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省委强调,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作为江苏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加快”上下功夫、见成效。最近,中共扬州市委学习中心组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学习交流。本期刊发扬州市委学习中心组部分成员的学习体会。
  
  以“幸福扬州”建设力推发展方式转变
  
  中共扬州市委书记 王燕文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初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在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希望江苏要“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对我们扬州来说,今年底将总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后以什么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后危机时代如何谋求增长新动力、发展新优势?站在新世纪又一个10年的起点上,我们适时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战略构想,以“创新扬州”推动综合实力提升,以“精致扬州”彰显城市特色,以“幸福扬州”聚焦幸福民生。幸福民生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设“幸福扬州”,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经济发展、人的发展、绿色发展,既关注经济总量、发展增速,更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富足,是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要求的具体践行。建设“幸福扬州”体现了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在于创造人民的幸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更加注重发展指标与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体现了经济领域的深化转型,幸福的导向决定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必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走内生增长之路;体现了社会领域的深度调整,建成小康社会后,必须在注重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关怀及其自我价值的实现。综合考虑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城市的个性禀赋,我们所要建设的是一个“人人崇文尚德、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创新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扬州”,就是要引导广大市民爱学习、好读书、重品行、讲文明,广泛弘扬“开放、创新、精致、优雅”的市民精神;让人民群众学有优教、业有所就、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城市交通便捷、设施齐全、生态良好、社会安宁,人们能够充实地生活、快乐地工作;畅通百姓利益表达和诉求渠道,政府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张扬,社会公共事务的民主参与度不断提高;保障人们的发展权利得到尊重,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创业的愿望得到支持,创新的活力充分释放,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广大市民以正直善良之心待人,以真诚友好之心相处,人际关系友爱和谐,邻里相亲,守望相助。
  以“幸福扬州”建设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着重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以夯实“幸福扬州”物质基础为重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牢牢把握发展经济、致富百姓这个中心,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发展路径,在着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紧紧围绕打造“中国光电城”、争创“国家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城市”,进一步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集中到加快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三新一网”以及电子书等新兴产业发展上来;抢抓国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工程的机遇,加快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以及与物联网、智能电网相配套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二是以提升“幸福扬州”生活品质为目标,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模式。进一步凸显文化内涵,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为抓手,倡导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以力争2014年前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抓手,挖掘弘扬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扬州盐商历史遗迹申遗,并牵头做好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以文化博览城建设为抓手。未来5年建成90座文博场馆;积极做大文化产业,高品质建设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设施,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继续做好“水”、“绿”文章,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合理布局城市大型生态绿地,高标准建设沿江、沿河、沿路等一批公共绿地,2014年以前创成全国生态市、全国森林城市。进一步融入区域发展,加快苏中江都机场建设,大力推动淮扬镇高速铁路及京沪高速南延与过江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超前谋划建设地铁、城市轻轨,构建立体化、快捷化的现代交通体系,尽快实现与南京同城化并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共建共享,完善医疗、住房、养老、生活保障体系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规划建设科技、智能、低碳、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彰显城市宜居特色;强化和谐社区建设,把城市建成温馨和美的家园。三是以健全“幸福扬州”制度保障为要求,切实转变政府治理模式。促进社会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市委书记信箱、寄语市长、人大代表与选民统一见面日、政协委员界别活动周:市民论谈等民意表达平台的作用,创造条件让老百姓有话好说、有话能说。激活各类创新要素,构建创业创新平台、优化创业创新服务,促进各类资本、技术、人才竞相发展,促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人心思上。加强对幸福的量化考核,研究建立具有扬州特色的市民幸福指数评价体系,使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可量化、可考核,为幸福扬州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扎实推进发展创新经济
  
