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级课程实验区已在2002年秋季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由点向面过渡的关键阶段。地处西北地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甘肃省有19个省级新课程实验区进入了实验,实验启动工作是否良好?进展是否顺利?各实验区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后续的实验工作如何推进?应采取何种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
笔者同省课程改革专家组和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成员深入到省级实验区检查指导,通过聆听实验区的汇报,走进课堂听课,与校长、教研员、实验教师座谈等方式对我省新课程实验工作有了比较深入和现实的了解,现根据调研的情况对甘肃省新课程实验的现状、问题与困难进行解读,同时,结合国家级实验区的经验和对新课程的一些思考,提几点不成熟的对策与建议,以鉴于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一、新课程实验现状
自2002年9月实验启动后,我省各实验区都能认真落实“课改方案”精神,按照“积极实验、大胆创新、扎实开展、稳步推进”的指导原则,精心组织,积极宣传动员,狠抓培训,为课程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缘于国家级实验区的强烈示范作用、省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重视及各实验区的积极探索,新课程已经走进了实验区、实验学校、实验班级的课堂生活和实验教师的教学生活之中。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可喜变化正在不断地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多数实验区的领导较重视和关注新课程改革,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及新课程实验的任务在逐步明确
实验区的各级领导对实验工作较重视,特别是教育局长和校长倍加关注。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都制定了新课程的实验方案,建立了领导小组和实验工作小组,由专人负责具体抓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他们能利用电视台、报刊杂志或自编的《课改实验通讯》等媒体和家长会、告家长书,让家长走进课堂等方式宣传课程改革理念,为新课程实验营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为了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各实验区专门选拔教研员来加强教研力量;能在经费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尽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来满足实验的需要。各实验区通过学习和培训,通过在实验中摸索、在国家实验区参观交流,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实验的任务要求等已逐步明确。
(二)各实验区开始接收和吸纳新课程理念
任何改革首先必须是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新课程同以往教育理念相比,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实验区的领导和教师对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如新课程倡导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树立什么样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新课程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教师角色是什么等观念)已经能够在“话语阶段”进行表达和交流,而且开始接收和吸纳新理念,反思他们的教学行为,能积极设计新课程教学案例,能自编课改歌等,有的实验教师还能自觉地写新课程实验心得体会等。
(三)课堂教学生活变化较为明显
在新课程实验进程中,课堂生活正在由过去的“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课堂不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实现生命价值的天地。学生同老师共同创造,分享、体验、感受着新课程教学理念、方式、行为、角色等变化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关注和重视。
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发生悄悄的变化,以往“整整齐齐”的课堂秩序观正在发生动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敢于较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甚至敢于向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老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作品或问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明显的变化,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一言堂”的“讲授式”几乎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正在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和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课堂里,课程的创新性正在体现出来,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构建知识,甚至连坐在教师里的听课老师也成了参与者。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场面虽然运用还不很熟练,但这种学习情景在课堂中处处可见。
新课程实验后,师生关系明显改善,教师和学生的亲和程度增加,教师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亲切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师生关系会显得更加亲和融洽。
课堂中注重倡导鼓励性、过程性、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多给鼓励的评价,少给批评、否定的评价。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思想火花,不断表扬激励,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和体验着成功与尊重的快乐。
(四)教师能积极投身课改并“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调研中,有90%的教师认同课程改革,并认为课程改革虽然给他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变化”,从而使他们的教学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课程实验的主阵地上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爬滚打,他们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他们从新课程中发现了做教师的快乐和价值,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不再是过去的“教书匠”的角色,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五)新的教研制度和教研气氛正在形成
新课程的确给各实验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许多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因此,实验区和实验学校都普遍重视教学研究,开始重视和加强教学研究和新课程的教研活动。有的实验区将教研员分派到各实验学校去上班,与实验教师共同研究教学问题;有的实验区让学校来挑选教研员,没有学校挑选的教研员将面临着下岗的危险,这对教研员也是很大的促进。各实验学校普遍能组织集体备课,研究新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能定期召开新课程总结研讨会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讨会等。新课程是校长和教师们经常谈论和研究的话题。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确使实验区的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教师的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明显改善。甘肃省的新课程实验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实验开端良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新课程实验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二、问题和困难
