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图书馆需要在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提供服务项目,对用户的培训,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服务规范等方面加强工作,切实推进资源共享的各方面工作,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 资源 共建 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02-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出版物、网络文献信息等数字化文献信息在图书馆资源收藏与利用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范围将更加广泛,手段将更加先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牵涉到许多方面,首先从资源的建设上,纷呈而出的软件技术,数字化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更加方便而且易于管理,但日益繁杂的信息量也考验着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信息资源共享与共建是密切相关的。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在资源共建的基础上,图书馆只有积极参与资源共建,形成完善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
因此,现代图书馆必须突破传统的馆藏局限,扩展到整个网络,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实现共建互通互联,进行深层次的资源开发,以适应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满足用户对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资源的需要,尽可能的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周到的服务,实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
一、当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资源建设“趋同”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虽然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到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合作采购。但各图书馆具体的在信息资源库建设过程上,往往是从本馆、本部门或本系统的需求出发,只满足于自建自用的应用要求,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种封闭性的自建自用行为使大量数据重复录用,不仅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还导致了数据库建设中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无法保证建库质量,使数据库的应用受到限制。
二是缺乏总体规划,馆际协调不足。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户通过通讯线路进行计算机远程查询,由于我国图书馆实行条块分割、纵向管理的体制,各系统各自为政,直接导致数据库及操作平台种类繁多、标准千差万别。
三是重视政府的经费分配,忽视市场效益。经费不足一直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障碍。从国内外的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来看,经费不足是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失败的原因之一。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数字化的东西易于下载或者复制,传播速度快,上传的信息量大,权利人的权利管理信息也可能被篡改等,影响了发行权即权利人的经济收入,影响著作权人对作品数字化享有专有权利,而且不容易判定是否为侵权行为。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建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资源库建设主要指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它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资源库建设的水平是衡量现代图书馆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流通和中转机构,一直是社会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图书馆的馆藏由两大部份构成:一是现实馆藏,另一部份是虚拟馆藏。现实馆藏,通常指本馆可以利用的为读者服务的所有馆藏,包括传统的文献资源、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读者数据库、流通信息库等)和电子出版物(如图书馆购买的光盘数据库)以及图书馆与他馆合作建设或自主开发的数字信息资源等等。现实馆藏的所有权归各个馆,可以自由支配,是获取信息资源最直接最经常的保障性资源,当前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它仍然是图书馆藏书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一部分资源。图书馆现实馆藏的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书目数据库、特色文献数据库、数据库产品。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的合作采购和共建
要真正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参加共享的各成员馆必须具有可供共享的文献资源,各馆拥有各具特色的丰富馆藏,互补不足。这样才具有共享的动力以及前提。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合作采访,通过文献采购分工,各馆在收藏必需的基本文献基础上分别收藏有关文献,可以保证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对某些学科、某些类型、某些文种的文献资料较完整无缺地收集、积累。这样,不仅保证文献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有利于在宏观上控制文献的复本率,在微观上扩大文献订购的品种。用图书馆有限的文献购置费,购置最缺乏,最需要的文献,各图书馆的文献结合成为共同的丰富的馆藏,更好满足读者的需要,为读者提供完善的服务。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各成员图书馆充分挖掘各自的馆藏特色或者学科资源优势,按照分工承担某一专题、学科或特色数据库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建设,建设的最终成果由所有参建的图书馆共享。如CALIS的专题特色数据库、重点学科导航库、高校学位论文库建设等。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享
(一)网络环境下文献实体共享
将全国性的集中管理、分布式的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络模式与地区性的跨系统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络模式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之间直接进行用户数据,书目数据和文献资源的传递,实现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文献传递服务;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文献传递数据的研究,用于指导文献资源建设和文献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公共联合目录,大力宣传文献传递服务。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文献传递服务和各种馆藏资源;加强各种数据库的建设,健全数据库维护制度,完善文献保障体系;图书馆应转变观念,对文献传递实现补贴政策,鼓励读者多利用文献传递服务;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网络环境下书目资源共享
