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回 眸
文/马卡丹
(1)晨光熹微的小院,当天边燃起一对红烛,母亲手握着一炷香,默默祝祷。俯仰之际,那顶几乎纯白的头发,亮亮地晃在我的眼角。这是我的母亲么?印象中,母亲那一顶乌亮的黑发,曾经贯穿我的童年与少年。后来,好像有了一根两根白发,母亲轻轻地拔下来,微微叹了口气;再后来,好像白发多了、更多了;再后来……我有多久没有注意到母亲的头发了呢?
(2)心头一热,我走上前,揽住母亲瘦削的肩。已过古稀的她愣了一下,没有回头,静静地靠着。晨光中万籁俱寂,我能清楚地听到母亲的呼吸声,觉出她肩头的战栗。当她转过头的时候,我发觉她的眼角闪着盈盈的泪光,泪光映亮了那张熟悉的脸,映亮脸上不知何时出现的横七竖八蛛网一般密布的皱纹。哦,母亲,竟也老了。岁月的流水潺潺地流过,那一顶乌亮乌亮的黑发,遗落在人生的哪一道河弯,哪一隅水湄呢?
(3)母亲是学校的教务员,那时候学校事多,她的案头总有刻不完的蜡纸和钢板:考卷、练习,都等着她那一笔漂亮的仿宋体誊出。儿时放学回来,见母亲伏案不停,顾不得抬头,铁笔划出尖利的“咝咝”声,风扬起她几丝乌亮的头发。暮色中母亲的背影熟悉而亲切,我常常舍不得惊动她,只是静静地站着,对着她的背影冥想、发呆。好一会母亲从蜡纸间回过神来,发现了我,回眸一笑,目光无比温柔:“去吧,去玩吧!”我就在母亲的目光中满足地走向操场。平日里母亲是严厉的,多的是管教的严肃,黄昏的这一回眸,却让我小小的心灵,充溢一种难以言说的温馨。
(4)儿时的温馨似乎已经很远了,15岁的时候,我到一个生产队插队落户。本不到年龄,并不属上山下乡的对象,可我要走,毛羽未丰的翅膀已经渴望着飞翔。母亲送我,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生产队村口的那道河边。固执的我执意不让她进村,心目中的男子汉怎么能够在母亲的护送下进入村民的视野呢?一个小小的藤箱,一个长长的网袋,我就这样挑着这几乎与我同高的行李摇摇晃晃走向村口。许久许久回过头来,母亲仍然站立河边,站立风中,远远地我能感到风中她那飞扬的衣襟飘动的黑发。母亲后来说,看着我那小小的背影摇摇晃晃越来越远,她的心疼得都麻木了,只是站在风中一动也不能动。而当我回过头来,向她挥手时,她才回过神,说不出那是难受,还是欣慰,泪水就在那时夺眶而出,流了满脸。好久好久,她都还记得我在风中挥手的样子,她甚至能感觉到我回眸时那稚气、坚毅却多了理解的目光,那已经走出了少年的目光!
(5)哦,母亲!我们面对面相处的时光,怕不是以千以万能计数的了,就是各自的背影,也熟悉得无法再熟了。可为什么记忆深处,一下下撞击心扉的,不是那早已熟透的面容或背影,而是那遥远的不经意间的一次回眸?
(6)哦,记忆之网啊!为什么网不住生活中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却每每网住了平淡如水的日子中,那一丝感动、一缕温馨……
(7)晨光渐渐明朗起来,母亲重新转过头,继续祝祷。微微牵动的嘴角,让我感受她发自肺腑的虔诚。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她曾经受难的日子,她向苍天祈求些什么?母亲是平凡的,她祈求的不外是合家的平安与和顺,是家人的幸福与健康,那是所有家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恒的祈求。母亲,你会祈求永远留住儿子15岁那下意识的回眸么?
(8)站在母亲身后,我合掌祈求:尽管岁月之流将越行越远,人生终将淡出舞台,哦,上苍,我祈求永远留住我的记忆之网,永远留住记忆之网上,母亲那遥远而亲近的——回眸!