(一)各级政府领导、校长、教师的观念还不到位,对实验目标和任务理解不够深刻明确
我们发现:各实验区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够准确,甚至还有一些误解现象。有的领导还认为课程改革只是学校、教师的事情;有的实验区将这次课程改革狭隘地理解成教学改革或教材改革,将新课程改革等同于教材改革;有的实验区校长、教师认为新课程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展示,没有这些设备就无法进行新课程改革,对新课程实验过于神秘化,在实验中不敢大胆地探索;还有的实验学校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的来源(如做生意的人的孩子)差、家长的素质不高是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有的实验区校长和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对《课程标准》关注和学习不够,有的学校实验教师,甚至学校都没有各科《课程标准》;有的实验区对新课程重视还不够,抱有等、靠、要的思想和观望的态度,不能积极参与,对新课程实验的任务和目标不够明确,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实验任务,或者将新课程改革实验任务交给各实验学校和老师去实施;实验区、实验学校的课程改革环境和气氛还不理想,不浓厚;有的实验区对参与实验还比较“谨慎”,只选了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进行,其他学校没有介入,实验面较小。
(二)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使参与实验的学校和教师顾虑很多,不能大胆、创造性地进行实验
新课程作为对传统课程的扬弃,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解放,力求体现和张扬个性。新课程给教师在课程实施和教学中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可这个空间教师如何利用,将来如何评价学校和教师?这是学校、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而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对新课程的羁绊,不利于学校和教师的个性张扬和特色的发挥,因为它是“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对象”,而且量的结果就是他们评价、奖惩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在调研中,许多学校的领导、新课程实验老师都提出了教育主管部门对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师的评价问题:如果对参与新课程的学校、教师仍然用过去的评价方法去打分数、排名次,对学生的评价还用统一的考试题来统考排名的话,教师心里没有把握,这必然使实验学校、教师顾虑重重,不能大胆实验,还留“一手”,即在课堂上搞实验,在课后搞应试教育的怪现象。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作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不能对接,在教学实践的操作方面困惑颇多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作用,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还无法很快适应,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还不到位,特别是对新课程教学的活动,内容的设计能力比较低。调研中老师们普遍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力不从心,时有发生错位的现象,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在教学行为的转化上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摸索。许多教师困惑的是不知如何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特别是班额比较大的时候,分组、合作学习不好组织,对课堂的管理不知所措,对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和时间紧、教学进度完不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心里没数,担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及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接受得好。
(四)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对新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师培训等方面非常关注,苦于没有解决的策略而十分迷茫
目前,各实验区的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都相对滞后,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五)综合课给实验学校和教师的挑战很大,困难比较多
以往,我们的教师都是分科、分专业培养的,学科之间的综合和关照不够,而新课程中出现了综合课程,如艺术、科学等综合课程使学校和教师都普遍感到比较困难,教师综合素质还达不到综合课的要求,需要几个教师合作才能完成。
(六)经费困难,教学设备落后,教学信息资源匮乏,缺少实验配套教具和学具资料,给实验教师的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带来了不少困难
教育经费困难在西北地区贫困地区是普遍的现象,也是老问题,有许多实验区由于长期的经费困难带来许多问题,如教学设备、教师的学习资料、信息资源比较匮乏,大多数老师只有教材和参考书,其他的学习资料几乎没有。
(七)农村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工作中难度更大
无论从学校的教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方面来说,这些学校在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方面同本地区的城镇学校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
(八)各实验区都缺乏专业支持和帮助,普遍渴望专家的指导与合作
三、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研究
各实验区要继续加强对新课程的研究学习,特别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学习,转变观念,提高对新课程改革及其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充分把握这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给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习和研究是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是转变观念和不断进步的必由之路。各实验区要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安排部署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新课程实验的“六项”任务,要不断总结新课程实验经验,以便后续推广交流。
(二)各实验区的领导要尽快转变观念,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为课程改革实验创造条件
实验区的领导要给实验学校和教师放权,要多支持、鼓励他们,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各实验区要尽快出台相宜的新课程评价指导意见和各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相关指导意见,在体现创造性的同时来规范实验,保证实验的质量。各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新课程方面多研究,为教育局提供好案例和建议,为他们的决策服务。
