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饮食文化方面,夜郎人以稻谷为主食,直到今天,居住在夜郎故地的仡佬族、布依、水、侗各族也仍然如此。其中特别是百越族系的后裔民族,不但喜食稻米,还特别喜食糯米,如糯米饭,或将糯米制成糯米粑等。夷人族系则以燕麦、苦荞为主食。此外,夜郎人,特别是濮、越族系喜食鱼虾,特别是鱼。布依族为老人逝世所念的《超荐经》中,就有关于布依族先民捕捞鱼虾和制作鱼食的记载:“女婿打鱼,家族撒网,弟弟划船。把船划到鱼塘里,在塘里撒网。鱼穿梭热闹,早晚去撒网,逮鱼放船上,把鱼放在篓,父把船划来。老凹(鱼鹰)随着船转,把鱼抬回来,把鱼搬到家,铜柄刀来划,铜柄刀来剐。先剐鱼脊背,再划这鱼肚。拿鱼腌在罐里,腌在罐怕臭,把鱼腌在钵,腌在钵怕烂,要腌鱼在篾篓里。腌在篾篓怕烂,拿鱼卤在坛,就成罐卤鱼。将鱼放在罐里铺起,就成好香色。三早后香满仓,四天后鱼香满家,五天后鱼香气满村。”(《布依族文化研究》第35页)布依族、水族喜欢吃鱼,侗族更有“侗不离鱼”的说法,这和他们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此外,夜郎人还喜食酸味,俗谚有“三天不吃酸,走足打捞窜”的说法。如果说巴蜀人喜食麻辣,夜郎人则喜食酸辣。夜郎人饮酒更为普遍:“三圣全凭酒,君施令喝酒;臣断事喝酒;师叙谱喝酒。……”他们知道制酒药的原料:“十二味酒药,六味生高山:野人草,爬地香,母猪瓜,爬岩香,四环花,酒药花。……平地生六:羊头根,花椒叶,青木香,星宿草,青红花,大火草。”(《物始纪略》第二集,第202-208页)最有特色的莫过于饮“咂酒”了。在仡佬族与彝族里,民间都有此种习俗。咂酒是用麦子、包谷、高粱等蒸熟,拌以酒药,装坛密封使之发酵,遇婚丧大事或有贵客时方启用。喝时以通心细竹或泡木竿插入盛酒的坛中,众人围聚,轮流俯首饮酒,谓之饮“咂酒”。相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经大方时,当地仡佬族以咂酒款待,石达开乘兴赋诗:“万颗名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双手抱着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写尽了饮咂酒的情致。彝文文献中也有“捧一角咂酒,敬三个摩史”的记载;还写了“饰纹的酒壶”及“红绿酒竿”等。而布依、侗、水等百越族系的民族则有以牛角饮酒的习俗,特別是有珍贵客人入寨,唱拦路歌时非以牛角盛酒请客人饮用不可,显然保存了越人饮酒待客的古风。布依族喜用糯米酿酒。其方法是不经蒸馏,将已蒸熟冷却之米饭拌以酒药,置于簸箕或陶盆内,以棉被、秧稿或蓑衣捂实,发酵后,出现酒醪,装在罐内,即可舀出酒醪饮用。摩经中对此也有记述:“三天酒在被子里,六天酒还在被子里,酒醪渐渐沉下去,醪糟渐渐往上升。舀到缸里留着,舀到缸里贮藏。……”而在另一段经文里,还记下了酒药发明的经过:“‘卡勒’造酒药,‘伊若’造酒曲,三十草根相拌,四十样药相拌,它就成酒药;想做陈谷酒,就成陈谷酒;想做七月酒,就成七月酒。……”(周国茂《摩教与摩文化》第232、233页)从中亦不难想见夜郎人酒文化的古老与发达,而国酒茅台之能产于夜郎故地,实在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茶也是夜郎人不可缺少的饮料。仡佬族喜饮油茶;彝文献记述了发现、栽培与制作茶叶的经过:“有一对男女,到深山箐林,伐奇木异树,采珍奇木叶,品尝甘苦味。一日尝百样,尝到末的天,奇珍异木,葱郁郁,绿油油,这种奇树叶,蜂采后心明,兽吃后眼亮,这一对男女,攀折下一枝,回到家中后,用银锅来煨,用金杯来盛。献给君长喝,君喝后施令,施出了明令,耳明眼也锐;献给臣来喝,臣喝后断事,事断得清楚,心明眼也亮,……这一对男女,在一起商议,精心栽培茶,栽在园子中,栽培出茶叶。” (《物始纪略》第195-198页)
