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纳兰容若作为清词的代表人物,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熱点,且成果颇丰。从研究的重点来分,又大多从容若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三个方面展开。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的是纳兰容若身世之恨,从身为贵胄、身为侍卫、身处塞外几方面论证。
关键词:纳兰容若;身世之恨
他拥有富贵荣华,却渴慕清贫自然;他身披万丈荣光,却向往身处桃源;他日立君王之侧,却思慕诗酒年华。总之,他所拥有的往往与他向往的背道而驰。他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挣扎喘息,平添伤感与无奈,万般愁绪都化作一首首哀感凄清之词。
一、身为贵胄的无奈
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容若降生在明珠府邸,带着与生俱来的尊贵,其尊荣可想而知。身为明珠的长子,享受着最好的一切。然而,他想要的不是锦衣玉食,不是红墙绿瓦,不是富贵荣华,而是简单平淡、干净澄澈、诗情画意的布衣清欢。然而这样的世家公子,必然受到万众瞩目,在大家灼热目光的注视下,连简单的幸福都是奢望。更何况他又是一个才华惊世、风度翩然的绝世才子,那么他的生活更注定与平淡无缘。
这样的家世与才情,带来的是世人艳羡的目光,也是处处不能任性而为的束缚。那些束缚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年少时视为乐园的明府花园已经变成了面目可憎的牢笼,他拼命想挣脱却逃不出那张巨大的网,因为他所抵抗的正是他所依赖的。
“身世恨,共谁语”,没有人理解容若内心的愁苦和寂寥。高贵的出身使他处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无法追求他想要的生活,错位的人生使他终日郁郁寡欢,过着“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的日子,只能写一些凄清哀婉之词自我宣泄。
二、身为侍卫的痛苦
纳兰容若资质不凡,十四岁精通诗文,十八岁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后晋一等侍卫,日伴天子左右。在常人看来,可谓仕途平顺,风光无限。可于容若而言,这侍卫之职却是一种巨大的束缚,让他身心不自由,让他伤感之情愈重。
容若是个具有政治才能和远大抱负的青年才俊,并不只是诗酒风流的文弱书生。他也渴望有所作为,渴望兼济天下。
本以为殿试之后便有机会施展抱负,可皇帝却满心欢喜地封他为三等御前侍卫,虽日伴皇帝左右,却终究只是众多侍卫中的一个。随侍皇帝身边,皇帝只与他谈诗论棋,从不探讨军国大事,也许他只是用以彰显皇帝高尚品位的一块美玉而已。这样的生活,从来不是他想要的,所以随着理想的褪色,他内心的凄清越积越重。
久在皇上身边,看惯了官场的黑暗与倾轧,让他明澈的心备受煎熬。他干净如莲无意于政治斗争,然而由于他家族的显贵与他自身的出众,他还是一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承受小人的流言与重伤。父亲明珠虽位高权重,却也在官场的倾轧与斗争中历经兴衰荣辱。官场的暗流涌动使容若对其家族命运滋生了深切的忧患意识,让他本就善感的心愈加沉重。
三、身处边关的悲悯
容若身为康熙的贴身侍卫,经常伴随康熙出巡边塞。身处边塞,使他创作了大量独具一格的边塞词。在他的边塞词中,没有对大好河山的赞颂,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只有萧瑟和悲凉。在他看来,以战争为手段开疆拓土并不值得称赞,历史兴衰都是过眼云烟,战争带来的只是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身处塞外,看尽荒城残灰,他感到心痛,他无法接受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辛酸与残忍。他独特的文人气质赋予他悲悯的情怀,使他慨叹征鸿不为愁人住,使他不忍看英雄碧血满龙堆。虽然他没有亲历过战争,没有切身体会过战争的创痛,但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借词作把真实的情感自然抒发,以悲悯的情怀表现对现实和生命的忧患。
在他的边塞词中,“愁”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如“身世等浮萍,病为愁成”,“天将愁味酿多情”等。容若边塞词中的愁苦有与妻子分离的相思之苦,但更多的是壮志难酬的愁苦。他想过的是“一骑红尘来,传有双羽书”的将士生活,可康熙却没给他亲赴沙场的机会。容若的父亲位高权重,皇帝不得不防,因此要采取重用与牵制并用的政策,所以容若无法实现征战沙场的愿望,甚至连入翰林院修书都不得。
顾贞观在容若的祭文中写道“吾哥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无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容若的一生,是错位的一生。出身的无奈、仕途的压抑、理想的幻灭、爱情的创伤使他终其一生都郁郁寡欢,愁苦寂寞。
参考文献:
[1]方红心.试论纳兰性德的感伤词[J].扬州师院学报,1984(1):56-60.
[2]纳兰性德.纳兰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9:49-63.