(稍有删改)
[阅读指引]
爱意在回眸时涌动——《回眸》整体理解
本文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没有什么令人潸然泪下的煽情语言,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两次回眸。
第一次是儿时放学回来,见母亲伏案不停,“我”静静地站着对母亲的背影发呆。母亲温柔无比地回眸一笑,“去吧,去玩吧!”。“我”之所以对这次“回眸”印象深刻,是因为母亲回眸一笑让“我”幼小的心灵得到无比的满足。那淡淡的带着母性光辉的回眸一笑,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微笑,它蕴含着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呵护和爱意。那是世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最纯朴的爱,不带一丝一毫的杂质。那目光是如此的清澈,如此的深邃,这回眸一笑被儿子永远定格在心灵深处,烙在儿子的记忆里。
第二次回眸是“我”十五岁那一年,心高气傲、年轻气盛的“我”为了维护自己一点点所谓的男子汉的面子,固执地挑着几乎与“我”同高的行李摇摇晃晃走向村口。当“我”不经意间回头向母亲挥手告别,母亲心疼到麻木的地步,泪水夺眶而出。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一个年仅十五岁涉世未深的少年就要离开母亲的怀抱,投向那又苦又累的即使是成年人也难以忍受的插队生活,怎能不让母亲挂怀?母子俩的目光在对视时传递着几多不舍,几多理解。母亲知道儿子迟早会走出自己目光,独自闯世界,独自面对人生。世界上除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以剥离为最终目的,其余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所以母亲虽然舍不得儿子离开自己,但是对儿子的行为母亲却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第一次回眸是以母亲为主体,对儿子回眸一笑;第二次回眸是以“我”为主体,在村口回眸向母亲挥手告别。那浓浓的爱意在回眸中静静地流淌,一直流到母子双方的生命里。这样的回眸怎能不让我们感动?这样的爱意怎能不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深处?
真情于无声处自现——《回眸》细部揣摩
文章第1段作者就用诗一般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母亲晨曦祈祷图。
一顶乌亮的黑发——一根、两根白发——白发多了、更多了——几乎纯白。当“我”面对已经如此苍老的母亲时,“我”不禁感叹:“这是我的母亲么?”。同时,作者又自责:“有多久没有注意母亲的头发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深深的歉意和爱意的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2段描绘了一幅母子相拥图。
面对母亲的白发,“我”的心灵受到了震颤,情不自禁“揽住母亲瘦削的肩”。母亲“肩头战栗”、“眼角闪着盈盈的泪光”。这一刻,时间凝固,母子情永恒;这一刻,母子心相通;这一刻,整个世界为之动容。还有什么比这幅图画还美的图景呢?无需言语,无声中母子真情在流淌,心灵在碰撞。“我”也自然地回忆起了过去的母亲。
第3、4两段是文章的主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两次回眸图。
第一次是我儿时放学回来,看到母亲正伏案工作。“不抬头”,“铁笔的‘咝咝’声”,寥寥数笔就把一位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心怀学生的优秀教师形象给描绘出来了。“我”放学回来对勤奋工作的母亲背影出神,母亲感觉到儿子站在身后时,无比深情地回眸一笑。就是那黄昏时的回眸微笑充盈了儿子的整个心田,让儿子一生终生难忘。第二次回眸是年少时的“我”在即将走到村口时回头向母亲挥手告别。如果说母亲的回眸更多的是对儿子的怜爱,那么这次“我”的回眸则更多地体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我”本不属上山下乡的对象,可“我”执意要走,母亲给予了支持;母亲决定送“我”到村口,“我”却固执地拒绝,母亲竟同意了。此时的母亲对儿子的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但是,面对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就要离开母亲独自去闯世界,母亲怎能不担心呢?所以当“我”下意识地回眸时,那最原始的母爱就得到了真情诠释:“泪水夺眶而出,流了满脸”。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情此景最感人!
第5段“我”的情感喷发了,由两次回眸自然转入抒情,水到渠成。那朝夕相处的时光,那熟悉的背影敌不过遥远的不经意的一次回眸。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强烈地表达了“我”内心的感动。
第6段作者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告诉我们最能让人动情的不是那大悲大喜、大起大落,而是平平淡淡的感动和温馨。是啊,平平淡淡才是真!