夜郎人的居住有一个从巢居、穴居然后到室居,建干栏式楼房甚至宫殿的过程,此所谓“好依深山,积木以居。”当其初民阶段,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如同布依族古歌《祖王与安王》中所叙:“那时没有房和屋,那时没有盘和碟,住在树像乌鸦,住在草蓬像豺狼,住在岩脚像野狗。拿通草叶来盖房,拿东南叶来盖屋,拿野苞蕉叶来盖房,拿野东南叶来盖屋,下雨满漏,太阳一出叶就蔫。……”竹王传说中的倡乳便是居住在山洞里,至今有的仡佬族祭祖时,还将地点选在岩洞口,正是带有纪念祖先穴居的意味;据人类学者的考查,至今在一些偏僻、穷困的山区,仍有在山洞里居住的人们,依稀可见夜郎人穴居的情形。(参看何光渝《走进阳光》)《西南彝志》里,则有夜郎先民巢居的纪录:“在美丽的地方,穿了美丽的衣裳,居于美丽的树上,住在美丽的高处。”《九州要记》曰:“越之西,郡界千里,有濮夷,常居木上作屋。”看来古夜郎人原初时代确曾有过在树上架木盖草而居的经历。这在布依族的古歌里便有记载:“古时没有造房屋,在树梢过夜,在树丛栖息,黑了走到‘达’树睡‘达’树,黄昏走到‘董’树睡‘董’树,走到哪里就栖息在哪里,后来才造房屋,用苇竿作柱子,用苦竹竿作梁。……”(转引自周国茂《摩教与摩文化》第199页)仡佬族三月三节日祭山祭树的传说里,也留下了夜郎人及其先民穴居与巢居的记载:
祭山和祭树,披胞仡佬把它排列在先,因为山和树对披袍仡佬的贡献很大。传说,盘古王开天辟地时是站在山顶上把天地劈开的。从此,天地才分日夜,日夜才分四季。盘古王生得虎面人身,力大无穷,虎豹豺狼见了都跑得远远的。后来,古老先人又躺在山的怀里——住在岩洞头,受到了保护,所以,祭山时要选在虎场天,要追述盘古王的功绩。而祭树呢?相传古老先人从天上来到地上,首先是住在大树上。古老先人说,如果没有大树住,早就被豺狼虎豹悄悄吃光了。同事又传:大马桑树为了使古老先人常常通过它上天去找玉皇而受罚,可见树对古老先人的生存所作的牺牲也是很大很大的。因此后人凡是第一次到某个地方定居的第一家人,或是作客,必须首先栽一棵树或选一棵树来作纪念。(《叶正乾诗文集》,转引自吴秋林、靖晓莉《居都》)
而夜郎人最普遍的却是住“干栏式”楼房。干栏式建筑历史久远,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曾发掘出榫铆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遗存,>说明百越民族早在新时器时代就已有了此类建筑。而在赫章可乐出土的陶屋模型,其构架结构也正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风格。由于夜郎故地的气候温暖多雨,地面潮湿,加之山大林密,野兽出没,便形成了夜郎人此种独特的建筑:即依山而建,分上下两层,下层养牲口或堆放杂物,上层则住人。一方面防潮,伺时也可避免野兽毒虫的侵害。其形制有如明代朱孟震在《西南夷风土记》中所述:“所居皆竹楼,人处楼上,畜产居下,苫盖皆茅茨。”今日在仡佬、布依、侗、水各族村寨里,这种“干栏式”建筑——俗称“吊脚楼”者,仍比比皆是。而在这些民族的民间传说里,也留下了许多有关的记载,如布依族摩经中写道:“国王身在‘干栏’讲,布光(臣)身在外面答。”《布依族摩经文学》第159页《殡亡经》中则写到吊脚楼的木梯坎同石梯坎。仡佬族山歌则唱道“三棵杉树一样高,砍了一棵作行挑(檩条)”,“三棵杉树一样齐,砍了一棵作椽皮。”“白杨改板作门枋,夜晚关门叫得昂。”都是建木房的写照。仡佬族中还有《砍树建房》的传说。而布依族摩经里有做木门的记载:“整个地方的人怎样装大门,你(指亡灵)儿就怎样装大门。整个地方怎样做樟木门,你儿就怎样做樟木门。”(参看周国茂《摩教与摩文化》第233页)不过,这种木房,出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在一般夜郎人家应该是相当简陋的,即木材搭建,茅草盖顶,俗称“叉叉房”者便是。
