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如何使课改能更好的实施,教师的观念是推动和落实新课程的关键。为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活。
【关键词】创设情境 动手实践 分层练习 讨论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124-02
在这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如何使我们的学生作出适当的抉择与决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这一问题的圆满解决成为可能,课改下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不在是静悄悄听,教师不在是干巴巴的讲,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师生们热烈的讨论着、交流着,他们可以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一会儿,又握手言和,一会儿,又激烈的讨论起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心设计问题,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老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为此我每节课都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从贴近生活入手,或激发兴趣入手,或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不仅简单,而且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从而有信心,有兴趣来学习它,例如,在讲《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情境,利用多媒体在银幕上出现两个庄园,话外音:从前有两个庄园主,一个狂妄自大,一个聪明伶俐,经过自己的努力,各自开垦了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土地,一天,俩人对话,“看我的庄园都已经是你庄园的面积的4倍了。”“可是我敢打赌,我绕我的庄园用10分钟,绕你的庄园最多用25分钟。”同学们,猜一猜,谁能获胜呢?”这样通过设置情境使问题具体、形象、生动、简单,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便于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动手实践,交流探讨
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不同层次学生都愿参与的学习活动,通过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发展每个同学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能体现每个学生的自身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的魅力。
课堂上我经常能看到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着,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同学的结论被否定后,不服气,再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再实践验证,营造出一个“人人有事做,人人要做事,事事有人做,人人有成功”的教学气氛。在上“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的课时,有一个抢“30”的游戏,规定两个人,从1数到30,每个人只能说1个或2个数,谁先抢到30谁赢,我规定一列同学先数,另一列同学后数,放手让同桌两人玩游戏,看谁获胜。同学们快乐的玩着,有的沉浸在成功中,有的不甘失败,然后总结了获胜结果,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先数后数有无区别?”同学们热烈的讨论着,最后我让两名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玩,有个同学说到“27”,大家便开始议论说他一定赢,通过尝试、验证确实如此,接着又有人议论抢到“21“就会赢,同学们继续实践,这时有人又提出只要抢到3的倍数便能赢,还有人不服,两人又尝试。大家信服了,又有人又提出好办法,找3的倍数太麻烦,如果第一个人说1,第二个人就说2、3。如果第一个人说1、2,第二个人就说3就可以了,结果一节课老师只组织了玩游戏,而同学们却在娱乐中学习并掌握了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知识,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下课后同学们对我说:“老师,数学真有趣,总是这样学多好。”课堂上我还经常用“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们能在动手实践中交流合作,把握教材重点难点,领会教学思想,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3.分层练习,各有提高
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把练习分为五个层次来进行。A:基本题。进行模仿性练习,要求全班同学独立完成。B:变式题。进行灵活式练习,防止思维定势,全班都做。 C:混合题。新旧知识对比的混编练习,增强学习辨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全班都做。D:综合题。是指知识综合、数量关系复杂的习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中、上等学生完成。E:选做题。给学有余力的少数“尖子生”学生设计。可在课上完成,或作为家庭作业。在做练习时,教师积极巡回辅导,经常走到“差生小组”,耐心的辅导,真诚的鼓励,由衷的肯定赞扬,这都给了他们极大的鼓舞。在这一环节中,我经常采用“比一比”方式,动手实践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找适合自己的习题,让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人人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讨论小结,各有收获
数学学习必须通过梳理、归纳、概括、建立逻辑结构,才能有效的储存和记忆。在教学中,我格外注意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学习——归纳——再学习的良好习惯,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收获,我听的最多的就是“数学真有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我要努力学好数学,才能用它来解决问题”,这些发自内心的小结给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看着学生们的一张张笑脸,朝气蓬勃,我们感受到课改带给我们的勃勃生机,我和我的学生们将更加努力,携手共创丰富多彩的生活。
【关键词】创设情境 动手实践 分层练习 讨论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124-02
在这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如何使我们的学生作出适当的抉择与决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这一问题的圆满解决成为可能,课改下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不在是静悄悄听,教师不在是干巴巴的讲,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师生们热烈的讨论着、交流着,他们可以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一会儿,又握手言和,一会儿,又激烈的讨论起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心设计问题,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老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为此我每节课都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从贴近生活入手,或激发兴趣入手,或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不仅简单,而且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从而有信心,有兴趣来学习它,例如,在讲《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情境,利用多媒体在银幕上出现两个庄园,话外音:从前有两个庄园主,一个狂妄自大,一个聪明伶俐,经过自己的努力,各自开垦了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土地,一天,俩人对话,“看我的庄园都已经是你庄园的面积的4倍了。”“可是我敢打赌,我绕我的庄园用10分钟,绕你的庄园最多用25分钟。”同学们,猜一猜,谁能获胜呢?”这样通过设置情境使问题具体、形象、生动、简单,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便于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动手实践,交流探讨
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不同层次学生都愿参与的学习活动,通过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发展每个同学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能体现每个学生的自身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的魅力。
课堂上我经常能看到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着,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同学的结论被否定后,不服气,再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再实践验证,营造出一个“人人有事做,人人要做事,事事有人做,人人有成功”的教学气氛。在上“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的课时,有一个抢“30”的游戏,规定两个人,从1数到30,每个人只能说1个或2个数,谁先抢到30谁赢,我规定一列同学先数,另一列同学后数,放手让同桌两人玩游戏,看谁获胜。同学们快乐的玩着,有的沉浸在成功中,有的不甘失败,然后总结了获胜结果,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先数后数有无区别?”同学们热烈的讨论着,最后我让两名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玩,有个同学说到“27”,大家便开始议论说他一定赢,通过尝试、验证确实如此,接着又有人议论抢到“21“就会赢,同学们继续实践,这时有人又提出只要抢到3的倍数便能赢,还有人不服,两人又尝试。大家信服了,又有人又提出好办法,找3的倍数太麻烦,如果第一个人说1,第二个人就说2、3。如果第一个人说1、2,第二个人就说3就可以了,结果一节课老师只组织了玩游戏,而同学们却在娱乐中学习并掌握了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知识,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下课后同学们对我说:“老师,数学真有趣,总是这样学多好。”课堂上我还经常用“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们能在动手实践中交流合作,把握教材重点难点,领会教学思想,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3.分层练习,各有提高
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把练习分为五个层次来进行。A:基本题。进行模仿性练习,要求全班同学独立完成。B:变式题。进行灵活式练习,防止思维定势,全班都做。 C:混合题。新旧知识对比的混编练习,增强学习辨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全班都做。D:综合题。是指知识综合、数量关系复杂的习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中、上等学生完成。E:选做题。给学有余力的少数“尖子生”学生设计。可在课上完成,或作为家庭作业。在做练习时,教师积极巡回辅导,经常走到“差生小组”,耐心的辅导,真诚的鼓励,由衷的肯定赞扬,这都给了他们极大的鼓舞。在这一环节中,我经常采用“比一比”方式,动手实践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找适合自己的习题,让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人人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讨论小结,各有收获
数学学习必须通过梳理、归纳、概括、建立逻辑结构,才能有效的储存和记忆。在教学中,我格外注意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学习——归纳——再学习的良好习惯,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收获,我听的最多的就是“数学真有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我要努力学好数学,才能用它来解决问题”,这些发自内心的小结给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看着学生们的一张张笑脸,朝气蓬勃,我们感受到课改带给我们的勃勃生机,我和我的学生们将更加努力,携手共创丰富多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