第7、8两段写“我”由回忆过去回到现实中,母亲和“我”在晨光中祈求。母亲祈求合家平安与和顺,幸福与健康;“我”祈求永远记住母亲那亲近的回眸。在互相祈求中,母子之间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默默无语中,人类的大爱再一次得到印证。
美文于浑然处天成——《回眸》艺术特色赏析
本文情感真挚,感人至深,除了文章内容本身动人之外,还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一是语言诗化,表达多变。总体上,本文语言清新隽永,比如“母亲那一顶乌亮的黑发,曾经贯穿我的童年与少年”、“岁月的流水潺潺地流过,那一顶乌亮乌亮的黑发,遗落在人生的哪一道河弯,哪一隅水湄呢”。文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技巧,如对母亲头发的描写,对两次回眸的记叙,对母爱的抒发等。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多种句式,也为文章增色了不少,比如运用反问句来表达对母亲爱意的感动,运用感叹句直接抒情邓。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有力地表现了母亲的伟大形象,令人感动。
二是细节传神,形象动人。文章通过描写母亲头发这个细节简要勾勒出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儿时的“我”见到“风扬起她几丝乌亮的头发”;十五岁时的“我”“能感到风中她那飞扬的衣襟飘动的黑发”;“那一顶乌亮乌亮的黑发”随着“岁月的流水潺潺地流过”变成“几乎纯白”。文中还特意描写了母亲两次流泪,“泪水夺眶而出”,“已过古稀的她”“眼角闪着盈盈的泪光”。当然本文最大的细节是母亲的一次回眸和“我”的一次回眸。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母亲疼爱、理解和支持儿子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三是首尾圆和,结构匀称。文章以“晨光熹微,母亲祝祷”起笔,以“晨光渐渐明朗,我和母亲都在祈求”收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另外,第7段最后一句呼应第4段“十五岁那年的回眸”;第8段呼应第3段“母亲的回眸”,这样结构显得很匀称,具有美感。同时结尾两段也呼应标题“回眸”,为文章再浓抹一笔——强化了“我”对母亲的感动之心,感激之情!
(作者:江苏省泗阳中学高中 徐天祥)
回 眸
文/马卡丹
(1)晨光熹微的小院,当天边燃起一对红烛,母亲手握着一炷香,默默祝祷。俯仰之际,那顶几乎纯白的头发,亮亮地晃在我的眼角。这是我的母亲么?印象中,母亲那一顶乌亮的黑发,曾经贯穿我的童年与少年。后来,好像有了一根两根白发,母亲轻轻地拔下来,微微叹了口气;再后来,好像白发多了、更多了;再后来……我有多久没有注意到母亲的头发了呢?
(2)心头一热,我走上前,揽住母亲瘦削的肩。已过古稀的她愣了一下,没有回头,静静地靠着。晨光中万籁俱寂,我能清楚地听到母亲的呼吸声,觉出她肩头的战栗。当她转过头的时候,我发觉她的眼角闪着盈盈的泪光,泪光映亮了那张熟悉的脸,映亮脸上不知何时出现的横七竖八蛛网一般密布的皱纹。哦,母亲,竟也老了。岁月的流水潺潺地流过,那一顶乌亮乌亮的黑发,遗落在人生的哪一道河弯,哪一隅水湄呢?
(3)母亲是学校的教务员,那时候学校事多,她的案头总有刻不完的蜡纸和钢板:考卷、练习,都等着她那一笔漂亮的仿宋体誊出。儿时放学回来,见母亲伏案不停,顾不得抬头,铁笔划出尖利的“咝咝”声,风扬起她几丝乌亮的头发。暮色中母亲的背影熟悉而亲切,我常常舍不得惊动她,只是静静地站着,对着她的背影冥想、发呆。好一会母亲从蜡纸间回过神来,发现了我,回眸一笑,目光无比温柔:“去吧,去玩吧!”我就在母亲的目光中满足地走向操场。平日里母亲是严厉的,多的是管教的严肃,黄昏的这一回眸,却让我小小的心灵,充溢一种难以言说的温馨。
(4)儿时的温馨似乎已经很远了,15岁的时候,我到一个生产队插队落户。本不到年龄,并不属上山下乡的对象,可我要走,毛羽未丰的翅膀已经渴望着飞翔。母亲送我,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生产队村口的那道河边。固执的我执意不让她进村,心目中的男子汉怎么能够在母亲的护送下进入村民的视野呢?一个小小的藤箱,一个长长的网袋,我就这样挑着这几乎与我同高的行李摇摇晃晃走向村口。许久许久回过头来,母亲仍然站立河边,站立风中,远远地我能感到风中她那飞扬的衣襟飘动的黑发。母亲后来说,看着我那小小的背影摇摇晃晃越来越远,她的心疼得都麻木了,只是站在风中一动也不能动。而当我回过头来,向她挥手时,她才回过神,说不出那是难受,还是欣慰,泪水就在那时夺眶而出,流了满脸。好久好久,她都还记得我在风中挥手的样子,她甚至能感觉到我回眸时那稚气、坚毅却多了理解的目光,那已经走出了少年的目光!