但是建筑水平的提高,毕竟助长了夜郎人的生存能力及组织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村落(邑聚)、城镇以至国家都形成了:“这里好建寨,王就来建寨;这里好筑城,王就来筑城;这里好造房,王就来造房。一年造三百草房,一年造五百石房。”(《布依族摩经文学》第107页)而在彝族文献中则有不少关于城市及宫庭建筑的记载。《夜郎史传》写武夜郎定都可乐后,开始了城池与宫殿的修建:“这个古城呀,说来规模大,修好了大城,命为世间的,第一座大城。城内的宫殿,修成八角殿。殿内分九重,君长分八重,师来住九重,臣来住七重,层层有等级。八角大宫殿,高耸人云端。八角大殿呀,从八个方位,开出八扇门。八扇,大门内,又开十六扇。十六扇门上,细细来雕刻,雕飞鸟珍禽,刻猛虎名兽。划、门窗上,都刻着花纹。八方大宫殿,终于落成了。武夜郎君长,吩咐手下人,全楼挂金灯,君臣师将兵,要大庆七天。这样一来后,可乐大城呀,到处灯火明,各房设筵席,歌声久不断,人人都欢乐。”(《夜郎史传》第43——46页)夜郎国宫庭建筑竟如此辉煌,目前虽还缺少考古资料的印证,但是其描述如此具体、详尽,联系到与大夜郎国相隔不远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之惊世骇俗,想必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在另一本书里所记述的建筑宫殿的场景及其宫中陈设,也可成为一种参证:“天君策举祖,叫直括阿鲁,驾两匹巨马,同两头巨牛,推平九山头,建造大宫殿。上万人竖柱,房梁口鹰飞,椽桷如猪牙,用藤缠木条,盖草如猴嬉,抛草如蝶舞,屋脊若鸭翅,建完了宫殿。上面九十间,作臣子居室;下面九十间,作为迎客厅,作为迎宾室。”“如蜜蜂聚集,宫中撒松毛。先由一群人,在宫室内外,四处撒松毛。由第二群人,往上方奠酒;九百幅丝绸,施汝尼来抱,挂在大堂中,宫中九盏灯,照举祖周围,尝心悦扫。”(《诺沤曲姐》第72—— 73,89——90页)这些关于夜郎国都邑、宫殿的记述,证实了古夷人确系夜郎国的统治民族;史诗中所描述的建筑文化内容,确带有夜郎民族特点,是典型的古夜郎建筑文化。
茶也是夜郎人不可缺少的饮料。仡佬族喜饮油茶;彝文献记述了发现、栽培与制作茶叶的经过:“有一对男女,到深山箐林,伐奇木异树,采珍奇木叶,品尝甘苦味。一日尝百样,尝到末的天,奇珍异木,葱郁郁,绿油油,这种奇树叶,蜂采后心明,兽吃后眼亮,这一对男女,攀折下一枝,回到家中后,用银锅来煨,用金杯来盛。献给君长喝,君喝后施令,施出了明令,耳明眼也锐;献给臣来喝,臣喝后断事,事断得清楚,心明眼也亮,……这一对男女,在一起商议,精心栽培茶,栽在园子中,栽培出茶叶。” (《物始纪略》第195-198页)
夜郎人的居住有一个从巢居、穴居然后到室居,建干栏式楼房甚至宫殿的过程,此所谓“好依深山,积木以居。”当其初民阶段,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如同布依族古歌《祖王与安王》中所叙:“那时没有房和屋,那时没有盘和碟,住在树像乌鸦,住在草蓬像豺狼,住在岩脚像野狗。拿通草叶来盖房,拿东南叶来盖屋,拿野苞蕉叶来盖房,拿野东南叶来盖屋,下雨满漏,太阳一出叶就蔫。……”竹王传说中的倡乳便是居住在山洞里,至今有的仡佬族祭祖时,还将地点选在岩洞口,正是带有纪念祖先穴居的意味;据人类学者的考查,至今在一些偏僻、穷困的山区,仍有在山洞里居住的人们,依稀可见夜郎人穴居的情形。(参看何光渝《走进阳光》)《西南彝志》里,则有夜郎先民巢居的纪录:“在美丽的地方,穿了美丽的衣裳,居于美丽的树上,住在美丽的高处。”《九州要记》曰:“越之西,郡界千里,有濮夷,常居木上作屋。”看来古夜郎人原初时代确曾有过在树上架木盖草而居的经历。这在布依族的古歌里便有记载:“古时没有造房屋,在树梢过夜,在树丛栖息,黑了走到‘达’树睡‘达’树,黄昏走到‘董’树睡‘董’树,走到哪里就栖息在哪里,后来才造房屋,用苇竿作柱子,用苦竹竿作梁。……”(转引自周国茂《摩教与摩文化》第199页)仡佬族三月三节日祭山祭树的传说里,也留下了夜郎人及其先民穴居与巢居的记载:
祭山和祭树,披胞仡佬把它排列在先,因为山和树对披袍仡佬的贡献很大。传说,盘古王开天辟地时是站在山顶上把天地劈开的。从此,天地才分日夜,日夜才分四季。盘古王生得虎面人身,力大无穷,虎豹豺狼见了都跑得远远的。后来,古老先人又躺在山的怀里——住在岩洞头,受到了保护,所以,祭山时要选在虎场天,要追述盘古王的功绩。而祭树呢?相传古老先人从天上来到地上,首先是住在大树上。古老先人说,如果没有大树住,早就被豺狼虎豹悄悄吃光了。同事又传:大马桑树为了使古老先人常常通过它上天去找玉皇而受罚,可见树对古老先人的生存所作的牺牲也是很大很大的。因此后人凡是第一次到某个地方定居的第一家人,或是作客,必须首先栽一棵树或选一棵树来作纪念。(《叶正乾诗文集》,转引自吴秋林、靖晓莉《居都》)
