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问题,而作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需要我们的重视。本文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的视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构成要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或者是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近十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高职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高职院校的低就业率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近三年来报考高职的学生同比有所下降,高职教育处于一种相对受到歧视的境地。例如,2012年湖北省70%的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就出现了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和学生不愿报考高职的矛盾,以及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难、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如何正确解决这种矛盾是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因此要解决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就要反思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脱离高职院校的宗旨,存在盲目追求“专升本”的现象,教学内容和本科相似,注重系统性的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这就使高职学生在就业中处于被动地位;许多高职院校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一味地追求当下的热门专业,导致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有的专业人才过剩,有的专业人才匮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有些高职院校片面理解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太小,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即使是在职教师也达不到“双师型”的要求,缺乏实践经验,对生产实践了解不多,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生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由于经济条件、国家教育政策等一些客观原因,学校缺少必要的实训设备与场所,学生的动手机会比较少,使学生的理论学习脱离实践。加之受我国“重学轻术”的文化传统和以“学科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导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
目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尽管提法众多,本文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这五个方面的要素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确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定位问题是高职院校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课程设置、培养途径和考核办法等。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导向,它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等级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正确定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模糊,认识上存在偏差,极易效仿普通高等教育,构建“学科本位”的培养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越来越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大量有较强实践能力,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较高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在此情形下,高等职业院校应有清晰的认识,确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它反映的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托和保障,是根据学科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划分的专业门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在各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它和以学科结构为专业设置依据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服务生产。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很多新兴产业大量涌入市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要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
(三)开发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与实际生产的关系密切,其课程要求有很强的实用性,必须符合具体职业岗位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渐打破了行业的界限,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复合型的岗位,从而要求劳动者掌握更多的边缘学科知识,具备更宽阔的知识面。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就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开发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这里的“模块”又被称作课程单元,是为了适应职业群的需要而将课程内容或多种课程分别编制在深度、广度上有差别的知识技能结构单元,能涵盖一个职业群的几个相关专业。
(四)构建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的人才主要分布在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的第一线,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人才的主要特点。因此,目前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殊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应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以就业为导向,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环节,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高等职业教育也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建设以“双师型”为主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师也具有独特的职业内涵,即通常所谓的“双师型”,既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又要具有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既要掌握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的教师应该在教师结构中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简明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李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2.
[5]王力.对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23(11).
[6]王岩.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
[7]黄柏江,陈劲.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8]刘永宽,秦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构成要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或者是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近十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高职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高职院校的低就业率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近三年来报考高职的学生同比有所下降,高职教育处于一种相对受到歧视的境地。例如,2012年湖北省70%的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这就出现了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和学生不愿报考高职的矛盾,以及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难、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如何正确解决这种矛盾是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因此要解决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就要反思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脱离高职院校的宗旨,存在盲目追求“专升本”的现象,教学内容和本科相似,注重系统性的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这就使高职学生在就业中处于被动地位;许多高职院校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一味地追求当下的热门专业,导致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有的专业人才过剩,有的专业人才匮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有些高职院校片面理解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太小,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即使是在职教师也达不到“双师型”的要求,缺乏实践经验,对生产实践了解不多,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生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由于经济条件、国家教育政策等一些客观原因,学校缺少必要的实训设备与场所,学生的动手机会比较少,使学生的理论学习脱离实践。加之受我国“重学轻术”的文化传统和以“学科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导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
目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尽管提法众多,本文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这五个方面的要素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确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定位问题是高职院校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课程设置、培养途径和考核办法等。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导向,它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等级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正确定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模糊,认识上存在偏差,极易效仿普通高等教育,构建“学科本位”的培养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越来越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大量有较强实践能力,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较高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在此情形下,高等职业院校应有清晰的认识,确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它反映的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托和保障,是根据学科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划分的专业门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在各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它和以学科结构为专业设置依据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服务生产。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很多新兴产业大量涌入市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要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
(三)开发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与实际生产的关系密切,其课程要求有很强的实用性,必须符合具体职业岗位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渐打破了行业的界限,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复合型的岗位,从而要求劳动者掌握更多的边缘学科知识,具备更宽阔的知识面。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就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开发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这里的“模块”又被称作课程单元,是为了适应职业群的需要而将课程内容或多种课程分别编制在深度、广度上有差别的知识技能结构单元,能涵盖一个职业群的几个相关专业。
(四)构建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的人才主要分布在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的第一线,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人才的主要特点。因此,目前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殊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应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以就业为导向,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环节,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高等职业教育也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建设以“双师型”为主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师也具有独特的职业内涵,即通常所谓的“双师型”,既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又要具有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既要掌握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的教师应该在教师结构中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简明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李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2.
[5]王力.对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23(11).
[6]王岩.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
[7]黄柏江,陈劲.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8]刘永宽,秦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