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有效处理学生问题是每个教育者要面对的话题,但教育实践中仍较多存在家长作风、上纲上线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这些处理方式只能招致学生的反感和敌对,达不到教育的效果。针对学生问题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商业界方兴未艾的教练技术可以给教育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教练技术;学生问题处理;合作对话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问题处理实例呈现:
事件:课间,两学生用火石摩擦发出火光,然后试图点燃一张纸,一班干部迅速到办公室告诉了老师。七八个“嫌疑分子”迅速被集中到了办公室,经简单询问,围观者被遣散,留下了两个肇事者。
事件处理:
师:火石哪里来的?
生1:捡回来的。
师:又不见我能捡到!带回来干什么?
生1:好玩。
师:(大声道)好玩?好玩得不得了!是不是想烧学校?(生2闻之笑了一下。教师马上转向他)好笑吗?等下你准备收拾书包!还笑,无耻!把你做了什么说出来。
生2:他烧不着那张纸,我就帮他一下。
师:烧张纸?又不见你烧自己的衣服!帮他烧?你觉得这事正常嗎?这叫帮人家?这次给年级警告处分,如果你再不收敛,就提交学校来处分。英语你是不学的了,现在语文你也不学了,更不用说其它科。(转向生1)以后该怎么做?
生1:不再玩了。
师:把它交出来,以后也不准再发生这样的事。你去坐在那里把整个事情写出来,然后作一个检讨。
生1按教师的吩咐去书写了,教师给该学生的家长打电话,告诉家长发生的事情及采取的处理措施。第二个学生仍站在老师的座位旁。
师(打完电话,转向生2):你看人家态度多好,你连看着我说话都不会。
生2:我不想看。
师:(高声地)是啊,我难看嘛!你,年级记大过处分!如果还危害整个班整个年级,那就请你背书包滚蛋!你看你让这个班扣了多少分!年级给你记大过处分已经算轻的了。
接着,教师不再理睬生2,拨通了该生家长电话,陈述了他今天烧纸的恶劣行径及与老师对话时的恶劣态度,并对家长谈了对他语文学习态度的不满。
结果:由于打电话费时间,在处理问题的途中又掺杂了其它事,两个学生的问题最终处理完已是两节课后。生1在办公室耽误了一节课,生2耽误了两节课。
案例问题剖析:
综观此次学生问题的处理,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1.粗暴的家长作风
该教师的语言充满对学生的武断、指责、威胁、命令、训诫和警告,虽也有问学生把打火机“带回来干什么”,但是其目的并不在于倾听学生真正的想法,不在于真正想了解孩子的心理。因为缺少对学生真正的倾听和理解,也就无从了解学生这样做的真正原因,无从心平气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行为的问题及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而无从对症下药对问题进行处理。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目的应该是结束本次错误,并防止错误重犯,而这样粗暴的家长作风只能导致对学生行为的上纲上线,甚至让孩子背上处分的包袱。其结果是折腾了学生又折磨了自己。
2.挟怨报复
从整个事件的处理中,不难看出生2在教师眼中是有“前科”的学生,教师是带着长期形成的成见来处理生2此次所犯的错误的,因而没有做到就事论事,而是“新仇旧恨”“打击报复”,缺少客观公正,结果让同一事件的两个主角面临不同的处理结果。很显然,这样的处理无法让学生认同,只能加深双方的矛盾,无益于对该生的教育。
案例引起的反思:
一个单纯幼稚的孩子是怎样一步步变得叛逆不羁、是非不断的?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是教师对学生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叛逆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能原因之一。怎样有效处理学生问题,减少学生的敌对情绪,让其接受自己的教育?商业界方兴未艾的教练技术可以给教育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教练技术的内涵及其特点
教练技术,最初源于体育,是教练激励运动员发挥潜能、勇于夺冠的手段。后来被欧美的管理者借鉴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教练技术是一种心理学应用技能,是一种对话的艺术。教练通过倾听、观察、提问,激发被教练者发掘自己的潜能,引导其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其自主实现目标、获取成功提供帮助。现在教练技术不仅被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用以激发员工的表现、追求企业的最佳效益,而且已经大大超出了企业管理的范围,用以解决人们在人生中遇到的诸如理想追求、情绪控制、人际关系、亲子教育等各种困惑,是帮助人们自我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手段。教练技术具备以下特点:
1.教练秉持的理念
教练的基本理念是:“世界上不存在无能的人。” 教练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富有创造性,拥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练的作用只是帮助对方把这种能力挖掘和发挥出来。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客户主体性的尊重。
2.教练的角色定位和沟通方式
教练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和人生导师,他把自己定位为客户的伙伴,他不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通过与对方友善、商量式的且带有方向性和策略性的平等对话,促使对方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3.教练的工作目的
教练目标明确,对事不对人,指向的是客户的行为改变,他们了解人的行为改变机制,通过引导对象觉察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合理性,引导对象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从而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三、教练技术对学生问题处理的借鉴与启示
