钙化”很重要。“言意共生”的语文经验怎么才能让学生真正“带得走”呢?《索溪峪的“野”》一课的教学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加以实现的。
  学阅读——实现“由言到意”的语文经验
  有专家提出阅读课要以表达(写作指向)为本位。这样说当然是有积极意义的:对过去以理解文本内容为教学内容积极转轨是有即时意义的。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写作,本身有其专门活动,有其专门的训练。叶老早有论述:阅读不是专门为了写。其实文本的内容、思想价值也是不可丢光的。内容指向与写作指向两方争论甚浓,无意间忽略了第三者的存在,那就是“学阅读”这一阅读教学指向。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是需要培养的,语文课,尤其是阅读课应有的自身任务。
  语文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三维目标”中也明确提及“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掌握要求。所以,我很愿意说学会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首当之任(不是唯一之任)。倘若,语文老师、语文课堂再不做“学阅读”的事,恐再也没有谁、再也没有哪个场合可能做这件事了。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来自于语言的感悟能力与理解能力。学阅读也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以下是《索溪峪的“野”》一文中“学抓文路”教学片段:
  ■学抓文路,初感索溪峪的“野”。
  1.快速浏览课文,用“ ”画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
  2.组内交流画出的语句,并探究探究作者这样行文的智慧。
  (人人交流,注意倾听,及时补充个人想法。)
  学习理清文路 阅读,当然要收获内容梗概,也就是主要内容,但概括主要内容是有方法可循的。本教学环节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快速画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用中心句集合的方法,这样学生一读就明白。以至于熟悉并掌握此类行文路径的阅读策略。
  练习快速浏览 自主学习环节,提出“快速浏览课文”的要求,也是基于课标的年段要求:“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诚然,浏览的优势是快速查找、接受信息,是一个人的生活中必需的阅读方式。所以本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搜集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意在强化学生浏览课文的训练。
  学习品读文字 教学中,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部分,想象着读出那种美。学生想象朗读时,千方百计地焕发出学生品读文字的兴致与即时性水平,于是就有了“仔细听,朗读水平高的人总能听得出谁在哪儿读得特别的有感觉。”“这样的朗读满意吗?还有谁想读?”“孩子,你能不能把你的朗读诀窍告诉大家?你一读,我们都被你带进去了”……想象画面、身临其境、真情实感等品读能力的形成,是需要学生自我建构,吸收,完善的。   学表达——实现“由意到言”的语文经验
  一篇文本,对于作者来说,就是写;对于读者来说,就是读;对于学生来说,既要有读者一样的读,还要有作者一样的眼光关注作者用词的微妙、个性的表达。《索溪峪的“野”》一课教学中,学生们主要做了好多从读知写,从读悟写,从读学写的事儿。
  发现行文智慧 在学生画出各段中心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行文智慧。于是,课堂出现了“我们组发现了,每一句中都有一个‘野’字”,“我发现了第一句是总写的,后四句是分写的”,“我发现作者是按照自己的观察顺序写的,由远及近”,教者顺势提升“这也是观赏风景的一般习惯”。“我发现写动物和游人的‘野’,用了引号,而写山水的野没有用引号”,我顺势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呢?”……
  ■品读词句,感受“山是‘野’的”。
  1.默读第2自然段一分钟,用“﹏﹏”画出概括山“野”的句子。
  2.组内读读画出的句子,看看有没有发现。
  (提示:每一处词语、标点、句式都包含着作者的智慧呦!)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2011版新课标)有了第一个活动的发现经历,学生显然已形成了一定的发现经验。于是在这个活动中“从词语、标点、句式等方面去发现作者的智慧”就显得有些驾轻就熟。细读画出的语句:“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学生们很快发现“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很快发现了三个冒号,进一步明晰了句子中“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自主品读,走进索溪峪的“野”。
  选择第3~5自然段中的一个段落,自主品读: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索溪峪的“野”。结合相关语句,各自体会体会作者的表达智慧。
  自主选择性的阅读,恰如自由地观赏风光。在观赏“风景”之时不忘提醒学生“结合相关语句,各自体会体会作者的表达智慧”。这是本堂课第三次“发现式”的学习活动。于是,课堂中学生各有所得:“我发现作者把索溪峪拟人化了”,“我发现作者借写山路哥哥来衬托索溪峪的野”,“我发现山中的野物只写了一只猴子的表现,并且写得特别生动”(教者顺势点醒:“这叫细节描写”),“我发现写人时特别写了姑娘和老人”(教者顺势追问“是啊,作者为什么只特别写了姑娘和老人呢,想过吗?”并要求各组即时讨论),学生们明白了写姑娘和老人更具代表性,这也是细节描写……于是,对全文做了“先概括后具体”写法的总结:索溪峪是野的,作者的文笔也变得“野”了——写山的野是运用想象联想手法来具体化的;写水的野是运用童话笔法来具体写的;写野物、游人之“野”,是运用细节描写实现具化的。
  三次“发现式”的学习活动,从作者文路的感受到文笔的揣摩,收获着作者“由意到言”的智慧,当然形成了学生的“由意到言”的语文经验。
  实践表达方式 “先概括后具体”是作者具体描写景物或人物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详细学习了“山是野的”,简略学习水、野物、游人是“野”的之后,迅即将学生带入索溪峪风光之中,展示了索溪峪风景中颇具代表的树木、云雾、瀑布不同姿态的野,开始了情景练写。让学生从树木、云雾、瀑布中任选一种事物:“索溪峪的 是野的。 ”(练写——交流)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表达,在一名学生展示前,简单评价学生的书写质量:行款、工整、整洁情况,因为课标中关于写作的要求:“行款正确,书写工整、整齐。”展示时,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听,写作水平高的孩子,总能帮着修改的”,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别人表达时,融入自己的表达,从而实现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实践表达方式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习用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心的“意”。
  学会学习——为“言意共生”提供方法经验
  学习合作之法 小组合作中,强调“人人交流,注意倾听,及时补充个人想法”。这其实只是合作学习最为常态的做法,对于一个习惯了合作学习的小组,可以视而不见,但对于一个还不习惯合作学习的小组,这种提示是极为重要的。课标要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学习活动中有了这样的提示,学生组内讨论时会更注重个人看法的提出,从而大大提升讨论的价值。
  学习快速默读 有人会问,为什么没给学生更多时间去揣悟作者的言语。生活中有闲情漫步的时刻,更有疾步而行的经历,语文课堂也应给学生不同的体验,有很多时候是没有很多时间让你品读的。再说,编者把本文设定为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更乐意用略读教学的姿态行走。
