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得到”这个词入手,阐述了对“得到-德道”的理解和分析,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应本着什么样的原则处理与来访者的关系。
关键词:得到;德道;心理咨询;来访者
Dedao (Gaining) and Dedao ( Morality)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Zhang Xiu-Jun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Dedao (gaining), further discuss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se two words. The purpose is to illustrate a way of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nselor and the counselee.
Key words: gaining;morality;psychological counseling;counselee
人活在世界上,每天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习惯已经养成,不能说没有思维,但的确有这样一种现象:没有特异事件,较少的人会主动审视自己。有时或许一种点播,启迪了思维,使久已不思考的运动着的思维有了思考的意识,来思考遇到的和经历的事情,审视自己生活中得到了什么。
一、 对“得到”的意识。
正象一句话所说:努力了不一定成功,没有努力一定不成功。没有得到的意识,即便得到了一些,也是随意的。得到是一种主动需要的过程,是一种目的行为的意愿。是拿来填充自己的过程,也正是这样的结果才能让自己更富有也更成长。对得到的意识和这个过程的感觉,更能够让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其他问题:比如价值。一个人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想没想得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三种类型。没有想得到而得到了;想得到了没得到;无所谓得到与得不到。那么行为的目标是什么?在个人成长中,在对自己知识或专业领域追寻中,得到的意识是否强烈,关系着成长与成就。想得到就要为得到而知、而感、而思考、而努力。回想走过的岁月,我们是否在生命中关注了“得到”这两个字深刻的内涵。即便在忙忙碌碌中拼搏奋斗,未必都有意识地向得到什么。在自己专业领域,我们是否有得到的追求。这是一种行为习惯还是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还是应该是一种有控制的追求。这两个字让人警醒。
二、对“德道”的意识
德道却有另一番含义:师为师者要有德,师为师者亦要有道。无德而有道者害人;有德而无道者乏人;无德而无道者仅仅是个自然人;有德而有道者是不断“得到”的人。
德高而道平:会赢得尊重;德平而道高:会赢得某种肯定;德平而道平:普通人。德过高而让人觉得虚假,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不相信的事情,讲出来或做出来,是假话或违心的事虚伪的事;自己过于真实的话或事就会让一个人表现出来“不理想”,因为是人就有缺点就不可能完美。所以又有“德真”而“道真”之感。德在人与人交往中体现,真实的德,真实的道,在真实的认可中提高。道高与低,在德的承载中作用于人,影响有大有小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在心理咨询的领域:修德修道,反观自身而去“获取”与“得到”从而成长“真德”获得“真道”成为一种追求。如果人在生活中已经将这道门关闭了或者从未打开过,就象“七”窍,也许从未凿开过。在社会教育的理想理念中封闭了所有的想去看“真实”的眼睛,想去听“真实”的耳朵,又没有经历风雨,可以在“特有的环境”中继续温暖地理想。获得的“德”是书本推崇高尚的德;获得的道是理想的“道”。既不是真正的所感,也不是咀嚼所悟。既没有历练的过程,也没有跳出思维框架怀疑习惯的力量。而语言、行为中的自我的表现: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是自己是因为的确是所说所行,不是自己是:这些不是真实的悟感,不是真实的所望所愿。自己不是自己,而自己又的确是自己。是被塑造的被理想主义包围的,没有“得到”继续成长的“形式上的自己”。
三、心里咨询中得到了什么
1.得到什么的意识
有来访者前来咨询是得到了一次可以倾听、观察、总结、和完善治疗磨练的机会。得到了可以成长的机会。是否把握这个机会,而得到要得到的。是个人成长中的意识。没有这样的意识,即便有更多的来访者,一个人会原地踏步,或成长无方向无进度。
来访者是否具有得到的意识,在咨询中是否得到了想得到的改善,得到了对自己思维框架,行动体系中功能已经失调的清晰认识,得到了想要成长自己的力量。如果双方都没有关于得到的意识,就会使咨询没有进展,该改善的没有改善,该成长的没有成长。
2.情感介入的认识