教练技术作为一种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可以给教育者进行与学生的沟通、有效处理学生问题不少借鉴与启示。
1.认识方面的启示
勿庸赘言,尊重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尊重的态度和语言才可能使学生聆听和配合。尊重学生是老生常谈,老师们都会说,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尊重意识,要真正把尊重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尊重学生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平等对待学生
学生是独立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人,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和思想,对事物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因此教师不可以仅仅把他当作教育的被动客体而随意主观武断、发号施令。提高嗓门的做法只能招致学生的抗拒、反感、厌恶和敌对。把学生当“人”看,才谈得上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谈得上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才能做到民主沟通,尊重学生的思想认识差异,平心静气肯定学生言语中有价值的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经验及端正自己的认识,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人格平等和尊重,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
(2)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学生的行为
正视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差异,习惯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学生的行为。学生不仅是有独立意志的人,而且是不同于成人的未成年孩子。“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卢梭的这句告诫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总是习惯于以成人的想法去评判学生,不能从孩子的视角去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他们的兴趣点、对事物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与成人明显不同。教师只有习惯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委,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2.操作方面的借鉴
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总是不自觉地把学生放在弱势地位,扮演人生导师、引路权威或是訓诫者的角色,故进行的往往是单向沟通。而教练眼中的客户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专家”,教练自己只是协助客户解决问题的“伙伴”,故与客户进行的是双向沟通。教练的角色定位启示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摆正身段,进行合作对话。所谓合作对话,是指能走进学生心理,为学生所接受,获得学生认同,能达成有效沟通的对话方式。合作对话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告诫学生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而是表现为师生之间平等地双向沟通,它使学生能真正觉察自己的问题并自觉自愿加以纠正。一般而言,一次成功的合作对话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①问题或事实能够得以客观陈述;②沟通双方各自的想法和感受能够得以充分表达并获得对方的重视;③事件的后果能让学生充分认识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认同要承担的责任;④解决的办法由双方共同商量并得到彼此认可。
与学生进行合作对话,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1)有同理心
大课间训练跳绳,一女生忘记班主任的再三提醒没带绳,跳绳期间只能站在队伍中东张西望,导致班级扣分。课间操结束后,班主任把她叫到一旁,微笑着询问:“刚才没绳,站在那里很尴尬吧?”该女生红着脸忙不迭地附和道:“是啊,是啊,刚才真的很尴尬!”无需再说什么,以后这女生都不会忘记带绳。
学生忘记老师的提醒导致班级扣分,这本是让班主任恼火的事,很容易生气而批评学生,但是该教师抑制住批评的冲动,秉持同理心,像教练一样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理解学生当时的心理,使学生在愧疚的同时自觉纠正了自己的问题。
(2)让学生知晓老师的想法或期待
班内有一个学生不听课,即使对着黑板记笔记也不愿动笔,上课只是无聊地坐着,直着坐累了则趴趴台,也不睡着。老师在巡堂时走到他身边,附在他耳边轻声地告诉他:“我不喜欢不好好上课的学生,老师喜欢的是积极上进的学生。你要听课和做笔记,我才喜欢。”从此之后,该生的上课状态大为改观。
面对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老师不是选择大庭广众之下的批评,而是附耳告之学生自己的想法,为学生的行为选择提供正确的方向。学生具有亲师性,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有按照老师的愿望去表现的心理,所以,教师把自己的想法和对学生的期望告之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纠正自己的问题行为。
(3)用方法指导代替责难
一个学生捡到一只死蜂,下课时坐在座位上进行解剖。由于一些男同学围观哄抢,争执中死蜂身上的东西不小心甩到了一个女同学身上。女同学觉得很恶心,向老师告了状。解剖死蜂的男生被叫到了办公室。
师:老师知道你只是对蜜蜂的身体结构好奇,并没有恶意。但是你看,在教室里解剖,会吸引一些男同学捣乱,会吓到女同学。
生:以后我不做了。
师:或许我们可以想想别的时间和地方。
生:放学人少的时候做。还有,带回家做。
师:(微笑肯定)还有吗?
