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月》是一篇充满着浓郁情愫的优美散文,主要描述了在轮船的甲板上,作者和小外甥沐浴着清幽的月光,一起吟诵有关月光的诗句,并由此产生了众多美好的遐想。整篇文章就如同是一幅古朴的卷轴画一般,随着静谧的文字徐徐铺开,将读者都带进了那个“清幽旷远”的迷人境界中。
这篇课文共有21个自然段,彰显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行文始终以“月”为描写的线索,既展现了幽静的“江中之月”,也经历了愉悦的“诗中之月”,更延伸美妙的“心中之月”。自然界的江水和月光、古典的诗歌和当下的幻想,巧妙地融为一体。读者在江中之月的美妙中流连,在诗中之月的幽远中回味,更在心中之月中浮想联翩。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遵循作者创作的思路和结构设计,依循着月之轨迹,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潜心会文,赏析词句,引导学生尽情享受这场诗歌与月光的饕餮盛宴。
一、联想感知,感受“江中月”的清幽旷远
课文开篇的第1、第2自然段,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美妙的月夜江景图。这段文字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作者观察的视角从天上的星空月夜到江面的静谧波动,再不断向江两岸、江天交界之处蔓延扩展,形成了由上至下、从中间到两边的鲜明层次。这段文字体现出浓烈的色彩之美:月光与江水,皎洁纯净,相得益彰;芦荡、山峰和树林,形成了黑色剪影,与前面的事物在一明一暗的对比中,形成了一幅光影交织的动态场景。这段文字有着动静和谐美:月亮慵懒地出来吐洒清辉,江水自然地流动,光斑跳动,剪影更是伸展起伏……如此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再现了江水融入月亮形成的灵动画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如此众多的动作交互融合在一起,并没有让人产生臃肿累赘之感,反而在自然和谐的叠加之后给人一种安详惬意的静谧之感,形成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深邃意境。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需顺应文字呈现出来的表达风格,尽可能地运用感性的方式,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文字之中,激发他们的想象意识,沉浸在文本语言所营造的世界中。教学中尤其要避免肢解文本,尽量保持文本整体画面的美感。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设计成为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板块:指名诵读,想象画面。教师通过语言和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出切实可感的画面。月亮出来了,将余晖洒向柔和的江面,水光交融,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
第二板块:紧扣核心,体悟细节。请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语言,抓住语段中最为核心、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进行聚焦,写批注,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并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享。
第三板块:聚焦表达,梳理结构。在学生深入细节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将关注力重新回归到这一语段的整体视角上来。并在把握文本整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这段文字在表达上有着怎样的特点,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第四板块:音乐激情,内化语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与文字相匹配的画面和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浸润下,美美地朗读,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第五板块:语段小结,拟定标题。教师在学生想象画面、体悟细节、梳理结构、内化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小结:这段文字以描写江景、月景,展现了江月交融的画面之感,引导学生提炼出“江中月”的标题,并进行板书。
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避免了机械的串讲串问,避免了对文本语言的机械剖析,而是以整体性的板块结构呈现,保护了文本的整体美感,更契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体悟到了江中月清幽旷远、深邃静谧的氛围与情境。
二、揣摩拓展,体悟“诗中月”的迥异情味
课文从第3~13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作者和小外甥围绕着“月亮”进行对诗的情境。“月亮”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众多的诗人都将自己内心的思念之情寄托在月亮之上,用精美凝练的语言创设出丰富优美的审美意境。但由于具体环境和诗人心境不同,月亮在不同的诗歌中也呈现出多维化的情感体验和丰富内涵。李白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描述了自己儿时记忆中的月亮,苏轼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而孟浩然则在“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描会了倍感温暖而亲切的月亮,张继则是夜宿他乡时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表达自己寂寥凄苦的思念之情……
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从两人所对诗歌入手,感受一个个情感迥异的作者,借助月亮真正走进每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进行适度拓展,紧扣文中的省略号进行拓展与联想。