咨询中介入:既不能轻视也不能同情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在意识中很少会轻视来访者,但在深层观念中未必是真正认可来访者。也不能同情来访者。情感不能卷入,轻视就会远离来访者,同情就会情感卷入,如果不能很好把握情感就不适合做咨询,很快就会疯掉。共情是一种体验与理解,不是同情。有真正体验的人才能够理解来访者的痛与苦,真正的共情是理解和支持,能共情而建立咨询关系进入治疗阶段。情绪情感既是自己的又不是自己的。只有保持住这样的清醒,才能理智地分析和处理来访者问题。既不能疯掉又不能冷酷。
3.关于建议的问题
对待来访者要小心,不能随便建议,除非你确有实践把握它是正确的,否则要让来访者自己悟。倾听、共情、引导逐步恢复“功能失调”的部分。特别是对于有严重症状的来访者。慎重言语与咨询。咨询中不能造成二次伤害。大凡来咨询的人在咨询的问题上都有易感性和脆弱性,如果和常人一样健康有力就不会功能失调。所以建议要谨慎。
4.咨询过程的意识
咨询过程不能过于简单,来访者得到不能过于容易。过于容易不会被珍惜,过于简单不会有好效果。自己都不会珍惜,别人更不会珍惜。有渴才解渴,无渴而得水则不甜。
来访者是报着期望来的,效果是疗效。实践证明简单的过程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即便是可以把控的简单过程,也要做到可以起到效果的咨询时程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果。
5.咨询的后效
咨询师有可能对咨询上瘾。因为得到了那种愉悦是物质所不能得到的东西。所以要警惕,警惕不要因为咨询而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咨询中得到了什么,咨询中得到了自己“德与道”的成长。因为得到了“德与道”而去实践,在实践中认可自己并被别人认可,使实践更有价值,用价值去换得价值。
四、 经验后的人生
面对“得到”两字的清醒认识,感悟到“实践的人生”中有闪光的“金子”,一个人的富有是在实践磨砺中的“得到”。随意指点都闪烁着“光芒”。不做而习得;不思而记得;不感而做得;有为而无获。是行为背后的东西,不担沉重不知风雨艰辛。不实践不知“道”之来之不易。剥开层层包裹。才知道“行尸走肉”“照猫画虎”的含义。许多所说所做不是经过思考而得到的,只是间接经验,却被重复了无数遍不辩真伪,说而为之,害人害己。这些之所以被传诵,是因为一些特定时期特定目的和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及生产力发展给予的塑造。不知道是否对实际有用处,而是记得的东西,记得古训记得古诗记得了数字与条款,重复说重复做,不一定是自己的在照猫画虎地做,未必对实践最合适,但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吃不透做不真一直走老路。没有感觉而只是做,做就是做没有思维情感的真正介入,剩下的就是因为实践而仅存的一些必然的痕迹,没有真正地打造而总结“所得”。有行为而无收获,做是做了,但没有成长,没有因为做而要获得积淀的成长。这些不防碍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打拼、成功或平庸,也不妨碍个人的健康。但却妨碍个人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只有意识到了“得到”两个字才能更清醒。当意识到该得到而没有得到就会很痛苦,意识到不该得到而得到了,对得到的东西不塌实;意识到本该可以得到但因为没有想得到而没得到这是一种成长;意识到本该得不到但因为偶然和一些必然的因素无端得到,自己就会去珍惜。也许很多事件正在这样的轨道上前行。不总结“得到”如何对自己走过的路更清晰,也必然象不了解自己一样,不知道自己获取和成长的自然方式中,哪些自己明了,哪些自己糊涂。而一席“得到”论。让自己意识到这些已经习惯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自己目前成为自己,而停留在一定阶层,裹足不前的原因。或者是让自己知道,自己行为背后的内在机制是目前制约自己成长的重要因素。只有认识到才能从本质上挖掘和给予恢复、调整、让自己更快发展和进步。这样的清醒能更让自己知道想得到什么,该如何得到,得到了该如何对待。不想得到什么,回避什么和选择什么。象人生路上的自己手中的一把刀,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6-08
关键词:得到;德道;心理咨询;来访者
Dedao (Gaining) and Dedao ( Morality)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Zhang Xiu-Jun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Dedao (gaining), further discuss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se two words. The purpose is to illustrate a way of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nselor and the counselee.
