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就一个字。在美丽的水电城——宜昌,在“全国首届小学作文教学论坛”的现场,在王崧舟老师的作文教学课堂,这一个字,被演绎成了一篇篇动人的文章。我有幸亲历了这个演绎过程。或许,是这诗意的课堂触动了灵性的绽放,我很自然地联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三重境界”,这里,也想用这充满诗意的境界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悟。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师:请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纸,这是一张干净的白纸,清清爽爽,没有一个字。
生:(拿纸等候)
师:请拿出笔,听清楚要求。在这张最干净的纸上,写上你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五个人。也许你最爱的人不止五个,可只能写五个。
生:(开始写)
师:因为是你最爱的人,所以你的字一定是最工整的。你在写的时候,他们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你的面前。不着急,我们有的是时间。
生:……
师:最爱的五个人啊,带给我们是快乐,是温馨,是幸福,是家。好,现在请你拿起笔,听清楚要求:在我们最爱的人当中,请你划去一位。
生:(沉思、为难)
师:对不起,老师让你难过了。但这是规则,必须划去。请大家再划去一个。
生:……
师:孩子们,记住,这是规则!生活中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非常非常希望永远和他们在一起,可是,在一个雪花飘飘的早晨,或在一个大雨倾盆的黄昏,他们其中的一位离我们而去,永远永远不会再回来。孩子们,请拿起笔来,再划去其中一个。
生:(有的哭了)
师:放下笔,深深地吸一口气,在干净的白纸上,还剩下最后的两位,不管他们是谁,一定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定是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一定是你生命中最难以割舍的人,看着他们,你浮想联翩,你心中浮现曾经有过或不曾有过的感受,你是那样那样需要他们。我知道这非常残忍,可这是规则,必须把这最爱的两个人划去。
生:(趴在桌子上,流泪)
……
《“爱”就一个字》,台湾歌手张信哲几乎把这首歌唱到了家喻户晓。说六年级的学生也能信口哼来,我绝对相信,可要说这群孩子能将这个挂在嘴边的字,写成一篇篇触及心灵的文章,我表示怀疑。王老师巧妙地将心理测试的内容引进作文课堂,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看到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轻松而理性地进入状态,我的怀疑开始动摇。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悱愤”状态是启发教学的基础。王老师正是利用了测试中虚拟的失去,一步步将学生送上空无人烟的“高楼”,送进“高处不胜寒”的境地。虽然这对习惯了被照顾、被保护的独生子女来说是“残酷”的,但看到孩子们的心情在一次次的“失去”中变得复杂,目光在“望尽天涯路”的“悱愤”中变得凝重,我又不得不从心里赞叹这一精巧的设计。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片段一
师:请注视干净的纸上这五个你最爱的人的名字,静静地看着他们,你觉得他们还是五个符号吗?
生:不是,我看到了五个活生生的人。
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很温暖。
生:我感觉是心与心的温暖。
生:是无微不至的爱。
师:请换一张纸把刚才的过程以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三分钟。
片段二
师:你划去了谁?
生:我划去了我的舅妈,因为我觉得她在我的生活中不经常跟我接触,只是在我小的时候,她常带我玩,所以我把她划去了。
师:这不是理由,因为我分明看到你在划的时候,手在颤抖。
生:我心里不想划,可是……(孩子哭了)
师:我理解,但这是规则。
片段三
师:当你的笔尖触及你奶奶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受?
生:难受,不甘心。
师:还可以用别的词来形容内心的感受吗?
生:舍不得,很无奈!
师:当你划去爷爷的一瞬间,你想到了什么?
生:爷爷无微不至的爱
师:你能说一件事情吗?
生:有一次……(学生叙述了她生病时,爷爷送她去医院的事情)
师:你用手中的笔划去了他们的名字,你们感觉那笔还是笔吗?
生:它变成了一把刀,割断了亲情……
片段四
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亲、母亲是最亲的人,失去了他们的爱,你感到无助,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荒芜人烟的地方。
生:我仿佛掉进了冰窟窿。
师:你孤独,你想大声地喊——
生:爸爸、妈妈,我爱你!