联合编目则成为图书馆书目馆藏信息建设的最重要方式。各个地区的书目中心为该地区的图书馆提供网络联合编目手段,并为该地区的图书馆服务,同时地区书目中心又可以从中央书目中心获得数据,并可以将自己的数据提交给相应类别的全国书目中心,这样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到图书馆到地区书目中心乃至到中央书目中心就通过联合编目这道途径做到各取各需,各尽各责。标准化是图书馆之间进行合作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同时,我国图书馆界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正在进行,但进程比较缓慢,许多环节还很薄弱,缺乏全国统一的分类、著录、标引、检索标准和计算机网络规划,“自成体系”的状态比较严重。
四、加强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的举措
(一)资源建设方面满足全社会各层次的共享需求
首先建立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其次加快馆藏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同时加强馆藏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二)服务方面推陈出新
首先,提高数字化全文文献信息的传递比例。其次,在服务流程上为用户提供便利,提高文献传递效率。我国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联合参考咨询服务需要紧跟国际潮流,加快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传递服务。
(三)资源共享机制方面完善制度的建设
加快资源共享的法规建设,规范科技资源的投入、管理和使用等相关行为,以形成和促进信息资源创建的制度保障环境。标准化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首要条件,只有格式标准化,才能实现数据的转换、交换、兼容和不同系统资源的共享,因此标准化必须贯穿于资源共建的各个环节注重知识产权问题。在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环境中,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更加便利,同时知识产权也更易受到分割,为了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就必须保护知识产权。自行酬资开发的信息资源,为收回投资和维护成本,可以尝试通过出版发行或内部转让使信息产品商品化,流通到市场或用户,从而丰富地区资源,满足读者参考学习、知识更新的需求;一部分的赢利项目在获取若干倍利润之后,可以通过政策干预使其转化为免费信息资源造福于社会。
网络环境和数字化技术改变了用户的需求,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工具和方式,资源共享拓展了服务的内容,在知识经济下,图书馆服务的特性更加突出,我国的图书馆界就应加强用户和市场的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提供更多的服务,使资源共享的成果得到更广的应用,使传统的图书馆工作向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转变,形成图书馆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卢晓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图书馆学研究叨,2002(9)
[2]林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
[3]宋小华、涂湘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浅论[J]图书馆学研究,2004(3)
[4]叶宏,图书馆联盟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棋式之比较[J]情报资料工作,2004(5)
[5]欧阳少春,图书馆集团及资源共享的三种基本模式,图书馆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 资源 共建 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02-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出版物、网络文献信息等数字化文献信息在图书馆资源收藏与利用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范围将更加广泛,手段将更加先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牵涉到许多方面,首先从资源的建设上,纷呈而出的软件技术,数字化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更加方便而且易于管理,但日益繁杂的信息量也考验着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信息资源共享与共建是密切相关的。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在资源共建的基础上,图书馆只有积极参与资源共建,形成完善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
因此,现代图书馆必须突破传统的馆藏局限,扩展到整个网络,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实现共建互通互联,进行深层次的资源开发,以适应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满足用户对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资源的需要,尽可能的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周到的服务,实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
一、当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资源建设“趋同”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虽然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到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合作采购。但各图书馆具体的在信息资源库建设过程上,往往是从本馆、本部门或本系统的需求出发,只满足于自建自用的应用要求,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种封闭性的自建自用行为使大量数据重复录用,不仅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还导致了数据库建设中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无法保证建库质量,使数据库的应用受到限制。
二是缺乏总体规划,馆际协调不足。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户通过通讯线路进行计算机远程查询,由于我国图书馆实行条块分割、纵向管理的体制,各系统各自为政,直接导致数据库及操作平台种类繁多、标准千差万别。
