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如何调适就业心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心理 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6-0-02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寒窗苦读十余年就是为了在毕业时,能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职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并通过在自己的岗位上艰苦奋斗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也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其心理问题常表现出以下几点:
1.1 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大多数大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等。
1.2 依赖与从众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不是主动出去找单位,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和父母身上,坐等用人单位来找自己。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就业时不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专业来选择单位,而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招聘位置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
1.3 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有的毕业生虽有抱负,有追求,自身也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不是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目标,改变择业策略,而是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埋怨自己所学专业没有用,抱怨就业机会不公平,不是知难而进而是消极等待。
1.4 自卑与自负心理
自卑与自负是大学生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种心理障碍。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不敢正视现实,总是认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用人单位要求很高,而自己的综合素质低等,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则容易自负,认为自己做任何工作都得心应手,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就业的期望值定得非常高,过分挑剔。在择业过程中,他们总是好高骛远,不能清醒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有时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过分看重眼前利益,结果是挑来挑去,错失许多良机。一旦出现求职失败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过程当中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2.1 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正确,对社会、企业的认识又完全脱节
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学与用脱节,缺乏对将来就业岗位群的相关认识。而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这就导致部分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自己是盲目的、模糊的、处于重压状态下的,出现迷茫、焦虑、恐惧的心理在所难免。
2.2 部分大学生缺乏自信心,没有主见
部分大学生考虑问题瞻前顾后,人云亦云,就业时就会表现为依赖或从众心理。形成择业“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自信心,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
2.3 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全,对自身条件评价不准确
在择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在所难免。许多大学毕业生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往往有“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时”的自我满足心理,因此择业的期望值也较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人职匹配”的理论基础,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往往是事与愿违,较难顺利就业。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发生偏差。
2.4 部分毕业生过于自信,盲目乐观或者过于悲观,脱离实际
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对自我就业的条件评价过高,因而对择业自负挑剔,往往造成失误,失去了本来有利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有的对自我就业的条件评价不高或过低,在择业的人生关头,不敢和不善于推销自我,也丧失了许多成功的机会。自信的品质是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实力,有了自信,便有了走向理想的勇气,有了表达自我、推销自我的毅力与果断,就不会轻易放弃竞争的希望,就不容易怯懦犹豫、紧张不安。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毕业生择业心态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大学生本人的因素,也有高校、社会的因素。每个毕业生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以一种正确的、合乎实际的心态来就业。
3.1 大学生应客观地认识自己
3.1.1 分析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能力特点,合理定位。
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学的方法来评估分析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自己所具备的能力,结合社会需求来定位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
3.1.2 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职业。
大学生在择业时适当考虑自己的气质特征和个性特点,有利于在未来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所长,求得更大的发展。另外,独生子女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基本对象,然而,部分家长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其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独立性。独生子女择业时往往畏惧不前,受到挫折时往往怨天尤人。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自卑、自负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3.2 职业指导人员可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构建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其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3.2.1 在学校加强职业指导工作。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职业指导,使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通过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进一步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充分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难问题的实质和自身未来的就业方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教育,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从而达到就业心理调适的目的。
3.2.2 构建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大学生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对就业的方式、过程、技巧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面对用人单位的询问,心中常一片空白,只能措手不及地忙乱应对,甚至由于高度紧张,无法向招聘人员充分展示自身的真实素质和能力,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求职技巧和应有的社交礼仪,能做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进行自我介绍和平等地与用人单位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及时调整,排除学生在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3.2.3 增强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今,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从学校生活一开始,就要指导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自己设计职业生涯,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能力,决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同学团队合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逐步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3.3 大学生应学会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调适
大学生在就业面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为了保持心理平衡,可以选用下列方法来进行心理调节:
3.3.1 理智思考。
一个人遇到困难或挫折能做到理智思考很不容易,在现实面前勇于改变自己不合理、不切实际的理念更非易事。人要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能理智地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能保持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随时修正自己不合理的想法,不要固守原有的僵化观念。所以,毕业生在就业时,要学会理智思考,灵活变通。
3.3.2 自我激励。
毕业生就业面试信心不足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自我激励:一是自我暗示,如“我一定能成功”、“不要紧张”等想法,可以缓解过分紧张的情绪,增强自信心。二是大胆实践,主动出击,用行动来激励自己,如主动与用人单位代表握手、打招呼等。
3.3.3 学会放松。
就业面试时如遇到心情紧张,可以通过自我放松来进行消除。稳定情绪,闭眼静心,排除杂念,多想一些快乐的事情,这样有利于放松心情。
3.3.4 自我安慰。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面对这些问题时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进行适当的自我安慰,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3.3.5 适当宣泄。
因挫折造成焦虑、抑郁时,也可通过适当宣泄的方法来排除不良情绪。常见方法有:倾诉、哭泣或进行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运动。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将得到加强,可以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就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就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 李铭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读本[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
[2] 周春燕.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5:13-15.
[3] 王北阳.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32-34.
[4] 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3-535.
[5] 陈核来.论大学生的就业观[J].福建财会管理(学院学报).2003,2:53-55.