  中共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谢正义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发挥扬州比较优势、在地区竞争中实现追赶超越的战略选择。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联合国人居奖”城市,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特质魅力,为我们吸聚各方人才、推进创意创新,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产业及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突破口。市政府出台了“八大产业三年振兴行动计划”,在加快提升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等“三新一网”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目前,扬州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绿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绿色新能源产业示范园区和江苏省光电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增长57.2%。
  着力引进培育人才,以人才集聚支撑推动创新 型经济发展。在前几年出台实施人才强市“百千万”双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加大人才招引力度,研究出台了“绿杨金凤引才计划”,争取3年内引进100名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每年引进100名优秀博士人才。政府每年拿出4000万元作为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对高层次人才的最高资助奖励额由过去的100万元提增到300万元。目前,扬州已拥有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以上博士后流动站18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75家,企业技术中心140家,累计引进2000多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和近500名国外专家。
  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广泛开拓利用全社会资源。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10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组织实施重点合作项目300多项,已有上千家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全市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74家,市级研发机构300多家,产学研合作“校企联盟”近300个,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扬州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等一批公共研发机构先后落户扬州。
  着力培植行业龙头企业,以龙头示范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在绿色新能源产业培育中,江苏顺大、晶澳太阳能、尚德太阳能等一批重点企业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江苏顺大生产的多晶硅纯度已达到“9个9”电子级,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全市已形成多晶硅产能1500吨,年,太阳能光伏电池产能325MWp,被列为江苏省光伏产业3个多晶硅原料生产基地之一。在半导体照明领域,中科半导体公司研制的大功率白光外延片光效已达1001m/w,史福特公司的LED照明产品已在北京奥运会等重要场所和多个城市得到应用。
  着力推进“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不断优化提升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放大扬州人文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特色,锻造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的城市品格,是创新型经济成长发展的酵母和土壤。目前,全市正围绕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目标,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以及牵头组织大运河联合申遗和扬州盐商历史遗迹申遗“四城同创”,在继续做大做美城市、提升城市外在形象的同时,下更大的功夫挖掘和彰显扬州文化特色,引导培育“开放、创新、精致、优雅”的市民精神,不断酝酿和醇厚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
  着力强化政府服务,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特别扶持。2008年,我们提出了建成8个省级科技创新型园区、60家科技创新型大企业、30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100个重点研发机构的“8631”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今年,大幅度增加对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扶持投入,政府引导资金由1亿元增加到4.03亿元。为了鼓励企业加快LED产业上游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政府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扶持企业购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LED外延片生产设备,其中,红黄光MOCVD每台补助800万元,蓝绿光MOCVD每台补助1000万元。对来扬投资项目,明确了“六个凡是”的政策,其中,对属于创新型产业和研发机构的项目,在项目审批、金融信贷、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了更大的政策支持。
  
  以城乡统筹总揽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中共扬州市委副书记 洪锦华
  统筹城乡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路。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使统筹城乡发展成了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2014年扬州建城2500周年为时间节点,大力推进“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战略构想,也是一个涵盖城乡的奋斗目标。建设“创新扬州”,需要工业和农业共同提升;建设“精致扬州”,需要城市和农村相互辉映;建设“幸福扬州”,需要市民和农民共建共享。为此,必须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放在加强“三农”上,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和机制,努力走出一条有扬州特色的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之路。