Key words: gaining;morality;psychological counseling;counselee
人活在世界上,每天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习惯已经养成,不能说没有思维,但的确有这样一种现象:没有特异事件,较少的人会主动审视自己。有时或许一种点播,启迪了思维,使久已不思考的运动着的思维有了思考的意识,来思考遇到的和经历的事情,审视自己生活中得到了什么。
一、 对“得到”的意识。
正象一句话所说:努力了不一定成功,没有努力一定不成功。没有得到的意识,即便得到了一些,也是随意的。得到是一种主动需要的过程,是一种目的行为的意愿。是拿来填充自己的过程,也正是这样的结果才能让自己更富有也更成长。对得到的意识和这个过程的感觉,更能够让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其他问题:比如价值。一个人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想没想得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三种类型。没有想得到而得到了;想得到了没得到;无所谓得到与得不到。那么行为的目标是什么?在个人成长中,在对自己知识或专业领域追寻中,得到的意识是否强烈,关系着成长与成就。想得到就要为得到而知、而感、而思考、而努力。回想走过的岁月,我们是否在生命中关注了“得到”这两个字深刻的内涵。即便在忙忙碌碌中拼搏奋斗,未必都有意识地向得到什么。在自己专业领域,我们是否有得到的追求。这是一种行为习惯还是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还是应该是一种有控制的追求。这两个字让人警醒。
二、对“德道”的意识
德道却有另一番含义:师为师者要有德,师为师者亦要有道。无德而有道者害人;有德而无道者乏人;无德而无道者仅仅是个自然人;有德而有道者是不断“得到”的人。
德高而道平:会赢得尊重;德平而道高:会赢得某种肯定;德平而道平:普通人。德过高而让人觉得虚假,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不相信的事情,讲出来或做出来,是假话或违心的事虚伪的事;自己过于真实的话或事就会让一个人表现出来“不理想”,因为是人就有缺点就不可能完美。所以又有“德真”而“道真”之感。德在人与人交往中体现,真实的德,真实的道,在真实的认可中提高。道高与低,在德的承载中作用于人,影响有大有小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在心理咨询的领域:修德修道,反观自身而去“获取”与“得到”从而成长“真德”获得“真道”成为一种追求。如果人在生活中已经将这道门关闭了或者从未打开过,就象“七”窍,也许从未凿开过。在社会教育的理想理念中封闭了所有的想去看“真实”的眼睛,想去听“真实”的耳朵,又没有经历风雨,可以在“特有的环境”中继续温暖地理想。获得的“德”是书本推崇高尚的德;获得的道是理想的“道”。既不是真正的所感,也不是咀嚼所悟。既没有历练的过程,也没有跳出思维框架怀疑习惯的力量。而语言、行为中的自我的表现: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是自己是因为的确是所说所行,不是自己是:这些不是真实的悟感,不是真实的所望所愿。自己不是自己,而自己又的确是自己。是被塑造的被理想主义包围的,没有“得到”继续成长的“形式上的自己”。
三、心里咨询中得到了什么
1.得到什么的意识
有来访者前来咨询是得到了一次可以倾听、观察、总结、和完善治疗磨练的机会。得到了可以成长的机会。是否把握这个机会,而得到要得到的。是个人成长中的意识。没有这样的意识,即便有更多的来访者,一个人会原地踏步,或成长无方向无进度。
来访者是否具有得到的意识,在咨询中是否得到了想得到的改善,得到了对自己思维框架,行动体系中功能已经失调的清晰认识,得到了想要成长自己的力量。如果双方都没有关于得到的意识,就会使咨询没有进展,该改善的没有改善,该成长的没有成长。
2.情感介入的认识