[3]丁凤珠.论纳兰词中的悲剧意识及其成因[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9-30.
关键词:纳兰容若;身世之恨
他拥有富贵荣华,却渴慕清贫自然;他身披万丈荣光,却向往身处桃源;他日立君王之侧,却思慕诗酒年华。总之,他所拥有的往往与他向往的背道而驰。他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挣扎喘息,平添伤感与无奈,万般愁绪都化作一首首哀感凄清之词。
一、身为贵胄的无奈
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容若降生在明珠府邸,带着与生俱来的尊贵,其尊荣可想而知。身为明珠的长子,享受着最好的一切。然而,他想要的不是锦衣玉食,不是红墙绿瓦,不是富贵荣华,而是简单平淡、干净澄澈、诗情画意的布衣清欢。然而这样的世家公子,必然受到万众瞩目,在大家灼热目光的注视下,连简单的幸福都是奢望。更何况他又是一个才华惊世、风度翩然的绝世才子,那么他的生活更注定与平淡无缘。
这样的家世与才情,带来的是世人艳羡的目光,也是处处不能任性而为的束缚。那些束缚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年少时视为乐园的明府花园已经变成了面目可憎的牢笼,他拼命想挣脱却逃不出那张巨大的网,因为他所抵抗的正是他所依赖的。
“身世恨,共谁语”,没有人理解容若内心的愁苦和寂寥。高贵的出身使他处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无法追求他想要的生活,错位的人生使他终日郁郁寡欢,过着“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的日子,只能写一些凄清哀婉之词自我宣泄。
二、身为侍卫的痛苦
纳兰容若资质不凡,十四岁精通诗文,十八岁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后晋一等侍卫,日伴天子左右。在常人看来,可谓仕途平顺,风光无限。可于容若而言,这侍卫之职却是一种巨大的束缚,让他身心不自由,让他伤感之情愈重。
容若是个具有政治才能和远大抱负的青年才俊,并不只是诗酒风流的文弱书生。他也渴望有所作为,渴望兼济天下。
本以为殿试之后便有机会施展抱负,可皇帝却满心欢喜地封他为三等御前侍卫,虽日伴皇帝左右,却终究只是众多侍卫中的一个。随侍皇帝身边,皇帝只与他谈诗论棋,从不探讨军国大事,也许他只是用以彰显皇帝高尚品位的一块美玉而已。这样的生活,从来不是他想要的,所以随着理想的褪色,他内心的凄清越积越重。
久在皇上身边,看惯了官场的黑暗与倾轧,让他明澈的心备受煎熬。他干净如莲无意于政治斗争,然而由于他家族的显贵与他自身的出众,他还是一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承受小人的流言与重伤。父亲明珠虽位高权重,却也在官场的倾轧与斗争中历经兴衰荣辱。官场的暗流涌动使容若对其家族命运滋生了深切的忧患意识,让他本就善感的心愈加沉重。
三、身处边关的悲悯
容若身为康熙的贴身侍卫,经常伴随康熙出巡边塞。身处边塞,使他创作了大量独具一格的边塞词。在他的边塞词中,没有对大好河山的赞颂,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只有萧瑟和悲凉。在他看来,以战争为手段开疆拓土并不值得称赞,历史兴衰都是过眼云烟,战争带来的只是山河破碎,满目疮痍。
身处塞外,看尽荒城残灰,他感到心痛,他无法接受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辛酸与残忍。他独特的文人气质赋予他悲悯的情怀,使他慨叹征鸿不为愁人住,使他不忍看英雄碧血满龙堆。虽然他没有亲历过战争,没有切身体会过战争的创痛,但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借词作把真实的情感自然抒发,以悲悯的情怀表现对现实和生命的忧患。
在他的边塞词中,“愁”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如“身世等浮萍,病为愁成”,“天将愁味酿多情”等。容若边塞词中的愁苦有与妻子分离的相思之苦,但更多的是壮志难酬的愁苦。他想过的是“一骑红尘来,传有双羽书”的将士生活,可康熙却没给他亲赴沙场的机会。容若的父亲位高权重,皇帝不得不防,因此要采取重用与牵制并用的政策,所以容若无法实现征战沙场的愿望,甚至连入翰林院修书都不得。
顾贞观在容若的祭文中写道“吾哥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无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容若的一生,是错位的一生。出身的无奈、仕途的压抑、理想的幻灭、爱情的创伤使他终其一生都郁郁寡欢,愁苦寂寞。
参考文献:
[1]方红心.试论纳兰性德的感伤词[J].扬州师院学报,1984(1):56-60.
[2]纳兰性德.纳兰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9:49-63.
[3]丁凤珠.论纳兰词中的悲剧意识及其成因[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9-30.