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都在书里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yi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全世界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疫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很多温暖的画面。比如,我们给親友同胞邮寄口罩等防疫用品的时候,往往会在包裹上写一些祝福语,其中有这么一句很常用:“同气连枝,珍重待春风。”
  关于这句“珍重待春风”,许倬云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里提到,中国古人有一个“九九消寒帖”。大概在冬至这一天,各家大人会给孩子准备一幅双钩描红书法字帖:“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風)。”小孩子从这一天开始,就要按照这九个字的顺序,每天早上在字帖上描一笔,等到九九八十一天以后,这几个字全部描完,春天也就来临了。
  所以,我们的古人生活得非常有韵味、有情趣,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美好之处。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当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古文所蕴含的力量,以及其带给我们的安慰。
  当然,感受更多的还是压力。人们产生恐慌的最大原因,还是在于面对太多未知的领域。我们不知道这场挑战因何而来,什么时候才会结束,也不知道它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就我个人来说,应对这一切的办法就是读书,答案都在书里。
  有一本书叫作《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作者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他说,人们通常在“黑天鹅事件”发生后才能认识到其巨大的影响力,因为未来难以预知。
  举个例子,假如你看到桌子上有一块冰,你能否想象出这块冰逐渐融化成一摊水的样子?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反过来,你看到桌面上有一摊水,这摊水是由什么形状的冰块融化成的,你能够想象吗?不能。
  这就叫作“逆向过程”。逆向过程难以还原,因为中间损失的信息极多。化成那摊水的冰块,可能是任何形状的。
  “黑天鹅事件”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侵袭人类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黑天鹅事件”完全不可预测。医生与科学家们做了特别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使人类避免了很多次大型的流行病,但问题是,我们只会重视那些已经爆发的事件,所以“黑天鹅事件”还会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而且频率可能变得越来越高。
  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环境或事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均斯坦”,另一种是“极端斯坦”。从宏观角度来看,世界上有一些数据是平均分布的,比如人类的身高、体重、寿命;同时,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数据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极端分布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随着信息的交互变得越来越快,随着个人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这个世界会出现更多的“极端斯坦”。
  例如在过去,卖货这件事属于“平均斯坦”,你的柜台每天有多少人流量,大约能转化成多少销售额,最后得出的一定是一个平均分布的数据。但是今天,实体柜台不再那么重要了,一个人坐在直播间,一个晚上就能卖出好几亿元的商品,销售额超过一个大商场的销售额,因此也越来越趋近于“极端斯坦”。当“极端斯坦”变得越来越多,你会发现“黑天鹅事件”也变得越来越多。
  所以,只有当你读了书、有了这些认识之后,你才能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究竟应该怎样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活。虽然这本书并不能够让你摘掉口罩、百毒不侵,但是它至少可以使你了解“黑天鹅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我们不要指望自己能够预测“黑天鹅事件”,我们能指望的,是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
  什么叫“反脆弱能力”?意思就是,虽然我知道“黑天鹅事件”一定会发生,但是我要保证自己在“黑天鹅事件”发生后能够从容面对,而不是变得更糟糕。
  也许对“反脆弱”这个词你会感到有些生涩,但是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你就会知道,中国历史上把“反脆弱”做得很好的人,就是孔子。孔子整天担心“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所以他的言论中经常会讨论“邦有道”与“邦无道”,也就是国家治理得好还是不好。
  孔子为自己的人生所做的配置可以称作“杠铃式配置”:“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是,如果国家治理得很好,我就可以出来当官,努力为国家多做贡献;如果国家的状况非常混乱,我所做的事起不到太大作用,那我就把自己的本领隐藏起来。