  以农业现代化为坚实基础,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首先是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从扬州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另一方面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突出抓住农业科技创新、基层农技推广、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三个关键”,着力打通创新搞活科研院所、基层农技推广和应用农户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推动农业连片布局、链式发展,着力培植花木、蔬菜、有机稻米、罗氏沼虾等一批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规模特色产业。
  以发展城镇化为主导战略,带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加快城镇化建设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发挥和增强城镇对农村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使城镇化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村和农民。围绕“一群一带”(沿江城镇群、沿运河城镇带),加快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村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育发展有利农民就业、适合农民创业的产业,切实提高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城镇的集聚吸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采取镇村主导、依托园区推动、尝试村企共建等模式,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和整治。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保、宅基地和住房置换城镇住房,鼓励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注农村和农民,大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社会保障的相互接轨、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着力提高农村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河道管护、村庄保洁和绿化植树“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生产便捷、生活舒适、出行方便、饮水放心。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发展水平为目标,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公平的义务教育、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享有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继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以资源配置市场化为根本动力,引导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城乡改革联动,加快形成有利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有 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量质并举、以质为先,推动农民合作从小范围合作向区域性、行业间联合拓展,从产中合作向产前、产后合作拓展,从合作生产向合作利用土地、资产、劳务等领域拓展,不断提升全市农民合作发展水平。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大力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认真落实集体留用地政策,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双置换”改革,推动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加快发展村镇银行、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促进农民扩大生产、稳定增收。
  
  把扬州推向空港时代和高铁时代
  
  中共扬州市委副书记 王荣平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根基所在,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所在,也是人民群众的关切所在。2008年,扬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重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项目实施,新一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家、省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经过我们的努力,苏中机场、淮扬镇铁路项目进入国家专项规划。苏中江都机场今年3月18日奠基,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正加紧施工,连淮扬镇铁路有望年内开工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正不断提升扬州速度,把扬州从运河时代、长江时代推向空港时代、高铁时代。
  把扬州推向空港时代、高铁时代,是我们站在新世纪新一个1 0年的时间节点,着力打造持久竞争力的战略抉择。历史上,扬州得长江运河舟楫之利,享受过交通便利的恩泽;近代以来,随着铁路、高速公路、海运以及航空等现代综合交通的兴起,扬州更感受过被边缘化的苦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央和省的关心下,扬州建成了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宁启铁路扬州段、沿江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跨过了长江天堑,突破了地域局限,加快了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当前,民用航空、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改写着世界时空距离,改变着区域交通格局。推动着城市间生产要素的交流与融合。殷鉴不远,来者可追。扬州如不能抓住机遇,在这一轮交通大变革中融入国内国际现代交通网,构筑起全新的对外交通格局,将会面临再次被边缘化的危险。
  苏中江都机场、淮扬镇铁路等新一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扬州交通史上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机场让扬州人梦圆蓝天,一步登天,跨入空港时代;淮扬镇铁路让扬州人实现与京沪高铁、沪宁城际等高铁网的无缝对接,一脚跨进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对扬州来说,跨入空港时代和高铁时代,意味着城市形象的提升,代表着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意味着城市时空速度的提升,从扬州经高铁1小时到上海虹桥枢纽、半小时内到南京南站枢纽将成为现实,直飞台湾、港澳、日韩将使扬州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意味着全新的发展空间,扬州从此进入了发展的“国际新领空”,更紧密地融入长三角,更充分地分享到城市群发展带来的溢出效应。