[6] 刘华山等.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1-100.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心理 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6-0-02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寒窗苦读十余年就是为了在毕业时,能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职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并通过在自己的岗位上艰苦奋斗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也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其心理问题常表现出以下几点:
1.1 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大多数大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等。
1.2 依赖与从众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不是主动出去找单位,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和父母身上,坐等用人单位来找自己。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就业时不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专业来选择单位,而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招聘位置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
1.3 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有的毕业生虽有抱负,有追求,自身也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不是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目标,改变择业策略,而是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埋怨自己所学专业没有用,抱怨就业机会不公平,不是知难而进而是消极等待。
1.4 自卑与自负心理
自卑与自负是大学生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种心理障碍。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不敢正视现实,总是认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用人单位要求很高,而自己的综合素质低等,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则容易自负,认为自己做任何工作都得心应手,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就业的期望值定得非常高,过分挑剔。在择业过程中,他们总是好高骛远,不能清醒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有时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过分看重眼前利益,结果是挑来挑去,错失许多良机。一旦出现求职失败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过程当中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2.1 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正确,对社会、企业的认识又完全脱节
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学与用脱节,缺乏对将来就业岗位群的相关认识。而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这就导致部分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自己是盲目的、模糊的、处于重压状态下的,出现迷茫、焦虑、恐惧的心理在所难免。
2.2 部分大学生缺乏自信心,没有主见
部分大学生考虑问题瞻前顾后,人云亦云,就业时就会表现为依赖或从众心理。形成择业“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自信心,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
2.3 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全,对自身条件评价不准确
在择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在所难免。许多大学毕业生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往往有“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时”的自我满足心理,因此择业的期望值也较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人职匹配”的理论基础,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往往是事与愿违,较难顺利就业。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发生偏差。
2.4 部分毕业生过于自信,盲目乐观或者过于悲观,脱离实际
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对自我就业的条件评价过高,因而对择业自负挑剔,往往造成失误,失去了本来有利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有的对自我就业的条件评价不高或过低,在择业的人生关头,不敢和不善于推销自我,也丧失了许多成功的机会。自信的品质是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实力,有了自信,便有了走向理想的勇气,有了表达自我、推销自我的毅力与果断,就不会轻易放弃竞争的希望,就不容易怯懦犹豫、紧张不安。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毕业生择业心态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大学生本人的因素,也有高校、社会的因素。每个毕业生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以一种正确的、合乎实际的心态来就业。
3.1 大学生应客观地认识自己
3.1.1 分析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能力特点,合理定位。
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学的方法来评估分析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自己所具备的能力,结合社会需求来定位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
3.1.2 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职业。
大学生在择业时适当考虑自己的气质特征和个性特点,有利于在未来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所长,求得更大的发展。另外,独生子女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基本对象,然而,部分家长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其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独立性。独生子女择业时往往畏惧不前,受到挫折时往往怨天尤人。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自卑、自负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3.2 职业指导人员可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构建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其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3.2.1 在学校加强职业指导工作。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职业指导,使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通过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进一步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充分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难问题的实质和自身未来的就业方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教育,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从而达到就业心理调适的目的。
3.2.2 构建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大学生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对就业的方式、过程、技巧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面对用人单位的询问,心中常一片空白,只能措手不及地忙乱应对,甚至由于高度紧张,无法向招聘人员充分展示自身的真实素质和能力,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求职技巧和应有的社交礼仪,能做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进行自我介绍和平等地与用人单位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及时调整,排除学生在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3.2.3 增强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今,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从学校生活一开始,就要指导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自己设计职业生涯,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能力,决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同学团队合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逐步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3.3 大学生应学会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调适
大学生在就业面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为了保持心理平衡,可以选用下列方法来进行心理调节:
3.3.1 理智思考。
一个人遇到困难或挫折能做到理智思考很不容易,在现实面前勇于改变自己不合理、不切实际的理念更非易事。人要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能理智地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能保持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随时修正自己不合理的想法,不要固守原有的僵化观念。所以,毕业生在就业时,要学会理智思考,灵活变通。
3.3.2 自我激励。
毕业生就业面试信心不足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自我激励:一是自我暗示,如“我一定能成功”、“不要紧张”等想法,可以缓解过分紧张的情绪,增强自信心。二是大胆实践,主动出击,用行动来激励自己,如主动与用人单位代表握手、打招呼等。
3.3.3 学会放松。
就业面试时如遇到心情紧张,可以通过自我放松来进行消除。稳定情绪,闭眼静心,排除杂念,多想一些快乐的事情,这样有利于放松心情。
3.3.4 自我安慰。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面对这些问题时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进行适当的自我安慰,缓解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3.3.5 适当宣泄。
因挫折造成焦虑、抑郁时,也可通过适当宣泄的方法来排除不良情绪。常见方法有:倾诉、哭泣或进行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运动。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将得到加强,可以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就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就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 李铭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读本[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
[2] 周春燕.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5:13-15.
[3] 王北阳.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32-34.
[4] 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3-535.
[5] 陈核来.论大学生的就业观[J].福建财会管理(学院学报).2003,2:53-55.
[6] 刘华山等.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