(三)教师必须重视对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正确理解,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教师要充分利用机会深入学习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新课程主要倡导的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新课程,教师要首先树立“生本教育观”,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要相信和依靠学生”的观点。其次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和教师观,不断转变自身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帮助者,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来加深其理解,要树立重视《课程标准》的意识,只有《课程标准》才是指导教学的依据,要依照标准去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淡化对教材的过分依赖,灵活地处理教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明确教材只是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不是唯一依据。
(四)走“校本教研”之路,继续加强教师培训,不断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个学校、教师的发展与改变最主要因素来自于其自身的变革。因此学校和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就必须从自身内部来改变传统习惯、不断创新,走以校为本的教研之路,通过研究解决本校现实教育情景下的问题,通过学习、反思、实践、研究的方式来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师本人专业的成长与提升。各实验区应该发挥教研员的作用,可以走校本培训之路,在实验区内培养出自己的课程专家、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五)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要加大专题研究和宏观指导力度
对全省范围内带有共性的比较困难的新课程实验问题建议省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省课改专家组、实验组、教研员等做专题研究。省上可以组织研究人员做适合本省的评价研究,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等问题的专题研究;加强对实验区的跟踪指导;继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开展“校本教师培训”并加强对其的研究与指导。对实验中的一些具有政策性的共性问题要给各个实验区说清楚,讲明白,同时要组织专业力量加强对各实验区的专业支持,建立专家和研究员、教研员相结合的研究梯队,走“以点带面”的帮助之路,促进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的自我发展与建设能力的提升,不断总结经验,为后续的推广做好准备。
(六)增加对新课程的经费投入,逐步改善特别困难的实验学校的教学条件,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
(七)倍加关注农村学校的实验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为后续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实验做好经验的准备
总之,新课程实验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实验区的领导还是教师,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适应、不到位到适应、到位,最后达到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创生和创新的过程,也是展示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乃至每位教师特色的绝佳舞台和机遇。在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创设条件,及时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笔者同省课程改革专家组和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成员深入到省级实验区检查指导,通过聆听实验区的汇报,走进课堂听课,与校长、教研员、实验教师座谈等方式对我省新课程实验工作有了比较深入和现实的了解,现根据调研的情况对甘肃省新课程实验的现状、问题与困难进行解读,同时,结合国家级实验区的经验和对新课程的一些思考,提几点不成熟的对策与建议,以鉴于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一、新课程实验现状
自2002年9月实验启动后,我省各实验区都能认真落实“课改方案”精神,按照“积极实验、大胆创新、扎实开展、稳步推进”的指导原则,精心组织,积极宣传动员,狠抓培训,为课程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缘于国家级实验区的强烈示范作用、省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重视及各实验区的积极探索,新课程已经走进了实验区、实验学校、实验班级的课堂生活和实验教师的教学生活之中。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可喜变化正在不断地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多数实验区的领导较重视和关注新课程改革,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及新课程实验的任务在逐步明确
实验区的各级领导对实验工作较重视,特别是教育局长和校长倍加关注。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都制定了新课程的实验方案,建立了领导小组和实验工作小组,由专人负责具体抓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他们能利用电视台、报刊杂志或自编的《课改实验通讯》等媒体和家长会、告家长书,让家长走进课堂等方式宣传课程改革理念,为新课程实验营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为了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各实验区专门选拔教研员来加强教研力量;能在经费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尽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来满足实验的需要。各实验区通过学习和培训,通过在实验中摸索、在国家实验区参观交流,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实验的任务要求等已逐步明确。
(二)各实验区开始接收和吸纳新课程理念
任何改革首先必须是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新课程同以往教育理念相比,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实验区的领导和教师对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如新课程倡导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树立什么样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新课程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教师角色是什么等观念)已经能够在“话语阶段”进行表达和交流,而且开始接收和吸纳新理念,反思他们的教学行为,能积极设计新课程教学案例,能自编课改歌等,有的实验教师还能自觉地写新课程实验心得体会等。
(三)课堂教学生活变化较为明显
在新课程实验进程中,课堂生活正在由过去的“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课堂不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实现生命价值的天地。学生同老师共同创造,分享、体验、感受着新课程教学理念、方式、行为、角色等变化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关注和重视。