生:也可以找生物老师,或到实验室做,不懂的还可以问老师呢!
发现孩子的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与其出现问题时责难孩子,不如给予解决问题的行为指导。教练是使人自觉采取行动的辅助系统,教师要像教练一样,做建筑师,着眼于问题的解决,辅助孩子自主寻找问题解决的答案。同时要注意,行为指导并不等于教师单方面提出行为要求,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与孩子一起想办法。
(4)不人为扩大事态
在贯彻以上原则时,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和要求,就是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冷静面对,切忌人为扩大事态,因为当时处理时可能看似严重的问题,经过时间的沉淀后回头看,其实可能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个学生回校参加校庆,很热情地与老师打招呼:“老师,我是**,还记得我吗?”见老师一时想不起来,又强调道:“就是以前老是被你没收打火机的那个呢!”“哦哦,你是**!”师生相视大笑,言谈甚欢。
学生阶段还是处于不成熟的年龄阶段,会因自制力不强和好奇好玩等等做出一些违反校规班纪的事情,诸如作业没做忘交、与同学发生口角、带小刀打火机回校等等,但是日常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小问题,时过境迁之后,反而成为了青少年时代一些美好的回忆。案例中学生时代没收的打火机若干年后付诸一笑,成为师生共同的记忆就是如此。学生的问题行为有多种性质,有的是品性问题,有的是习惯问题,有的则只是年龄问题。教师要正确衡量学生行为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处理。总体来说,学生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属于特定年龄阶段而易犯的错误,对于此类错误,教师根本没必要大动干戈,及时提醒纠正就够了。
密歇根商学院教授大卫·尤里奇研究发现,人们的表现大约90%来自先天遗传和后天养成的习惯,其中50%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来自遗传;同时,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出现的问题也是千姿百态的,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因此,改变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轻松。但是教师如果像教练一样,秉持帮助孩子成长和发展的理念,采取与孩子合作的态度,激发孩子向上向善的责任心,问题的解决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参考文献:
[1]戴钊.自我教练:迈向自我实现之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美)阿黛尔·法伯,(美)伊莱恩·玛兹丽施著,黎晴,胡涛译.如何说青少年才会听,怎么听青少年才肯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 教练技术;学生问题处理;合作对话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问题处理实例呈现:
事件:课间,两学生用火石摩擦发出火光,然后试图点燃一张纸,一班干部迅速到办公室告诉了老师。七八个“嫌疑分子”迅速被集中到了办公室,经简单询问,围观者被遣散,留下了两个肇事者。
事件处理:
师:火石哪里来的?
生1:捡回来的。
师:又不见我能捡到!带回来干什么?
生1:好玩。
师:(大声道)好玩?好玩得不得了!是不是想烧学校?(生2闻之笑了一下。教师马上转向他)好笑吗?等下你准备收拾书包!还笑,无耻!把你做了什么说出来。
生2:他烧不着那张纸,我就帮他一下。
师:烧张纸?又不见你烧自己的衣服!帮他烧?你觉得这事正常嗎?这叫帮人家?这次给年级警告处分,如果你再不收敛,就提交学校来处分。英语你是不学的了,现在语文你也不学了,更不用说其它科。(转向生1)以后该怎么做?
