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是枯燥的,教师必须革新教学层次,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及合理的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思维同步兴奋进入状态。针对教材中的难点,教师要降低坡度减小跨度,实现教材内容的自然过渡,让学生由易到难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方能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教材在编写时,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的形成过程都展示出来。教师应该延伸教材内容。
【关键词】巧设激发降低坡度突破发现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实施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充分体现,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让现有的教材焕发新的活力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在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1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知识是按照成人的逻辑整理而成。假如教师”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数学枯燥、抽象,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只有在”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出现在教材上的例题“和”已有一定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要架好这座桥梁,教师必须革新教学层次,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及合理的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思维同步兴奋进入状态。
例如,教材中有的教学内容各环之间联系不是很紧密,教学中给人感觉不是很连贯,有断层之感。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考虑如何将各部分的内容贯穿起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一年级《分类》就出现了这种现象。教材中先是让学生给铅笔分类,接着让学生给花分类,然后让学生给水果分类,最后让学生给图中的人物分类。虽然教材围绕”分类“这一课题展开,但是让人感觉这几种分类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在教学中以分类为主题,以逛公园为主线,设计了四个环节进行动手操作,将教材中那几个零散的内容连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第一环节:同学们来到公园门口,看见公园里开满了娇艳的鲜花,请同学们给鲜花分类;第二环节:公园空中飘着不同形状、颜色气球,请同学们给气球分类。第三环节:公园中真热闹,来了许多游客,请同学们给游客分类。第四环节:玩累了,也渴了,坐下休息一会儿,分享带来的水果,请同学们给水果分类。通过创设情境,动手分类,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教学时,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巧妙地设计教学流程,与学生共创学习内容,就能将枯燥的教材生动化,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共享-数学学习的乐趣。
2降低坡度突破难点
针对教材中的难点,教学时要进行创造性的处理,采用阶梯式教学法,降低坡度减小跨度,实现教材内容的自然过渡,让学生由易到难地进入学习状态,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综合能力。
钟表的认识是一年级的教学难点,学会看几时几分的知识时学得较吃力。在教学时,我将钟表知识进行分解,给学生搭好学习的梯子,缓解学习的难度,教学效果较理想。首先,教学生看在不同位置上的时针表示几时,重点说清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的是几时。例如学生观察并讨论:当时针在8-9之间时应该是几时。学生讨论得出因为时针没有到数字9,所以时间没有到“9时”,应该是“8时”。教学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应该看小的数。”小的数是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再教学生看不同位置上的分针,认识几分,先复习分针指向数字1、2、3、……12对应的时间是5分、10分、15分……60分。然后,出示一个分针指向43分的钟面,问学生怎样数,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可以一格一格地数,有的说可以5格5格地数,还有的说因为分针超过数字8,所以可以从40分开始接着1格1格地数到43。最后,学会整体地看几时几分。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降低坡度,化难为易,突破难点,教学效果极佳。
3拓宽知识延伸教材
教材在编写时,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的形成过程都展示出来。教师应该延伸教材内容,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研究,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在二年级上学期《镜面对称》教学时,请同学们观察镜子内外“整时”与“半时”的钟面有何不同?同学们经过观察、发现钟面上是“8”时,镜子里是“4”时;当钟面上是“5时”,镜子里是“7时”;当钟面上是“3时半”,镜子里是“8时半”;当钟面上是“2时半”,镜子里是“9时半”。教学到此本已完成了教学目标。此时,我引导学生去发现有什么规律。有位学生喊到:“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我不用看镜子,就能够知道镜子中是几时!”我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看法。他说自己发现每次镜子内外时间之和都等于“12时”。如果知道钟面上是“3时”,镜子里的时间就是“12时减3时等于9时”;如果知道钟面上是“5时半”,镜子里的时间是“12时先减5时等于7时,7时再减半时等于6时半”,学生发现并总结了教材中没有提及的规律,拓展了对镜面对称的认识。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因此教师要立足新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多侧面、全方面地分析教材,认真按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学生“如何学”为着眼点,对教材进行“裁剪”,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新突破,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充满创造,我们的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获得终身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