(5)哦,母亲!我们面对面相处的时光,怕不是以千以万能计数的了,就是各自的背影,也熟悉得无法再熟了。可为什么记忆深处,一下下撞击心扉的,不是那早已熟透的面容或背影,而是那遥远的不经意间的一次回眸?
(6)哦,记忆之网啊!为什么网不住生活中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却每每网住了平淡如水的日子中,那一丝感动、一缕温馨……
(7)晨光渐渐明朗起来,母亲重新转过头,继续祝祷。微微牵动的嘴角,让我感受她发自肺腑的虔诚。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她曾经受难的日子,她向苍天祈求些什么?母亲是平凡的,她祈求的不外是合家的平安与和顺,是家人的幸福与健康,那是所有家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恒的祈求。母亲,你会祈求永远留住儿子15岁那下意识的回眸么?
(8)站在母亲身后,我合掌祈求:尽管岁月之流将越行越远,人生终将淡出舞台,哦,上苍,我祈求永远留住我的记忆之网,永远留住记忆之网上,母亲那遥远而亲近的——回眸!
(稍有删改)
[阅读指引]
爱意在回眸时涌动——《回眸》整体理解
本文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没有什么令人潸然泪下的煽情语言,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两次回眸。
第一次是儿时放学回来,见母亲伏案不停,“我”静静地站着对母亲的背影发呆。母亲温柔无比地回眸一笑,“去吧,去玩吧!”。“我”之所以对这次“回眸”印象深刻,是因为母亲回眸一笑让“我”幼小的心灵得到无比的满足。那淡淡的带着母性光辉的回眸一笑,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微笑,它蕴含着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呵护和爱意。那是世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最纯朴的爱,不带一丝一毫的杂质。那目光是如此的清澈,如此的深邃,这回眸一笑被儿子永远定格在心灵深处,烙在儿子的记忆里。
第二次回眸是“我”十五岁那一年,心高气傲、年轻气盛的“我”为了维护自己一点点所谓的男子汉的面子,固执地挑着几乎与“我”同高的行李摇摇晃晃走向村口。当“我”不经意间回头向母亲挥手告别,母亲心疼到麻木的地步,泪水夺眶而出。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一个年仅十五岁涉世未深的少年就要离开母亲的怀抱,投向那又苦又累的即使是成年人也难以忍受的插队生活,怎能不让母亲挂怀?母子俩的目光在对视时传递着几多不舍,几多理解。母亲知道儿子迟早会走出自己目光,独自闯世界,独自面对人生。世界上除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以剥离为最终目的,其余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所以母亲虽然舍不得儿子离开自己,但是对儿子的行为母亲却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第一次回眸是以母亲为主体,对儿子回眸一笑;第二次回眸是以“我”为主体,在村口回眸向母亲挥手告别。那浓浓的爱意在回眸中静静地流淌,一直流到母子双方的生命里。这样的回眸怎能不让我们感动?这样的爱意怎能不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深处?