师:我也有最爱的人,那是真的失去。我觉得很奇怪,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吗?他们都好好的,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个问题,你们这个年纪是该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请同学们把刚才发生的那一幕,用你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记下来。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开始,老师说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在你做的过程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的同桌,你的伙伴,你要好的朋友,其他的同学,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在说些什么,他们有一些怎样的表现?当你面对这五个最爱的人的时候,当你一次又一次地将他们划去的时候,你的手,你的笔,仿佛……当最后两位被你划去的一刹那,你脑海里边冒出的又是怎样的画面,一段怎样的故事?孩子们,把所有的这一切都用你的文字记下来。给大家十五分钟的时间。好,开始。
“‘爱’就一个字。”然而更多的时候,它像空气,像水分,像阳光,因为免费而遭忽视,因为习以为常而被遗忘。但是,有一天,你发现这些东西在一点点消失,你恐慌,你窒息……你突然间感到爱对于你是多么重要!你想倾诉,想表达……“作文课就是要让孩子们寻找到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找到这种难以抑制的感觉,要让他们感到有话想说。只有情动于中而辞发,孩子们的作文才能够做到下笔如流水。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深刻的体验。”这是我在王老师简短的报告中记下的“语录”。我突然明白:王老师勇敢而执着地选择“亲情测试”这个颇有争议的材料作为习作教学的课程资源,其实是在踏踏实实地做着一件事情——帮助学生寻找一种深度的情感体验。王老师的指导是到位的,从“写下”到“划去”,他指导的角度不同:“写”重在整体感知拥有的幸福,“划”重在细致体验失去的痛苦。而在四个“割舍”的环节中,每一步指导的侧重点都不相同:有“说表现”,有“谈感受”,有“想象画面”,有“回忆事件”……不是一步到位,亦不是浮光掠影,无论哪一步都渗透着深深的情感、浓浓的爱意。从“颤抖”到“不舍”、“无奈”,再到“孤独”、“无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深入,最后用15分钟的时间,写就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我们再进入这个游戏,把眼睛闭上。现在,我们眼前再次出现这五个最爱的人的名字。你把划去的痕迹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这时候,你发现,划去的痕迹,都没有了,五个你最爱的人在你的面前,熠熠闪光。那五个人的名字走进你的生命,有一股暖流从你的脚底往上升腾。你的脚热起来,你的身心热起来,你再一次被温暖包围……孩子们,我们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生:文章还没有题目。
师:假如为文章写题目,你想写什么?
生:《生离死别的爱》
师:给你提一个建议,给“生离死别”加上引号。
生:《不平常的爱》
生:《是笔还是刀?》
师:这个题目特别让人产生往下看的欲望。
生:《割舍不下的亲情》
生:《“失而复得”的爱》
生:《“残酷”的游戏》
生:《难忘的瞬间》
生:《亲情不是游戏》
……
师:你们的题目中最多的是一个“爱”字。《亲情不是游戏》是爱,《难忘的瞬间》也是爱,《“残酷”的游戏》是为了爱,《是笔还是刀?》发出这样的质问,是因为爱……你们长大了,成熟了。
短短的一个小时中,学生经历了从天堂一下子掉进地狱的痛苦,然后仿佛突然惊醒,突然明白了什么。蓦然间,那颗破碎的心化成了笔下的文章,这文字是什么?这文字是一颗颗温暖的心!“爱”就一个字,它就在孩子们的心里!
“爱”就一个字,透过这个字,我看到了学生心灵深处的真情独白;透过这个字,我看到了王老师充满诗意的教育境界;透过这个字,我看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希望。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师:请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纸,这是一张干净的白纸,清清爽爽,没有一个字。
生:(拿纸等候)
师:请拿出笔,听清楚要求。在这张最干净的纸上,写上你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五个人。也许你最爱的人不止五个,可只能写五个。
生:(开始写)
师:因为是你最爱的人,所以你的字一定是最工整的。你在写的时候,他们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你的面前。不着急,我们有的是时间。
生:……
师:最爱的五个人啊,带给我们是快乐,是温馨,是幸福,是家。好,现在请你拿起笔,听清楚要求:在我们最爱的人当中,请你划去一位。
生:(沉思、为难)
师:对不起,老师让你难过了。但这是规则,必须划去。请大家再划去一个。
生:……
师:孩子们,记住,这是规则!生活中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非常非常希望永远和他们在一起,可是,在一个雪花飘飘的早晨,或在一个大雨倾盆的黄昏,他们其中的一位离我们而去,永远永远不会再回来。孩子们,请拿起笔来,再划去其中一个。
生:(有的哭了)
师:放下笔,深深地吸一口气,在干净的白纸上,还剩下最后的两位,不管他们是谁,一定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定是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一定是你生命中最难以割舍的人,看着他们,你浮想联翩,你心中浮现曾经有过或不曾有过的感受,你是那样那样需要他们。我知道这非常残忍,可这是规则,必须把这最爱的两个人划去。
生:(趴在桌子上,流泪)
……
《“爱”就一个字》,台湾歌手张信哲几乎把这首歌唱到了家喻户晓。说六年级的学生也能信口哼来,我绝对相信,可要说这群孩子能将这个挂在嘴边的字,写成一篇篇触及心灵的文章,我表示怀疑。王老师巧妙地将心理测试的内容引进作文课堂,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看到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轻松而理性地进入状态,我的怀疑开始动摇。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悱愤”状态是启发教学的基础。王老师正是利用了测试中虚拟的失去,一步步将学生送上空无人烟的“高楼”,送进“高处不胜寒”的境地。虽然这对习惯了被照顾、被保护的独生子女来说是“残酷”的,但看到孩子们的心情在一次次的“失去”中变得复杂,目光在“望尽天涯路”的“悱愤”中变得凝重,我又不得不从心里赞叹这一精巧的设计。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片段一
师:请注视干净的纸上这五个你最爱的人的名字,静静地看着他们,你觉得他们还是五个符号吗?