  最后,我们发现,成就孔子的并不是他的仕途生涯,无论是做中都宰还是大司寇,他充其量只是一个青史留名的官员。成就孔子,令孔子最受益的,就是在“邦无道”的时候,在“黑天鹅事件”发生以后的这段时期,他成为万世师表。
  在你理解了“黑天鹅事件”以后,你才会知道“反脆弱”的重要性。“反脆弱”是针对“黑天鹅事件”的药方,它告诉我们,永远要想办法把自己置于一个风险和收益不对等的世界,这样才会促进自己提高“反脆弱能力”,抵御人生中一次又一次“黑天鹅事件”的冲击。
  一定还会有其他的“黑天鹅事件”不断到来,但是我们得知道,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益,少走弯路。
  答案都在书里。
  (瑞 儿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对白:让我们和更好的你聊聊》一书,视觉中国供图)
其他文献
1946年,外国文学研究名家田德望博士从欧洲学成归国,受聘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开设选修课“但丁《神曲》研究”。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深奥,一时选课者寥寥无几,报名登记的学生仅有3名,而最后前去听课者只有齐邦媛一人而已。  但是,只有一名學生选修,校方也慨然派出这位学术大家前去授课,后来由于课室紧张,便把授课地点搬到了田德望博士的家里。于是,一师一徒,各自尽着本分,授课者严肃认真,从《地狱》到《炼狱》,直至
期刊
人生的遭遇经常是无关乎公平的,基于这个单纯的生命公式,小说家应该如何安排他笔下人物的命运呢?他应该存心为善,扶倾济弱,务使所有苦难皆得抚慰?或者,他必须对自己的认知诚实,当这个世界不尽完善、处处残缺时,就原原本本地把它的诸般样貌与不平在他笔下表现出来?  我们来看看蜚声国际文坛的印度小说家纳拉扬是怎么处理这个课题的。  纳拉扬的短篇小说《那嘎》讲的是一对印度玩蛇人父子的故事。这对父子住在公园墙边一
期刊
皇帝取年号,最怕跟前人重了。武则天的年号有十几个,个个吉利又响亮,而且都没跟人重过。  宋太祖就不一样。他有一个年号叫乾德。乾德三年(965年),宋灭后蜀,把四川纳入版图,后蜀的后宫佳丽也成为战利品,进了开封宫城。一日,宋太祖闲来无事,拿起一把后蜀美人的镜子把玩,先对镜理髭须,又翻过来看后边的花纹,看着看着忽然傻眼了。这面铜镜是精品,上面有确切的铸造年份——乾德四年。當时才乾德三年,怎么可能出现乾
期刊
蘇东坡的直谏,包括沉沦后回归田园、对于诗画艺术的嗜好、愈来愈深地走入民间、热衷于异人异事等,这些都是出于一种天性。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自我”。就是这种生命中的强大牵拉或推动力,才造就了这样一个苏东坡。这个“自我”是其本来质地,是基础、核心与源头。它本来就在那里,不曾偏移或丢失,所以一直顽强地吸引他、作用于他、固定他。它有不可抵挡的生命的磁性,将一个人紧紧地吸住。他的言行一旦与之发生冲突,或稍有松脱
期刊
比利时有一个作家叫莉迪亚·弗莱姆,她写过一本书——《我如何清空父母的家》。  在父母相继去世之后,莉迪亚开始清理父母的家:哪些东西该扔掉,哪些东西该送人,哪些东西该自己保留。她说,父母家中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围,生命的彩虹还在每一件物品上闪烁,主人留下的痕迹还在屋子的角落里微微颤动。  她拿起一件东西又放下,再拿起另一件东西,迟迟不能做决定。物品不只是物品,上面有人的印记。物品可以让我们的存在延
期刊
一年前,在我女儿上小学前的一个星期,我们全家去上海迪士尼乐园玩。走出乐园开车回家时,我女儿突然说,她最喜欢的小玩偶不见了。  那是她最喜欢的小玩偶,她随身带着。这个小玩偶能给她带来最多的安全感。  我们把车开回去,在停车场上一通好找,却一次又一次失望,到最后也没找到,只好上车回家。在车上,女儿一直沉默,然后她突然说:“这个小娃娃是假的,她根本不会说话,要是她会说话、会动,一掉了她就会叫我的,这样我
期刊
汤重稀  我是《1950他们正年轻》纪录电影的导演兼编剧。  我在跟这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交流的时候,感觉不是在跟一些老人说话,而是在跟一群年轻人说话。因为他们在讲述当年的故事时,有着年轻人的力量感和朝气。汤重稀:战场上的音乐梦  他年龄很小,队里其他人都叫他“小鬼”。他是一个文工队的手风琴演奏者,经常去不同的地方演出。  有一次,一位首长来看他们的演出,觉得他的手风琴拉得非常好,便承诺等战争结
期刊
乡村需要属于自己的教育,需要走一条城乡差异化的道路。  在中国的乡村,一场关于教育的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有一个女孩叫小艳子,2017年,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一直躲在教室的角落里默默地看着我。后来我又在县城遇见了小艳子的父亲,当时他正蹲在马路边等人招他做小工,如果运气好,那一天他可以挣到三五十元。  我曾经在教育公益领域奔波了10多年,见过很多小艳子这样的孩子和他们的父
期刊
从2007年4月开始,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坚持每两周给一个人寄去一本书,并随书附一封信。收书人是时任加拿大总理的斯蒂芬·哈珀。在加拿大乃至整个北美洲,马特尔都具有不低的知名度,因为他不仅是英语文学著名奖项布克奖的获得者,而且他的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是畅销书。马特尔寄给哈珀的全都是世界著名作家的传世作品,包括托尔斯泰、海明威、卡夫卡、博尔赫斯、伍尔夫等人的作品。他在信中循循善诱,希望哈珀能够
期刊
陈冲姥姥史伊凡年轻时  姥姥冒着风险在阁楼保留了一只棕色的小皮箱,里面藏着她最喜欢的书。我第一次看皮箱里的“禁书”是在扁桃体手术之后。那时盛行割扁桃体,用一种新的方法,不打麻药不用开刀,只用一块压舌板和一把特殊的钳子就能将扁桃体摘除。母亲告诉我,手术后医院会给病人送冰激凌,听她的语气,这简直是一项特权,因此我立刻同意去割扁桃体。手术结束后,护士把一小纸盒“紫雪糕”和一个小木勺递到我手里,我却疼得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