生1:不再玩了。
师:把它交出来,以后也不准再发生这样的事。你去坐在那里把整个事情写出来,然后作一个检讨。
生1按教师的吩咐去书写了,教师给该学生的家长打电话,告诉家长发生的事情及采取的处理措施。第二个学生仍站在老师的座位旁。
师(打完电话,转向生2):你看人家态度多好,你连看着我说话都不会。
生2:我不想看。
师:(高声地)是啊,我难看嘛!你,年级记大过处分!如果还危害整个班整个年级,那就请你背书包滚蛋!你看你让这个班扣了多少分!年级给你记大过处分已经算轻的了。
接着,教师不再理睬生2,拨通了该生家长电话,陈述了他今天烧纸的恶劣行径及与老师对话时的恶劣态度,并对家长谈了对他语文学习态度的不满。
结果:由于打电话费时间,在处理问题的途中又掺杂了其它事,两个学生的问题最终处理完已是两节课后。生1在办公室耽误了一节课,生2耽误了两节课。
案例问题剖析:
综观此次学生问题的处理,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1.粗暴的家长作风
该教师的语言充满对学生的武断、指责、威胁、命令、训诫和警告,虽也有问学生把打火机“带回来干什么”,但是其目的并不在于倾听学生真正的想法,不在于真正想了解孩子的心理。因为缺少对学生真正的倾听和理解,也就无从了解学生这样做的真正原因,无从心平气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行为的问题及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而无从对症下药对问题进行处理。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目的应该是结束本次错误,并防止错误重犯,而这样粗暴的家长作风只能导致对学生行为的上纲上线,甚至让孩子背上处分的包袱。其结果是折腾了学生又折磨了自己。
2.挟怨报复
从整个事件的处理中,不难看出生2在教师眼中是有“前科”的学生,教师是带着长期形成的成见来处理生2此次所犯的错误的,因而没有做到就事论事,而是“新仇旧恨”“打击报复”,缺少客观公正,结果让同一事件的两个主角面临不同的处理结果。很显然,这样的处理无法让学生认同,只能加深双方的矛盾,无益于对该生的教育。
案例引起的反思:
一个单纯幼稚的孩子是怎样一步步变得叛逆不羁、是非不断的?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是教师对学生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叛逆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能原因之一。怎样有效处理学生问题,减少学生的敌对情绪,让其接受自己的教育?商业界方兴未艾的教练技术可以给教育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教练技术的内涵及其特点
教练技术,最初源于体育,是教练激励运动员发挥潜能、勇于夺冠的手段。后来被欧美的管理者借鉴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教练技术是一种心理学应用技能,是一种对话的艺术。教练通过倾听、观察、提问,激发被教练者发掘自己的潜能,引导其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其自主实现目标、获取成功提供帮助。现在教练技术不仅被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用以激发员工的表现、追求企业的最佳效益,而且已经大大超出了企业管理的范围,用以解决人们在人生中遇到的诸如理想追求、情绪控制、人际关系、亲子教育等各种困惑,是帮助人们自我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手段。教练技术具备以下特点:
1.教练秉持的理念
教练的基本理念是:“世界上不存在无能的人。” 教练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富有创造性,拥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练的作用只是帮助对方把这种能力挖掘和发挥出来。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客户主体性的尊重。
2.教练的角色定位和沟通方式
教练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和人生导师,他把自己定位为客户的伙伴,他不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通过与对方友善、商量式的且带有方向性和策略性的平等对话,促使对方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3.教练的工作目的
教练目标明确,对事不对人,指向的是客户的行为改变,他们了解人的行为改变机制,通过引导对象觉察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合理性,引导对象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从而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三、教练技术对学生问题处理的借鉴与启示
教练技术作为一种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可以给教育者进行与学生的沟通、有效处理学生问题不少借鉴与启示。
1.认识方面的启示
勿庸赘言,尊重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尊重的态度和语言才可能使学生聆听和配合。尊重学生是老生常谈,老师们都会说,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尊重意识,要真正把尊重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尊重学生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平等对待学生
学生是独立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人,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和思想,对事物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因此教师不可以仅仅把他当作教育的被动客体而随意主观武断、发号施令。提高嗓门的做法只能招致学生的抗拒、反感、厌恶和敌对。把学生当“人”看,才谈得上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谈得上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才能做到民主沟通,尊重学生的思想认识差异,平心静气肯定学生言语中有价值的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经验及端正自己的认识,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人格平等和尊重,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
(2)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学生的行为
