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秋夜》意象内涵及其运用进行分析。阐述了这首诗歌意象运用的特征。诗歌通过表面看似单一的个体,实则连结为群体甚至其内在联系肾密的整体,达到作者所要表现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意象;整体;象征
反映鲁迅二十年代彷徨、反思的作品,除过小说集《彷徨》外,另一主要作品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诗集《野草》。在这本诗集里,作者借用外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他的苦闷彷徨以一种更为含蓄的表现手法——象征主义表现了出来。正如他在《(苦闷的象征)引言》里引用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的话所说的:“生命力受了压抑而声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秋夜》就是《野草》集中表现作者反思现实的很有代表性的象征主义作品。本文试就其意象的具体运用作以探讨。
象《野草》里其他作品一样,《秋夜》也运用了许多自然物作为诗中描写的意象。从表面看,这些意象是各有其特点的单一个体。诸如冷酷奇怪而高远的夜空,高大而直刺夜空的枣树,勇敢而无效的小青虫,富于梦想的小粉红花,喧噪呜叫的恶鸟等。如果说枣树、夜空是这些自然物里一对矛盾体的话,其他的则的确是互不联系的。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表现他的哲理思考的呢?这些意象是不是就成为“布不成阵”互不联系的个体呢?
我们首先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全诗内容是以“我”为线索连结为一体的。“我”从室外到室内的空间移动,视觉转移,思维变化,使这些意象在同一情境里活动,从而连成一组外在发生关系的群体。诗歌的开头便点出了夜半独自一人观夜景的“我”。“我”站在院中,平视墙外的两棵枣树,仰视“奇怪而高”闪着冷眼的天空,俯察遭受天空繁霜侵袭的小花草。“我”由花草的瑟缩细小联想到他们所存的梦想。枣树极富于理性,虽也知道四季变换,但不存梦想,铁似的直刺天空。忽然“我”被恶鸟叫声、人的笑声惊动,回到了房中,又看到后窗上有许多丁丁乱撞的直扑灯火的小飞虫,灯罩上扒着苍翠可爱的小青虫。这些情景使“我”禁不住对小青虫产生了敬佩之情,默默地敬奠这些英雄们。诗至此便结束了。全诗内容似乎是围绕着“我”,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我”从始至终或隐或显,但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我”的观察和意识活动之下产生的。这样从外在形式上看,以“我”为线索将诗中的意象连成了一组象征群体,而且使诗歌结构显得十分紧凑。
但仅仅看到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应从他们的内在联系上作以分析,才能真正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和作用。诗歌的开头,作者便点出了墙外的两棵枣树,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但作者马上间隔思绪,写夜空。描写他的冷酷无情,高高在上,肆意将繁霜洒落在小粉红花的身上,而瑟缩细弱的小粉红花只能以梦想支撑着苟延残喘。下来作者才将视线转回到同样生长于夜空下的枣树上。枣树极富于理性,不象小粉红花只怀有梦想,虽脱尽叶子果实,却“欠身得很舒服”,“护定自己身上的伤口”,“铁似的”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眼,使月亮发窘。从这先后描写顺序可以看出,作者先蓄势,极力表现夜空之残酷,通过生长于天空下的生物的不同表现,比如以受其肆虐的小粉红花的懦弱来映衬枣树的坚强,表现其同夜空斗争的伟大。由于恶鸟叫声的惊动,“我”回到室内,看到小青虫这迥异于小粉红花的另一类形象。他也属弱小之辈,但却敢于斗争,甚至牺牲自己,虽然这种牺牲是无谓的,作者说他可爱(盲目乱撞)又可怜(直扑灯火以至被火焚灭),他要默默地敬奠这灵魂在火中升华苍翠精致但勇敢牺牲的英雄。这样通过描写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这些同样在夜空这个黑暗势力肆虐下的各类生物的不同表现,将他们加以对比,突出赞美了枣树“韧”的战斗精神,表现出了对小粉红花们的哀怜,对小青虫们的同情和赞颂。这便是这首看似晦涩难懂实则富含思想哲理的散文诗的主题。这正是作者一贯在小说杂文中所表现的“提倡韧的战斗不必赤膊上阵做无谓牺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革命思想。本诗正是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对富有人性的自然物表现达到了对具有这些特征的人的表现。
由以上的分析可看出,这些意象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他们不仅仅是一组象征群体,而是亚里斯多德所概况的一个有机整体。对“整体”这个概念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著作《美学》是这样描述的,它的内部并不是因素的简单摆布与组合,而是有着紧密有机联系的,不可任意取舍或移动。我们对照着诗歌看看。假如去掉对小粉红花的描写,就显不出枣树的坚强,去掉小青虫,失去了从侧面对枣树那种更为深沉丰富的内在精神的表现,也失去了对现实中弱小者斗争精神的表现。假如变换诗中意象的先后次序,又达不到映衬的作用,突现不了作者对枣树坚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的赞美。所以说鲁迅先生所创造的这些意象是一个既富于美的特征又能准确地反映现实的内涵丰富的完美整体。《秋夜》的象征意义就是通过这些表而看似单一的个体实则内在结合成整体的意象来实现的。
鲁迅先生的《秋夜》象征主义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其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表面看似单调晦涩,其内在结合紧密,蕴涵着无限隽永的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哲理思考。
关键词:意象;整体;象征
反映鲁迅二十年代彷徨、反思的作品,除过小说集《彷徨》外,另一主要作品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诗集《野草》。在这本诗集里,作者借用外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他的苦闷彷徨以一种更为含蓄的表现手法——象征主义表现了出来。正如他在《(苦闷的象征)引言》里引用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的话所说的:“生命力受了压抑而声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秋夜》就是《野草》集中表现作者反思现实的很有代表性的象征主义作品。本文试就其意象的具体运用作以探讨。
象《野草》里其他作品一样,《秋夜》也运用了许多自然物作为诗中描写的意象。从表面看,这些意象是各有其特点的单一个体。诸如冷酷奇怪而高远的夜空,高大而直刺夜空的枣树,勇敢而无效的小青虫,富于梦想的小粉红花,喧噪呜叫的恶鸟等。如果说枣树、夜空是这些自然物里一对矛盾体的话,其他的则的确是互不联系的。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表现他的哲理思考的呢?这些意象是不是就成为“布不成阵”互不联系的个体呢?
