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新课程中进行教学反思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0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地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变革,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引导我们从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反思中进步、成长。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中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的反思。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既是探索者,也是思想者。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地更新,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只有不断地反思,才有进一步的探索和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学生积极参与交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往往会因生成而精彩,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记录课堂上的精彩,往往会因时间流逝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己。如:我在《燕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笔记中记录: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构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勾画出了燕子那可爱的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词义,深刻地体会大自然的美和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同,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会不同,我们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独特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改进教学的借鉴。如:上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我记下“卖”和“买”由于多一个“十”或少一个“十”,学生常常认错和写错,于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加以区别。一位学生提出,有“十”是“卖”,无十是“买”,因为有东西才“卖”,无东西才“买”。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独特见解,却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十分难能可贵。
  一节好课能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受,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感受,如: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引起教与学的共鸣:设计合理、条理分明的板书: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革新;课堂中临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得当的具体措施;心理学原理在课堂中的应用:教学方法革新……只有详细记录这些优点和心理,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借鉴,并不断总结,推陈出新,教学艺术才能日臻完美。如:我在《迷人的张家界》一课的教学反思日记中写道:《迷人的张家界》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课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一遍遍地品读文中优美句段,使学生从好词佳句中体会出张家界的迷人之处,然后提问学生对哪些地方印象深刻,以此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有失误,即使一个教学经验非常丰富、课堂教学近于完美的教师,在一节课的某个内容或某个环节也难免会出现失误,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教学方法不适用。所有这些情况都要认真思考分析,找出原因,再通过与同事、学生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例如:在《金色的鱼钩》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课堂不够和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反应迟钝。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写下了本课教学失败的原因在于未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读课文时自学提示偏难,未照顾到学困生,虽然自己也俯下身子对部分学生给予点拨,但仍有少数学生吃力,未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目标。今后要注意到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多留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去展示。
  教学反思伴随教师的终身,是每位教师不断成长成熟、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同时是反思性实践者,认识到教学反思意识,不断提高反思水平:否则,教师将永远是一名“教书匠”。难以成为“名师”。“做一辈子教师”是我的志向中的职业理想,而“一辈子学做教师”则是“做一辈子教师”的生命活力。这是因为,时代在发展,教育科学在发展,需要自己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需要在学习中反思探索,重新塑造自己。
  我们是新世纪的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现代教育要符合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要求,反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的科学成果,是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起到促进作用的认识和看法;现代教育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在头脑中构筑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体系,做一名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师。
其他文献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向是最难、最令人困惑、最意见各异的一项教学。为此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来消除小学生习作中“开头难”、“看之无物”、“言之无语”的恐惧感。    一、以“说”开路    小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每次作文前,我先给学生们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有趣的小事,然后读一篇就此写的范文,让学生们意识
期刊
作业是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小学生年龄、心理、兴趣、特长,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设计开放性作业,把学生从封闭的语文教育系统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文实践能力为目的。  1、根据学生差异,设计分层次作业;  2、根据学生特长,设计有特色作业;  3、根据学生生活,设计体验
期刊
语文学科是最善于塑造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科中一个新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中的人格修养始终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而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应是学生人格修养的重要环节。  一个人如果具有了感恩之心,那么他就有了旺盛的生命之源、和谐的自然元素,内心的从容和淡定与外表的彬彬有礼、谦和的君子之风就有了统一的归宿。  在语文课文中的经典名篇里,要追寻名人的历史踪迹,走进历史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由此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巨大。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课改数学学科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期刊
科学和系统的单元、课时教学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来落实。因此,我们不能只象征性地在传统教学套路的首尾添加“出示目标”和“达标检测”两个环节,就美其名曰“目标教学”,而从根本上忽略了目标教学指向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等精神实质,使课堂教学仍停滞在方法陈旧、随意性大、“满堂灌”的高耗低效状态。 因此,优化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流程,使其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能充分发挥出目标教
期刊
语文教学在过去、现在乃至今后,在教学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语文教学中尤以听、说、读、写几种能力的培养为重中之重。那么,应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这几种能力呢?下面,笔者就四个方面发表一下拙见:    一、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力    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耳边响起的就是本国语言。但在人们日常交往中,日常生活中很多口语其实并不十分规范,尤其是受方言的影响,有些语言甚至是比较粗糙和庸俗的。如果不经过有
期刊
创新教育是一个动态系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人才学角度来说,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创新教育是为创造发明打基础、做准备的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创新教育是培养、训练人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简而言之,创新教育就是从不同角度开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所以,教育必须改革,把
期刊
“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和人们熟知的道理。它具有一定应用的广泛性,同样也适用于写作教学。其基本作法如下:  一、兴趣激发式  所谓兴趣激发式,即教师用自己对写作的浓厚的兴趣,来引发、提高、保持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这里面包括教师的人文思想、写作态度、行为、习惯、方法以及写作成果等等。教师把这方方面面的经历不失时机地在作文教学中加以渗透,以此寻求作文教学中最佳的教育效果。有人把这种施教的方法
期刊
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可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每建立一面积单位的表象,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恰当例子。如:一平方厘米,学生会说“大姆指甲盖”、“纽扣”等。有个学生说“门牙”,这时我拿起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比了比,并说:“长这么大的两颗门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情境设计生活化,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