  关于默读,课标中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学中,在品读词句环节中感受“山是‘野’的”部分,让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一分钟,用‘﹏﹏’画出概括山‘野’的句子”,这样的方式无非也是在兑现课标要求(第2自然段共有233个字)。因为有了前面一环节浏览的学习经历,这一环节显然顺利得多。
  学习比较阅读 课末,出示原文片段:“桂林太秀了,庐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它们都已经‘家’化了。人工的雕琢,赋予的毕竟是人工的美,这种人工的美,是不能与索溪峪的山比美的。”学生自读交流,此举旨在让学生顿悟:索溪峪是“野”的,作者的内心也变得——“野”了,于是笔下的文字也变——“野”了。“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心中有什么,眼中就会有什么”。通过课末拓展式的比较阅读,成功实现了阅读主题的提升。
  显然,语文课堂给孩子带得走的“语文经验”不只是“言意共生”,但“言意共生”一定是学生走出语文课堂时能背得走的最为本质、最为重要的语文行囊。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刘俭国)
其他文献
“语文主题学习”的实施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孩子们在课内大量阅读中走进了文字,徜徉于灵动的汉字间,正在感受读书带给自己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的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随着实验的逐渐深入,也带来了实践过程中的些许思考。根据年段的特点,我阅读《语文主题学习》杂志,每天浏览“语文主题学习”网站,积极获取相关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我认真拜读了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更感受到了“语文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一直沿用“以教为主、学次之”的模式,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因而语文教学往往毫无生气。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落实“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创设生态语文课堂,凸显语文教学的魅力,以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深
期刊
接下来爷爷专门说我的错字。记得那时候爷爷看我的信,每次都会从他桌子的台历上撕下已经翻过去的那张,在背面把我信中写的错字挑出来写在上面,还要写明这个字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怎么写,在回信的时候把这张台历纸寄给我。我常常写错别字,被爷爷捉到是常有的事,却从来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认真地想过一定要改正。爷爷可不然,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认为是有没有“群众观点”的大问题。还说,你是当教师的,教师教学生总不该教错
期刊
成语是中华文库的瑰宝。苏教版小语教材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几乎在每个单元的读读背背板块里,均安排了“熟记成语”的练习。但低年级学生平常的课堂交流或是写话时很少主动恰当运用成语,更有好些学生还常常在检测运用时出错,不知道该使用哪个。  原因究竟在哪儿呢?我一方面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深入课堂,发现很多老师常常只是就成语教成语。有的仅仅是照本宣科,简单教读练背,学生囫囵吞枣而不知其味;有的则让学生读读词典意
期刊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见多识广,加之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大部分学生能说会道。但是很多低年级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口语交际课上,当老师试图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口语交际训练时,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积极有效地去参与交际,有的课堂气氛沉闷,有的课堂看似活跃,而学生说的却不得要领。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口语交际教学要选择直观、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教
期刊
缘起:那些开先河的人物  在语文课改推进过程中,课外阅读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李希贵校长在山东潍坊提出“语文主题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韩兴娥、李虹霞老师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浓缩课时,带领学生进行海量阅读;浙江的陈琴老师独创了“素读”经典课堂,她的学生在小学6年能背诵10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上海的朱文君老师选择最好读、最有趣的
期刊
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我们从现行语文教材出发,学习课文后,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原来需要12课时左右完成的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压缩在8课时左右,剩余时间进行同步拓展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多样化的文本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以“情”串文,净化心灵  李老师执教的《花瓣飘香》讲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  初读课文后,李老师引导学生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笔者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课《蜗牛的奖杯》这则寓言故事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感想。  《蜗牛的奖杯》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蜗牛的前后对比描写,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荣誉,不断进取,否则将会落伍,甚至被淘汰。内容积极且意思浅显,学生易接受并理解。  同样是蜗牛,以前
期刊
虽然,磨课团队的教师们辛勤努力,打磨了一堂传统意义上的具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流畅的《记承天寺夜游》课例,为初涉教育教学领域的教师们做了很好的引领。怎样导入,怎样预设,怎样细究,怎样提一“闲”字而贯全篇,怎样因势利导将有关资料融入等等,感觉学生们本堂课的收益是很大的,课堂的容量、深度、广度都已无可挑剔了。的确,本节课很好地完成了磨课计划中预设的研究问题:意蕴丰富的文言文,怎样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投身社会变革和文化教育改革实践中,批判继承中国教育和学习的优良传统,吸取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总结自五四以来我国包括他本人丰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语文教学改革思想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教育思想。其独创性的思想精髓和核心,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明确的文字表述,首次公开出现于叶圣陶1962年4月10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