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低效问题,从营造和谐氛围、筛选梳理问题、合理运用讨论、科学运用评价、注重拓展延伸等方面,论述了实践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可行性和有效方法,为实践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作出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1978年语文泰斗吕叔湘先生“少、慢、差、费”的直言不讳批评,“97大批判”,“2006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引发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思考与探究。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也就直接推动了“高效课堂”的广泛探究,甚而掀起了一股热潮。下面笔者就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想法,以期为揭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神秘面纱作出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一、 营造和谐氛围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习语文最忌讳的是只读不想,只听不说;只随老师的思想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语文呢?华东师大著名教授叶澜曾这样说过:“课堂的有效性既包含教师在课堂中专业价值的实现、个人魅力的发挥,也包含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心情的愉悦和自我成就感的获得,同时也包含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融合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走进课堂,大胆地去“想”,去“听”,去“说”。
在民主、和谐的新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以情育情。这样,孩子们成了学习的主体,身心放松、精神愉悦、如鱼得水,也就敢想敢说了。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他们可以让想象的鸟儿在课堂上自由飞翔,让灵感的火花在思索中尽情迸溅,让自己的情感融汇于作品中的情节发展、环境变迁和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让自己与主人公共命运、同呼吸。这样,孩子们就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同时,孩子们还可以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二、 筛选梳理问题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其关键所在是学生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黄厚江老师强调应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提出问题,特别是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其二是筛选、梳理问题,也就是从众多纷繁复杂的问题中筛选、整合出有价值的关键问题;其三是解决问题,也就是采用独立或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方案时,总是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大堆表面看来颇为周全的问题。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总是被动地回答我们事先精心准备好的问题,总是针对我们的问题在文本中苦苦寻找答案。久而久之,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就慢慢丧失了。问题意识的丧失必然从根本上影响到孩子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必须植根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阅读教学的问题应该从文本中来,从学生中来,从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来。但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初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往往是繁杂的,是散漫无序的。如果教學时不对其加以筛选、梳理,而是毫无针对性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力求逐一解决的话,那就会走进阅读教学的死胡同。因此,对于中心问题的筛选、梳理与确定,直接决定了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
三、 合理运用讨论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障
大凡公开课,必见学生们三、四人凑成一个学习小组,展开讨论,美其名曰合作、探究学习。也不管这样的小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和价值。这种拉郎式的小组讨论学习把课堂教学引向了一种因注重热闹而走向浮躁、盲从的表象化、形式化极端。学生在课堂上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行事,配合老师的表演。他们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在小组学习中,优生成了绝对的权威。而其他人呢?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其量只不过是南郭先生搭便车而已。这样的做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掩饰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剥夺了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与发言的机会,得到的只是一种表面的浮华。
那么,正确的做法该是如何?李海林教授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要想真正落实好讨论,就得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没有问题和是不是问题。无难之疑,无疑之问,其讨论结果必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为它的讨论结果不可能发展学生的智慧,反而会让学生变得弱智。二是有没有必要讨论。如果是非本学科的问题,或是没有答案的问题,或是超过了学生能力的问题,就没有必要放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三是有没有条件讨论。即使问题是问题,也有必要讨论,那么,也应该考虑它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是否适合我们的这堂课。四是怎么讨论的问题。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属于自己的一些规定和要求。但是,当前的讨论课中存在大量的“七不”“二假”“一无”的现象。“七不”指的是:不给时间(思考的时间)、不给材料(空想)、不给背景(没有任何依据)、不给方法(瞎猜)、不交锋(自言自语)、不辨别(不评判对与错)、不分析(不追问其原因);“二假”指的是:假答案(问A答B)、假统一(所有的答案均是可行的);“一无”指的是:无结果(没有解决任何疑难和矛盾)。这样的讨论徒具讨论的形式,失去了讨论的真正意义;这样的讨论远离了我们展开讨论的初衷,其教学效益必然是低效的。
四、 科学运用评价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动力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进行各种评价的唯一权威,是学生各方面表现的终极评定者。这种单一、单向、一元、程序、预设性的课堂评价,直接导致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导致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孩子们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我的认识、肯定和欣赏。
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做到了公平,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构建起充满活力、扎实高效的课堂。为此,教师就应该做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均有权力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绝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粗暴否定,而应该多用一些诸如:“你要是这样说就好了”“你再加上……就全面了”“你能否不说……”“若你能联系自身的体验来回答那就更好了”等激励性语言委婉地与学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而对发言突出的同学,教师就应予以强调性的表扬,以此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我们提倡自评、互评。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更充分地认识自我,更客观地评价他人。我们提倡价值多元。这样做,才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我们提倡开放性。这样做,才能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才能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五、 注重拓展延伸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升华
“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学习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就应当多么广阔。
