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失分的三种情况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y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做诗歌鉴赏类题时,得分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功底太差,读不懂诗歌内容;二是平时积累太少,理解不了诗歌的主旨;三是方法不对路,答题时胡乱处理。前两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得了的,但只要注意一下方法,稍加辨别,第三个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诗歌鉴赏题失分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无视题干要求,均按一个模式答题
   不少学生在做题时,不仔细审读题干要求,认为有共同字眼的题目就是同一个答题思路。比如,见“写景”二字就都按意境类题处理。而实际上,题干中出现“写景”二字时,常见的就有“描绘了怎样的景物”和“是怎样描绘景物的”两种问法,前一种是意境题,但后一种却是技巧题。若是技巧题,就不能按“描摹图景——点明氛围——分析情感”的思路处理,而应先指明景物描写的方法,如,动静、虚实、远近、视听等,再借助原诗句去分析这种方法是如何体现的。以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为例进行分析: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前两联是怎样写景的。
   像这种问法,就问的是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景物。诗的前两联,主要是写禅智寺的静。第一联是从动的角度,或以动衬静,来写景,“雨过一蝉噪”,是说秋雨过后,蝉的叫声嘶哑而聒噪,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幽静。第二联是从视觉角度,或视听结合的方法,来写景,“飘萧松桂秋”是指诗人看到在风中摇摆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青苔满阶砌”是说诗人看到寺中的台阶上长满青苔,暗示了寺内的空寂人稀。
   二、忽视对原诗的研读,情感分析生搬硬套
   多数诗歌鉴赏题都有对情感的分析,但由于学生不善于从标题、内容、注解等处去解读原诗,加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无法分析诗作的背景,以致于在分析情感时,就只能把课内知道的一些硬套上去。比如,见女子思念丈夫,就以为这丈夫是征战在外的,情感就必定是对战争的厌恶。孰不知,男子漂泊在外,除了征戍,也可能是为官或经商。但只要原诗没表明是哪一种,就只好说是思念之情。以欧阳修的《阮郎归》为例进行分析: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涵的情感。
   像这首词,词牌名“阮郎归”跟主旨无关,又无注解,就只能研读原诗。词的下阕,是说天色渐晚时,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从原诗内容上,丝毫看不出它跟战争有什么关系,因而情感上就不能说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三、不理解专业术语,技巧判断乱答一气
   诗歌鉴赏中的技巧种类繁多,大类上虽然只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或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种,但每个大类下面又细分出八九个小类。学生的常见问题是不但无法区分大类下面的各个小类,连大类之间也常混淆不清。其实,只要多加比对,多加记忆,要区分彼此还是不难的。以朱敦儒的《卜算子·旅雁》为例进行分析: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的注解上表明,此词反映的背景是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再看看词的内容,就不难明白,词中的旅雁就象是和作者一样的南逃的难民。那它的表现手法就应是托物言志(或象征),而不是借景抒情,更不是对比或借代了,因为原词既没有拿旅雁和他物或人作比,也不是某物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一、前言   团体操是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综合性的集体表演项目。它是以体操为主体,包容各种各样的体育、文艺形式。动作造型、队形图案和艺术装饰(音乐、道具、服装乃至背景、场景、灯光等)是团体操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团体操的规模少至几十人多达成千上万人,在大的场(馆)中进行表演,堪称广场体育艺术。团体操是体操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手
期刊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有了很多的变化,很多老师蓦然发现:语文教学应该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关注与提升。于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每节语文课都追求的目标。老师们甚至希望,一节课就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所以,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
期刊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因此创新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备受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展开创新教学,势在必行。下面谈谈我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是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   一、生活教学与体验教学的结合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
期刊
非正式群体,是指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正式群体而言自发形成的无正式规定的自然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于班中。有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向上,对于班的管理有大的促进作用;有的非正式群体性质中性,对班的管理无所谓好与坏;有的非正式群体却对班的管理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专门跟班主任唱“对台戏”。   一、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非正式群体有以下特点:   1.结构比较松散,这种群体没有
期刊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输入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这些著名的教育理论无不说明,最有效的教育就是方法的教育。笔者以为就古诗鉴赏而言,引导学生掌握以下鉴赏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事半而功倍。   1、通读纵览,整体把握。   叶圣陶曾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就是强调重视理清
期刊
课程的改革既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把学生从观察现象引领到探索现象的观念上来,培养学生具有能力的实际本领。也就是说,要求教师把以往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观念彻底地转变过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理解教学的本质   教学应该注重
期刊
针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或篇章结构,三言两语的给予平价,这就是作文批语。作文批语分眉批、旁批和尾批,作文批语虽然短小,其作用却不小。客观、中肯、有见地的批语,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如此,它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作文是学生心理情感和思想意识的充分流露和表现   有道是:言为心声。作文不过是笔言,学生对某种现象的看法,对某个问
期刊
众所周知,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宰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结构,自主运用知识.也就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怎么样去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呢?关键的是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跳脱出来,渐渐地隐身,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服务。下面我就一我自身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为
期刊
很多初中学生非常辛苦地练习、记忆相关知识,只是到头来总缺乏运用能力。在日常语文能力运用中,说则支支吾吾,很难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有效传递信息;写则大量造假,假情节、假感情,以至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受到严重影响。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应该对忽视语文能力培养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造成忽视语文能力培养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一、来自教材编排的原因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型以讲读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强调知
期刊
关于《我的叔叔于勒》,教材把它的主题定位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态情形和人性的异化,还有另一个方面的主题,是反映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这两点在小说中自然也有相应的体现,然而还原文本,做深入分析,会发现主题还可以深入探究。   先从人教版课后练习第三题说起,这个题目是这样的:   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学生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