生:不是,我看到了五个活生生的人。
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很温暖。
生:我感觉是心与心的温暖。
生:是无微不至的爱。
师:请换一张纸把刚才的过程以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三分钟。
片段二
师:你划去了谁?
生:我划去了我的舅妈,因为我觉得她在我的生活中不经常跟我接触,只是在我小的时候,她常带我玩,所以我把她划去了。
师:这不是理由,因为我分明看到你在划的时候,手在颤抖。
生:我心里不想划,可是……(孩子哭了)
师:我理解,但这是规则。
片段三
师:当你的笔尖触及你奶奶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受?
生:难受,不甘心。
师:还可以用别的词来形容内心的感受吗?
生:舍不得,很无奈!
师:当你划去爷爷的一瞬间,你想到了什么?
生:爷爷无微不至的爱
师:你能说一件事情吗?
生:有一次……(学生叙述了她生病时,爷爷送她去医院的事情)
师:你用手中的笔划去了他们的名字,你们感觉那笔还是笔吗?
生:它变成了一把刀,割断了亲情……
片段四
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亲、母亲是最亲的人,失去了他们的爱,你感到无助,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荒芜人烟的地方。
生:我仿佛掉进了冰窟窿。
师:你孤独,你想大声地喊——
生:爸爸、妈妈,我爱你!
师:我也有最爱的人,那是真的失去。我觉得很奇怪,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吗?他们都好好的,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个问题,你们这个年纪是该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请同学们把刚才发生的那一幕,用你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记下来。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开始,老师说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在你做的过程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的同桌,你的伙伴,你要好的朋友,其他的同学,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在说些什么,他们有一些怎样的表现?当你面对这五个最爱的人的时候,当你一次又一次地将他们划去的时候,你的手,你的笔,仿佛……当最后两位被你划去的一刹那,你脑海里边冒出的又是怎样的画面,一段怎样的故事?孩子们,把所有的这一切都用你的文字记下来。给大家十五分钟的时间。好,开始。
“‘爱’就一个字。”然而更多的时候,它像空气,像水分,像阳光,因为免费而遭忽视,因为习以为常而被遗忘。但是,有一天,你发现这些东西在一点点消失,你恐慌,你窒息……你突然间感到爱对于你是多么重要!你想倾诉,想表达……“作文课就是要让孩子们寻找到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找到这种难以抑制的感觉,要让他们感到有话想说。只有情动于中而辞发,孩子们的作文才能够做到下笔如流水。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深刻的体验。”这是我在王老师简短的报告中记下的“语录”。我突然明白:王老师勇敢而执着地选择“亲情测试”这个颇有争议的材料作为习作教学的课程资源,其实是在踏踏实实地做着一件事情——帮助学生寻找一种深度的情感体验。王老师的指导是到位的,从“写下”到“划去”,他指导的角度不同:“写”重在整体感知拥有的幸福,“划”重在细致体验失去的痛苦。而在四个“割舍”的环节中,每一步指导的侧重点都不相同:有“说表现”,有“谈感受”,有“想象画面”,有“回忆事件”……不是一步到位,亦不是浮光掠影,无论哪一步都渗透着深深的情感、浓浓的爱意。从“颤抖”到“不舍”、“无奈”,再到“孤独”、“无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深入,最后用15分钟的时间,写就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我们再进入这个游戏,把眼睛闭上。现在,我们眼前再次出现这五个最爱的人的名字。你把划去的痕迹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这时候,你发现,划去的痕迹,都没有了,五个你最爱的人在你的面前,熠熠闪光。那五个人的名字走进你的生命,有一股暖流从你的脚底往上升腾。你的脚热起来,你的身心热起来,你再一次被温暖包围……孩子们,我们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生:文章还没有题目。
师:假如为文章写题目,你想写什么?
生:《生离死别的爱》
师:给你提一个建议,给“生离死别”加上引号。
生:《不平常的爱》
生:《是笔还是刀?》
师:这个题目特别让人产生往下看的欲望。
生:《割舍不下的亲情》
生:《“失而复得”的爱》
生:《“残酷”的游戏》
生:《难忘的瞬间》
生:《亲情不是游戏》
……
师:你们的题目中最多的是一个“爱”字。《亲情不是游戏》是爱,《难忘的瞬间》也是爱,《“残酷”的游戏》是为了爱,《是笔还是刀?》发出这样的质问,是因为爱……你们长大了,成熟了。
短短的一个小时中,学生经历了从天堂一下子掉进地狱的痛苦,然后仿佛突然惊醒,突然明白了什么。蓦然间,那颗破碎的心化成了笔下的文章,这文字是什么?这文字是一颗颗温暖的心!“爱”就一个字,它就在孩子们的心里!
“爱”就一个字,透过这个字,我看到了学生心灵深处的真情独白;透过这个字,我看到了王老师充满诗意的教育境界;透过这个字,我看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希望。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