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发生悄悄的变化,以往“整整齐齐”的课堂秩序观正在发生动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敢于较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甚至敢于向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老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作品或问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明显的变化,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一言堂”的“讲授式”几乎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正在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和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课堂里,课程的创新性正在体现出来,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构建知识,甚至连坐在教师里的听课老师也成了参与者。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场面虽然运用还不很熟练,但这种学习情景在课堂中处处可见。
新课程实验后,师生关系明显改善,教师和学生的亲和程度增加,教师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亲切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师生关系会显得更加亲和融洽。
课堂中注重倡导鼓励性、过程性、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多给鼓励的评价,少给批评、否定的评价。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思想火花,不断表扬激励,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和体验着成功与尊重的快乐。
(四)教师能积极投身课改并“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调研中,有90%的教师认同课程改革,并认为课程改革虽然给他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变化”,从而使他们的教学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课程实验的主阵地上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爬滚打,他们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他们从新课程中发现了做教师的快乐和价值,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不再是过去的“教书匠”的角色,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五)新的教研制度和教研气氛正在形成
新课程的确给各实验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许多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因此,实验区和实验学校都普遍重视教学研究,开始重视和加强教学研究和新课程的教研活动。有的实验区将教研员分派到各实验学校去上班,与实验教师共同研究教学问题;有的实验区让学校来挑选教研员,没有学校挑选的教研员将面临着下岗的危险,这对教研员也是很大的促进。各实验学校普遍能组织集体备课,研究新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能定期召开新课程总结研讨会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讨会等。新课程是校长和教师们经常谈论和研究的话题。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确使实验区的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教师的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明显改善。甘肃省的新课程实验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实验开端良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新课程实验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二、问题和困难
(一)各级政府领导、校长、教师的观念还不到位,对实验目标和任务理解不够深刻明确
我们发现:各实验区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够准确,甚至还有一些误解现象。有的领导还认为课程改革只是学校、教师的事情;有的实验区将这次课程改革狭隘地理解成教学改革或教材改革,将新课程改革等同于教材改革;有的实验区校长、教师认为新课程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展示,没有这些设备就无法进行新课程改革,对新课程实验过于神秘化,在实验中不敢大胆地探索;还有的实验学校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的来源(如做生意的人的孩子)差、家长的素质不高是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有的实验区校长和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对《课程标准》关注和学习不够,有的学校实验教师,甚至学校都没有各科《课程标准》;有的实验区对新课程重视还不够,抱有等、靠、要的思想和观望的态度,不能积极参与,对新课程实验的任务和目标不够明确,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实验任务,或者将新课程改革实验任务交给各实验学校和老师去实施;实验区、实验学校的课程改革环境和气氛还不理想,不浓厚;有的实验区对参与实验还比较“谨慎”,只选了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进行,其他学校没有介入,实验面较小。
(二)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使参与实验的学校和教师顾虑很多,不能大胆、创造性地进行实验
新课程作为对传统课程的扬弃,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解放,力求体现和张扬个性。新课程给教师在课程实施和教学中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可这个空间教师如何利用,将来如何评价学校和教师?这是学校、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而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对新课程的羁绊,不利于学校和教师的个性张扬和特色的发挥,因为它是“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对象”,而且量的结果就是他们评价、奖惩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在调研中,许多学校的领导、新课程实验老师都提出了教育主管部门对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师的评价问题:如果对参与新课程的学校、教师仍然用过去的评价方法去打分数、排名次,对学生的评价还用统一的考试题来统考排名的话,教师心里没有把握,这必然使实验学校、教师顾虑重重,不能大胆实验,还留“一手”,即在课堂上搞实验,在课后搞应试教育的怪现象。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作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不能对接,在教学实践的操作方面困惑颇多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作用,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还无法很快适应,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还不到位,特别是对新课程教学的活动,内容的设计能力比较低。调研中老师们普遍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力不从心,时有发生错位的现象,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在教学行为的转化上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摸索。许多教师困惑的是不知如何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特别是班额比较大的时候,分组、合作学习不好组织,对课堂的管理不知所措,对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和时间紧、教学进度完不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心里没数,担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及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接受得好。