而夜郎人最普遍的却是住“干栏式”楼房。干栏式建筑历史久远,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曾发掘出榫铆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遗存,>说明百越民族早在新时器时代就已有了此类建筑。而在赫章可乐出土的陶屋模型,其构架结构也正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风格。由于夜郎故地的气候温暖多雨,地面潮湿,加之山大林密,野兽出没,便形成了夜郎人此种独特的建筑:即依山而建,分上下两层,下层养牲口或堆放杂物,上层则住人。一方面防潮,伺时也可避免野兽毒虫的侵害。其形制有如明代朱孟震在《西南夷风土记》中所述:“所居皆竹楼,人处楼上,畜产居下,苫盖皆茅茨。”今日在仡佬、布依、侗、水各族村寨里,这种“干栏式”建筑——俗称“吊脚楼”者,仍比比皆是。而在这些民族的民间传说里,也留下了许多有关的记载,如布依族摩经中写道:“国王身在‘干栏’讲,布光(臣)身在外面答。”《布依族摩经文学》第159页《殡亡经》中则写到吊脚楼的木梯坎同石梯坎。仡佬族山歌则唱道“三棵杉树一样高,砍了一棵作行挑(檩条)”,“三棵杉树一样齐,砍了一棵作椽皮。”“白杨改板作门枋,夜晚关门叫得昂。”都是建木房的写照。仡佬族中还有《砍树建房》的传说。而布依族摩经里有做木门的记载:“整个地方的人怎样装大门,你(指亡灵)儿就怎样装大门。整个地方怎样做樟木门,你儿就怎样做樟木门。”(参看周国茂《摩教与摩文化》第233页)不过,这种木房,出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在一般夜郎人家应该是相当简陋的,即木材搭建,茅草盖顶,俗称“叉叉房”者便是。
但是建筑水平的提高,毕竟助长了夜郎人的生存能力及组织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村落(邑聚)、城镇以至国家都形成了:“这里好建寨,王就来建寨;这里好筑城,王就来筑城;这里好造房,王就来造房。一年造三百草房,一年造五百石房。”(《布依族摩经文学》第107页)而在彝族文献中则有不少关于城市及宫庭建筑的记载。《夜郎史传》写武夜郎定都可乐后,开始了城池与宫殿的修建:“这个古城呀,说来规模大,修好了大城,命为世间的,第一座大城。城内的宫殿,修成八角殿。殿内分九重,君长分八重,师来住九重,臣来住七重,层层有等级。八角大宫殿,高耸人云端。八角大殿呀,从八个方位,开出八扇门。八扇,大门内,又开十六扇。十六扇门上,细细来雕刻,雕飞鸟珍禽,刻猛虎名兽。划、门窗上,都刻着花纹。八方大宫殿,终于落成了。武夜郎君长,吩咐手下人,全楼挂金灯,君臣师将兵,要大庆七天。这样一来后,可乐大城呀,到处灯火明,各房设筵席,歌声久不断,人人都欢乐。”(《夜郎史传》第43——46页)夜郎国宫庭建筑竟如此辉煌,目前虽还缺少考古资料的印证,但是其描述如此具体、详尽,联系到与大夜郎国相隔不远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之惊世骇俗,想必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在另一本书里所记述的建筑宫殿的场景及其宫中陈设,也可成为一种参证:“天君策举祖,叫直括阿鲁,驾两匹巨马,同两头巨牛,推平九山头,建造大宫殿。上万人竖柱,房梁口鹰飞,椽桷如猪牙,用藤缠木条,盖草如猴嬉,抛草如蝶舞,屋脊若鸭翅,建完了宫殿。上面九十间,作臣子居室;下面九十间,作为迎客厅,作为迎宾室。”“如蜜蜂聚集,宫中撒松毛。先由一群人,在宫室内外,四处撒松毛。由第二群人,往上方奠酒;九百幅丝绸,施汝尼来抱,挂在大堂中,宫中九盏灯,照举祖周围,尝心悦扫。”(《诺沤曲姐》第72—— 73,89——90页)这些关于夜郎国都邑、宫殿的记述,证实了古夷人确系夜郎国的统治民族;史诗中所描述的建筑文化内容,确带有夜郎民族特点,是典型的古夜郎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