  当前,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空港时代和高铁时代对扬州发展的重大意义,更要及早研究,超前谋划,主动对接,以此促进扬州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超前谋划发展“空港经济”和“高铁经济”。空港是高端稀缺资源。苏中江都机场周边区域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越的交通条件、完善的物流网络和广阔的辐射腹地,是空港经济发展的理想之地。要高起点编制空港产业规划,制定空港经济发展线路图,努力把空港经济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结合城市东部新区建设,规划建设高铁商务区、经济区,超前谋划与高铁相关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二是着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去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应进一步放大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性,充分借助空港、高铁带来的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重点围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现代信息服务业、现代高效农业等领域,吸引知识、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扬州集聚,让更多的创新人才选择扬州、更多的高新技术成果落户扬州。三是努力构建旅游业发展新格局。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扬州的游客以中短途为主,长途游客中北京的居多,这是扬州与北京直达列车效应的显现。今后,一方面应加强与航空覆盖区域和高铁沿线城市的合作,做精做优文化游、休闲游、生态游产品,进一步拓展国内中长途旅游市场;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扬州的名城效应和鉴真、崔致远的影响力,积极开拓日本、韩国市场,吸引更多的日韩、台湾、香港、东南亚乃至欧美的游客到扬州观光,加快扬州建设国际化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进程。
其他文献
【编者按】正在采编本文之际,传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面对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全国人民再次发扬5·12四川地震中锻造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爱心如潮水般涌向灾区。随着救援工作暂告一段落,灾后恢复重建即将展开,援建四川灾区的经验必将成为玉树重建的重要参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5·12四川地震中胡锦涛总书记铿锵有力
期刊
编者按:2010年4月12日至13日,“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在无锡召开,会议强调了后危机时代我省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性。会上,有关市、县、开发区、企业作了发言或提交了交流材料。本刊选取了其中几家材料发表,供大家参阅。    立足开放创新, 主动转型促升级    中共昆山市委  昆山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们立足自身开发开放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开放条件下的自
期刊
今年4月1日,我的社区——苏州市沧浪区金塘社区“邻里情”爱心大厨房将迎来一周年纪念,我们的大厨房专门为辖区内高龄独居,面临吃饭难的老人解决吃饭问题,由社区内的党员志愿者、热心社区公益的居民志愿者为老人义务做饭、送饭,大厨房从一开始只为几名老人服务,到目前固定为18名老人服务,并将特色服务项目惠及兄弟社区有需要的老人。这是我们社区09年创办的特色服务项目。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幸参与社区建设,加入为居民
期刊
近年来,泰州市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为目标,面向全市推行“村民直评村官”,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固化工作流程、优化方法创新、深化结果运用等措施,探索出一条密切干群关系的新路径,在加强基层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批示:“江苏泰州探索村民直评村官的效果很好,这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实行的有效监督做法之一。可考
期刊
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迫切需要大规模培训干部。通过干部教育培训,造就一批又一批政治上靠得住、业务素质高、实际工作能力强的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而要优化这一基础工程,干部教育培训的理念和方式亟待创新。在这方面,法国行政学院的培训模式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法国国立行政学院(简称ENA)办学独具特色,从1945年戴高乐时代创建该校迄
期刊
2009年,泰州医药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匡家级医药高新区,《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中,明确提出将泰州医药产业园作为未来全省医药产业的核心载体加以培植,并提出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步伐。  生物医药产业是泰州市最有优势、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产销规模居江苏首位,有4家企业跻身全国医药百强企业行列。200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在泰州建立医药产业园
期刊
近年来,我们丰县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力推进传统农业大县转型升级,使我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我县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县”、“江苏省文明城市”、省“双拥模范县”、“绿色产业示范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等荣誉称号。2009年,全县GDP完成120.1亿元,同比增长14.5%;财政总收
期刊
今年以来,我们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党委抓住转型升级的发展新机遇,更新提高干部思想认识,切实转变干部思维方式,着力提升执行力,扎扎实实抓落实,重点解决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为高效农业等产业累计发放小额贷款800余户,共计7000万元,无一逾期、不良贷款,实现了银行社会责任和经营效益的双突破。    一、从思想上统一认识,激励各级党员干部创新工作方式    通过开展“全明星行动”活动,增强
期刊
近年来,地处江苏里下河地区的沈高镇双星村,以一家一户为主体发展高效农业,让农民从土地中获取更多实惠,既实现了农民共同致富,又加深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发挥出了土地的最大效益,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高效农业之路。日前,江苏省政府调研组到双星村调研高效农业,对该村发展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一家一户模式——双星“别无选择”    双星村是个纯农村,土地肥沃,绿色环保,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
期刊
素有“江海明珠”之称的江苏南通市是我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建立健全群众自发维权、政府积极引导、司法有效介入的版权保护机制、体制,有效促进了当地家纺产业的发展,由此催生和成就了一批具有鲜明版权保护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成功打造出家纺研发、制造、物流、仓储、销售产业链,并促进了印染、印刷、旅游、服务业的繁荣兴旺,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创新、造福一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