要想变“死”为“活”,由“封闭”走向“开放”,使语文教学更加扎实、高效,那就应该注重语文课堂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我们应引导学生大胆地走出课堂,去接触教材以外更广阔的天地: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要倡导学生博览群书,多读书看报;要指导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阅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进五彩斑斓的生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多年来,我甚为珍视自己始终在坚持的“QQ空间语文”“时事语文”“生活语文”“花样语文”……它们,无非是生活中的几朵浪花罢了,然而它们却可以把“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理想转化为现实,可以最大限度地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作者简介:庄进平,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泉港区第二中学。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1978年语文泰斗吕叔湘先生“少、慢、差、费”的直言不讳批评,“97大批判”,“2006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引发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思考与探究。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也就直接推动了“高效课堂”的广泛探究,甚而掀起了一股热潮。下面笔者就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想法,以期为揭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神秘面纱作出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一、 营造和谐氛围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习语文最忌讳的是只读不想,只听不说;只随老师的思想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语文呢?华东师大著名教授叶澜曾这样说过:“课堂的有效性既包含教师在课堂中专业价值的实现、个人魅力的发挥,也包含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心情的愉悦和自我成就感的获得,同时也包含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融合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走进课堂,大胆地去“想”,去“听”,去“说”。
在民主、和谐的新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以情育情。这样,孩子们成了学习的主体,身心放松、精神愉悦、如鱼得水,也就敢想敢说了。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他们可以让想象的鸟儿在课堂上自由飞翔,让灵感的火花在思索中尽情迸溅,让自己的情感融汇于作品中的情节发展、环境变迁和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让自己与主人公共命运、同呼吸。这样,孩子们就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同时,孩子们还可以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情感的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二、 筛选梳理问题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其关键所在是学生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黄厚江老师强调应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提出问题,特别是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其二是筛选、梳理问题,也就是从众多纷繁复杂的问题中筛选、整合出有价值的关键问题;其三是解决问题,也就是采用独立或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方案时,总是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大堆表面看来颇为周全的问题。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总是被动地回答我们事先精心准备好的问题,总是针对我们的问题在文本中苦苦寻找答案。久而久之,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就慢慢丧失了。问题意识的丧失必然从根本上影响到孩子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必须植根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阅读教学的问题应该从文本中来,从学生中来,从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来。但是,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初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往往是繁杂的,是散漫无序的。如果教學时不对其加以筛选、梳理,而是毫无针对性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力求逐一解决的话,那就会走进阅读教学的死胡同。因此,对于中心问题的筛选、梳理与确定,直接决定了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
三、 合理运用讨论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障
大凡公开课,必见学生们三、四人凑成一个学习小组,展开讨论,美其名曰合作、探究学习。也不管这样的小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和价值。这种拉郎式的小组讨论学习把课堂教学引向了一种因注重热闹而走向浮躁、盲从的表象化、形式化极端。学生在课堂上只能看老师的脸色行事,配合老师的表演。他们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在小组学习中,优生成了绝对的权威。而其他人呢?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其量只不过是南郭先生搭便车而已。这样的做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掩饰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剥夺了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与发言的机会,得到的只是一种表面的浮华。
那么,正确的做法该是如何?李海林教授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要想真正落实好讨论,就得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没有问题和是不是问题。无难之疑,无疑之问,其讨论结果必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为它的讨论结果不可能发展学生的智慧,反而会让学生变得弱智。二是有没有必要讨论。如果是非本学科的问题,或是没有答案的问题,或是超过了学生能力的问题,就没有必要放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三是有没有条件讨论。即使问题是问题,也有必要讨论,那么,也应该考虑它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是否适合我们的这堂课。四是怎么讨论的问题。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属于自己的一些规定和要求。但是,当前的讨论课中存在大量的“七不”“二假”“一无”的现象。“七不”指的是:不给时间(思考的时间)、不给材料(空想)、不给背景(没有任何依据)、不给方法(瞎猜)、不交锋(自言自语)、不辨别(不评判对与错)、不分析(不追问其原因);“二假”指的是:假答案(问A答B)、假统一(所有的答案均是可行的);“一无”指的是:无结果(没有解决任何疑难和矛盾)。这样的讨论徒具讨论的形式,失去了讨论的真正意义;这样的讨论远离了我们展开讨论的初衷,其教学效益必然是低效的。
四、 科学运用评价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动力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进行各种评价的唯一权威,是学生各方面表现的终极评定者。这种单一、单向、一元、程序、预设性的课堂评价,直接导致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导致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孩子们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我的认识、肯定和欣赏。
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做到了公平,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构建起充满活力、扎实高效的课堂。为此,教师就应该做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均有权力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绝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粗暴否定,而应该多用一些诸如:“你要是这样说就好了”“你再加上……就全面了”“你能否不说……”“若你能联系自身的体验来回答那就更好了”等激励性语言委婉地与学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而对发言突出的同学,教师就应予以强调性的表扬,以此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我们提倡自评、互评。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更充分地认识自我,更客观地评价他人。我们提倡价值多元。这样做,才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我们提倡开放性。这样做,才能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才能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五、 注重拓展延伸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升华
“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学习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就应当多么广阔。
要想变“死”为“活”,由“封闭”走向“开放”,使语文教学更加扎实、高效,那就应该注重语文课堂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我们应引导学生大胆地走出课堂,去接触教材以外更广阔的天地: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要倡导学生博览群书,多读书看报;要指导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阅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进五彩斑斓的生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多年来,我甚为珍视自己始终在坚持的“QQ空间语文”“时事语文”“生活语文”“花样语文”……它们,无非是生活中的几朵浪花罢了,然而它们却可以把“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理想转化为现实,可以最大限度地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作者简介:庄进平,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泉港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