正视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差异,习惯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学生的行为。学生不仅是有独立意志的人,而且是不同于成人的未成年孩子。“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卢梭的这句告诫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总是习惯于以成人的想法去评判学生,不能从孩子的视角去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他们的兴趣点、对事物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与成人明显不同。教师只有习惯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委,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2.操作方面的借鉴
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总是不自觉地把学生放在弱势地位,扮演人生导师、引路权威或是訓诫者的角色,故进行的往往是单向沟通。而教练眼中的客户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专家”,教练自己只是协助客户解决问题的“伙伴”,故与客户进行的是双向沟通。教练的角色定位启示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摆正身段,进行合作对话。所谓合作对话,是指能走进学生心理,为学生所接受,获得学生认同,能达成有效沟通的对话方式。合作对话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告诫学生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而是表现为师生之间平等地双向沟通,它使学生能真正觉察自己的问题并自觉自愿加以纠正。一般而言,一次成功的合作对话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①问题或事实能够得以客观陈述;②沟通双方各自的想法和感受能够得以充分表达并获得对方的重视;③事件的后果能让学生充分认识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认同要承担的责任;④解决的办法由双方共同商量并得到彼此认可。
与学生进行合作对话,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1)有同理心
大课间训练跳绳,一女生忘记班主任的再三提醒没带绳,跳绳期间只能站在队伍中东张西望,导致班级扣分。课间操结束后,班主任把她叫到一旁,微笑着询问:“刚才没绳,站在那里很尴尬吧?”该女生红着脸忙不迭地附和道:“是啊,是啊,刚才真的很尴尬!”无需再说什么,以后这女生都不会忘记带绳。
学生忘记老师的提醒导致班级扣分,这本是让班主任恼火的事,很容易生气而批评学生,但是该教师抑制住批评的冲动,秉持同理心,像教练一样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理解学生当时的心理,使学生在愧疚的同时自觉纠正了自己的问题。
(2)让学生知晓老师的想法或期待
班内有一个学生不听课,即使对着黑板记笔记也不愿动笔,上课只是无聊地坐着,直着坐累了则趴趴台,也不睡着。老师在巡堂时走到他身边,附在他耳边轻声地告诉他:“我不喜欢不好好上课的学生,老师喜欢的是积极上进的学生。你要听课和做笔记,我才喜欢。”从此之后,该生的上课状态大为改观。
面对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老师不是选择大庭广众之下的批评,而是附耳告之学生自己的想法,为学生的行为选择提供正确的方向。学生具有亲师性,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有按照老师的愿望去表现的心理,所以,教师把自己的想法和对学生的期望告之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纠正自己的问题行为。
(3)用方法指导代替责难
一个学生捡到一只死蜂,下课时坐在座位上进行解剖。由于一些男同学围观哄抢,争执中死蜂身上的东西不小心甩到了一个女同学身上。女同学觉得很恶心,向老师告了状。解剖死蜂的男生被叫到了办公室。
师:老师知道你只是对蜜蜂的身体结构好奇,并没有恶意。但是你看,在教室里解剖,会吸引一些男同学捣乱,会吓到女同学。
生:以后我不做了。
师:或许我们可以想想别的时间和地方。
生:放学人少的时候做。还有,带回家做。
师:(微笑肯定)还有吗?
生:也可以找生物老师,或到实验室做,不懂的还可以问老师呢!
发现孩子的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与其出现问题时责难孩子,不如给予解决问题的行为指导。教练是使人自觉采取行动的辅助系统,教师要像教练一样,做建筑师,着眼于问题的解决,辅助孩子自主寻找问题解决的答案。同时要注意,行为指导并不等于教师单方面提出行为要求,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与孩子一起想办法。
(4)不人为扩大事态
在贯彻以上原则时,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和要求,就是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冷静面对,切忌人为扩大事态,因为当时处理时可能看似严重的问题,经过时间的沉淀后回头看,其实可能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个学生回校参加校庆,很热情地与老师打招呼:“老师,我是**,还记得我吗?”见老师一时想不起来,又强调道:“就是以前老是被你没收打火机的那个呢!”“哦哦,你是**!”师生相视大笑,言谈甚欢。
学生阶段还是处于不成熟的年龄阶段,会因自制力不强和好奇好玩等等做出一些违反校规班纪的事情,诸如作业没做忘交、与同学发生口角、带小刀打火机回校等等,但是日常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小问题,时过境迁之后,反而成为了青少年时代一些美好的回忆。案例中学生时代没收的打火机若干年后付诸一笑,成为师生共同的记忆就是如此。学生的问题行为有多种性质,有的是品性问题,有的是习惯问题,有的则只是年龄问题。教师要正确衡量学生行为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处理。总体来说,学生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属于特定年龄阶段而易犯的错误,对于此类错误,教师根本没必要大动干戈,及时提醒纠正就够了。
密歇根商学院教授大卫·尤里奇研究发现,人们的表现大约90%来自先天遗传和后天养成的习惯,其中50%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来自遗传;同时,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出现的问题也是千姿百态的,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因此,改变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轻松。但是教师如果像教练一样,秉持帮助孩子成长和发展的理念,采取与孩子合作的态度,激发孩子向上向善的责任心,问题的解决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参考文献:
[1]戴钊.自我教练:迈向自我实现之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美)阿黛尔·法伯,(美)伊莱恩·玛兹丽施著,黎晴,胡涛译.如何说青少年才会听,怎么听青少年才肯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