咨询中介入:既不能轻视也不能同情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在意识中很少会轻视来访者,但在深层观念中未必是真正认可来访者。也不能同情来访者。情感不能卷入,轻视就会远离来访者,同情就会情感卷入,如果不能很好把握情感就不适合做咨询,很快就会疯掉。共情是一种体验与理解,不是同情。有真正体验的人才能够理解来访者的痛与苦,真正的共情是理解和支持,能共情而建立咨询关系进入治疗阶段。情绪情感既是自己的又不是自己的。只有保持住这样的清醒,才能理智地分析和处理来访者问题。既不能疯掉又不能冷酷。
3.关于建议的问题
对待来访者要小心,不能随便建议,除非你确有实践把握它是正确的,否则要让来访者自己悟。倾听、共情、引导逐步恢复“功能失调”的部分。特别是对于有严重症状的来访者。慎重言语与咨询。咨询中不能造成二次伤害。大凡来咨询的人在咨询的问题上都有易感性和脆弱性,如果和常人一样健康有力就不会功能失调。所以建议要谨慎。
4.咨询过程的意识
咨询过程不能过于简单,来访者得到不能过于容易。过于容易不会被珍惜,过于简单不会有好效果。自己都不会珍惜,别人更不会珍惜。有渴才解渴,无渴而得水则不甜。
来访者是报着期望来的,效果是疗效。实践证明简单的过程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即便是可以把控的简单过程,也要做到可以起到效果的咨询时程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果。
5.咨询的后效
咨询师有可能对咨询上瘾。因为得到了那种愉悦是物质所不能得到的东西。所以要警惕,警惕不要因为咨询而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咨询中得到了什么,咨询中得到了自己“德与道”的成长。因为得到了“德与道”而去实践,在实践中认可自己并被别人认可,使实践更有价值,用价值去换得价值。
四、 经验后的人生
面对“得到”两字的清醒认识,感悟到“实践的人生”中有闪光的“金子”,一个人的富有是在实践磨砺中的“得到”。随意指点都闪烁着“光芒”。不做而习得;不思而记得;不感而做得;有为而无获。是行为背后的东西,不担沉重不知风雨艰辛。不实践不知“道”之来之不易。剥开层层包裹。才知道“行尸走肉”“照猫画虎”的含义。许多所说所做不是经过思考而得到的,只是间接经验,却被重复了无数遍不辩真伪,说而为之,害人害己。这些之所以被传诵,是因为一些特定时期特定目的和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及生产力发展给予的塑造。不知道是否对实际有用处,而是记得的东西,记得古训记得古诗记得了数字与条款,重复说重复做,不一定是自己的在照猫画虎地做,未必对实践最合适,但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吃不透做不真一直走老路。没有感觉而只是做,做就是做没有思维情感的真正介入,剩下的就是因为实践而仅存的一些必然的痕迹,没有真正地打造而总结“所得”。有行为而无收获,做是做了,但没有成长,没有因为做而要获得积淀的成长。这些不防碍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打拼、成功或平庸,也不妨碍个人的健康。但却妨碍个人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只有意识到了“得到”两个字才能更清醒。当意识到该得到而没有得到就会很痛苦,意识到不该得到而得到了,对得到的东西不塌实;意识到本该可以得到但因为没有想得到而没得到这是一种成长;意识到本该得不到但因为偶然和一些必然的因素无端得到,自己就会去珍惜。也许很多事件正在这样的轨道上前行。不总结“得到”如何对自己走过的路更清晰,也必然象不了解自己一样,不知道自己获取和成长的自然方式中,哪些自己明了,哪些自己糊涂。而一席“得到”论。让自己意识到这些已经习惯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自己目前成为自己,而停留在一定阶层,裹足不前的原因。或者是让自己知道,自己行为背后的内在机制是目前制约自己成长的重要因素。只有认识到才能从本质上挖掘和给予恢复、调整、让自己更快发展和进步。这样的清醒能更让自己知道想得到什么,该如何得到,得到了该如何对待。不想得到什么,回避什么和选择什么。象人生路上的自己手中的一把刀,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