第一板块:体悟情感。圈画出课文中所罗列出的诗歌,在自由朗读中说说诗句选自哪里,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第二板块:拓展延伸。古典诗词中描写月亮的诗歌远远不止课文中所罗列的六首,教师组织学生调动自己的原始积累,回憶还有哪些描写月亮的经典诗句,在配乐诵读中进行现场的对诗比赛。
第三板块:总结提升。结合众多描写月亮的诗歌,可以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月亮,每个诗人笔下的月亮都是不同的,是诗人创作时心境的自然体现……
第四板块:拟定标题。月光下的诗歌,诗歌中的月亮,请学生模仿课文中第一板块“江中月”的标题,提炼这段文字的小标题“诗中月”,并进行板书。
三、放飞想象,感受“心中月”的新奇独特
课文至此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向深处行文。第14~21自然段将描写的重点推向了聪明好学、机智可爱的小外甥,通过与他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孩童不一样的思维,看到了孩童眼中完全不同的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样的比喻的确令人惊叹。更令人惊讶的是课文第19自然段中的一段描述:“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多么富有童话的气息,极富童真,与自然界的科学原理完美契合。在小外甥的感染之下,作者也放飞了自己想象的翅膀,以成人的视角,在这清幽旷远的意境中想象,作者并没有进行实实在在的描写,而是以一个省略号的方式带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
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入乎其内,联系自然界月盈月亏的现象感受小外甥思维的新颖独特;也可以引导学生出乎其外,紧扣课文中的省略号,写写作者心中的月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环节的尝试。
第一板块:紧扣核心,圈画批注。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是什么?你是如何来评价小外甥的想象的?引导学生以孩童的视角关注小外甥的想象,感受其想象的奇特美妙、童真童趣。
第二板块:抓住画面,体悟内蕴。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月盈月亏”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对照小外甥口中“闭上”“偷偷睁开”“圆圆地睁大”所对应的自然现象,真正感受其内在的独特性和合理性。
第三板块:多种形式诵读感悟。这部分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普通的语段,但深深考究就会发现这分明是一首赞美月亮的诗篇,教师尝试将语段分解成为诗行进行诵读。
第四板块:展开幻想,实践表达。课文最后的省略号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这个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你能从作者的视角出发,补充作者想象的内容吗?
第五板块:小结内容,提炼标题。课文中的小外甥和作者都放飞了想象的翅膀,连同我们的思绪都一起跟着飘荡、幻想,你结合上述的两个语段,给这段拟定一个小标题“心中月”。
《望月》是一篇以月亮为主题的文章,教学这篇课文就是师生的一次精神之旅,和学生一起沐浴着诗歌和月光,让心灵得到净化,让语言智能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新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这篇课文共有21个自然段,彰显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行文始终以“月”为描写的线索,既展现了幽静的“江中之月”,也经历了愉悦的“诗中之月”,更延伸美妙的“心中之月”。自然界的江水和月光、古典的诗歌和当下的幻想,巧妙地融为一体。读者在江中之月的美妙中流连,在诗中之月的幽远中回味,更在心中之月中浮想联翩。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遵循作者创作的思路和结构设计,依循着月之轨迹,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潜心会文,赏析词句,引导学生尽情享受这场诗歌与月光的饕餮盛宴。
一、联想感知,感受“江中月”的清幽旷远
课文开篇的第1、第2自然段,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美妙的月夜江景图。这段文字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作者观察的视角从天上的星空月夜到江面的静谧波动,再不断向江两岸、江天交界之处蔓延扩展,形成了由上至下、从中间到两边的鲜明层次。这段文字体现出浓烈的色彩之美:月光与江水,皎洁纯净,相得益彰;芦荡、山峰和树林,形成了黑色剪影,与前面的事物在一明一暗的对比中,形成了一幅光影交织的动态场景。这段文字有着动静和谐美:月亮慵懒地出来吐洒清辉,江水自然地流动,光斑跳动,剪影更是伸展起伏……如此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再现了江水融入月亮形成的灵动画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如此众多的动作交互融合在一起,并没有让人产生臃肿累赘之感,反而在自然和谐的叠加之后给人一种安详惬意的静谧之感,形成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深邃意境。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需顺应文字呈现出来的表达风格,尽可能地运用感性的方式,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文字之中,激发他们的想象意识,沉浸在文本语言所营造的世界中。教学中尤其要避免肢解文本,尽量保持文本整体画面的美感。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设计成为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板块:指名诵读,想象画面。教师通过语言和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出切实可感的画面。月亮出来了,将余晖洒向柔和的江面,水光交融,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
第二板块:紧扣核心,体悟细节。请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语言,抓住语段中最为核心、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进行聚焦,写批注,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并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享。
