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呼吸道传染病传播范围广泛,传播迅速,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集的影响,控制难度较大,是危害性极大的一种传染病。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152-01
20世纪末,针对水痘、风疹、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发达国家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制定颁布相关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标准和准则。与此同时,我国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大规模传染后也出台相关预防和隔离的规范与标准。尽管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齐心合作,使得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然而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仍然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所以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任重而道远,现本文就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予以综述,旨在进一步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
1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
1.1 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1.2 传染源:①病原携带者;②患呼吸道传染病患者;③动物传染;④隐性感染者。
1.3 传播途径[1]:①经飞沫传播 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飞沫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因此,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②经飞沫核传播 飞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所组成。飞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较长,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此方式传播。③经尘埃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较大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凡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孢,均可以此种方式传播。
1.4 流行特征:①强度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可呈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②地区特: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只限于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发生,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只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此等传染病因有其地区特征,均称地方性传染病。③季节特征: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升降,不同的传染病大致上有不同的季节性。季节性的发病率升高。与温度、湿度、传播媒介因素、人群流动有关。
2 预防与控制
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必须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规律,采取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即采取第一级预防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采取第二、三级预防措施控制疾病的发展。
2.1 第一级预防[2]:1.改善环境措施 主要是运用卫生监督的措施,保护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食物和土壤免受环境污染物污染,消除或控制环境中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这是预防疾病发生最积极、最根本的措施。2.增进人体健康的措施 1)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根据疾病发生的因素分析,由于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不科学引起的疾病约占一半左右。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注意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2) 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在与传染病作斗争中,预防接种对预防传染病发生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所以预防接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第一级预防措施。
2.2 第二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包括疾病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疾病专门防治机构,建立传染病、职业病报告制度以及疾病监测制度等。其中对高危人群实行定期有效的筛检对慢性病的二级预防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意义。推行早期有效的筛检方法可以起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良好效果。
2.3 第三级预防:三级预防在疾病防制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类型疾病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对病因明确的疾病,特别是病变不可逆的疾病,一定要尽力采取一级预防为主,;对病因尚不够明确,一级预防效果尚难肯定的疾病,在尽量做好一级预防外,要重点做好二级预防;对所有已患病的中、晚期病人,也要尽力做好三级预防,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3 结语
本文就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予以综述,主要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特征以及预防措施进行阐述。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3]: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場所;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
参考文献
[1]李倩,凌罗亚,蒋征刚,等.浙江省2001—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I):27.
[2]沈伟.呼吸道传染病的隔离与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6,23(5):449-451.
[3]金奇.严重传染病防治基础研究[J].生命科学,2005,10,17(5):379-381.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152-01
20世纪末,针对水痘、风疹、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发达国家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制定颁布相关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标准和准则。与此同时,我国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大规模传染后也出台相关预防和隔离的规范与标准。尽管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齐心合作,使得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然而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仍然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所以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任重而道远,现本文就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予以综述,旨在进一步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
1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
1.1 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1.2 传染源:①病原携带者;②患呼吸道传染病患者;③动物传染;④隐性感染者。
1.3 传播途径[1]:①经飞沫传播 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飞沫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因此,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②经飞沫核传播 飞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所组成。飞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较长,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此方式传播。③经尘埃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较大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凡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孢,均可以此种方式传播。
1.4 流行特征:①强度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可呈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②地区特: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只限于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发生,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只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此等传染病因有其地区特征,均称地方性传染病。③季节特征: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升降,不同的传染病大致上有不同的季节性。季节性的发病率升高。与温度、湿度、传播媒介因素、人群流动有关。
2 预防与控制
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必须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规律,采取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即采取第一级预防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采取第二、三级预防措施控制疾病的发展。
2.1 第一级预防[2]:1.改善环境措施 主要是运用卫生监督的措施,保护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食物和土壤免受环境污染物污染,消除或控制环境中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这是预防疾病发生最积极、最根本的措施。2.增进人体健康的措施 1)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根据疾病发生的因素分析,由于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不科学引起的疾病约占一半左右。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注意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2) 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在与传染病作斗争中,预防接种对预防传染病发生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所以预防接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第一级预防措施。
2.2 第二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包括疾病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疾病专门防治机构,建立传染病、职业病报告制度以及疾病监测制度等。其中对高危人群实行定期有效的筛检对慢性病的二级预防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意义。推行早期有效的筛检方法可以起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良好效果。
2.3 第三级预防:三级预防在疾病防制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类型疾病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对病因明确的疾病,特别是病变不可逆的疾病,一定要尽力采取一级预防为主,;对病因尚不够明确,一级预防效果尚难肯定的疾病,在尽量做好一级预防外,要重点做好二级预防;对所有已患病的中、晚期病人,也要尽力做好三级预防,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3 结语
本文就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予以综述,主要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特征以及预防措施进行阐述。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3]: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場所;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
参考文献
[1]李倩,凌罗亚,蒋征刚,等.浙江省2001—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I):27.
[2]沈伟.呼吸道传染病的隔离与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6,23(5):449-451.
[3]金奇.严重传染病防治基础研究[J].生命科学,2005,10,17(5):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