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之一,其中真正的合作交流可以促进师生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关乎到整个课堂教学进行的节奏与进程。针对目前学生数学课堂交流状况,应大力加强与改进交流的方式、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合作交流 主体意识 教学质量
1问题的提出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第一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表现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并且《标准》中多次提到“合作交流”,“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等等。在数学教学与学习中,数学交流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的有关数学知识学习方面的沟通。
首先,学生通过谈论他们的想法,可以重现思维,从而澄清他们的思想,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其次,数学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合作互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必须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交流;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这将有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第三,数学交流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帮助。一方面,学生反馈回来的数学问题为教师提供了制定教学方案的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数学交流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责任心,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中学生数学教学交流现状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问卷调查及谈话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中学生数学教学交流情况有以下6个方面。
2.1对数学交流的兴趣较为一般
在调查的200名中学生中,非常喜欢交流讨论数学问题的学生仅占17.3%,喜欢的有34.6%,一般情况的占42.4%,还有5.8%的不喜欢交流讨论。同时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上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并且只有部分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回答问题的愿望逐步减弱。
2.2交流问题的态度基本认真
无论是否喜欢数学交流,学生对交流讨论数学问题的态度总是比较认真的。和老师进行交流时,他们基本可以认真听老师讲,并且偶尔会提出些不同的意见;与同学交流时,不仅仅为了互相参考答案,还会探究数学方法,交流数学思想。
2.3数学交流障碍原因的多样性
学生不能顺利听数学课的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师的表达不清晰,其次是教学形式不生动。学生之间数学交流阻碍的主要原因是交流双方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是两者思考问题的层次相差太远.
2.4某些数学交流缺乏互动性
师生的数学交流、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交流有时缺乏互动效应。在课堂中,59.3%的学生表示没有主动回答过问题,更不会提出問题;在课外时间与老师讨论问题时,14.1%的学生只是听老师讲,自己很少开口,只是在听不懂的时候才问一问;15.2%的学生倾向于和教师共同讨论问题;另外有11.2%的学生自己讲,不理解时再和老师共同讨论;还有9.2%的学生希望老师只需给出答案和结果即可。
2.5课外数学交流伙伴单一且请教意图明显
课外的数学交流,一半以上(51.9%)的学生只愿意和比自己数学学习水平高的同学交流讨论,21%的学生倾向于和老师或家长交流;24.7%的学生喜欢和数学学习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讨论问题,还有2.5%的学生喜欢与比自己数学学习水平低的同学交流。多数学生的交流倾向于“请教”,而不是共同探讨问题。
2.6对数学交流的价值认识各不相同
从调查来看,24.3%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促进了数学学习,并且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32.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数学学习成绩;37.8%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帮助,但不是很大;还有5.8%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帮助。
3 结果分析
从当前中学生数学交流的现状来看,中学生对于数学交流没有充分重视,甚至对数学交流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原因是多方面的。
3.1数学课堂缺少主动的和互动的数学交流
数学课堂上,教师发出数学信息,学生接受的多,反馈的信息比较少,由于学生缺乏主动交流的意向,使得一些学生养成了惰性,宁可被动地接受,也不愿意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3.2有些数学教师缺乏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意识
有些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地上课,以自己为中心,没有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意识。有时候提问也是形式上的,例如,问“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没有实质意义的问题,这种“数学交流”只是单向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反馈。
3.3考试压力大且教学任务重导致数学交流减少
为了应付考试,教学任务不得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也相应地增加。课堂教学不知是否理解,只有等到教师批改作业时,才发现问题,可是作业所表现的问题只是一部分,实际上课堂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过后被遗忘了,而且作业中的问题不可能逐个给学生讲解,那么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而学生由于问题的积压,对学习数学逐步丧失信心,害怕向老师提问,不敢与老师交流,这也是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原因之一。
4 建议
4.1改变数学交流方式
从“单向、被动的”数学交流,转向“互动、主动的”数学交流.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措施实现:其一,完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不仅仅要分析课堂中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步骤,还要考虑与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简单地复习引入。其二,提出合理的、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问题,也可以在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提问的方式不拘一格,可以通过“设疑”、“变换方式”、“问题串”等形式,促进学生思考,与教师、同学交流。其三,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其四,课外作业多样化。除常规作业,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研究性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探讨,等等。
4.2提高数学交流意识
数学交流意识就是进行数学交流的心理倾向。要提高数学交流意识,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他人讨论交流;而教师问题意识增强,会做出深刻的思考,与学生的交流将更加有效;其次,数学课堂开放。注重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4.3培养学生质疑及合作互助的能力
提出疑问,产生兴趣。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读书先要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常规问题产生质疑,由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互助合作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和同学或教师进行问题探讨,从听、说、读、写上提高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4.4淡化考试而注重素质
考试的存在是必然,考试本身也是书面语言的一种交流。但是太注重考试会增加学生负担。数学素质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数学应用技能的训练来培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要片面强调考试,而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交流数学问题的能力。为考试而学习数学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方面不仅仅依赖于成绩,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3]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4):9.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合作交流 主体意识 教学质量