第三板块:聚焦表达,梳理结构。在学生深入细节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将关注力重新回归到这一语段的整体视角上来。并在把握文本整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这段文字在表达上有着怎样的特点,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第四板块:音乐激情,内化语言。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与文字相匹配的画面和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浸润下,美美地朗读,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第五板块:语段小结,拟定标题。教师在学生想象画面、体悟细节、梳理结构、内化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小结:这段文字以描写江景、月景,展现了江月交融的画面之感,引导学生提炼出“江中月”的标题,并进行板书。
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避免了机械的串讲串问,避免了对文本语言的机械剖析,而是以整体性的板块结构呈现,保护了文本的整体美感,更契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体悟到了江中月清幽旷远、深邃静谧的氛围与情境。
二、揣摩拓展,体悟“诗中月”的迥异情味
课文从第3~13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作者和小外甥围绕着“月亮”进行对诗的情境。“月亮”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众多的诗人都将自己内心的思念之情寄托在月亮之上,用精美凝练的语言创设出丰富优美的审美意境。但由于具体环境和诗人心境不同,月亮在不同的诗歌中也呈现出多维化的情感体验和丰富内涵。李白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描述了自己儿时记忆中的月亮,苏轼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而孟浩然则在“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描会了倍感温暖而亲切的月亮,张继则是夜宿他乡时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表达自己寂寥凄苦的思念之情……
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从两人所对诗歌入手,感受一个个情感迥异的作者,借助月亮真正走进每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进行适度拓展,紧扣文中的省略号进行拓展与联想。
第一板块:体悟情感。圈画出课文中所罗列出的诗歌,在自由朗读中说说诗句选自哪里,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第二板块:拓展延伸。古典诗词中描写月亮的诗歌远远不止课文中所罗列的六首,教师组织学生调动自己的原始积累,回憶还有哪些描写月亮的经典诗句,在配乐诵读中进行现场的对诗比赛。
第三板块:总结提升。结合众多描写月亮的诗歌,可以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月亮,每个诗人笔下的月亮都是不同的,是诗人创作时心境的自然体现……
第四板块:拟定标题。月光下的诗歌,诗歌中的月亮,请学生模仿课文中第一板块“江中月”的标题,提炼这段文字的小标题“诗中月”,并进行板书。
三、放飞想象,感受“心中月”的新奇独特
课文至此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向深处行文。第14~21自然段将描写的重点推向了聪明好学、机智可爱的小外甥,通过与他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孩童不一样的思维,看到了孩童眼中完全不同的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样的比喻的确令人惊叹。更令人惊讶的是课文第19自然段中的一段描述:“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多么富有童话的气息,极富童真,与自然界的科学原理完美契合。在小外甥的感染之下,作者也放飞了自己想象的翅膀,以成人的视角,在这清幽旷远的意境中想象,作者并没有进行实实在在的描写,而是以一个省略号的方式带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
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入乎其内,联系自然界月盈月亏的现象感受小外甥思维的新颖独特;也可以引导学生出乎其外,紧扣课文中的省略号,写写作者心中的月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环节的尝试。
第一板块:紧扣核心,圈画批注。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是什么?你是如何来评价小外甥的想象的?引导学生以孩童的视角关注小外甥的想象,感受其想象的奇特美妙、童真童趣。
第二板块:抓住画面,体悟内蕴。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月盈月亏”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对照小外甥口中“闭上”“偷偷睁开”“圆圆地睁大”所对应的自然现象,真正感受其内在的独特性和合理性。
第三板块:多种形式诵读感悟。这部分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普通的语段,但深深考究就会发现这分明是一首赞美月亮的诗篇,教师尝试将语段分解成为诗行进行诵读。
第四板块:展开幻想,实践表达。课文最后的省略号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这个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你能从作者的视角出发,补充作者想象的内容吗?
第五板块:小结内容,提炼标题。课文中的小外甥和作者都放飞了想象的翅膀,连同我们的思绪都一起跟着飘荡、幻想,你结合上述的两个语段,给这段拟定一个小标题“心中月”。
《望月》是一篇以月亮为主题的文章,教学这篇课文就是师生的一次精神之旅,和学生一起沐浴着诗歌和月光,让心灵得到净化,让语言智能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新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