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樊篱 走出误区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文言文的教学更是实现课程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文言文却并没有因为其在《课标》中的重要地位而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把文言文只当成“语言文字”来教,单纯强调其工具性。学生把文言文只当成“考试内容”来记,单纯看重其实用性。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地把文言文以语法标准划分成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倒装句、省略句等多个类别,对文章的学习比较重视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思想内容的理解。这种简单机械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上打折扣,乃至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兴趣。
  如何破除这一尴尬局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站在人文性的高度,从文化的角度对文言文教学进行适当的改进,不能只重视文言文的工具性,应该破除樊篱,走出误区,引入活水,让文言文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避免刻板的字词教学
  当今初中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文言字词的解释、语法现象和课文翻译。授课中教师总是不断强调字词解释的准确、语法的重要以及翻译的规范。更有甚者,教师还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等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整理,老师和学生就像老学究,共同陷入了考据的泥淖。一节文言文课中,文中的文学韵味和文化魅力却很少提及,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就只能刻板地停留在字词的学习上。久而久之,文言文教学蜕变成了单纯的古汉语教学,文言文本身的人文价值被淹没在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中,作品的“文化性”被词语的“正确性”所取代。这样的课堂,无法唤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很强,如果强行将他们的思维限制在一个桎梏中,只会让学生的兴趣和人文性在委屈、失望、沮丧的情绪中慢慢枯萎。事实上,文言文中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这是与我们现行通用的现代汉语一脉相承的,更是与中华民族的血脉相连的。文言文教学只有从“文化性”入手,才能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或媒介,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以达到提升学生人文性的目的。以下几种做法可以尝试:
  1.关注字的来历、本义以及词义的变化。因为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早在唐朝,韩愈就意识到文字的传载作用,提出“读书宜略识字”。清人更是将这一思想深化,强调“读书贵先识字”。这里所说的识字,重在了解汉字形、音、义的关系。适当结合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知识,不光讲清字、词的含义,也要稍微讲讲字的来历、本义以及词义的变化,结合文字、训诂等知识,讲清常用字词的原委,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关注作品的故事性、趣味性。绝大多数文言文都是若干个故事组成的,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不感兴趣,但他们对名人轶事、历史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如《赵普》一文,历史上关于赵普的史料非常丰富,比如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主要智囊,参与谋划“杯酒释兵权”,以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和“烛影斧声”的历史谜案。完全可以从这个角度丰富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对赵普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多角度地呈现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3.适当运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而深刻地领会文言文的内涵。学习《短歌行》时,可以播放电视《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剧情,在直观形象的剧情中,让学生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学习《口技》时,可以展现相声中出色的口技表演,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神奇与真实。
  二、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弱化教师的讲解分析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字词、语法教学上和解析“中心思想”与“段落结构”上,过多地强调文本的思想价值,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过多的“分段分层”将文章“五马分尸”,过分关注局部,也必定将文本蕴含的整体美拆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失去了对文本进行解读的完整性。这些分析,必然是建立在教师大量的讲解之上,即使偶有学生的独到理解,往往也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与语文课标要求相悖的。
  语文教学论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解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只有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创造性和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所倡导的“独特体验”才能实现。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着力营造一个开放性课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方能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在文言文的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
  三、挖掘作品本身的艺术性,重视文言文的人文性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承载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为了从作品中了解古人的精神与追求,体察作品深含的文化韵味,感受其中的美。然而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重视知识积累和赏析技巧,却很少谈及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学生为考试而学,把一篇篇美文变成了考点的叠加,自然觉得其“面目可憎、味同嚼蜡”。当文言文成了毫无美感可言、干瘪枯燥的文字,哪里谈得上有兴趣把它学好呢?
  针对这种现象,文言文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艺术形象,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深入赏析,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例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智勇双全,廉颇的忠心耿耿、知错能改;又如刘邦的人尽其才、老谋深算,项羽的知耻重义、勇猛自负……所有这些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和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无不让人心往神驰。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深感动时,作品的人文情感才真正得到了释放。
  古语云:“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言文教学应该特别重视这种文化的传承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师不宜以讲课文为专务。”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拓宽视野,积极创设浓郁的人文情境,挖掘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才能给学生以艺术和情感的熏陶,充分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当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破除樊篱,走出误区,才能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着力于古典情怀的塑造,体现人文学科的价值。
  (汤毅,镇江市第三中学,212000)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摘要:俱乐部场景中的英语阅读以培养积极的英语阅读者为出发点,通过情境化策略,创设真实场景,积累积极的阅读经验;通过自主化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经历积极的阅读过程;通过整体化策略,以主题意义为引领,达成积极的阅读目标;通过活动化策略,在合作与评价中生成积极的阅读品格,为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开阔新的视野。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阅读;俱乐部场景;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摘要:针对不同系部的学生培养目标,泗阳中专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考工考证、技能大赛、对口高考、岗位实践、就业教育等方面分别有所侧重,力求个个有特色,力争人人都出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现了学生素质、教师素养、学校声誉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三针对五侧重”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C-0045-04 
摘要:议题式教学是以“议”为解决问题主要方式的意义建构过程,应以可议之题形成课堂张力,以典型情境形成课堂引力,以议学活动形成课堂活力,以育人任务形成课堂内力,让议题式教学产生强大的课堂力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0B-0060-03  议题式教学是伴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
摘要:从江苏省课堂教学大赛评审角度出发,运用体育教学实例,分类分析比赛选手的得失,结合学校体育改革实际,在体育教学规范化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信息化手段的運用等视角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大赛;体育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C-0034-04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推进,切实
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艺术教育的开端,对全面提高幼儿素质有着独特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整体思维能力,尤其是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幼儿艺术潜能和整体智慧的发展。因此,艺术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我园作为区幼儿艺术教育特色园,多年来,以“艺术启蒙、快乐学玩、开启智慧、个性发展”为培养目标,以注重幼
摘要: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土壤与文化表达。常州大学附属小学历经变迁,在融汇与融合中确立了“成为美好,成就美好”的办学理念。“成为美好,成就美好”既立己也达人,在学校与社会、小学与大学、个体与学校、自我与超我、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了“小我”与“大我”的意义链接。在“成为美好,成就美好”的引领下,师生主动发展、有向发展,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姿态追寻美好、创造美好。  关键词:学校文化;成为美
陈睿:顾校长好!我因为外出交流,比其他老师都晚一步认识您。不过认识的方式很特别,是一节课——《桃花心木》。我也很喜欢林清玄的《桃花心木》。我记得有这样一段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顾丽芳:不存依赖之心,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才能成就树形优美,高大挺拔的桃花心木,我们的确是能从这样的文字中汲取生活的智慧。
摘要:当前,适合教育的理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对中职教育而言,践行适合的教育,需要理清适合教育的生成逻辑,增强自觉性;了解适合教育的困境,认清艰巨性;明晰发展理路,提高针对性。通过完善适合教育相适应的机制,夯实适合教育的实施基础,强化适合教育考核引领,推进中职适合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中职;适合教育;逻辑;困境;理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
摘要: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也是推动“三教”改革的基本动力,需要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这一微观层面落地。课程融合代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方向,是中职学校深化“三教”改革的着力点,能够有效整合教师、教材、教法,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中职学校以产教融合为基本语境,聚焦“三教”改革整体推进,打造融合教师团队,开发融合课程教材,探索融合教法学法,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指引
摘要: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线教师为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而进行的行动研究。对微型课题研究代表性研究文献的分析、归纳发现,教师个人“可操持”是微型课题研究的重要特性,在微型课题的内涵、价值、特征、方法、过程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关键词:可操持;微型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B-0051-04  微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