[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巧设激发降低坡度突破发现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实施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充分体现,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让现有的教材焕发新的活力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在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1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知识是按照成人的逻辑整理而成。假如教师”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数学枯燥、抽象,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只有在”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出现在教材上的例题“和”已有一定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要架好这座桥梁,教师必须革新教学层次,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及合理的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思维同步兴奋进入状态。
例如,教材中有的教学内容各环之间联系不是很紧密,教学中给人感觉不是很连贯,有断层之感。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考虑如何将各部分的内容贯穿起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一年级《分类》就出现了这种现象。教材中先是让学生给铅笔分类,接着让学生给花分类,然后让学生给水果分类,最后让学生给图中的人物分类。虽然教材围绕”分类“这一课题展开,但是让人感觉这几种分类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在教学中以分类为主题,以逛公园为主线,设计了四个环节进行动手操作,将教材中那几个零散的内容连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第一环节:同学们来到公园门口,看见公园里开满了娇艳的鲜花,请同学们给鲜花分类;第二环节:公园空中飘着不同形状、颜色气球,请同学们给气球分类。第三环节:公园中真热闹,来了许多游客,请同学们给游客分类。第四环节:玩累了,也渴了,坐下休息一会儿,分享带来的水果,请同学们给水果分类。通过创设情境,动手分类,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教学时,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巧妙地设计教学流程,与学生共创学习内容,就能将枯燥的教材生动化,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共享-数学学习的乐趣。
2降低坡度突破难点
针对教材中的难点,教学时要进行创造性的处理,采用阶梯式教学法,降低坡度减小跨度,实现教材内容的自然过渡,让学生由易到难地进入学习状态,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综合能力。
钟表的认识是一年级的教学难点,学会看几时几分的知识时学得较吃力。在教学时,我将钟表知识进行分解,给学生搭好学习的梯子,缓解学习的难度,教学效果较理想。首先,教学生看在不同位置上的时针表示几时,重点说清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的是几时。例如学生观察并讨论:当时针在8-9之间时应该是几时。学生讨论得出因为时针没有到数字9,所以时间没有到“9时”,应该是“8时”。教学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应该看小的数。”小的数是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再教学生看不同位置上的分针,认识几分,先复习分针指向数字1、2、3、……12对应的时间是5分、10分、15分……60分。然后,出示一个分针指向43分的钟面,问学生怎样数,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可以一格一格地数,有的说可以5格5格地数,还有的说因为分针超过数字8,所以可以从40分开始接着1格1格地数到43。最后,学会整体地看几时几分。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降低坡度,化难为易,突破难点,教学效果极佳。
3拓宽知识延伸教材
教材在编写时,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的形成过程都展示出来。教师应该延伸教材内容,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研究,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在二年级上学期《镜面对称》教学时,请同学们观察镜子内外“整时”与“半时”的钟面有何不同?同学们经过观察、发现钟面上是“8”时,镜子里是“4”时;当钟面上是“5时”,镜子里是“7时”;当钟面上是“3时半”,镜子里是“8时半”;当钟面上是“2时半”,镜子里是“9时半”。教学到此本已完成了教学目标。此时,我引导学生去发现有什么规律。有位学生喊到:“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我不用看镜子,就能够知道镜子中是几时!”我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看法。他说自己发现每次镜子内外时间之和都等于“12时”。如果知道钟面上是“3时”,镜子里的时间就是“12时减3时等于9时”;如果知道钟面上是“5时半”,镜子里的时间是“12时先减5时等于7时,7时再减半时等于6时半”,学生发现并总结了教材中没有提及的规律,拓展了对镜面对称的认识。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因此教师要立足新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多侧面、全方面地分析教材,认真按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学生“如何学”为着眼点,对教材进行“裁剪”,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新突破,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充满创造,我们的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获得终身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
[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