我们首先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全诗内容是以“我”为线索连结为一体的。“我”从室外到室内的空间移动,视觉转移,思维变化,使这些意象在同一情境里活动,从而连成一组外在发生关系的群体。诗歌的开头便点出了夜半独自一人观夜景的“我”。“我”站在院中,平视墙外的两棵枣树,仰视“奇怪而高”闪着冷眼的天空,俯察遭受天空繁霜侵袭的小花草。“我”由花草的瑟缩细小联想到他们所存的梦想。枣树极富于理性,虽也知道四季变换,但不存梦想,铁似的直刺天空。忽然“我”被恶鸟叫声、人的笑声惊动,回到了房中,又看到后窗上有许多丁丁乱撞的直扑灯火的小飞虫,灯罩上扒着苍翠可爱的小青虫。这些情景使“我”禁不住对小青虫产生了敬佩之情,默默地敬奠这些英雄们。诗至此便结束了。全诗内容似乎是围绕着“我”,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我”从始至终或隐或显,但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我”的观察和意识活动之下产生的。这样从外在形式上看,以“我”为线索将诗中的意象连成了一组象征群体,而且使诗歌结构显得十分紧凑。
但仅仅看到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应从他们的内在联系上作以分析,才能真正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和作用。诗歌的开头,作者便点出了墙外的两棵枣树,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但作者马上间隔思绪,写夜空。描写他的冷酷无情,高高在上,肆意将繁霜洒落在小粉红花的身上,而瑟缩细弱的小粉红花只能以梦想支撑着苟延残喘。下来作者才将视线转回到同样生长于夜空下的枣树上。枣树极富于理性,不象小粉红花只怀有梦想,虽脱尽叶子果实,却“欠身得很舒服”,“护定自己身上的伤口”,“铁似的”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眼,使月亮发窘。从这先后描写顺序可以看出,作者先蓄势,极力表现夜空之残酷,通过生长于天空下的生物的不同表现,比如以受其肆虐的小粉红花的懦弱来映衬枣树的坚强,表现其同夜空斗争的伟大。由于恶鸟叫声的惊动,“我”回到室内,看到小青虫这迥异于小粉红花的另一类形象。他也属弱小之辈,但却敢于斗争,甚至牺牲自己,虽然这种牺牲是无谓的,作者说他可爱(盲目乱撞)又可怜(直扑灯火以至被火焚灭),他要默默地敬奠这灵魂在火中升华苍翠精致但勇敢牺牲的英雄。这样通过描写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这些同样在夜空这个黑暗势力肆虐下的各类生物的不同表现,将他们加以对比,突出赞美了枣树“韧”的战斗精神,表现出了对小粉红花们的哀怜,对小青虫们的同情和赞颂。这便是这首看似晦涩难懂实则富含思想哲理的散文诗的主题。这正是作者一贯在小说杂文中所表现的“提倡韧的战斗不必赤膊上阵做无谓牺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革命思想。本诗正是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对富有人性的自然物表现达到了对具有这些特征的人的表现。
由以上的分析可看出,这些意象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他们不仅仅是一组象征群体,而是亚里斯多德所概况的一个有机整体。对“整体”这个概念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著作《美学》是这样描述的,它的内部并不是因素的简单摆布与组合,而是有着紧密有机联系的,不可任意取舍或移动。我们对照着诗歌看看。假如去掉对小粉红花的描写,就显不出枣树的坚强,去掉小青虫,失去了从侧面对枣树那种更为深沉丰富的内在精神的表现,也失去了对现实中弱小者斗争精神的表现。假如变换诗中意象的先后次序,又达不到映衬的作用,突现不了作者对枣树坚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的赞美。所以说鲁迅先生所创造的这些意象是一个既富于美的特征又能准确地反映现实的内涵丰富的完美整体。《秋夜》的象征意义就是通过这些表而看似单一的个体实则内在结合成整体的意象来实现的。
鲁迅先生的《秋夜》象征主义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其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表面看似单调晦涩,其内在结合紧密,蕴涵着无限隽永的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