1问题的提出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第一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表现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并且《标准》中多次提到“合作交流”,“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等等。在数学教学与学习中,数学交流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的有关数学知识学习方面的沟通。
首先,学生通过谈论他们的想法,可以重现思维,从而澄清他们的思想,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其次,数学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合作互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必须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交流;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这将有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第三,数学交流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帮助。一方面,学生反馈回来的数学问题为教师提供了制定教学方案的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数学交流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责任心,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中学生数学教学交流现状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问卷调查及谈话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中学生数学教学交流情况有以下6个方面。
2.1对数学交流的兴趣较为一般
在调查的200名中学生中,非常喜欢交流讨论数学问题的学生仅占17.3%,喜欢的有34.6%,一般情况的占42.4%,还有5.8%的不喜欢交流讨论。同时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上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并且只有部分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回答问题的愿望逐步减弱。
2.2交流问题的态度基本认真
无论是否喜欢数学交流,学生对交流讨论数学问题的态度总是比较认真的。和老师进行交流时,他们基本可以认真听老师讲,并且偶尔会提出些不同的意见;与同学交流时,不仅仅为了互相参考答案,还会探究数学方法,交流数学思想。
2.3数学交流障碍原因的多样性
学生不能顺利听数学课的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师的表达不清晰,其次是教学形式不生动。学生之间数学交流阻碍的主要原因是交流双方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是两者思考问题的层次相差太远.
2.4某些数学交流缺乏互动性
师生的数学交流、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交流有时缺乏互动效应。在课堂中,59.3%的学生表示没有主动回答过问题,更不会提出問题;在课外时间与老师讨论问题时,14.1%的学生只是听老师讲,自己很少开口,只是在听不懂的时候才问一问;15.2%的学生倾向于和教师共同讨论问题;另外有11.2%的学生自己讲,不理解时再和老师共同讨论;还有9.2%的学生希望老师只需给出答案和结果即可。
2.5课外数学交流伙伴单一且请教意图明显
课外的数学交流,一半以上(51.9%)的学生只愿意和比自己数学学习水平高的同学交流讨论,21%的学生倾向于和老师或家长交流;24.7%的学生喜欢和数学学习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讨论问题,还有2.5%的学生喜欢与比自己数学学习水平低的同学交流。多数学生的交流倾向于“请教”,而不是共同探讨问题。
2.6对数学交流的价值认识各不相同
从调查来看,24.3%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促进了数学学习,并且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32.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数学学习成绩;37.8%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帮助,但不是很大;还有5.8%的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帮助。
3 结果分析
从当前中学生数学交流的现状来看,中学生对于数学交流没有充分重视,甚至对数学交流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原因是多方面的。
3.1数学课堂缺少主动的和互动的数学交流
数学课堂上,教师发出数学信息,学生接受的多,反馈的信息比较少,由于学生缺乏主动交流的意向,使得一些学生养成了惰性,宁可被动地接受,也不愿意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3.2有些数学教师缺乏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意识
有些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地上课,以自己为中心,没有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意识。有时候提问也是形式上的,例如,问“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没有实质意义的问题,这种“数学交流”只是单向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反馈。
3.3考试压力大且教学任务重导致数学交流减少
为了应付考试,教学任务不得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也相应地增加。课堂教学不知是否理解,只有等到教师批改作业时,才发现问题,可是作业所表现的问题只是一部分,实际上课堂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过后被遗忘了,而且作业中的问题不可能逐个给学生讲解,那么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而学生由于问题的积压,对学习数学逐步丧失信心,害怕向老师提问,不敢与老师交流,这也是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原因之一。
4 建议
4.1改变数学交流方式
从“单向、被动的”数学交流,转向“互动、主动的”数学交流.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措施实现:其一,完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不仅仅要分析课堂中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步骤,还要考虑与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简单地复习引入。其二,提出合理的、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问题,也可以在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提问的方式不拘一格,可以通过“设疑”、“变换方式”、“问题串”等形式,促进学生思考,与教师、同学交流。其三,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其四,课外作业多样化。除常规作业,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研究性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探讨,等等。
4.2提高数学交流意识
数学交流意识就是进行数学交流的心理倾向。要提高数学交流意识,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他人讨论交流;而教师问题意识增强,会做出深刻的思考,与学生的交流将更加有效;其次,数学课堂开放。注重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4.3培养学生质疑及合作互助的能力
提出疑问,产生兴趣。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读书先要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常规问题产生质疑,由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互助合作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和同学或教师进行问题探讨,从听、说、读、写上提高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4.4淡化考试而注重素质
考试的存在是必然,考试本身也是书面语言的一种交流。但是太注重考试会增加学生负担。数学素质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数学应用技能的训练来培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要片面强调考试,而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交流数学问题的能力。为考试而学习数学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方面不仅仅依赖于成绩,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3]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