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感指的是学生从主观意愿上去理解和认识数,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的态度以及主观认识,良好的数感能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客观看待任何事物,并对其形成数字量化概念,进而有效具象化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使用数学相关知识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對小学生来说,刚刚接触数学学科不久,因此对其进行数感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数感的提升也是小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科素养得以强化的主要体现之一。
关键词:数感;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整体而言,数学学科是一门具备较强实用性和逻辑性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较多实际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渐渐地已经变成了一种较为重要的生活工具。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感除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程度和应用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并且掌握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客观现象和基础知识相互融合。作为小学从事数学教学的老师来说,需要尽可能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培养学生的数感,本文将就此展开探究。
一、创建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深化记忆
构建符合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令抽象的知识得以具象化,放松学生面对陌生知识的紧张情绪,且令数感培养的过程得以真实化。所以,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建立真实教学情境,令学生面对的抽象问题得以呈现在学生的思维中。例如说,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堂课《生活中的数》,老师就可以先展示给学生一些较为简单的图画,例如画着几个苹果的彩色图像,组织学生们进行数数,通过这样的情境来将数学的概念融入到真实的画面中,令数学获得生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逐渐深化记忆,给数感培养奠定基础。
二、联合生活较为常见的素材,提升数感
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们都是对周围的事物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的,而且也愿意参与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因此,把数感提升的教学目标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并鼓励学生亲自参与,是可行性较强的途径。比方说,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第七章:时、分、秒》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从“1”数到“60”,保持匀速,感受“1分钟”的长度;另外,通常来说小学的一堂课都是40分钟,老师就可以将一堂课的前后两个10分钟课间休息联合起来,通过这个“60分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1小时”的长度。再比方说,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第七章:年、月、日》中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理解“1年”的长度,例如“两个寒假之间距离的时间”、“五一假期和十一假期之间隔了多久”等等。这种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能够有效深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能够让他们明白,数学是融合在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教学方式除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感,也满足数学教学的课标要求,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
三、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锻炼数感
从整体上来说,人的数感属于发自内心的感受,拥有较为显著的选择性,和学生个性特征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处于一个相同的教学情境当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基本上反应敏捷且精准度较高;反之,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则大多冥思苦想,错误率比较高。对于该问题,显然是和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以及数感有关系的,第一种学生,往往自发且直接地认知数学知识,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数感中。由此也可以认为,想要锻炼学生数感,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构建良好的学习条件,在小组合作中保持交流和相互启发,由数感较强的学生带动数感较弱的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合理设计一些小组交流合作,全面培养学生数感。
比方说,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第一章: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先提问“大家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小数”并组织讨论总结答案,例如“温度计”、“价格表”等等,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而且配合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均有效提升了学生在数感上的掌握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四、结合知识点提出实际问题,深化数感
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尽量立足于和现有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数学素材予以引导,并组织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质疑,展开有效的讨论,在通过探究和讨论获得知识和技能之后就能够反过来处理之前存在疑问的问题,而解决问题期间,就能够有效深化学生的数感。比方说,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第二章:购物》的学习中,学生结合上一章中学习过的加减法运算法基本掌握了连续进行加减的算法,在此基础上,老师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都提供了一个装满了不同标价的食物的纸片的袋子,并且设置了教学情境:“下个星期学校进行秋游,每个小组有50元可供自由支配的资金,那么大家将如何安排购买食物?”,秋游对小学生来说是能够吸引兴趣的活动,因此小学生们的情绪立刻被调动了起来,并且设计了很多组合。这一过程中,小学生们不但利用了加减法运算的基础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的购物经验,还对数字有了非常清晰的概念,完善了原有的知识点,加深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效深化了数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数感是需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作为数学老师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教材有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认知,并结合现实生活中比较具象化的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创建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情境,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将数感的培养真正融入到教学进程当中。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现实环境的机会、结合自己的内心所想阐述想法,还能够立足不同的角度对相同的问题予以发散思考,全面提升创新精神,这是符合数感培养的教学目标的。
参考文献:
[1]季现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9(24):62-62.
[2]陈振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的策略[J].新智慧,2019(015):144.
