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要想学懂弄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并且错误总是难免的。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下面对初中生数学错题作一粗浅分析。
一、对待数学错题的态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教师对待错误的惧怕心理和严厉态度若转变为承受心理和宽容态度则十分有价值。因为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不断地提出假设,修正假设,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水平不断复杂化,并逐渐接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此外,正是由于这些假设的不断提出与修正,才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揭示错误是为了最后消灭错误,我们所说的承受与宽容也是相对于这一过程而言的。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的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与学生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因而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正确的结论,而且领略了探索、调试的过程,这对学生的解题过程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教师具备了这样的承受心理与宽容态度,才会耐心寻找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并做出妥当的处理。
二、寻找数学错题的原因
从初中生解题出现的错误来看,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已有知识的影响
小学生刚进入中学,开始学习代数时,往往受到小学算术知识的影响,致使解题错误。例如,求“根号4”的平方根时,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答案是“+2”,对“-2”的存在就忽略了,暴露出思考过程受到算术知识干扰的痕迹。
(二)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
由于知识的扩充,新旧知识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例如,在有理数的减法中,“a-b”,b前面的符号“-”是减号。在学习代数和时,“a-b”,又要看成正a与负b之和,b前面的符号“-”又要看成负号,学生受到减号与负号的困惑,致使解题错误。
三、减少数学错题的方法
学生解题错误,表明在解题过程中受到干扰,因此,减少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本人认为应抓好三个环节。
(一)备课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教师如果能预见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为了突破难点,在疑难处设置错例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找到错误,主动探索正确的答案,避免今后犯类似的错误。例如:在讲等式的性质时,可设置错例,假设a=b,那么a2=ab,给等式两边同减去b2得:a2-b2=ab-b2,即(a-b)(a+b)=b(a-b),给等式两边同除以(a-b)得:a+b=b,因为a=b,所以2=1,让学生自己分析,查找原因,寻求真理。吃一堑,长一智,这对学生学习等式的性质很有帮助,从而可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教师以“误”替正,授业解惑,使学生预先明了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就能为揭示错误,消灭错误打下基础。
(二)讲解要有针对性
讲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倡导灵活教育的思想中提出比较法,他曾举例:认识鸡时,把鸡和鸭做比较,就能把鸡和鸭的特点突出来,区分开来,儿童对鸡和鸭才能清晰的认识。对于规律,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摸清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以“误”求正,突出关键,让学生正误结合,结合中比较,比较中鉴别,引导学生领悟到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符号的重要性和关键性,防止干扰,避免混淆,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
(三)课后要有总结性
教师对每节课的作业题、练习题,尤其是学生板演题,都要认真分析学生解题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进行适当的复习总结,这也是学生再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识别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总之,数学错题,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对错题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就能把错题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对待数学错题的态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教师对待错误的惧怕心理和严厉态度若转变为承受心理和宽容态度则十分有价值。因为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不断地提出假设,修正假设,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水平不断复杂化,并逐渐接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此外,正是由于这些假设的不断提出与修正,才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揭示错误是为了最后消灭错误,我们所说的承受与宽容也是相对于这一过程而言的。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的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与学生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因而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正确的结论,而且领略了探索、调试的过程,这对学生的解题过程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教师具备了这样的承受心理与宽容态度,才会耐心寻找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并做出妥当的处理。
二、寻找数学错题的原因
从初中生解题出现的错误来看,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已有知识的影响
小学生刚进入中学,开始学习代数时,往往受到小学算术知识的影响,致使解题错误。例如,求“根号4”的平方根时,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答案是“+2”,对“-2”的存在就忽略了,暴露出思考过程受到算术知识干扰的痕迹。
(二)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
由于知识的扩充,新旧知识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例如,在有理数的减法中,“a-b”,b前面的符号“-”是减号。在学习代数和时,“a-b”,又要看成正a与负b之和,b前面的符号“-”又要看成负号,学生受到减号与负号的困惑,致使解题错误。
三、减少数学错题的方法
学生解题错误,表明在解题过程中受到干扰,因此,减少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本人认为应抓好三个环节。
(一)备课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教师如果能预见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为了突破难点,在疑难处设置错例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找到错误,主动探索正确的答案,避免今后犯类似的错误。例如:在讲等式的性质时,可设置错例,假设a=b,那么a2=ab,给等式两边同减去b2得:a2-b2=ab-b2,即(a-b)(a+b)=b(a-b),给等式两边同除以(a-b)得:a+b=b,因为a=b,所以2=1,让学生自己分析,查找原因,寻求真理。吃一堑,长一智,这对学生学习等式的性质很有帮助,从而可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教师以“误”替正,授业解惑,使学生预先明了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就能为揭示错误,消灭错误打下基础。
(二)讲解要有针对性
讲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倡导灵活教育的思想中提出比较法,他曾举例:认识鸡时,把鸡和鸭做比较,就能把鸡和鸭的特点突出来,区分开来,儿童对鸡和鸭才能清晰的认识。对于规律,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摸清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以“误”求正,突出关键,让学生正误结合,结合中比较,比较中鉴别,引导学生领悟到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符号的重要性和关键性,防止干扰,避免混淆,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
(三)课后要有总结性
教师对每节课的作业题、练习题,尤其是学生板演题,都要认真分析学生解题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进行适当的复习总结,这也是学生再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识别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总之,数学错题,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对错题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就能把错题减少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