真情于无声处自现——《回眸》细部揣摩
文章第1段作者就用诗一般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母亲晨曦祈祷图。
一顶乌亮的黑发——一根、两根白发——白发多了、更多了——几乎纯白。当“我”面对已经如此苍老的母亲时,“我”不禁感叹:“这是我的母亲么?”。同时,作者又自责:“有多久没有注意母亲的头发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深深的歉意和爱意的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2段描绘了一幅母子相拥图。
面对母亲的白发,“我”的心灵受到了震颤,情不自禁“揽住母亲瘦削的肩”。母亲“肩头战栗”、“眼角闪着盈盈的泪光”。这一刻,时间凝固,母子情永恒;这一刻,母子心相通;这一刻,整个世界为之动容。还有什么比这幅图画还美的图景呢?无需言语,无声中母子真情在流淌,心灵在碰撞。“我”也自然地回忆起了过去的母亲。
第3、4两段是文章的主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两次回眸图。
第一次是我儿时放学回来,看到母亲正伏案工作。“不抬头”,“铁笔的‘咝咝’声”,寥寥数笔就把一位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心怀学生的优秀教师形象给描绘出来了。“我”放学回来对勤奋工作的母亲背影出神,母亲感觉到儿子站在身后时,无比深情地回眸一笑。就是那黄昏时的回眸微笑充盈了儿子的整个心田,让儿子一生终生难忘。第二次回眸是年少时的“我”在即将走到村口时回头向母亲挥手告别。如果说母亲的回眸更多的是对儿子的怜爱,那么这次“我”的回眸则更多地体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我”本不属上山下乡的对象,可“我”执意要走,母亲给予了支持;母亲决定送“我”到村口,“我”却固执地拒绝,母亲竟同意了。此时的母亲对儿子的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但是,面对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就要离开母亲独自去闯世界,母亲怎能不担心呢?所以当“我”下意识地回眸时,那最原始的母爱就得到了真情诠释:“泪水夺眶而出,流了满脸”。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情此景最感人!
第5段“我”的情感喷发了,由两次回眸自然转入抒情,水到渠成。那朝夕相处的时光,那熟悉的背影敌不过遥远的不经意的一次回眸。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强烈地表达了“我”内心的感动。
第6段作者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告诉我们最能让人动情的不是那大悲大喜、大起大落,而是平平淡淡的感动和温馨。是啊,平平淡淡才是真!
第7、8两段写“我”由回忆过去回到现实中,母亲和“我”在晨光中祈求。母亲祈求合家平安与和顺,幸福与健康;“我”祈求永远记住母亲那亲近的回眸。在互相祈求中,母子之间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默默无语中,人类的大爱再一次得到印证。
美文于浑然处天成——《回眸》艺术特色赏析
本文情感真挚,感人至深,除了文章内容本身动人之外,还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一是语言诗化,表达多变。总体上,本文语言清新隽永,比如“母亲那一顶乌亮的黑发,曾经贯穿我的童年与少年”、“岁月的流水潺潺地流过,那一顶乌亮乌亮的黑发,遗落在人生的哪一道河弯,哪一隅水湄呢”。文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技巧,如对母亲头发的描写,对两次回眸的记叙,对母爱的抒发等。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多种句式,也为文章增色了不少,比如运用反问句来表达对母亲爱意的感动,运用感叹句直接抒情邓。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有力地表现了母亲的伟大形象,令人感动。
二是细节传神,形象动人。文章通过描写母亲头发这个细节简要勾勒出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儿时的“我”见到“风扬起她几丝乌亮的头发”;十五岁时的“我”“能感到风中她那飞扬的衣襟飘动的黑发”;“那一顶乌亮乌亮的黑发”随着“岁月的流水潺潺地流过”变成“几乎纯白”。文中还特意描写了母亲两次流泪,“泪水夺眶而出”,“已过古稀的她”“眼角闪着盈盈的泪光”。当然本文最大的细节是母亲的一次回眸和“我”的一次回眸。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母亲疼爱、理解和支持儿子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三是首尾圆和,结构匀称。文章以“晨光熹微,母亲祝祷”起笔,以“晨光渐渐明朗,我和母亲都在祈求”收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另外,第7段最后一句呼应第4段“十五岁那年的回眸”;第8段呼应第3段“母亲的回眸”,这样结构显得很匀称,具有美感。同时结尾两段也呼应标题“回眸”,为文章再浓抹一笔——强化了“我”对母亲的感动之心,感激之情!
(作者:江苏省泗阳中学高中 徐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