[3]黄志鹏.运用有效策略,培养学生数感[J].学子:理论版,2017(22):73-73.
[4]王贵芳.基于数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摭谈[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9(006):61-62.
关键词:数感;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整体而言,数学学科是一门具备较强实用性和逻辑性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较多实际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渐渐地已经变成了一种较为重要的生活工具。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感除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程度和应用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并且掌握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客观现象和基础知识相互融合。作为小学从事数学教学的老师来说,需要尽可能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培养学生的数感,本文将就此展开探究。
一、创建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深化记忆
构建符合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令抽象的知识得以具象化,放松学生面对陌生知识的紧张情绪,且令数感培养的过程得以真实化。所以,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建立真实教学情境,令学生面对的抽象问题得以呈现在学生的思维中。例如说,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堂课《生活中的数》,老师就可以先展示给学生一些较为简单的图画,例如画着几个苹果的彩色图像,组织学生们进行数数,通过这样的情境来将数学的概念融入到真实的画面中,令数学获得生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逐渐深化记忆,给数感培养奠定基础。
二、联合生活较为常见的素材,提升数感
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们都是对周围的事物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的,而且也愿意参与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因此,把数感提升的教学目标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并鼓励学生亲自参与,是可行性较强的途径。比方说,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第七章:时、分、秒》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从“1”数到“60”,保持匀速,感受“1分钟”的长度;另外,通常来说小学的一堂课都是40分钟,老师就可以将一堂课的前后两个10分钟课间休息联合起来,通过这个“60分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1小时”的长度。再比方说,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第七章:年、月、日》中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理解“1年”的长度,例如“两个寒假之间距离的时间”、“五一假期和十一假期之间隔了多久”等等。这种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能够有效深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能够让他们明白,数学是融合在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教学方式除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感,也满足数学教学的课标要求,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
三、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锻炼数感
从整体上来说,人的数感属于发自内心的感受,拥有较为显著的选择性,和学生个性特征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处于一个相同的教学情境当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基本上反应敏捷且精准度较高;反之,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则大多冥思苦想,错误率比较高。对于该问题,显然是和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以及数感有关系的,第一种学生,往往自发且直接地认知数学知识,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数感中。由此也可以认为,想要锻炼学生数感,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构建良好的学习条件,在小组合作中保持交流和相互启发,由数感较强的学生带动数感较弱的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合理设计一些小组交流合作,全面培养学生数感。
比方说,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第一章: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先提问“大家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小数”并组织讨论总结答案,例如“温度计”、“价格表”等等,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而且配合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均有效提升了学生在数感上的掌握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四、结合知识点提出实际问题,深化数感
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尽量立足于和现有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数学素材予以引导,并组织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质疑,展开有效的讨论,在通过探究和讨论获得知识和技能之后就能够反过来处理之前存在疑问的问题,而解决问题期间,就能够有效深化学生的数感。比方说,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第二章:购物》的学习中,学生结合上一章中学习过的加减法运算法基本掌握了连续进行加减的算法,在此基础上,老师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都提供了一个装满了不同标价的食物的纸片的袋子,并且设置了教学情境:“下个星期学校进行秋游,每个小组有50元可供自由支配的资金,那么大家将如何安排购买食物?”,秋游对小学生来说是能够吸引兴趣的活动,因此小学生们的情绪立刻被调动了起来,并且设计了很多组合。这一过程中,小学生们不但利用了加减法运算的基础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的购物经验,还对数字有了非常清晰的概念,完善了原有的知识点,加深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效深化了数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数感是需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作为数学老师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教材有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认知,并结合现实生活中比较具象化的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创建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情境,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将数感的培养真正融入到教学进程当中。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现实环境的机会、结合自己的内心所想阐述想法,还能够立足不同的角度对相同的问题予以发散思考,全面提升创新精神,这是符合数感培养的教学目标的。
参考文献:
[1]季现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9(24):62-62.
[2]陈振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的策略[J].新智慧,2019(015):144.
[3]黄志鹏.运用有效策略,培养学生数感[J].学子:理论版,2017(22):73-73.
[4]王贵芳.基于数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摭谈[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9(00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