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物理》杂志2011年8月上有一篇文章,文章题为《谈“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物理新课导入》,文章中介绍了《平面镜》新授课五种引入方法的得与失.其中作者认为最好的引入方法是第五位老师的方法,其具体引入方法是:
这儿有三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
(1)平又平,亮又亮,平平亮亮桌上放,他会告诉你,脸上脏不脏.
(2)明明亮亮,又平又光,谁来看它跟谁一样.
(3)脸儿亮光光,站在桌子上,妹妹跑过去,它给照个像.
老师问到:同学们知道这三个谜底是什么吗?
作者认为这个引入新课的方法是五个例子中花时间最少的,这种引入直奔主题,既简练又直观,省去了那些不必要的赘述,让所有的学生一下子就猜到是平面镜,同时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就是本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尝试到了 成功的喜悦,引入效果较好,效率较高.笔者对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常试,感觉效果一般.
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新课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引入新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按照一定顺序的阶段发展成为一种结构.因此,教师在创设课堂的出发点应该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把握问题的空间,使创设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作者的三个谜面来看,谜面是重复性的,学生猜谜底也没有难度,问题低龄化.
2 引入新课要争取“一石激起千层浪”
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兴趣是学生学习与研究问题的直接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认识总是首先注意那些最新的信息,因为它们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课堂引入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新的问题,对导引入的内容应该富有新意,让学生感到进入一种新课伊始就获得一种新的体验,有利于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的建构.作者认同的这种引入方式虽然直奔平面镜这一主题,但是这种几乎不需要思考的谜底难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难以制造出学生的兴奋点.
3 引入新课要与教学内容浑然一体
引入新课时的情境创设是和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一起成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它是系统中的一部分,无论是社会情境、动机情境、认知情境,还是概念情境、问题情境、过程情境、规律情境.教师在设置情境时,要遵循相关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直观启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互动性原则以及趣味性原则,在这些基础上,引入新课不能与其它环节脱离,而应该是系统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构成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作者介绍的这种引入方式不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是为了设置引入这样一个环节,整个谜语的呈现,最后仅为了请出本节课的“平面镜”,引入没有吸引力,由此不得而知,这样的引入是为了引入而引入,实际价值值得我们反思.
如何让引入成为一堂课的“风头”? 我们不妨这样引入《平面镜》的新课教学:
教师:老师在讲台底下放了一样好东西,你们坐在座位上看见它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为什么看不见?
学生: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教师:不移动讲台和物体,谁能想个办法让教室里的同学都看到它吗?
学生积极思考办法.
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面拿了一面教师事先放在讲台上的大镜子朝向讲台下边的同学,并不时地转动平面镜,通过巧妙地放置平面镜使每一位同学看到原本被讲台挡住的漂亮玩具,引出本课研究对象“平面镜”.
教师:观察这面镜子,外形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表面是平的、玻璃做的、光滑、不透光、背面镀银……
教师:用一块平面镜,使大家都看到了讲台后面的漂亮玩具,这个实验中平面镜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反射光、成像、改变光路.
整个引入环节中,教师的问题既承接了前面“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又顺利通过学生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平面镜所起到的作用.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讲台下面到底藏着什么,这就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他们就会开动脑筋想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却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学生经常生活中照镜子,会有学生注意到教师讲台上的镜子并利用它解决问题,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有学生都非常兴奋,为引出这节课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一节探究课就这样开始了……
总之,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很重要.尽管引入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引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只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思考、多研究,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方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从“头”就精彩.
这儿有三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
(1)平又平,亮又亮,平平亮亮桌上放,他会告诉你,脸上脏不脏.
(2)明明亮亮,又平又光,谁来看它跟谁一样.
(3)脸儿亮光光,站在桌子上,妹妹跑过去,它给照个像.
老师问到:同学们知道这三个谜底是什么吗?
作者认为这个引入新课的方法是五个例子中花时间最少的,这种引入直奔主题,既简练又直观,省去了那些不必要的赘述,让所有的学生一下子就猜到是平面镜,同时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就是本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尝试到了 成功的喜悦,引入效果较好,效率较高.笔者对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常试,感觉效果一般.
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新课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引入新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按照一定顺序的阶段发展成为一种结构.因此,教师在创设课堂的出发点应该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把握问题的空间,使创设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作者的三个谜面来看,谜面是重复性的,学生猜谜底也没有难度,问题低龄化.
2 引入新课要争取“一石激起千层浪”
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兴趣是学生学习与研究问题的直接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认识总是首先注意那些最新的信息,因为它们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课堂引入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新的问题,对导引入的内容应该富有新意,让学生感到进入一种新课伊始就获得一种新的体验,有利于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的建构.作者认同的这种引入方式虽然直奔平面镜这一主题,但是这种几乎不需要思考的谜底难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难以制造出学生的兴奋点.
3 引入新课要与教学内容浑然一体
引入新课时的情境创设是和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一起成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它是系统中的一部分,无论是社会情境、动机情境、认知情境,还是概念情境、问题情境、过程情境、规律情境.教师在设置情境时,要遵循相关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直观启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互动性原则以及趣味性原则,在这些基础上,引入新课不能与其它环节脱离,而应该是系统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构成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作者介绍的这种引入方式不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是为了设置引入这样一个环节,整个谜语的呈现,最后仅为了请出本节课的“平面镜”,引入没有吸引力,由此不得而知,这样的引入是为了引入而引入,实际价值值得我们反思.
如何让引入成为一堂课的“风头”? 我们不妨这样引入《平面镜》的新课教学:
教师:老师在讲台底下放了一样好东西,你们坐在座位上看见它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为什么看不见?
学生: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教师:不移动讲台和物体,谁能想个办法让教室里的同学都看到它吗?
学生积极思考办法.
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面拿了一面教师事先放在讲台上的大镜子朝向讲台下边的同学,并不时地转动平面镜,通过巧妙地放置平面镜使每一位同学看到原本被讲台挡住的漂亮玩具,引出本课研究对象“平面镜”.
教师:观察这面镜子,外形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表面是平的、玻璃做的、光滑、不透光、背面镀银……
教师:用一块平面镜,使大家都看到了讲台后面的漂亮玩具,这个实验中平面镜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反射光、成像、改变光路.
整个引入环节中,教师的问题既承接了前面“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又顺利通过学生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平面镜所起到的作用.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讲台下面到底藏着什么,这就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他们就会开动脑筋想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却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学生经常生活中照镜子,会有学生注意到教师讲台上的镜子并利用它解决问题,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有学生都非常兴奋,为引出这节课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一节探究课就这样开始了……
总之,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很重要.尽管引入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引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只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思考、多研究,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方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从“头”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