(四)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对新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师培训等方面非常关注,苦于没有解决的策略而十分迷茫
目前,各实验区的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都相对滞后,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五)综合课给实验学校和教师的挑战很大,困难比较多
以往,我们的教师都是分科、分专业培养的,学科之间的综合和关照不够,而新课程中出现了综合课程,如艺术、科学等综合课程使学校和教师都普遍感到比较困难,教师综合素质还达不到综合课的要求,需要几个教师合作才能完成。
(六)经费困难,教学设备落后,教学信息资源匮乏,缺少实验配套教具和学具资料,给实验教师的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带来了不少困难
教育经费困难在西北地区贫困地区是普遍的现象,也是老问题,有许多实验区由于长期的经费困难带来许多问题,如教学设备、教师的学习资料、信息资源比较匮乏,大多数老师只有教材和参考书,其他的学习资料几乎没有。
(七)农村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工作中难度更大
无论从学校的教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方面来说,这些学校在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方面同本地区的城镇学校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
(八)各实验区都缺乏专业支持和帮助,普遍渴望专家的指导与合作
三、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研究
各实验区要继续加强对新课程的研究学习,特别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学习,转变观念,提高对新课程改革及其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充分把握这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给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习和研究是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是转变观念和不断进步的必由之路。各实验区要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安排部署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新课程实验的“六项”任务,要不断总结新课程实验经验,以便后续推广交流。
(二)各实验区的领导要尽快转变观念,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为课程改革实验创造条件
实验区的领导要给实验学校和教师放权,要多支持、鼓励他们,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各实验区要尽快出台相宜的新课程评价指导意见和各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相关指导意见,在体现创造性的同时来规范实验,保证实验的质量。各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新课程方面多研究,为教育局提供好案例和建议,为他们的决策服务。
(三)教师必须重视对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正确理解,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教师要充分利用机会深入学习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新课程主要倡导的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新课程,教师要首先树立“生本教育观”,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要相信和依靠学生”的观点。其次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和教师观,不断转变自身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帮助者,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来加深其理解,要树立重视《课程标准》的意识,只有《课程标准》才是指导教学的依据,要依照标准去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淡化对教材的过分依赖,灵活地处理教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明确教材只是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不是唯一依据。
(四)走“校本教研”之路,继续加强教师培训,不断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个学校、教师的发展与改变最主要因素来自于其自身的变革。因此学校和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就必须从自身内部来改变传统习惯、不断创新,走以校为本的教研之路,通过研究解决本校现实教育情景下的问题,通过学习、反思、实践、研究的方式来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师本人专业的成长与提升。各实验区应该发挥教研员的作用,可以走校本培训之路,在实验区内培养出自己的课程专家、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五)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要加大专题研究和宏观指导力度
对全省范围内带有共性的比较困难的新课程实验问题建议省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省课改专家组、实验组、教研员等做专题研究。省上可以组织研究人员做适合本省的评价研究,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等问题的专题研究;加强对实验区的跟踪指导;继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开展“校本教师培训”并加强对其的研究与指导。对实验中的一些具有政策性的共性问题要给各个实验区说清楚,讲明白,同时要组织专业力量加强对各实验区的专业支持,建立专家和研究员、教研员相结合的研究梯队,走“以点带面”的帮助之路,促进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的自我发展与建设能力的提升,不断总结经验,为后续的推广做好准备。
(六)增加对新课程的经费投入,逐步改善特别困难的实验学校的教学条件,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
(七)倍加关注农村学校的实验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为后续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实验做好经验的准备
总之,新课程实验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实验区的领导还是教师,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适应、不到位到适应、到位,最后达到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创生和创新的过程,也是展示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乃至每位教师特色的绝佳舞台和机遇。在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创设条件,及时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与新课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