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充分说明了朗读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探索,使朗读在教学中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朗读 目标 技巧 方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 ,是发声阅读。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必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就自己教学实践中心得谈谈对朗读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明确朗读目标要求、务求读有实效
朗读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必须让学生明白朗读的目的和要求。要让学生清楚明白朗读的要求就是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目标就是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读、写的水平,从而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
二、加强朗读的技巧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1、仔细品读,深入体会。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以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读懂的基础上,第二课时的整个教学设计应始终围绕在朗读中促进学生感悟来展开。比如在教学前大量朗读;在教学中,研读每一个精彩句子、段落,在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精选重点,层层朗读,步步拔高。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要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理解"当事人"的真正感受,读就必须抓住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进行指导,把读引向深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读,弄清所以然,并在读的过程中,掌握读的技能和技巧。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一句以"缓缓地"一词决定此句朗读时要缓慢,从而突出当时人们送别总理灵车的沉痛心情。第三句"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够停下来!""多么希望"应该读重音,两个"停"字要重音并作停顿,以强烈抒发人们不忍总理就这样离去的悲痛心情。最后一句中的"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表达人们总认为周总理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的真挚感情。读这句时,语调要轻缓,要把人们不相信这是事实的语气读出来,突出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又如《第一场雪》一课中,为让学生能如同亲临壮美雪景一般,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教学时必须要抓准重点段:"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的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进行朗读时,要抓住"嗬"、"全"、"厚厚的"、"粉妝玉砌"......这些重点词语重点训练。与此同时,还要突出词语:"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的美,以读代讲,让学生吟诵揣摩,通过对朗读中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的体会来紧抠语言文字。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把山村冬夜读得"很静很静",把雪景"读得很美很美"。 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雪景的美丽,让学生如同亲临其景。
3、读悟结合、相互促进。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
三、合理运用多种朗读方式,深化朗读教学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所以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朗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不同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因此,我们要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学习,取得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 目标 技巧 方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 ,是发声阅读。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必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就自己教学实践中心得谈谈对朗读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明确朗读目标要求、务求读有实效
朗读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必须让学生明白朗读的目的和要求。要让学生清楚明白朗读的要求就是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目标就是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读、写的水平,从而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
二、加强朗读的技巧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1、仔细品读,深入体会。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以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读懂的基础上,第二课时的整个教学设计应始终围绕在朗读中促进学生感悟来展开。比如在教学前大量朗读;在教学中,研读每一个精彩句子、段落,在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精选重点,层层朗读,步步拔高。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要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理解"当事人"的真正感受,读就必须抓住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进行指导,把读引向深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读,弄清所以然,并在读的过程中,掌握读的技能和技巧。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一句以"缓缓地"一词决定此句朗读时要缓慢,从而突出当时人们送别总理灵车的沉痛心情。第三句"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够停下来!""多么希望"应该读重音,两个"停"字要重音并作停顿,以强烈抒发人们不忍总理就这样离去的悲痛心情。最后一句中的"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表达人们总认为周总理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的真挚感情。读这句时,语调要轻缓,要把人们不相信这是事实的语气读出来,突出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又如《第一场雪》一课中,为让学生能如同亲临壮美雪景一般,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教学时必须要抓准重点段:"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的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进行朗读时,要抓住"嗬"、"全"、"厚厚的"、"粉妝玉砌"......这些重点词语重点训练。与此同时,还要突出词语:"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的美,以读代讲,让学生吟诵揣摩,通过对朗读中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的体会来紧抠语言文字。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把山村冬夜读得"很静很静",把雪景"读得很美很美"。 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雪景的美丽,让学生如同亲临其景。
3、读悟结合、相互促进。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
三、合理运用多种朗读方式,深化朗读教学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所以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朗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不同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因此,我们要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学习,取得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