三是重视政府的经费分配,忽视市场效益。经费不足一直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障碍。从国内外的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来看,经费不足是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失败的原因之一。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数字化的东西易于下载或者复制,传播速度快,上传的信息量大,权利人的权利管理信息也可能被篡改等,影响了发行权即权利人的经济收入,影响著作权人对作品数字化享有专有权利,而且不容易判定是否为侵权行为。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建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资源库建设主要指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它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资源库建设的水平是衡量现代图书馆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流通和中转机构,一直是社会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图书馆的馆藏由两大部份构成:一是现实馆藏,另一部份是虚拟馆藏。现实馆藏,通常指本馆可以利用的为读者服务的所有馆藏,包括传统的文献资源、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读者数据库、流通信息库等)和电子出版物(如图书馆购买的光盘数据库)以及图书馆与他馆合作建设或自主开发的数字信息资源等等。现实馆藏的所有权归各个馆,可以自由支配,是获取信息资源最直接最经常的保障性资源,当前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它仍然是图书馆藏书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一部分资源。图书馆现实馆藏的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书目数据库、特色文献数据库、数据库产品。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的合作采购和共建
要真正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参加共享的各成员馆必须具有可供共享的文献资源,各馆拥有各具特色的丰富馆藏,互补不足。这样才具有共享的动力以及前提。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合作采访,通过文献采购分工,各馆在收藏必需的基本文献基础上分别收藏有关文献,可以保证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对某些学科、某些类型、某些文种的文献资料较完整无缺地收集、积累。这样,不仅保证文献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有利于在宏观上控制文献的复本率,在微观上扩大文献订购的品种。用图书馆有限的文献购置费,购置最缺乏,最需要的文献,各图书馆的文献结合成为共同的丰富的馆藏,更好满足读者的需要,为读者提供完善的服务。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各成员图书馆充分挖掘各自的馆藏特色或者学科资源优势,按照分工承担某一专题、学科或特色数据库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建设,建设的最终成果由所有参建的图书馆共享。如CALIS的专题特色数据库、重点学科导航库、高校学位论文库建设等。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享
(一)网络环境下文献实体共享
将全国性的集中管理、分布式的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络模式与地区性的跨系统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络模式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之间直接进行用户数据,书目数据和文献资源的传递,实现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文献传递服务;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文献传递数据的研究,用于指导文献资源建设和文献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公共联合目录,大力宣传文献传递服务。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文献传递服务和各种馆藏资源;加强各种数据库的建设,健全数据库维护制度,完善文献保障体系;图书馆应转变观念,对文献传递实现补贴政策,鼓励读者多利用文献传递服务;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网络环境下书目资源共享
联合编目则成为图书馆书目馆藏信息建设的最重要方式。各个地区的书目中心为该地区的图书馆提供网络联合编目手段,并为该地区的图书馆服务,同时地区书目中心又可以从中央书目中心获得数据,并可以将自己的数据提交给相应类别的全国书目中心,这样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到图书馆到地区书目中心乃至到中央书目中心就通过联合编目这道途径做到各取各需,各尽各责。标准化是图书馆之间进行合作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同时,我国图书馆界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正在进行,但进程比较缓慢,许多环节还很薄弱,缺乏全国统一的分类、著录、标引、检索标准和计算机网络规划,“自成体系”的状态比较严重。
四、加强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的举措
(一)资源建设方面满足全社会各层次的共享需求
首先建立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其次加快馆藏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同时加强馆藏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二)服务方面推陈出新
首先,提高数字化全文文献信息的传递比例。其次,在服务流程上为用户提供便利,提高文献传递效率。我国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联合参考咨询服务需要紧跟国际潮流,加快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传递服务。
(三)资源共享机制方面完善制度的建设
加快资源共享的法规建设,规范科技资源的投入、管理和使用等相关行为,以形成和促进信息资源创建的制度保障环境。标准化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首要条件,只有格式标准化,才能实现数据的转换、交换、兼容和不同系统资源的共享,因此标准化必须贯穿于资源共建的各个环节注重知识产权问题。在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环境中,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更加便利,同时知识产权也更易受到分割,为了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就必须保护知识产权。自行酬资开发的信息资源,为收回投资和维护成本,可以尝试通过出版发行或内部转让使信息产品商品化,流通到市场或用户,从而丰富地区资源,满足读者参考学习、知识更新的需求;一部分的赢利项目在获取若干倍利润之后,可以通过政策干预使其转化为免费信息资源造福于社会。
网络环境和数字化技术改变了用户的需求,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工具和方式,资源共享拓展了服务的内容,在知识经济下,图书馆服务的特性更加突出,我国的图书馆界就应加强用户和市场的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提供更多的服务,使资源共享的成果得到更广的应用,使传统的图书馆工作向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转变,形成图书馆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卢晓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图书馆学研究叨,2002(9)
[2]林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
[3]宋小华、涂湘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浅论[J]图书馆学研究,2004(3)
[4]叶宏,图书馆联盟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棋式之比较[J]情报资料工作,2004(5)
[5]欧阳少春,图书馆集团及资源共享的三种基本模式,图书馆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